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卑下之见,叛贼孙孝哲意在潼关,如果咱们大举向南恐怕正中其人下怀,据细作情报,叛军至少有半数人马仍旧按兵不动,迹象不明!”

    高仙芝这时才低低的回应道:

    “的确,孙孝哲的意图显而易见。三日前,某已经去信告知马宣仁,潼关对他的支援只能有这些了,要他务必全力守城。马宣仁的回信又明确表示,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契苾贺忧心忡忡,他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岂非又是下下策了?

    “**未必只能坐等挨打,何不伺机主动出击,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火拔归仁眼前一亮,显然对这个提议十分感兴趣,也极为认同。

    “哥舒老相公在时,曾严令不许一兵一卒出潼关。兄弟们早都憋坏了,如果能主动出去杀几个贼寇,一定都抢着要出去。”

    对此,高仙芝不置可否,他知道哥舒翰下这道命令一定不是畏敌怯战,而是老成持重的用兵之法。如果不是哥舒翰用了大半年时间的苦心经营,潼关防备也不会有今日的规模。

    只现在是不是合适的出兵时间,还要视叛军的具体表现而定夺。

    机会恰巧就在两日后不期而至了,大战频频,叛军各部间的调动也极为频繁。也许是哥舒翰曾半年不许**主动出潼关一步使然,叛军的警惕性也渐渐不再。

    一支五千人的步兵向北往黄河岸边移动,那里是个死胡同的地形,向北除非摆渡过河,向东有高坂遮挡,因而出路只有向南,只要将这股人马堵在黄河岸边,以多打少,胜算至少就有八成。

    高仙芝特地派了契苾贺所部与火拔归仁所部合力伏击,以两万人打五千人在人数上已经占尽优势,再加上突袭,若想不胜都不容易。

    战斗在两个时辰之内很快就结束了,一战斩敌三千,余者尽皆溃散。而且,这一战还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缴获了粮食三万石,原来这股人马遮遮掩掩的竟是接应了三万石粮食。

    人头有战功可以换,可粮食却是可以充饥果腹的,潼关的粮食供应一向紧张,平时没有大战,绝大多数人都时刻处于饥饿之中,而且就算现在大战时,能够吃饱饭的也只有具体参与战斗的各营。

    由于南部大战惨烈,每次恶战之后,存活者十之五六,因而军中不知何时便有调侃,这是断头饭。

    在**如此缺粮之际,忽然缴获了三万石粟米,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高仙芝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并承诺将亲自上表为契苾贺与火拔归仁请功。

    然而契苾贺却拒绝了,末将今次是捡了便宜,如果因此就向天子请功,对那些在商阳关浴血死战的**将士岂非不公?

    火拔归仁见状也向高仙芝表态,“卑下也赞同契苾将军,此番伏击是捡了便宜,不应领功!”

    高仙芝原本就极为欣赏契苾贺,现在又见他不居功自傲,甚至还极具大局观的拒绝了请功,又不禁对其刮目相看了。

    至于此人与秦晋的关系,高仙芝也逐渐一点点的“淡忘”。说实话,如果秦晋不是为了自保而选择兵变,他对此人的印象感官都是上好的。尤其秦晋在练兵上造诣,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的地步,放眼天下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

    也正是因为对秦晋有叛逆之心的芥蒂,高仙芝才有意无意的对秦晋进行打压,也默许了杨国忠以及天子对他的打压。

    与心思难料的秦晋不同,契苾贺显然简单了很多,而且此人出身名门之后,其先祖为铁勒可汗契苾何力,后来归顺唐朝爵封凉国公,成为太宗的得力干将,契苾一门由此显赫于唐朝。

    如果不是武后当政,契苾家受到了宗室的牵连而全数获罪,也许契苾贺的人生,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也是将门之后本不该蒙尘,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果然就会如锥入袋脱颖而出。不过,这个契苾贺却从不以此自傲,提及新安以及陕州、弘农的几次大战,他都是张口闭口必提及秦晋,声言自己不过是一颗马前卒子而已。如果没有秦晋的计谋和指挥,也就没有这一次又一次的大胜。

    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契苾贺这么说仅仅是自谦而已。包括高仙芝在内也是如此认为的。秦晋此前不过是新安县的区区县尉,进士及第出身又从未接触过刀兵之事,纵使果真才智过人,如果没有契苾贺这种将门之后相佐,恐怕也未必会有那几次大胜了。

    这也是高仙芝对契苾贺如此看重的原因之一。

第三百五十六章 :识破偷天计() 
高仙芝扫视了居于左右的契苾贺与火拔归仁一眼,他这次履任潼关,统帅二十余万大军,身边没有一个是昔日的旧部,这两个人虽是哥舒翰旧部,但却难得的通达而又身具大局观。在唐。军中不在乎派系出身的将军少之又少,哥舒翰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经其手带出来的兵将,要么是他死心塌地的拥趸,要么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所以,高仙芝接掌二十万大军容易,可让那两万精锐的河西老军敞开心结,就没那么容易了。哥舒翰的惨死于他们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鱼朝恩做的太绝,以至于军心都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

    令高仙芝最庆幸的是,他在赴任潼关时,没有与鱼朝恩通路而行,而是刻意回避的慢了一日。这么做诚然是他不愿与宦官为伍的本能使然,但却阴差阳错的使他躲过了一大麻烦。否则河西老军的怒火将十倍百倍的将从鱼朝恩身上转移到他的身上。

    “两位说说,接下来,我军该如何应对?”

    高仙芝既然看重这二人,就很愿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契苾贺与火拔归仁并不是那种凡是憋在肚子里的人,一旦有任何想法和建议,都会第一时间说出来。

    果然,契苾贺又抢了先。

    “叛军大举进攻商阳关,无非是为了引诱我军大举南下,然后他们再趁机袭取潼关,这是痴心妄想。末将建议,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契苾将军的意思是攻击叛军大营?如此恐怕不妥,咱们一直极力避免与叛军正面相抗,如此一来岂非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了?”

    契苾贺将目光投向了质疑自己的火拔归仁,嘿嘿笑道:

    “火拔将军所言甚是,我军的确不宜与叛军正面硬抗。”

    “既然不能硬抗,你又说声东击西?”

    “某的建议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骚扰’。经过一月有余的对峙,叛军的活动规律咱们也已经掌握的七七八八,其内部调动频繁,常有数千人单独行动的时候,咱们也是时候改变应对策略了,只要对方落了单,就集中优势兵力狠狠的咬上一口。然后等到叛军大部来援,咱们早就功成身退。”

    正如这次伏击,一战歼敌数千,又缴获了大批的粟米,解了大军缺粮的燃眉之急。

    高仙芝一拍大腿。

    “此计甚妙,不过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可有具体谋划,可详细写下来,高某仔细参详参详。”

    契苾贺躬身应诺,然后就不再做声,只静静的喝着案头的茶汤。

    火拔归仁似乎有点尴尬,干咳了一声,又道:“此次叛军也是奇怪,因何将数万石粟米单独运送?”

    数万石粟米虽然不是小数目,但供应二十余万大军而言,也不过是是杯水车薪。如果正常运数也绝不会仅仅这么少。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高仙芝立时就知道自己此前因何而觉得莫名的不安了。

    “看地图!”

    军长中的屏风上绘制的团并非山石走兽,而是一张巨幅的地图,其上涵盖了关中、河东、都畿道与山南东道的一部分,而潼关就是这张地图的中心。

    高仙芝起身后快步来到了地图跟前,并不时的抬起手在上面指指点点,一时间竟有些忘我了,甚至忽略了契苾贺与火拔归仁的存在。

    契苾贺大为奇怪,高仙芝还从未如此失态过,难道是想到了什么不妥之处吗?一念及此,他也顾不上喝茶静坐了,起身跟着高仙芝也来到了屏风地图跟前。

    “相公,相公,可是有不妥之处?”

    但高仙芝并没有回应,而是仍旧在地图前沉思着,脑子里飞速的闪过各种念头,一遍又一遍做着推演。

    一盏茶的功夫过去,他终于有了反应。

    “孙孝哲狡猾,他的目标也许并非潼关。”

    “不是潼关?难道就为了一个商阳关如此大动干戈?”

    火拔归仁认为,孙孝哲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商阳关如此大动干戈,虽然商阳关并非不重要,但也还没到动用十余万大军猛攻的地步。再说,商阳关守将马宣仁素来智计,勇悍过人,且关城防备几乎可与潼关比肩,叛军想要轻易的破关,那是痴人说梦。

    高仙芝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契苾贺也觉得火拔归仁的话有道理,便道:“请高相公明示!”

    高仙芝的手指开始在潼关处北移,越过了东西流向的黄河,最终停在了自北向南的黄河河段左岸。

    “河东城?”

    契苾贺与火拔归仁两个人几乎同时异口同声。

    河东城在山个月经历过短暂的易手,但随着河北道叛军突然转为劣势,河东方面的压力骤然减轻。因而,这座位于河东道西南部的城池便没有落入叛军手中。

    当然,据说与河东城隔河相望的皇甫恪叛军似乎从中也处理不少,配合着河东**杀了不少叛军。

    因而,潼关主诸将们,包括高仙芝在内,一时间都忽略了这个位于河东道的枢要城池。

    “你们今日缴获的粟米根本不是运往叛军大营的,如果推算没错,是要运往黄河北岸。”

    火拔归仁不解问道:“仅仅万石粟米,运了过去又岂能够攻城大军吃用?河东城可不是寻常小城……”

    “的确,河东城并非寻常小城,攻克不易,万石粟米也不够大军吃用,不过以某推断,这只不过少量多次的其中之一而已,叛军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掩人耳目。”

    契苾贺与火拔归仁俱是一愣,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高仙芝的话中之意。看来,孙孝哲的确够狡猾,潼关不易正面攻破,便迂回往河东城。只要将河东城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就等于切断了关中与河东道最主要的通道,当真是进可攻退可守。然后在以此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潼关周边的险关要隘,直至关中的防备四面漏风,叛军自然就可以从中挑出最薄弱的一处,一举攻入关中直取长安。

    到那时,潼关于关中的作用,便再也不是那么重要。而囤积于潼关的主力大军却因为各种担心而束手束脚,这又无疑使得叛军如虎添翼。

    “火拔归仁,立即率领所部渡过黄河,伺机攻击叛军小股人马。”

    高仙芝料定了孙孝哲一定是将攻击河东城的人马化整为零,以避免提早泄露行踪。

    “契苾贺,你部新安军于黄河南岸,搜索叛军人马,如果人数不多,立即围歼。”

    两人得令,欢天喜地的回去准备。孰料才过了半日,高仙芝又急急的将两人召回中军。

    看到高仙芝极为难看的脸色,契苾贺与火拔归仁都不约而同的心中一颤,肯定是坏消息。

    “马宣仁叛乱,投了孙孝哲!”

    这番话从高仙芝口中说出来以后,两个人大吃一惊,又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说别人叛乱投了安禄山还有可能,马宣仁其人耿介而不知变通,心里只知道打仗杀敌,若非哥舒翰一手护着他,恐怕早就被政敌撕碎了吞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试问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浴血奋战了半月之后,功亏一篑转而投敌呢?

    契苾贺在哥舒翰麾下为将日短,仅仅半年多,对这些河西陇右出身的军将都不是很了解。火拔归仁则不同,他跟随哥舒翰多年,对马宣仁很是再了解不过,便试探着问了一句:

    “是不是弄错了?是城破,而非投敌?”

    高仙芝的声音很是沉重,但又无比坚定。

    “不会弄错,马宣仁勾结叛军甚至伏击偷袭了与之在城外配合的**。”

    “契苾贺,火拔归仁,你们两个不要北上了,立即南下,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商阳关,稍后某会亲自到商阳关勘察战况敌情。”

    河东城虽然重要,但对于潼关本身而言,其重要程度也远没有商阳关要来的实际。

    换言之,相对商阳关而言,河东城对关中更重要,而商阳关则对潼关更重要,丢了商阳关就等于叛军的半只脚已经踏进了潼关。所以,无论商阳关抑或是河东城,对于关中都是不能丢掉的。

    在这两难选择中,高仙芝选择了已经陷落的商阳关,不论如何也要趁着叛军在此地立足未稳,将其重新夺回来。

    原本,高仙芝的谋划是万无一失的,以现有兵力部署,商阳关断不会失守,可天算不如人算,偏偏最不可能叛乱的马宣仁居然就叛乱了。

    如此一来,高仙芝的一切部署也就彻底被打乱,战事开始变得难以预料了。

    将两个最为信重的部将派往商阳关,已经是高仙芝的极限,他要坐镇潼关,以避免叛军的虚实兼并。

    思忖了一阵,高仙芝回到案前,笔走龙蛇写就了两封书信,一封是送给蒲津关叛乱的皇甫恪,一封将要送往冯翊,交给秦晋。

    以潼关的现有守军,虽然再难以看顾河东城,但为了不使孙孝哲的计划得逞,也只有分别求助此二人了。尽管他对此并不报多少希望,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总要试上一试。

第三百五十七章 :将军欲联手() 
冯翊郡同州城,秦晋虽然距离潼关几近百里,但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潼关的战况形势。当契苾贺的书信连夜送抵之时,他也被吓了一跳,马宣仁这等悍将居然军前叛变,对唐。军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但是,与契苾贺的忧心忡忡不同,秦晋在被吓了一跳之后,反而平静了。倒不是他对潼关的战事发展态度乐观,而是对高仙芝的应变能力有着相当的信心。

    要知道,比起潼关现在的险恶形势,当年高仙芝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