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下)〔德〕克劳塞维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论(下)〔德〕克劳塞维茨-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进攻是相适应的,而保障自己的退路就是防御性的行动。 但,对占领良好阵地的强大的敌人进攻是非。。 。 。 。 。 。 。 。 。 。 。 。 。 。 。 。常危险的,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在这里应看作是一个。。 。 。重要的真理。 当然也有进行此会战取得胜利的例子,如托尔

    

 26

    607战争论(下)

    高会战、瓦格拉木会战(我们不以德累斯顿会战作为例子,由于我们认为这一会战中的敌人还不能称为强大的敌人)。但是,总的说来此防御阵地受到进攻的危险是极小的,如果我们再看到,有无数的事例说明,即使最果断的统帅对良好的防御阵地也敬而远之,那么我们可以说,此危险是不存在的。但是,决不能把一般常见的会战和我们这里所谈的会战混为一谈。 要知道,大多数的会战实际上是遭遇战,在这种会战中,尽管一方是驻止的,但他是驻止在没有准备好的阵地上。

    

 27

    战争论(下)707

    第十章 对营垒的进攻

    人们很轻视筑垒工事及其作用的风气曾经风行一时。 这是法国边境的单线式防线屡次被突破,贝费恩公爵在布勒斯劳的营垒中会战失败,托尔高会战和其他许多实例所引起的。另外,腓特烈大帝通过迅速的运动和进攻手段所取得的胜利,更加促使人们轻视所有防御、一切防御战斗、尤其是一切筑垒工事。当然,如果只有几千人奉命防御几普里宽的国土,或筑垒工事只不过是一些前面没有障碍的堑壕,那么它们当然是毫无价值的,把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当然很危险。但是,若像庸俗的空谈家那样,因为这一点就说筑垒工事本身不起作用(滕佩霍夫就是这种态度)

    ,那难道还不很矛盾,甚至十分荒谬吗?如果筑垒工事不能用来加强防御,那要它们有什么用处呢?不,不是这样的!不仅理智而且千百次的经验告诉我们说,一个构筑完善、有足够的兵力而且防守严密的筑垒工事通常应看作是坚不可摧的,即便从进攻者的角度来看也。。 。 。 。 。 。 。 。 。 。是这样。 假如承认单个的筑垒工事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就不会怀疑,对进攻者来说,进攻一个营垒是一项很困难的、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完成的任务。营垒的守备部队兵力较少,这是营垒的性质决定的。 但是利用有利的地形障碍和坚固的工事也能抗击兵力优势很大的敌人。 虽然腓特烈大帝拥有比皮尔纳营垒守备部队多一倍

    

 28

    807战争论(下)

    的兵力,但他认为进攻这个营垒是不可行的。 后来,常常有人认为腓特烈当时是可攻破皮尔纳营垒的,他们唯一的根据是当时萨克森军队的状况非常坏,当然,这并不能作为论证来否定营垒的作用。 同时,那些事后认为不但可以攻破,而且可以很容易攻破这个营垒的人,在当时是否会下进攻的决心也是一个疑问。我们认为,对营垒的进攻是一种很不寻常的进攻手段。只有仓促构筑的营垒尚未完工,用以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还很少的时候,或如常见的那样,整个营垒只是初具规模,工程只完成一半的时候,进攻营垒才是可行的,甚至还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的一种方法。

    

 29

    战争论(下)907

    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

    在第六篇的第五章及其以后的几章中,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了防御和进攻时山地在战略上一般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也尽力阐明了山地作为真正的防线时能起什么作用。 由此就能看出,进攻一方应该如何看待作为真正防线的山地。 所以,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在这里就没有多少可说的了。在那儿,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在进行次要的战斗时和进行主力会战时对山地防御的看法应是完全不同的。 在次要战斗中,只能将对山地的进攻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由于这时一切情况都对进攻者不利,但是在主力会战中,山地却对进攻者有好处。因此,具有进行会战的兵力和决心的进攻者应在山地同敌人作战,而且,他肯定能从中得到好处。在这儿我们不得不再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结论很难得到别人的赞同,这个结论不仅同表面的现象有矛盾,且初看起来还和一切战争经验相抵触。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看到,进攻的军队不管是否寻求主力会战,都把敌人没占领位于敌我双方之间的山地看作是不寻常的幸事,于是老是急忙地先敌占领前面的山地;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种行动和进攻者的利益有什么矛盾。在我们看来,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对不同的情况须小心地分别对待。一支准备发动一次主力会战而向敌人进攻的军队,当它

    

 30

    017战争论(下)

    必须越过未被占领的山地时,自然担心敌人可能在最后时刻封锁那些他想利用的隘路。 因为假如防御者真的封锁了这些隘路,进攻者就不再能获得防御者占领一个普通的山地阵地时通常为他提供的那种利益。此时防御者已经不再过于分散,不再不知道进攻者要走那条道路,而进攻者则不再能针对敌人的配置来选择自己的道路了。所以,在这种山地会战中,进攻者就不再具备我们在第六篇中所说的所有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防御者就有可能占领一个坚不可摧的阵地。 这样一来,防御者就有可能为进行主力会战而有效地利用山地。当然,这一切是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如果考虑到防御者在最后时刻扼守一个良好的山地阵地(尤其是当他事先完全没有占领这个阵地时)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防御手段是很不可靠的,而进攻者所担忧的那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尽管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但担心这种。。 。 。 。 。 。情况会发生却是很自然的,因为在战争中,通常有些担心虽然是相当多余的,却是很自然的。进攻者这时候必然担心的另一种情况是防御者可能用前卫或前哨线进行暂时的山地防御。 尽管这个手段也只有在极少数场合才对防御者有利,但进攻者很难估计在哪种场合对防御者有利,在哪种场合对防御者不利,所以他会担心可能遇到对自己最不利的情况。另外,我们上面的见解,并不排除一个阵地借助于山地地形的特点成为坚不可摧的阵地的可能性。 这样坚不可摧的阵地是有的,但是并不一定要在山地才有,如皮尔纳、施莫特赛芬、迈森和费耳特基尔赫等。这些阵地正因不在山地,所

    

 31

    战争论(下)117

    以才会更有作用。 尽管人们可以设想,在山地里(比如在很高的台地上)也可以找到这种坚不可摧的阵地,在这种阵地。。上防御者能摆脱山地阵地常见的不利条件,但是,这样的阵地极其少见,而我们考察的却只是大多数情况。我们正是在战争史中看到山地多么不适于进行决定性的防御会战,伟大的统帅想要进行这种会战时老是宁愿在平原上选择阵地。 整个战史上,除了革命战争时期以外,就再也没有在山地进行决定性会战的战例。 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不得不进行决定性会战时,因此也利用山地阵地,显然是错误地用了山地阵地和进行了不正确的推论的缘故。 1793年和1794年在孚日山,以及1795年、1796年和1797年在意大利的情况就是如此。大家都责备梅拉斯在1800年没有占领阿尔卑斯山的通路,这是种欠思考的批评,是一种可以说是肤浅和幼稚的批评。 拿破仑假如处于梅拉斯的地位,恐怕同样也不会占领这些通道的。有关山地进攻的部署的事项,绝大部分属于战术性质,在这里我们认为只需要对山地进攻的一般情况,也就是对那些同战略关系密切和同它一致的部分作以下几点说明:(1)

    军队在山地不能像在别的地方这样离开道路行进,假如急需分割兵力而由一路变成两路或三路,大多只能拥塞在很长的隘路上,所以军队一般说应沿着几条道路前进,或更正确地说应在一个稍宽的正面上前进。(2)对正面很宽的山地防御,进攻者当然应该集中兵力实施进攻。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包围敌人整个军队是不能想象的,要取得重大的胜利,主要要采用攻破敌人的防线和击

    

 32

    217战争论(下)

    退敌人的侧方部队的方法,而不是采用旨在切断敌人退路的包围的手段。 所以,在敌人主要退路上迅速而不停地前进是进攻者的自然趋势。(3)但是,假如在山地对兵力配置得比较集中的敌人进攻,那么迂回就是进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正面攻击会遇到防御者用最大兵力进行的抵抗。 而迂回须主要以真正切断防御者的退路为目的,而不是以进行战术上的翼侧攻击或者背后攻击为目的。原因是:假如防御者不缺少兵力,那他在山地阵地的背面也能够进行激烈的抵抗;只有让敌人担心可能丢掉退路,进攻者才能期望最快地取得成绩。在山地,防御者的这种担心产生得更早,它的影响也较大,因为在山地处境危急时刻是不容易用手中的剑杀出一条血路的。 单纯的佯动在迂回时不是有效的方法,这种手段最多只是把敌人诱出阵地,不能带来什么了不起的成果,所以必须以真正切断敌人的退路为目的。

    

 33

    战争论(下)317

    第十二章 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

    若攻防双方在单线式防线上进行一次主力决战,那么进攻者就会从中得到实际的利益,因为这种防线正面过宽,比直接的江河防御或者直接的山地防御更不符合进行决定性会战的各种要求。1712年欧根在德南所设的防线就可算是这种防线,那次他受到的损失完全同会战失败时所受的损失一样。可是,如果当时欧根集中地配置了兵力,那么维拉尔恐怕就很难取得这种成功了。 若进攻者不具备进行一次决定性会战所需要的手段,而扼守防线的又是对方的主力,那么进攻者就不能轻易地进攻这种防线了,如1703年维拉尔就不敢轻易进攻路德维希。 冯。 巴登指挥的施托耳霍芬防线。 然而,假如防线只由一支次要的军队占领,那,自然一切都取决于进攻者能用多少兵力进行进攻了。 在这种场合下,抵抗大多并不激烈,至于胜利的成果,当然也极少会有很大的价值。围攻者的围攻防卫圈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我们将在论述对战区的进攻时给予讨论。所有单线式的配置,例如加强的前哨线等等,总是有容易被突破的特点。 但是,如果突破不是为了继续前进从而求得决战,那么进攻者只能得到微小的成果,为了这样的成果采用这种行动在多数场合是不值得的。

    

 34

    417战争论(下)

    第十三章 机  动

    一、我们在第六篇第三十章中已谈到这个问题。 虽然防御者和进攻者都可以采用机动,但是,机动总是更多地具有进攻的性质,而不是具有防御的性质,因此我们想在这里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二、机动同通过大规模战斗的使用强大力量的进攻实施并不对立,它和使用进攻手段直接进行的进攻实施才是对立的,即便在威胁敌人的交通线与退路、牵制性进攻和其他等等场合都是这样。三、就机动这个词的一般涵义来说,它有种只有诱使敌人犯错误才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好像是从不行动,也就是从均势中产生出来的。 机动好比下棋时的头几着棋,因此是。。 。 。 。一种双方力量比较平稳的赌博,是企图造成取得成功的有利机会,进而运用这种机会造成对敌人的优势。四、机动所带来的好处,有时应看作是行动的目标,有时应该看作是行动的根据。 这些利益主要为:(1)切断或限制敌人给养的供给;(2)和其他部队会合;(3)威胁敌人同国内或者同其他军团的联系;(4)威胁敌人的退路;(5)以优势兵力攻击对手单个据点。

    

 35

    战争论(下)517

    这五种利益可以表现在当时情况中的最小目标上,并让这些目标成为在一定时间内一切都围绕它活动的对象。此时,一座桥梁、一条道路、一个工事就会起主要作用。 它们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它们同这五种利益之一发生关系的缘故,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证明的。(6)一次成功的机动给进攻者,或者更准确地说给积极行动的一方带来的结果便是得到一小块地方、一个仓库,等等。(7)在战略机动中有两组对立的概念(它们表面看来好像是不同的机动,而且被用来推论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

    ,就是四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事物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一组对立概念是包围和内线活动,第二组对立概念是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8)对第一组对立概念人们决不能说,其中的某个一般说比另一个更加优越。 因为,首先、一方追求这一种行动方式,必然会引起对方追求另一种行动方式,后者好像是前者自然的平衡力和真正的中和剂一般;其次、包围同进攻是同样性质的行动,内线活动则同防御是同一性质的行动,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攻者更适合于采用包围,防御者更适合于采用内线活动。 哪种行动方式用得最合适,哪种行动方式就比较优越。(9)对另一组对立概念也同样不能说,其中的一个比另一个优越。 兵力较强的一方可以把兵力分散在若干地点,这样做可以在很多方面在战略范围造成利于自己生存和行动的条件,同时还能保全自己部队的力量。 兵力较弱的一方却必

    

 36

    617战争论(下)

    须更多地集中兵力,力求通过运动来弥补由此产生的缺陷。但要获得较大的机动性须有较高的行军技能。 所以,兵力较弱的一方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最后的结论。 若我们能始终保持前后观点一致,我们就必然会到处都碰到这个结论,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检验我们论证的逻辑性的试金石。1759和1760年腓特烈大帝对道恩的战局,1761年他对劳东的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