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八'《喜雨》(“春旱天地昏”)。 

      '九'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乐府古题序》。 

      '十'参看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社君墓系铭》、韩愈《调张籍》。 

                                       望岳'一' 

              '二'                '三'                '四'                '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 
      '六'                '七'                                '八' 
曾云 ,决眺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五至二十八年 (七三七——七四○)间,杜甫举进士不第后,在齐赵一带 

 (今河南、河北、山东省等地)漫游。本篇即作于此时。杜甫集中有《望岳》诗三首,分咏东岳、南 

岳、西岳。本篇为咏东岳之作。东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北。 

      '二'“岱宗”,五岳之首,是对泰山的尊称。“夫如何”,怎么样。 

… 页面 97…

      '三'“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 

则鲁,其阴则齐。”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未了”,不尽,意谓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 

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四'“造化”,即大自然。“钟”,聚集。这句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五'“阴”,指山北;“阳”,指山南。“割”,分。这句说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判若晨昏, 

极言泰山的高大。 

      '六'“曾”,同“层”。这句说云气叠起,涤荡胸襟。 

      '七'“决”,裂开。“眦(音恣)”,眼眶。“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 

里,看到。 

      '八'“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一作“临”。《扬子法言·吾子篇》:“升东岳 

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似为这两句构思所本。 

                                  房兵曹胡马诗'一' 

              '二'                '三'                 '四'                '五' 
胡马大宛名  ,锋梭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 
                      '六'                                 '七' 
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 

      '一'本篇约写于开元二十八、九年 (七四○、七四一)。“房兵曹”,不详其名。“兵曹”, 

兵曹参军事的省称。“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州郡所置的属官。“胡马”,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地区所产的马。杜甫集中咏马诗有十二首之多,这首诗不仅写出马的神貌,而且写出作者的胸襟和抱 

负。 

      '二'“大宛(音鸳)”,汉代西域国名,在大月氏东北,即今苏联中亚细亚乌兹别克共和国的 

费尔于纳盆地。大宛产良马,尤以汗血马(即汉代所谓“天马”)最为著名。 

      '三'这句写此马瘦而有神,不象凡马空有肥肉。 

      '四'“竹批”,即竹削,形容马耳如斜削的竹筒。古人以两耳尖锐为良马的特征。后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六:“(马)耳欲得小而促,状如斩竹筒。” 

      '五'“风入”,形容快马奔驰时,四蹄起风。 

      '六'“无空阔”,对空阔的地带根本不算一回事,意即都能奔腾而过。“托死生”,指此马能 

使人脱险,可以托付生命。 

      '七'这两句看来似与五六句重复,但五六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这两句是期望马的主人房兵曹 

能立功于万里之外。“骁腾”,骁勇快捷。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 

                                                              '二'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 
         '三'                                '四'                                '五' 
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 
                           '六' 
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 
      '七'                                '八'                                '九' 
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 
                                                          '十' 
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  。 

      '一'题下杜甫自注云:“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可知这是和高、薛的诗,所以说“同诸公”。 

 “同”就是和。当时(七五二)岑参、储光羲同游,也都作了诗。“慈恩寺”,是唐高宗为太子时替 

他的母亲建筑的,所以名“慈恩”。寺中的塔一名大雁塔,是玄奘所立。这首诗除写景外,也有身世 

感慨和政治讽刺。 

      '二'开端四句泛写塔身高耸和登塔眺望时忧思起伏。“高标”,指塔尖。凡高耸物体的未端都 

… 页面 98…

可以叫做高标,如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标”,指树梢;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 

高标”,指峰顶。“跨苍穹”,高越青天。“穹”,一作“天”。“旷士”,旷达之上。“百忧”, 

即后面抒发的感讽。 

      '三'“象教”,佛教。佛教假形象以教人。”冥搜”,“幽寻”的同义语,指下文“仰穿……”。 

这两句说佛教号召力大,能聚集大量的人力、财力,产生这雄伟的建筑,值得穿窟穷幽。“追”,追 

求。也可以解作追随,表示跟随“诸公”之后。 

      '四'这两句刻画登塔,说循着塔内的磴道盘旋上升,象穿行龙蛇的窟穴。“枝撑”,梁上相交 

的木条。《黄山谷别集·杜诗笺》:“慈恩塔下数级皆枝撑洞黑,出上级乃明。” 

      '五'这两句极力形容塔高。“七星”,指北斗。“河汉”,银河。银河也叫做星汉、银汉。银 

河到秋季渐渐转向西。这里诗人用一个“声”字,极言逼近云霄,好象听到银河里水的流声似的。 

      '六'这两句指出时序。 “羲和”,太阳的御者。古代神话说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 

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参见李白 《蜀道难》注'六'。“鞭”,表示加快鞭,见得太阳前进得快,也就 

是时间过去得快。“少(去声)吴(音皓)”,传说是黄帝儿子,主管秋天的神。 

      '七'这四句写俯视所见的景象。“秦山”,指终南诸山。登高看山比较清晰,原来在乎地看去 

只是青苍一片的山,在高处就能辨出群峰罗列,所以说“忽破碎”。作者在《望岳》诗中写仰看泰山 

的印象,就用“齐鲁青未了”来形容,和此句可以对照。“泾、渭”,二水,一浊一清,高处看去不 

能分辨,所以说“不可求”。“皇州”,指长安。 

      '八'“叫”,呼。“苍梧”,传说是舜的葬处。《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 

疑山,舜所葬。”慈恩寺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写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自然要“回 

首”。 

      '九'“瑶池饮”,写古代传说中西王母宴周穆王事。《穆天子传》卷四载,周穆王“宾于西王 

母”,“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诗赠周穆王,最后两句是“将子无死,尚复能来”(请你 

别死,还可能再来)。《列子·周穆王篇》也写了这一传说,说周穆王“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遂宾于西王母,……乃观日之所入”。作者南望云空,西观落日,想到虞舜死葬苍梧野,周穆王也不 

能再到昆仑丘,帝王也不免一死。李白《古风》(其四十三)讽刺周穆王和汉武帝,说他们“淫乐心 

不极,雄豪安足论”,“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这里“惜哉”、“日晏”等语含意和李白诗相 

似,含蓄地讥刺古今放纵享乐的帝王,特别是针对当时沉洒酒色的唐玄宗。 

      '十'“黄鹄”,传说中“一举千里”的大鸟。“随阳雁”,雁是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飞, 

赶着温和的地方来去。末四句以黄鹄自比,慨叹自己徒有大志而“到处潜悲辛”,不如那些趋炎附势、 

善于自谋伪人能得到温饱,因而有“何所投”的感慨语。这里也有伪乱的意思。 

                                       兵车行'一' 

                    '二'                      '三'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四'                                            '五' 
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 
         '六'                                            '七' 
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八'                                            '九' 
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 
                            '十'                                             '十一' 
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 
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十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十三'?且如今 
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十四'?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十五'!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十六'。 

      '一'这是一首反对唐朝黩武战争的政治诗,也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苫的作品。关于它的历史 

… 页面 99…

背景,历未有进攻南沼(在今云南省一带)和用兵吐蕃(在令西北地区)两说。《通鉴·唐纪三十二》 

记唐玄宗天宝十年 (七五一)“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沼蛮,大败于泸南。时仲 

通将兵八万,……进军至西洱河。与罗凤(南诏王)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战功。……大募两京 (指长安和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沼。人间云南多瘴 

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后半的记叙和本篇的描写很吻合;但细按诗中征夫所述的往事和所 

诉的时事,都属与吐蕃交兵的情况,南沼说未可尽信。唐朝战争十分频繁,抽了拉夫、生离死别的情 

形也就成为极普遍的现象。因此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不一定为某一历史事实所局限。“行”, 

乐府歌曲的体裁之二。杜甫学习民歌形式来反映现实,但不拘于乐府旧题,《兵车行》这个题目就是 

他根据内容而自拟的。下面的 《丽人行》等也是如此。 

      '二'“辚辚”,车行声。“萧萧”,马鸣声。 

      '三'“行人”,行役的人,即征夫。 

      '四'“耶”,同“爷”。“咸阳桥”,旧名便侨,在咸阳县西南十里,横跨渭水,为当时由长 

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这两句写咸阳桥边尘头大起,见出行人与送者之众。 

      '五'“干”,冲犯。以上几句写咸阳桥边送别的情景;以下即记述征夫的诉苦。 

      '六'“点行”,按照名册顺序抽丁入伍。“频”,频繁。 

      '七'“十五”、“四十”,均指年龄。“防河”,在黄河以北设防。《通鉴·唐纪二十九》: 

开元十五年(七二七)“十二月,戍寅,制以吐蕃为边息,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 

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伺虏入寇, 

互出兵腹背击之”。“营田”,即古代的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唐时也厂为采用。《新唐书·食 

货志三》:“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 

助收。” 

      '八'“里正”,里长。“与裹头”,替征丁裹扎头巾,表示征了年幼,与上文“十五”呼应。 

以上四句承上“频”字。 

      '九'“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意未已”,犹言野 

心未止。 

      '十'“汉家”,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之地。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共二百十七州, 

这里约举成数说“二百州”。但诗中实际指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这里描写田园荒芜的景象。 

      '十一'“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 

      '十二'“秦兵”,关中乒。这两句承上文说:别地方的壮丁都被征光,弄得满目凋残,何况素 

称善战的秦兵,更不消说是征调更忙。灾难更重了。 

      '十三'“长者”,征夫对杜甫的尊称。“役夫”,征夫自称。 

      '十四'“且如”,就如。“休”,停止征调。“关西卒”,即指这次被征入伍的秦兵:一作“陇 

西卒”,则指驻戍在陇西的士兵未得遣还。以上四句写目前时事,与前所诉往事相照应、相补充:“未 

休关西卒”应前“开边意未已”;“租税从何出”,应前“千村万落生荆杞”三句。 

      '十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