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究竟多彪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究竟多彪悍-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秦襄公之后,秦国领袖的名字就好记了。不过,严格说来也不是他们的名字,从受封“秦嬴”名号的非子以后,秦人领袖居然都没留下名字,有的就叫做“秦侯”,有的则叫做“秦公伯”“秦仲”。秦公伯,是秦公老大之意;至于秦仲——晕,这不就是古语中的“秦老二”吗?
  襄公往后这一百多年,我们先按照顺序理一下,那就是文公、宪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
  先来说文公。文公对秦国“大国崛起”的贡献,是他继承父业,经16年努力,终于赶跑了戎人,夺得了周族的发祥地——岐,控制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
  他从即位起,就张罗着讨伐戎人,先是领着700名武士从西垂宫(今甘肃礼县)出发“东猎”,其实就是军事演习。第二年到达“汧渭之会”(究竟是哪儿有争议,估计是在宝鸡以东),觉得这地方不错,四通八达,于是就在这里住下,把都邑迁至这里。这一举措,使秦国势力进入了关中腹地,为将来的起飞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立足点。
  至此秦国之地,西起天水,中跨宝鸡,东达岐山,在地理上已经具有一个大国的规模了。
  领土扩张以后,为取得周王室的更大支持,秦文公就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王室,自己专心向西拓展。
  他发兵驱逐了戎人后,岐山一带还有大量没有随周平王迁走的周人,秦文公就把他们统统收留。这些周人,都是农业上的好手,秦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种庄稼的本事。到此,秦人的游牧经济,就转型成了当时先进的农业经济。
  经济的转型,与国家的政治进步、军事强大互为表里。可以想象秦人中的赳赳硬汉,在学习扶犁点种时的笨拙。可是再困难也不能骂娘,为了子孙万代,转型的代价是一定要付的。
  文公上台第13年,设立了史官,记录国家历史,老百姓也逐渐有所开化,开始向往文明了。文公在位第20年时,为解决秦人的宗族纠纷,设立了“三族之罪”法,开始以法治国。
  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也筑了高台,祭祀白帝。还别出心裁,在陈仓北坂(宝鸡之南)修建了一座大庙,祭祀为秦国带来王霸气象的“神鸡”。
  当今也有历史学家说,从天而降的“神鸡”,不过是陨石而已。不管它是什么,秦国的志向,就是要做一个有翅膀的民族。
  在文公死后,是文公的孙子宪公继位。宪公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他的主要功绩是:把都邑从“汧渭之会”迁到了平阳(今岐山县西),以利征战,又派兵讨伐“荡社”并灭之。荡社,是前商朝在西部一个封国的后裔,居住地相当于今天的西安以南。这个行动,说明秦国在主要对付西戎的同时,也开始向东边拓展了。
  不过,宪公时期也有负面的事件,秦国发生了第一次内乱。乱子是因为国君的老婆太多引起的,宪公先是娶了鲁国国君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武公、德公;后来又娶了周王的女儿,生了出子(也就是出公)。这三个儿子,先后全都当了国君。
  周王之女是王姬,身份当然要高过鲁姬一头,可是此前,宪公已经立了长子武公为太子,不好变了,这就为某些人制造动乱埋下了伏笔。
  宪公一死,秦国位高权重的大庶长(相当于丞相)等三位大臣,废掉了太子,另立5岁的娃娃出子为国君。他们这样做,显然是要揽权,把小君主当成傀儡。
  等到出公长到10岁,大概是不大听招呼了,三大臣便又杀掉出公,复立武公为国君。
  这样三翻五次的,哪成啊?武公上台三年后,羽翼丰满,就以擅杀国君的罪名,灭掉了三大臣全家。
  变乱的教训是惨痛的。丞相揽权,自然是要谋私,于是武公又恢复了集权制。
  武公为秦国扩张做出的贡献,可不是一星半点,他的战略,是东西并进。
  向西,压迫西戎后退,一直打到临近西陲的地方;向东,讨伐戎人的小部落和周王室封的小国,一直打到了华山脚下;后来,索性又灭掉了周文王的弟弟虢叔传下来的一个“小虢”(今宝鸡虢镇,是“西虢”随周平王东迁后,原地留下来的一个小国)。
  
  第三章建国大业就来自两张空头支票(3)
  
  这是不给周王室留一点面子了。
  经过多年的戎马征战,秦国终于建成了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东至今陕西华县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从武公十年起,他还创立了新的行政区划。这次制度上的创新,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设县。
  “县”,古字义为“悬”,也就是用绳子拴住之意。当时的县,是秦国在边境上的军政单位,向国君直接负责。这一设置,敲响了分封制的丧钟:一个全新的、中央直管地方的行政体制,已在酝酿之中了。
  武公真可以说是武功赫赫,死的时候也威风之至,据记载,生殉者有66人。当今有人说,这是奴隶制习俗,用奴隶活活做殉葬。但也有人说,这是由于秦武公人缘好,不少亲朋故旧愿意跟他一块儿去死。先秦时代的风俗,也真的没法儿说。
  武公死后,是弟弟德公继位。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之南),地理位置更加理想了,可以兼顾东西两面。至此,秦国的力量与往昔已大为不同,其势力向东直达黄河岸边,吓得黄河边上的两位诸侯——梁伯和芮伯,都乖乖地跑来朝见。
  德公也有三个儿子:宣公、成公和穆公,也是三个都做了国君。
  连续两个“三连冠”,使秦国彻底变了样子。宣公时,与东方大国晋在河阳打了一仗,秦居然大胜。河阳是在河东一带,即便在10年前,秦人都难以想象,可以跑到那么远去开辟战场。
  从秦襄公去世后,一共经过了七代君主,耗时108年,秦国终于甩下了“小国寡民”的破衣烂衫,向山东诸侯露出了它泱泱大国的蛮野体魄!
  这一惊世骇俗的蜕变,其最后的完成,有赖于一位秦国史上除秦始皇以外最牛的君主。
  他叫秦穆公。
  从他开始,秦国的国君也有了名字。
  他的名字就叫任好。
  天赐秦国一位潜在的霸主8天赐秦国一位潜在的霸主伟人秦穆公能够登上秦国的国君宝座,是上天赐给秦国的一个机缘。
  穆公(任好)是从哥哥成公手中接过权柄的。他的哥哥有七个儿子,哪一个都够资格当国君,但是成公没有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给了幺弟任好,也许看重的就是任好有可以成为“雄主”的潜质。
  秦穆公任好在即位之前,就非常关心国政,喜好琢磨天下大势。
  秦国的发展到了如今,没有点气魄,是掌不了国家之舵的。成公把穆公推上台,很有道理。
  我们来看穆公即位后面临的天下大势——
  各诸侯国头顶上没有了周天子的权威,就开始互相征伐,各显其能,进入了混乱不堪的“春秋”时代。实力强大的“大鱼吃小鱼”;再强大一点的就要称霸天下,做强国中的盟主。
  齐国的齐桓公,在任用了贤相管仲之后,国势渐强,就在秦武公十九年那一年,大会天下诸侯,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成功,让秦国有了一个近期的效仿目标。
  秦国何时也能当上诸侯的盟主?这一问题,成了国家发展的首要课题。
  所谓“国际准则”,从来就是挑好听的说,只有在实力不够的时候,才会嚷嚷“反霸”;若实力够了,不当霸主的才是傻瓜!
  而发展就要继续开疆拓土,增加土地与人民(实质上是增加税收)。可是秦国这时候的位置比较尴尬,继续征讨西戎吧,土地倒是很辽阔,但是一味向西只能越来越边缘化。事情很明白:要想称霸,就要向中心地带突进。
  这样,当秦国把西戎料理得差不多之后,就转身向东。但它猛然发现:前路上有一座大山——晋国。
  晋国是大国,是周族的后裔。据说,当初是周成王说了一句戏言,要封弟弟叔虞一个爵位。结果“天子无戏言”,没法儿收回了,才不情愿地封给弟弟一块地,位置在唐(今山西翼城西),因而这个国家一开始叫唐。
  后来叔虞的儿子把国都迁到了晋水之畔,改了国名,这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晋。
  晋国在东周开始的百年里,内乱不已,烦心事特多,一直到晋献公执政,国家才强盛起来,也想着要扩张了。
  于是,秦穆公和晋献公两人脑子里想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问题。
  当他们四目相对时,心里就明白了,这场“双雄会”是免不了了!
  为了跟晋国叫板,秦穆公刚一上台就带领精锐军队,去征伐茅津一带的戎人,大获全胜。茅津是着名的黄河古渡口,在今天的三门峡市,秦国打到这里,是要向东方进行武力试探。
  
  第三章建国大业就来自两张空头支票(4)
  
  就看晋献公这下子怎么接招。
  如果说秦穆公是锋芒毕露,那晋献公就是老奸巨猾。秦国扩张的前锋,已经到达晋国鼻子尖了,晋献公竟然熟视无睹。
  你打吧,我让你一拳打到空气上。
  但是,秦国的动机,晋献公完全明白。如何应付呢?他召来了左膀右臂——大夫里克、荀息,君臣三个一起讨论对策。
  在座谈中,荀息献了一计,也就是后来变成了成语的“假道灭虢”。
  在秦国向东拓展的必经之路上,有两个小国——虢和虞。其中的虢,叫“西虢”,是随周平王从宝鸡迁过来的。两个小国堪称微型,却占住了战略上的好地方,虞国能控扼茅津,虢国能据守崤函。
  茅津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是黄河渡口;而这崤函呢,则是一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道,路面至今还留有1米宽的车辙印,位于今天河南陕县的硖石乡,距三门峡也不太远,是古代关中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着名的《石壕吏》,写的就是夜宿这里的见闻。
  晋国如果灭掉这两个小国,占住战略要地,那么秦国若想出来透透气,晋国轻轻松松就能卡住它的脖子。
  所以,晋国要灭虢和虞了。
  可是,虞和虢,两家情同兄弟,互相声援。晋要是袭击虞,虢就会出兵救援;若攻虢呢,虞也会拔刀相助。
  晋是大国,若只打其中一个,没有问题;若跟两个小国同时纠缠,则夜长梦多,容易出麻烦。
  于是荀息献计说:要拿下这俩国家,须使离间计,拆散他们的钢铁同盟;主攻对象,应是虞国的国君。此君贪得无厌,需要行贿,此次君上您可以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
  晋献公听了,倒抽一口气:舍不得呀!苟息说:君上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拿回宝物还不容易吗?
  那么……然后呢?
  荀息说:然后我们就如此这般,如此这般……之后,这两颗葡萄,就确保可以吃到嘴里了。
  晋献公感觉,这计出得毒啊!于是欣然依计。
  再说那虞公,没来由地,忽然得了晋国送的良马美璧,果然大喜。
  把虞公一搞定,随即晋国就故意制造事端,找了一个借口,要大张旗鼓地去伐虢,并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大军通过。
  虞公刚收了晋国的好处,这时候若拒绝,一时拉不下脸来,只得答应了。
  虞国大臣宫之奇看得明白,苦谏虞公:“使不得呀!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怎会放过虞国?”
  那虞公,是一位超级现实主义者,嗤笑道:“因为交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强朋友,不亦傻乎!”他根本不听劝谏。
  于是虞国开放边境,让晋国大军通过虞国境内去打虢国。晋军那是牛刀宰鸡,很快就灭了那个从宝鸡迁过来的“西虢”。
  晋军班师回国,路过虞国时,把抢来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大喜过望:什么“唇亡齿寒”啊,完全是谬论!
  晋军统帅里克,偏巧就在这时称病,说是没力气带兵回国了,要暂时驻扎在虞国的都邑附近休息。友军嘛,休息就休息吧,虞公也不疑有他。
  几天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往虞国都城,虞公出城相迎,双方的会见气氛坦诚。晋献公起了兴致,邀虞公前去打猎。
  一行人到了郊外,还没等打到几只兔子,虞公忽然望见都城起火,连忙往回跑。等赶到城外时,都城已被两支晋军里应外合拿下了。
  “假道灭虢”这一计,还真的就把秦国的脖子卡住了。
  秦穆公该怎么办?
  雄主就是雄主,他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是好好掂量了一下形势。他知道晋国目前还碰不得,就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对晋国采取守势,衅绝不由我开;二是决定迎娶晋太子申生的姐姐为夫人。
  ——晋献公啊,别斗了,我来做你的女婿吧!
  秦穆公的这个策略,是典型的韬晦之计,打不过,就暂时交好。这里又冒出来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直到今天也还在用,就是指两家儿女联姻。
  这秦穆公,一个人就带出了三条成语。你说他牛也不牛?
  
  第四章五张羊皮换来一位绝世奇才(1)
  
  称霸的时机没到,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秦穆公知道自己现在的任务,是要苦练内功。
  秦国大了,秦国强了,但是秦国还缺人。
  一个领袖人物英明不英明,就看他有没有好的辅佐。齐桓公是秦穆公的仰慕对象,不错,论心智、论抱负,秦穆公都可以与齐桓公比一比,但是齐桓公关键一点是有人才啊,那就是管仲。
  而秦国的管仲在哪里?
  没有。
  因此,选贤任能,就成了秦穆公要练的第一内功。
  秦国地处偏僻,人才稀缺,要找合格的相才,就要对山东士子敞开大门。
  开门纳贤,在我们今天不觉得稀奇,但是在春秋时代,不大容易。各诸侯国用人,都在本国的宗室里边找,要是用“外国人”,老贵胄就要不满意。
  ——敢用外国人的国君,我能把你扶起来,就能把你推下去。
  有的国君大胆起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