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日,亚历山大带领大批英军,从预先准备好的公路撤向印度。

    史迪威也只好带着百余名随从,沿着山间小道向印度败走。中国远征军数万精兵陷入缅北丛林,音讯全无生死不明。蒋介石万分焦虑,每天让军委会滇缅参谋团用无线电联系数次未果。

    直到6月,才接到美军驻华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转来史迪威的电报,大意是:史迪威一行百余人,正在徒步向印度前进。中国远征军也撤向印度。现在部队化整为零,由小单位统率,毋须以命令指挥。

    蒋介石看完电报怒火烧心:“史迪威身为参谋长,打了败仗只身逃跑,该当何罪?通天大事,你竟不向我请示,却向马格鲁德报告,眼里还有我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想到这里,蒋介石提笔写道:“史迪威脱离中**队,擅赴印度,只来此电文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

    缅甸作战失败,使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本来就不融洽的关系陷入危机。蒋总司令说缅甸之战全败于史迪威不听号令,史迪威则说缅甸之战打不赢全因蒋介石乱加干涉。

    另有三件事更使两人矛盾加剧。第一,蒋介石朝思暮想要美国提供500架飞机,几次要求史迪威向美国国会提出申请,史迪威断然拒绝。第二,美国根据租借法协定援华十余架大型运输机,宋美龄想从中调两架归航空委员会管辖,也遭到史迪威拒绝。第三,美国将支援中国战场的第10航空队B29远程轰炸机调往北非,史迪威预先知道此事,既不报告又不阻止。

    几件事加在一起,使蒋介石对史迪威十分怒恨。他给宋子文写信说:“史迪威是你从罗斯福那里请来的,还由你给罗斯福退回去。我不要这个参谋长。”甚至扬言,日本人曾对他有很好的建议,如果美国舍不得飞机,他将另想办法。

    从6月底至7月中旬,蒋介石拒绝史迪威的多次求见,对史迪威的报告也置之不理。

    蒋介石与史迪威关系僵化了。

第335章 特使居里来华斡旋() 
美国总统罗斯福,得悉史迪威与蒋介石闹僵的消息焦虑不安。他知道日本人一直都在对重庆威逼诱降,万一蒋介石有一天倒向日本人,美国就要大难临头。罗斯福一边抱怨史迪威不识时务,一边派出智囊人物居里为其特使,赴华在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斡旋。

    7月下旬,罗斯福特使居里跨过太平洋来到中国重庆。蒋介石夫妇接见了他。

    居里说:“本人到重庆后,曾与史迪威将军几次谈话。将军刚从缅甸战场回来,被黄疸病和钩虫所累,体力甚弱,精神抑郁,颇有烦言。据将军说,回重庆三周以来,不曾一睹总司令风采,数次呈递书面报告,未蒙一复。不知是何缘故?”

    宋美龄将史迪威的话翻译给蒋介石。

    蒋介石说:“不是我不想见史迪威将军,而是不好见他呀!”

    宋美龄把这句话翻译给居里。

    居里问道:“总司令见自己的参谋长,还有何为难之处?”

    “史迪威不仅仅是我的参谋长,他身兼六职,还是罗斯福总统的代表。”蒋介石说:“就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而言,我当以部属待之;然以总统代表,则应待之以上宾。此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未得明了,我实在不知如何接待他。”

    “总司令阁下,这有何难?”居里说:“在处理中国战区军事时,可以参谋长之礼待之;在讨论有关中美两国事项时,以总统代表之礼待之。名正言顺。”

    蒋介石摇摇头说:“特使有所不知,史迪威将军在华,当总统代表的时间实多于当参谋长。就算当参谋长,也是太上参谋长。比如缅甸作战,直到总撤退时,他不曾向我报告部队转进方向,仅电告马格鲁德将军。战败之前,我严令他将中**队撤至密支那,他不执行命令,而向印度撤退。事关大局,竟不直接向我请示,擅作主张。有这样的参谋长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居里说:“想象当时,中**队被冲散成若干小单位而无法集合,史迪威必定异常失望。惟我本人并非军人,又不明当时真相,自不便代史将军作何解释。”

    “当时局势并非不可为。杜聿明将军在曼德勒以北尚能集合四个师。”蒋介石说:“我以大军委托史将军,明令向密支那转进。他反而命令撤入印度。即使史将军本人退向印度,亦应向我请示。姑不论此举是否得当。他既为我的参谋长,行动之前应得我许可,凡有变化更应随时报告。此乃常识。”

    居里说:“诚如总司令所言,史将军确有专擅越权之嫌。不过,本人观察史将军最近情形。他好动而深感烦闷。他是一名军人而不是外交家。所以在不能有所作为时,有失当之处应予谅解。常言道,大人不记小人过嘛。”

    蒋介石缓和口气说:“倘若特使不来重庆,这些话,我将深藏于心不复赘言矣。”

    居里说:“史将军对缅甸战役之结果也深感悔恨。他深悔不该派孙立人部驰援仁安羌被围困之英军。并发誓说,今后再有此类事,决不再援助英军。足见其悔恨之深。”

    蒋介石说:“愿自此以后,不再提起缅甸战役。这一段痛苦的历史,让它结束了吧!”

    稍顷,居里与蒋介石交谈了美国对华空军援助的事。

    蒋介石说:“关于飞机不过是细枝末节之事,我所重视的是史将军对我的感情和态度。物资的价值,在任何情况下皆非我所看重的。鉴于中国战场之重要地位及中国空军之薄弱,我们曾提请史迪威将军向华盛顿建议,接受援助中国500架飞机之要求,并言明,倘若此项最低要求不能实现,则证明盟国对中国战区毫不关心。那么,中国将难以承担协助盟国作战的繁重任务,请盟国另想办法。不料,史将军把我们的话曲解为最后通牒,如果美国不援助飞机,中国将另寻它途,云云。实在是无中生有,混淆视听。”

    居里说:“以史迪威将军的地位而言,他只应将中国某项军事器材之要求转达华盛顿,但他如认为必要,亦可直接向华盛顿提出建议。换言之,他实处于转达中国要求与自动提出建议两者之间。据我所知,他对中国也是诚心尽力的。比如,他曾多次以个人名义要求美**政部派遣三至五个师部队驻印,扩大在华美军力量。最近,史将军也屡次敦促美国速派驱逐机2中队、重型轰炸机1中队、中型轰炸机1中队来华。恨美**政部未能资助其建议罢了。惟刚才,总司令所言,美方如不能援助500架飞机,中国将不能协助盟国作战,史迪威身为美**官,实不能向华盛顿转达此种过于强硬措辞。”

    蒋介石说:“我并不责备史将军办事不尽力,美国援华物资数量多寡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宋美龄补充说“总司令所重视的,不是飞机的数量,而是态度和精神。比如说,有人诚心帮助你,即使事情没办成,你也要感谢人家。而另一种人以傲慢怜悯态度帮助你,事情就是办成了,也不符合你的愿望。是不是?”

    蒋介石接着说:“望阁下转告罗斯福总统,我要求美国派参谋长来华之动机,绝无利用此人向美增索物资之意。倘若我的行动受物资诱惑之影响,早为日本之贡献所动摇矣。所以我愿掬诚保证,我请美国派参谋长来华,绝无物资企图可言。史将军到重庆以来,我从未向他要求物资供给之事。史将军是我的参谋长,哪有统帅向参谋长提出请求协助的道理?关于飞机的事,唯因为这个战区需要之迫切,故由夫人向史将军提出讨论罢了。”

    居里笑道:“听了总司令这番话,鄙人茅塞顿开。既然如此,飞机的事可到此为止啦。”

第336章 收复全缅甸计划() 
特使居里来华所肩负的使命,是化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让蒋介石接受史迪威提出的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败出缅甸后,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对天发誓,要报仇雪恨。在退往印度的路上,就拟好了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

    他提出将退往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整编扩充为三至五个师,作为第一路从印度反攻缅甸,代号为X部队;在云南以美式武器装备训练15至20个师,作为第二路从云南反攻缅甸,代号为Y部队;以英**队从仰光登陆,作为第三路打回缅甸。

    这是一个充满史迪威个人色彩的庞大战略计划。虽然罗斯福没有具体研究过此计划,但原则上赞成反攻缅甸作战,因为这与他的全球战略非常合拍。

    罗斯福始终不渝地强调,从全球战略看,日本对美国的威胁远比德国大,而在亚洲,能与日本抗衡的惟有中国。只有积极援助中国抗日,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日本对美国的威胁。所以罗斯福不吝惜武器、飞机大炮,不吝惜美元,尽最大努力援助中国。他认为把武器交给中国打日本,比美国人自己去打日本合算得多。

    当缅甸行将不保,滇缅路面临断绝时,罗斯福焦虑不安,一再对马歇尔说:“得赶紧想出什么法子,保证武器源源不断运给中国。”史迪威提出的反攻缅甸作战计划,正合罗斯福之意。但蒋介石是否赞成能否接受,居里觉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7月29日,居里把史迪威的三路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呈给蒋介石。蒋介石仔细审阅了作战计划,并对着墙壁上的巨幅地图指指画画。

    居里不失时机地进言:“从中国利益来看,实施三路反攻计划好处很多。第一,中国可有更充分的理由要求美国援助500架飞机,及保证每月空运五千吨物资。只要中国承担此项作战,美国则满足彼此项要求,自不待言。

    第二,目前美国援华物资全经驼峰空运,运量有限。大量物资囤积印度,贻误战机。如收复缅甸,重开滇缅公路,则美国援助物资源源供给中国,实在不可限量。

    第三,此计划中拟请美国派遣一师部队来华助战。马歇尔将军或不乐闻,但我可用动听理由说服他。果真美军来华助战,则中**队皆生活力,发扬其战斗精神矣。

    第四,向取守势的中国,一旦表现出进攻能力,并且能克复日军重兵占领之缅甸,世人将刮目相看。战后,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大有裨益。

    罗斯福总统还有一个设想,战后建立国际训政制度。即对一些落后国家,可由两三个邻国共同托管。中国为世界四强之一,战后对朝鲜、泰国和越南将有管理之权。”

    蒋介石听了居里这番话,乐滋滋地说:“这是个好计划。只要贵国能实现500架飞机之援助,及每月五千吨物资的空运计划,中国同意出兵。”

    居里笑道:“总司令阁下,一言为定!”

    蒋介石笑道:“决不失言!”

    最后,蒋介石与居里商定,让史迪威离开重庆一段时间,驻节印度,专门负责训练中国远征军及反攻作战事项。在史迪威离渝赴印之前,蒋介石同时接见了史迪威和居里,并共同商讨了三路反攻作战计划。

    1942年4月间,缅甸作战尚未结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就预感到作战必将失败,拟制了《在印度组织训练中**队计划书》。其中心思想是:利用美国运至印度的中国租借物资,在印度组训两个军,由印度反攻缅甸,再由滇西出兵相助,以收复缅甸,打通中印公路。

    4月16日,派人将计划送呈蒋介石。5月初,蒋介石表示原则上同意。同时美国陆军部也批准了此计划。5月25日,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公开宣告收复缅甸的决心,并电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请求美国至少应派一个师参加反攻缅甸。他指出:“我坚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美国不向这一战区派遣部队是犯了严重错误。”

    26日,美国陆军部作战部署也制订《以收复缅甸为目标的维持中国抗战计划》。

    7月19日,史迪威在重庆向蒋介石呈交《反攻缅甸计划》。

    其要点:由英国出兵三个师,美国出兵一个师,中国出兵两个师,自印度阿萨姆省入缅甸,向曼德勒出击;另由中国出兵20个师,由滇西出击腊戍,与由印入缅的中英美联军在曼德勒会师,并攻取雷列姆,然后会攻仰光;在盟军从陆路发动进攻的同时,英军重新在孟加拉湾确立制海权,收复安达曼群岛,派部队在仰光登陆。此称为“两路进攻,南北夹击”作战计划。

    8月1日,蒋介石批准了此反攻缅甸计划,并提出三点要求:“(1)美国至少有一个师兵力参加作战。(2)美国空军与空运力量须大量增加。(3)陆上部队出击时,英国海、空军须在孟加拉湾之安达曼岛开始攻击,并在仰光登陆。”

    此即蒋介石所说的“南北缅水陆同时夹击”战略。

    史迪威自1942年5月17日从缅甸退至印度至10月18日,就此计划与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五次会商。由于英国无意在近期反攻缅甸,且不欢迎中**队入缅甸作战,会谈毫无进展。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他们的参谋长们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讨论今后反法西斯战争总体战略,反攻缅甸也是重要议题之一。

    他们一致要求,实施史迪威提出的收复全缅甸作战计划,并将此计划定名为“安纳吉姆”计划。

    美国海军参谋长金说:“在欧洲战场,从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俄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对付德国;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为俄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作战。”反攻缅甸,打通中印陆上交通线,正是“朝着这个方向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

    英国方面却以无法提供在缅甸南部进行两栖作战的舰船为理由,表示反对。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带有威胁的口气说:“目前在南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在民用船只、军舰和护航诸方面付出的代价极高。形势也可能发生突然的逆转,并导致丧失制海权”,“除非实施反攻缅甸战役,否则在太平洋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使美国不得不遗憾地取消对欧洲战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