《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爹爹,都是邸报。”

    “快拿来我看看,”史可法连忙接过这叠邸报的抄见,就在高地上一张张看了起来,看了几页,突然发出了一声:“咦?”

    “爹爹,”史德威问,“怎么啦?”

    “又有捷报了!”

    “捷报?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些日子可是捷报频传啊!”

    “可这份捷报不对头啊!”史可法摇摇头,“说什么打败了满鞑子,斩首3000级!这也太能吹了吧,你看看吧。。。。。。”

    史德威接过史可法递来的一张邸报,看了看,眉头皱了起来,低声道:“怎么和满鞑子打起来了。。。。。。昨天不还说在议和吗?”

    “我就知道和局难成!”史可法摇摇头,“满鞑子怎么会甘心得点岁币就退出关外?如果想要议和成功,割让燕云是起码的,说不定还要搭上黄河以北!”

    “怎么可能割那么多地。。。。。。”史德威摇摇头,“爹爹,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史可法叹口气道,“一个流寇已经应付不过来了,现在又多了个满鞑子。。。。。。真不知道抚军太子是怎么抚军的!”

    “爹爹。。。。。。”史德威看着义父脸色阴沉,低声道,“几位阁佬都支持太子啊!侯阁佬也是支持太子的!”

    侯阁佬就是侯恂,他是东林大佬,而史可法同样也是东林大佬!

    “侯若谷也是坐牢坐糊涂了!”史可法道,“大义名分都不要了。。。。。。”

    如果史可法和儿子史德威的对话被远在登州的崇祯皇帝听见,一定会激动的泪流满面的——大明终于有忠臣了!

    而且这个忠臣手中还有一支人数不算太少的勤王义军!

    史可法已经看完了邸报,正想从高地上下去走走,顺便思考一下怎么扶保明君,肃整纲纪的特大难题。就看见十数骑人马从沛县县城的方向飞驰而来,当先一骑,是个穿着箭衣的长大武官,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是援剿总兵高杰前来参见了。

    此时大明在中原战场上还有以四支主力部队,也就是历史上江北四镇的前身。分别是驻扎在徐州的援剿总兵高杰、驻扎在淮安的山东总兵刘泽清、驻扎在河南永城一带庐州总兵黄得功、驻扎在河南正阳一带的江北总兵刘良佐等四部。

    其中又以援剿总兵高杰的实力最强,拥有近三万人马。其骨干都是原来流寇的精锐,投靠大明后又跟着洪承畴、贺人龙、孙传庭同流寇打了将近十年。高杰本人也在孙传庭战死和白广恩投敌后被提升为援剿总兵,统帅孙传庭的余众去救援山西。

    不过高杰没敢去和如日中天的李自成硬拼,而是带着部队一路难逃,从山西跑到了南直隶的徐州,结果就遇上了率部北上勤王的史可法。

    在原本的历史上,身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也曾经试图组织军队北上勤王。但是勤王军队还没出发就传来了北京陷落和崇祯殉国的噩耗,所以也就没王可以勤了。

    但是现在北京虽然没了,可王还在,所以必须得去“勤”啊!

    于是史可法就在五月初一这天率领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勤王大军誓师北上,才过长江就捷报频传了。不是史可法打了胜仗,而是英明神武的抚军太子朱慈烺用兵如神,战无不胜!先是在天津卫两败流寇,然后又传来山海关大捷,明清联军大破李自成二十万大军的喜讯。

    然后就更不得了啦!之前被李自成打得抱头鼠窜的那些官兵全都抖起来了,在淮河以北各处全线反攻,捷报如雪片一般的飞到史可法这里,可把史部堂给高兴坏了。

    而身为援剿总兵的高杰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了,在等待史可法的勤王大军主力的同时,他就命令李成栋、胡茂祯、李本深等部将向山东方向出击,已经拿下了不少地盘,这会儿又喜气洋洋的从沛县县城中飞马出来见史可法,一定又得了部下收复大城的捷报了。

    “大司马,”人还没从马背上下来,高杰就乐呵呵的向史可法一拱手,“好消息,兖州府城和曲阜县都收复了!”

    “哦,是吗?”史可法也露出了笑颜,随即他又稍稍皱了下眉,“曲阜可是孔子故里,可不能有所惊扰啊!”

    “大司马放心,下官知道分寸。”高杰下了马背,走到史可法跟前,恭恭敬敬行了个叩拜之礼。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十七年五月的高杰早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哪儿会那么尊敬史可法?

    可现在形势不一样,不仅崇祯还在,而且还多了个能争善战的抚军太子,太子手中还有一支克难新军,似乎颇为能战,所以高杰可不敢在史可法跟前飞扬跋扈。

    “只要曲阜无犯就好。”史可法点了点头,上前搀扶起了高杰,然后就拉着他的手往沛县县城方向走去。

    “大司马,”高杰也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主儿,已经看见了史可法那张黑脸上写满忧虑,于是也皱起了眉头,“还在为太子抚军的事情担忧吗?”

    南京这边的官员们现在也知道太子朱慈烺在北京被流寇包围时出宫抚军,进而掌握大权,架空崇祯皇帝的事情了。

    这事儿在从北京跑出来的官员和勋贵们看起来没什么——太子受命于太祖高皇帝,在危难之中接管大权,力挽狂澜,实乃是大明之幸事啊!

    现在就等着朝廷抵达留都后实行内禅,让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提前接班当皇帝了。

    可是在南京的大臣和勋贵们看来,太子这么干无异于作乱啊!这是要篡位的前奏啊!

    虽然朱慈烺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国本,但只要崇祯皇帝尚在,他就是儿臣,崇祯才是君父。现在儿臣架空君父,那就乱臣贼子。。。。。。

    所以留都南京这边,可有不少人嚷嚷着要让太子还政给崇祯的!

    高杰的耳目可灵通的很,当然也知道南京方面的公论,而且他也想从中取利——不管是拥戴太子,还是支持崇祯,总归少不了好处的!

    所以在和史可法见面后,他一有机会就像摸史可法的底牌。

    “你自己看吧!”史可法掏出了那张通报大沽口大捷的邸报,“咱们和满鞑子开战了!”

第180章 要勤哪个王呢?(加更,求订阅)() 
“什么?”刚才还低眉顺眼装斯文的高杰闻言一下就炸了,“满,满鞑子打来了?打到哪里了?是不是到山东了?”

    高杰虽然是流寇出身,但是他在崇祯八年就加入官军了,早就被传染了恐满症,虽然症状还没到晚期,但是听见满鞑子打来了还是好一阵心惊肉跳。

    他北上是来立功的,不是来送死的!

    史可法看了他一眼,摇摇头道:“还没打到山东。。。。。邸报上说鞑子在天津卫的大沽口吃了亏,被储君率领的克难新军击败,死伤两三千!光是首级就被砍了两千几百!”

    “什么?”高杰倒吸一口凉气,“两千几百颗脑袋?这也太狠了吧?”

    “狠?”史可法一下没听明白,愣愣地看着高杰。

    “杀良冒功啊!”高杰道,“两千几百个鞑子脑袋怎么割得下来?一定是杀良冒功的。。。。。。这他n的也太凶了吧?一下杀了两千几百良民啊!”

    史可法想了想,点点头道:“一定是这样的。。。。。。储君长在深宫,不知道军事,所以被吴襄、吴三辅父子蒙蔽了!”

    “这可如何是好?”高杰试探着问。

    史可法明白高杰在试探自己,于是叹了口气道:“鞑子兵力鼎盛,非我朝能抗,为今之计,当然是和议为上,战守为下。不过战守的准备也不能不做!

    高总镇,你是援剿总兵官,是中原诸镇之首,抗御虏贼之事,你要多做准备。”

    高杰苦苦皱眉,“大司马,本镇的兵马名义上是三万,实际能用的不过数千人,又都是累败之兵,如何能同时抵御东虏和流贼?”

    “兵不够就调啊!”史可法摸着须髯,顿了顿,“本部堂准备北上兖州。。。。。。并在兖州汇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等三镇,外加马士英、路振飞等二总督,一同北上勤王!高总镇,兖州现在是你的地盘,再过一阵子就是十万大军云集了,有不少准备要做吧?

    另外,朝廷已经迁到了登州。。。。。。通往登州的陆路也要尽快打通!只要打通了陆路,我等才能带兵去勤王迎驾!”

    现在山东那一块儿非常混乱,大顺的力量已经退走了,但是明朝的统治也差不多崩溃了。只有登州府城、莱州府城,还有登州卫、灵山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鳌山卫这几个卫城,目前还打着明朝的旗号。

    而由登州通往南方的路陆交通,也已经中断了。所以朱慈烺发往南方的令旨、邸报、行文,都得由沈廷扬的沙船送往海州,然后再发送往各地。

    因为海路完全掌握在忠于朱慈烺的沈廷扬手中,所以史可法这样的忠臣也很难和崇祯皇帝建立直接的联络,也就不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思。。。。。。万一不是太子要抢班夺权,是皇帝真心觉得太子英明神武,要提前让位呢?

    史大忠臣不搞清楚的状况,也不敢胡乱勤王啊!要搞错了他就是乱臣贼子,要杀头的!

    “下官明白,”高杰眼珠子一转,已经明白史可法的意思了,“下官立即动身前往兖州。”

    “儿啊,”史可法对自己的干儿子史德威道,“你带几个人,跟着高总镇的人一块儿去趟兖州,如果道路打通,就立即去趟登州。”

    “孩儿遵命。”

    派史德威北上登州并不是史可法临时起意,而是酝酿了好几日了。作为东林领袖和南直隶官场的首领,他必须摸清楚登州行在的情况,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匡扶君父,斥退逆子奸臣!

    。。。。。。

    登州水城南面,一大块平整的空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军人的海洋!

    大队大队的战兵,都穿着红色的战袍,就是简简单单的红布长袍,里面还白布衣衫和棉布裤子,脚上再蹬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小腿还用棉布条一圈圈裹了绑腿。

    一万多人穿得整齐,站在操场上,面前是身穿官服,脚蹬军靴的新军军官,远远看去就有了那么一点精锐军队的气度。和之前在天津卫,在大沽口时的样子,也有了一些不同。

    抵达登州的克难新军,又经过了一轮改编了!

    朱慈烺虽然不懂多少军事,但是也晓得排队枪毙的近代欧式军队什么的。之前在大沽口,他就把克难新军中师的前锋协往这方面调教,实战的效果居然是不错的!

    装上套筒枪刺的火铳兵在对抗满洲骑兵冲击的时候,效果一点不比长枪兵差——在崇祯时期的明军之中,长枪兵的比例其实也不高,而且长枪的质量又普遍较差,往往很容易折断。

    而刺刀火铳可以将肉搏兵器和投射兵器完全结合起来,等于全是“短矛兵”,也全是“火枪兵”。在交战过程中不需要更换武器,也不需要调整阵型。

    只需要服从指挥进行列队、行军、射击和突击!

    训练和指挥的难度,比之过去传统的打法,其实是大大降低了。

    最低的要求,就如大沽口战役中郝摇旗麾下的火铳兵那样,列好队,把敌人放近了后,打一阵齐射,再集团冲锋即可。

    虽然不见得每次都能取得理想的战绩(大沽口那样的战绩是存着偶然性的),但是交换比总不会太差。

    所以朱慈烺抵达登州之后,就开始以中师前锋营为模板,训练更多的火铳协了。

    根据他的设想,以后克难新军陆军之中,就应该以火铳兵为主力,以骑兵、炮兵为协同,再辅以工兵和辎重兵,形成一个准近代模式的陆军。

    当然了,想法是很好的,不过现实也是很无奈的。。。。。。首先是朱大太子的“近代陆军”没有足够的火铳,所以大部分的“火铳兵”还只能扛着长枪作为替代品。

    其次是炮兵迟迟没有办法建立,因为没有可用的野战炮,也没有合格的炮手——朱慈烺从北京带出来的炮手和汤若望的那些弟子,并不是合格的野战炮兵。

    最后,朱慈烺也没有合格的新式军官可用。无论是吴三辅、吴国勇、李若琏,还是流寇出身的郝摇旗和凤三,都不懂什么是“近代陆军”,朱慈烺自己也不懂。

    所以他们现在就只能训练部队排横队、纵队、听从命令假装开火、假装用上了刺刀的火铳打肉搏等简单的战术。

    除了以上这些,就是大量的体力训练和纪律整顿了!

    一日两操是少不了的,时不时还要进行夜间训练。打军棍、关禁闭的处分天天都有,军棍是公开执行的,保管打到哭爹喊娘!

    而朱慈烺每天都要在军营里面转上几个时辰,还会观看纪律执行。

    今天也不例外,吴襄、曹友义、吴三辅,还有毕酒城都会簇拥在他身后。

    一片哭爹喊娘声中,吴襄轻轻道:“千岁爷,是不是太严厉了?欲速则不达。。。。。。”

    朱慈烺头也不回的冷冷道:“不是本宫急于求成,而是鞑子逼得太紧啊。。。。。。你以为他们会安于北方半壁江山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的财赋都在东南!单靠北直隶、山西这点地盘,是养不起一个大清国的!”

    他顿了顿,又对吴三辅道:“等会吩咐挨揍兵丁的上官,一定要好生照看他们,要亲自替他们上药!”

    吴三辅静静点头。

    朱慈烺冷着脸转身离开,突然又转头吩咐:“今天在左师前锋协二营吃午饭,午饭后就发饷!”

    军棍要打,伙食也得搞好了,军饷更不能克扣——要不然这军棍就把人心打散了,队伍也不会有凝聚力。

    训练、装备和指挥水平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飞跃的,火铳、大炮得花时间采购,能够提升训练水平的洋将也得花时间去请。

    现在能够迅速提升的,也只有军队的士气、纪律和凝聚力了。

第181章 个人崇拜(求订阅)() 
“太祖高皇帝再世!大明战无不胜!”

    “太祖高皇帝再世!大明战无不胜!”

    “太祖高皇帝再世。。。。。。”

    午饭的时候,欢呼的声音陡然在克难新军的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