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痰黄黏稠,咯之不畅加鱼腥草、肺形草。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证

症状: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本方养阴润肺止咳,适用于阴虚肺热的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等。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止血。

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且咳血量较多者,加阿胶珠、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收敛固涩。

(四)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日吐,有声日呕,不必。”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1。胃热壅盛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嘈杂不适,或有烧灼感,上腹部疼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前方清胃泻火,后方清热凉血,收涩止血,为治疗血证的常用方剂,两方合用适于胃热壅盛的吐血。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出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肝火犯胃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部分患者面、颈、胸、臂可见血痣赤缕,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本方养阴润肺止咳,适用于阴虚肺热的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等。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止血。

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且咳血量较多者,加阿胶珠、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收敛固涩。

(四)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日吐,有声日呕,不必。”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1。胃热壅盛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嘈杂不适,或有烧灼感,上腹部疼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前方清胃泻火,后方清热凉血,收涩止血,为治疗血证的常用方剂,两方合用适于胃热壅盛的吐血。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出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肝火犯胃证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部分患者面、颈、胸、臂可见血痣赤缕,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热妄行,吐血量多,加犀角、赤芍清热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证

症状:吐血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便血,神疲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五)便血

便血系指血液由肛门排出,或粪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引起。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证

症状:便血色红,或大便后滴出血液,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

症状:便血反复发作,色红或紫黯,食少,伴有胃脘隐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虚不摄的血证。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者,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本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便血,吐血,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者。

常用药:灶心土(赤石脂代)、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常用阿胶珠)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干姜、艾叶温阳止血。

可根据病情控制饮食,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六)尿血

凡尿液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前者称为镜下血尿,后者称为肉眼血尿。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尿液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西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以及全身陛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

症状: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本方清热利水,凉血止血,适用于尿血鲜红,小便频数,灼热黄赤者。

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通草代)、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

热盛而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大便秘结,酌加大黄通腑泻热。

2。肾虚火旺证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本方滋阴降火,适用于肾虚火旺的尿血,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腰膝酸软。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脾不统血证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养血止血。

气虚下陷而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4。肾气不固证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证机概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本方补肾固摄,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尿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止血。

尿血较严重者,可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七)紫斑

血液瘀积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者。外感温毒所致者亦称为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病学》有关内容。本节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两方合用,清热凉血止血,并兼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