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城上清军的炮火却不管这些,一直不停地在吼叫。突出城的清军前队,已经和试图稳住阵脚的天军后续部队纠缠在一起,清军的大炮照打不误,双方的将士在这猛烈的炮火下各有损伤。表面上看,清军似乎并不划算,其实却不尽然。作为困守孤城的清军,粮草已经难以为继,人人心里明白,突围前官兵们才吃到了连续几天来的第一顿饱饭。杀出城才有活路,被堵回去就只有死亡,所以他们是红了眼,发了狂。这种近乎是自杀的战法,使得天军难以稳定战线,再加上丧失了统一的指挥,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军涌出城,天军各部终于全面的混乱。

    随着且战且退的天军,余炳涛顺着石凤魁无形中给他们留好的通道,突破了天军西部的防线。他的前军,还是在赣州借来的由赣南道王本梧统领那只人马,在几经战阵,又经过补充之后,已仅有三千多的队伍。突围前,他交代给王本梧的军令是做全军的前队,一直向西杀,趁敌人后方空虚,收复永安,以补充粮弹。可是,一撕开天军的防线,他却率领着自己的广东兵溜向了西北。跟着他突出来的周玉衡,傻呼呼地照着他的指点也开始折头南下。而城内,负责留守吉安的知府陈宗元、通判王保庸,也按照预定的部署,一方面重新封堵了西门,另一方面却以部分做出要由东门突围的架势,吸引和分散天军的注意力。

    余炳涛算计的真是够仔细的了。可惜,佯作由东门突围的吉安通判王保庸实在是判的低劣,他根本没有想到,在阻挡他的农军后面,灯火通明、依旧林立的天军大营都已经基本上是空营一片。否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虚晃一枪之后,就那么乖乖地缩了回去。

    东门农军杀退佯攻的清军,又摆出一副要直接攻城的架势,吓的王保庸提心吊胆了一个整夜,再不敢生事。坐镇东门外,虚汗不止,不停咳着的胡以晃道高一丈。可是,西面传来的隆隆炮声,却叫他怎么也轻松不下来。

    余炳涛难道突围就是为了寻找一条生路吗?其实不然。不要看他对周玉衡等人及部下信誓旦旦地声称赣州决不会陷落,他心里却根本就没有这么想过。从赣州一过,他就知道赣州里只要有那两个窝囊废就不会守住。他甚至还想到了广东。钦差大人肃顺,也是在自掘坟墓,终究比赣州的下场好不到哪里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才不甘心就这么困死在吉安这个鬼地方。

    吉安不同于当初的怀德,怀德城下他遇到的是对手的孤师,而己方却有各处源源不断开来的援兵。人心也不一样,怀德的富绅、平民一经号召和欺骗,就可以站在他的身后。江西不行,老百姓到处流传着长毛的好处,把他们当成了救世主。

    现在,他杀出城来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发泄,要疯狂地报复一下叫他走投无路的长毛、逆匪。当然,这种心境是不能对部下们说的,否则,没有人肯跟他这么做,因为他选择的道路完全就是一条自杀之路。

    向北走,那里是长毛的大后方,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长毛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吉安前线,后面不会有更多的强悍之旅,可以寻找长毛的空隙,一路直杀向江北,只有这样才能生存。这就是他给部下们划的一张足以充饥的大饼。

    曾天诰自打主将石凤魁一走,一颗心就悬在了嗓子眼儿。他不断地派出探马随时关注西面的动静。西门隆隆的炮声一起,曾天诰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安排好庐陵南面的防卫,连忙带着一个旅赶奔城西。

    远远的,西门外那曾经是旗幡飞舞,浩然一片的天军连营冲天的火光就映入他的眼帘,震天的杀声不绝于耳,由城中突出来的清军正潮水似的向西南方向奔涌。而天军方面,有的部队在继续和清军纠缠,有的干脆溃败了下来。

    曾天诰一面迅速命令随来的部队掉头南下,插到南逃清军的前面,寻找有利地势堵住他们的退路,一面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战场上发生的情况。随后,他又赶紧恢复指挥系统,重新封堵西门,分派部队追击已经成功突围的清军。

    可是,不提追击还好些,一说到追击,连曾天诰自己脑子都大,西北、西面、西南,三面都有清军逃窜的踪迹。他只好集中力量向西面和西南两个方向追,同时飞报城北的林启容部,请求支援。

    原本镇守安庆的守将林启容,现在是前十一军的军帅。随着战局的发展和长江沿线的稳定,九江、安庆已经逐渐成了天军的后方基地,天朝水师统领罗大纲主持着两地的防务,及长江水师的发展。十一军军部设在安福,他的任务不单单是围城,还要负责来自南昌、宜春两个方向后勤通道的保障。由于天军对吉安的封锁工作做的细致,前线一直没有什么战事,不过,他总是喜欢每天到设在前方的围城指挥部转转,尤其是夜里。他是个非常细心的人,象这种长围久困,时间长了,将士们难免有放松心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他明白,对一切可能会有的意外的预防,关键都在将领们自己的身上。

    这也许就是天意,余炳涛侥幸遇上了一个石凤魁,有了疯狂一把的机会,却最终要倒霉在林启容的手里。

第三十三章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林启容最早得知西门外十军的石凤魁有大的动作,还是由他的军与十军的结合部传来的消息。听到十军的部队在集结,他有些莫名其妙,总指挥部没有发出任何有关围城部队大规模调动的指令,他想不明白,这个石凤魁在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习惯性的谨慎和细致,促使他一面派人前去询问、了解十军的情况,一面上报吉水的总指挥部,同时,在要求一线农军加强戒备外,又下令处于二线的各部进入临战状态。

    两下派去询问的结果还没有回来,西门激烈的枪炮声就起来了。等探报回来,他得到的消息已经是清军由西门突围了。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叫林启容大为惊愕。又是出于谨慎考虑,他没有指派部队增援十军,而是亲自率领两个主力师火速西渡泸水,抢先沿陈山河布防,封堵各个渡口,防止清军窜入天军后方。

    此时,周玉衡、王本梧的两路人马犹如脱离了笼子的鸟儿,王本梧于官田渡河,随即一路向西开始烧杀抢掠,沿途清军所过之地,到处火光冲天,哀声遍野。周玉衡则沿着小河挥师南下,同样是遇人就杀,遇村就放火地一路杀奔永阳,他还需要从那里渡过禾水。他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即将抵达永明的时候,前面的先头部队却遇上了曾天诰派出的堵截人马,一经交手,很快溃败下来。

    周玉衡慌了,如果不能尽快从这里渡过禾水,天一防亮,附近大批的太平军就会清醒过来,并且会判明形势,围攻上来,到那个时候,就是想跑也跑不了了。他赶紧重新组织队伍,悬出重赏,想一举打开一条通道。不过,他已经算是折腾到头了,不用等什么天明,十二军军帅白晖怀的部队已经从后面围了上来。

    余炳涛在那两路人马大张旗鼓地掩护下,又以一小部分人马引开尾随天军的注意力后,却是偃旗息鼓地急速前行,他是打算在洲湖一带越过陈山河,进行他的大规模报复计划。

    这是一场突发的较量,每一步的成败,机会都来自于战场上每一个指挥官的应变能力。

    林启容的果断,使得忙活了一晚上,才气喘嘘嘘接近陈山河的清军不仅大失所望,而且还陷入了绝境。前面有堵截,后面有张遂谋就势发来的追兵。

    余炳涛的梦想破灭了,可他带给天军的后果却是严重的。正象胡以晃担心的那样,一路被曾天诰追的烂鸭子似的且战且逃的王本梧,就依靠着这些几乎都已经慌不择路,斗志丧失殆尽的溃兵,居然打开了永新县城的大门。当然,城门是永新的守军自己打开的,面对奔窜而来的清军,守城的士兵也许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们的心里,清妖都被围在吉安等死呢。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从一接近龙岩,林海丰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老人家那脍炙人口的诗句。遗憾的是他不能直接重复老人家当年的道路,他是先进的龙岩、上杭,才有的红旗跃过汀江。

    东征军兵分两路,左路,林凤祥、黄再兴统帅总部机关和红一军、红三军首先攻克泉州,随后进军漳州。右路,林海丰随同秦日纲的红二军、教导旅并五个独立师,放开沿途小县城于不顾,直驱龙岩城下。

    龙岩被围。陈廷香带领教导旅特务营仅用了一个猛烈冲锋就拿下了北山制高点,炮兵营拉上北山,开始居高临下猛轰龙岩北门。一袋烟的功夫,北门即告突破。不久,突破西门的红四师与教导旅在城中会合,龙岩收复。

    同样,驻守漳州的满清福建巡抚庆瑞,在天然屏障天宝山被红军占领,总兵钟宝三阵亡的情况下,完全放弃了抵抗的意志,仓皇放弃漳州,退守厦门。

    得胜的红军将士并未就此收手,反是四下出兵,红色的风暴席卷闽南。

    福建陆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至此完全结束。林凤祥、黄再兴开始征集船只,筹划金厦战役。按照安王的指示,台湾岛暂时放弃不管,在取得厦门、金门后,东征军将转向广东作战。

    即将奔赴江西的林海丰,在龙岩利用短暂的机会,办了几期农民运动和军事短训班,培训各地农会和农军骨干。

    红二军已经开始陆续由长汀进入江西,林海丰也要动身去宁都了。行前,他来到了汀江岸的上杭。“我要去看看蚊洋的文昌阁。”这是他一到上杭就对迎接他的官员们说的话。

    上杭蛟洋的文昌阁,是从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至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用了十三年时间才建成的建筑,后来又于文昌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天后宫和五谷殿。文昌阁外观看上去是六层,实际内部为四层。一至三层分别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顶层为伞状悬柱结构。当地的人们是为了祈求文化昌盛,才于村中心倡建了这座楼阁。据说,蛟洋这里自从建了文昌阁后,果然文运亨通,才士辈出。于是,每年的三月初三,全乡文人、绅士都会纷纷集会于此高阁,“称觞祝遐”,以为“省身克己之助”。

    林海丰细致地看着文昌阁的每一个角落,一直没有说什么,表情没也有以往的那种轻松,不要说是当地的官员,就是随行的人也都很纳闷儿。

    最后,他在文昌阁的前面静静地站了很久。

    “依靠祈求,是带不来文化的昌盛的。”林海丰看看身边儿的上杭地方官员,又看看蚊洋的农会会长,“乡里和县里都要出钱,请先生,办学堂,叫所有孩子来这里念书,这才是真正的文运亨通之道。”

    踏上去往长汀的大道了,林海丰不时地还在回顾上杭。

    “殿下,您是不是来过这里啊?”柳湘荷奇怪地问到。她看的出来,殿下在文昌阁的那表情,显然是充满了一种敬仰和遐想。

    “没有。”林海丰看了看她,随口吟颂到,“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怎么样?”

    “真好!”柳湘荷品味着,“这写的好象是我们,可又不完全是。谁写的啊?”

    “呵呵。”林海丰一笑,“反正不是我写的。”

第三十四章一提到思想,石达开又……() 
石达开终于在宁都等来了林海丰。石达开一扫最近以来吉安给他带来的不快,在宁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林海丰的到来,同时欢迎红二军加入西征军的序列。

    一晃一年半,东西各在一方,主宰着两大战场,此时再度见面,真是感慨万千。石达开已经从先行入赣的红二军几只部队里,对红军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正象当初林海丰预计的那样,一年多的时间里,天朝不仅拥有了广大的回旋之地,坚固的后方基地,还打造出了一只装备精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叱咤风云的钢铁红军。

    “一年多来,形势发展的可真快啊,眼看江南就要一统,天朝终于有了一个庞大坚实的基业,这一切都有赖于安王兄弟和宁王兄弟啊!”石达开的话发自肺腑。

    “翼王哥哥实在是过誉了。”林海丰呵呵地笑着,“其实,在执行西征战略的时候,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先出江西进湖南,象现在这样,根本不给曾国藩等人以从容发展湘军的机会,把所谓的湘军扼杀在摇篮里,满清就没有了任何翻身的机会。”

    “是啊,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兄弟提醒,大家根本就没有把这只武装放在心上。”

    “到什么时候,汉奸都是最可怕的敌人。他们更熟知各自的优劣,也就能真正动员和欺骗一些人,顽固地与我们为敌,拿无耻当荣耀。”林海丰说着,手习惯地伸到了怀里,扣吃了半天,又把手拿了出来。他想抽烟了。

    “怎么,哪里不舒服吗?”石达开奇怪地问到。

    “没,没有。”林海丰笑了笑。

    “那就好。”石达开也笑了,“兄弟比刚来的时候可是消瘦了不少,要多加注意啊。唉,如果不是胡以晃因为身体缘故,江西也不会出了这么多的周折了。”

    一路之上,林海丰对江西的近况有了些了解,“坏事有些时候也能变成好事。毕竟余炳涛等都已经被消灭,吉安也归了天朝。代价是大了些,可是在反映出我们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考验了各将领们的临机处事能力。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天不出,明天也许要出,早出比晚出总要好。”

    “东王在追究吉安的责任,”石达开拿起一份统帅部的命令递给林海丰,“胡以晃、曾天养都在其列。”

    “胜败乃兵家常事,吉安的两次变故,都有其客观的原因,论起处分来,我看大可不必。”林海丰看完东王的诏令,想了想,“从身体上考虑,胡以晃应该暂时完全修养一下,这样有利于他的尽早康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