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全)的总格局、亚洲地区体系的状况及二者各自正在使用的“控制
规则”;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中国国力的增长有关的中国国家利益
的复杂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表明,当中国共产党决
定冒险违背本国政策和国际惯例的一些基本准则时,它付出了多么
大的代价。

   

 
 
① 这个观点来源于托马斯W。鲁宾逊:“中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与战略层面”,载唐纳德赫
尔 曼编:《中国与日本:新的均势》,第197—268页;托马斯W。鲁宾逊:“1959—1976
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三部曲”,载K。J。霍尔斯蒂等编:《国家为何重组:战后世界各国外 
交政策的调整》,第134—171页。  
① 参阅乔纳森波拉克撰写的本书第5章; G。W。乔德赫里:《世界事务中的中国:1970
年 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托马斯芬加等编:《中国对独立自主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
的政 策演变》;罗伯特萨特:《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外交政策》。  
① 这一观点出自笔者未发表的手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解释:作用因素与分析水平”。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我们的研究是在粗线条的年代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首
先,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把意
识形态方面的修正主义概念从中苏关系向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经
济领域的扩展(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头脑中);由于美国对越南的军
事干涉和中国领导层关于如何对此作出适当反应的争论,使文化大
革命的发起时间推迟;这些事件与外交政策中的其他争议问题对中
共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的影响。每一个方面都是国际和国内
因素复杂混合在一起的最好例证。
  从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批评克里姆林宫对斯大林问题的处理开
始,到毛泽东得出中国也和苏联一样,正在走意识形态上的修正主
义和资本主义复辟之路的结论为止,其间的道路既漫长又曲折,但
也是清晰可辨的。①毛认为,苏联外交政策走上了这样的歧途——对
美国实行和平共处、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和对中国奉行沙文主义、
分裂主义和全面敌视——其原因是以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勃列日涅
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蓄意违背了真正的列宁主义革命路线和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苏联复辟了资本主义。60年代初,中国在九篇
论战文章中把上述问题都明确地列为克里姆林宫的罪行。②
  如果不是毛泽东对共产党执政后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得出逻辑
上的和经验主义的结论的话,中苏之间的论争会是纯粹的外交政策
问题。按照毛的逻辑,苏联一贯犯如此重大的错误,必定有其马克
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实质性原因。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犯这样
的错误,所以,苏联已不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已逐步复辟了
资本主义。苏联共产党因而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团体,
具有以垄断国家财产为表现形式的政治集团和帝国主义的阶级的所
有特征。由于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是社会主义,又由于个人不
可能把莫斯科引向资本主义,所以,苏联倒退的原因必定是,在工
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即俄国过去的)对经济基础的重大
影响。由于苏联是第一个因而也是最老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正主义
就有机会在那里泛滥。若果真如此,则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就有可
能发生同样的倒退,其表现特征在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
虽然其程度要浅得多。具体来说,修正主义的迹象在中国也该显现
出来了,因为到60年代,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十多年了。
  毛泽东一直是个信奉实验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完成上
述逻辑推理(其证据在他的著作及在他指导下完成的中央文件中随
处可见)后,①即转入经验主义的领域以求得证实。他自然找到了要
找的东西,并确信他的同事们——他们负有发展地域广阔且地区差
别很大的国家的重任,而运用的是极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组织方法—
—平时的行政方面的、官僚主义的及思想意识的行为就是修正主义
的一种表现,因此,他们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即
是说,毛认为中国国内存在着修正主义。我们可以从他对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和党的几乎所有领导人(他的妻子江青、林彪以及其他少
数几个除外)的行为的日益不满中,追寻出他的这种看法的轨迹来。

  1965年初,毛断定只有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才能拯救中国和
中国共产党,而且发动得越早越好,以免党内的资本主义势力变得
过于强大。毛确曾准备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扩大成为文化大革命。②
为此,寻找个人的或阶级的盟友、确认国际形势对中国仍然有利等,
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实现第一个目标,毛让自己在党内的可疑对
手刘少奇、邓小平和彭真负责推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此来检验
他们的忠诚;让国防部长林彪负责军队中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负
责编印毛主义语录——“红宝书”,并帮助组建红卫兵;开始把贫
苦农民组织起来,把他们变成进行阶级斗争的一支特殊力量。③这一
切都需要时间。实际上,1965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些活动上。
  然而,在毛处心积虑决定把中国推向极端的时候,国际环境变
得越来越险恶了。自肯尼迪政府进行军事干预支持南越政府以来,
越南的内战日趋激烈。1964年夏末的北部湾事件和美国对北越油库
和海军基地的报复性轰炸,使战争进一步升级了。林登约翰逊宣
称不进一步扩大战争,而是要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因此,他于1964
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尽管如此,当越共军队在波来古成功地袭
击了美国顾问的住处并摧毁美国飞机后,美国总统乘机恢复了对北
越更为猛烈的定期轰炸,并增加了美国在南越的地面部队的数量。
轰炸持续不断,美国似已经卷入了越南战争。对中国而言,最急迫
的问题是:华盛顿是否会派美国军队侵入北越,迫使中国政治局像
它曾向世界表示的那样,出兵与美国地面部队开战(像在朝鲜那
样)?①
  果真如此的话,不管毛认为他关于发动内部革命的想法对拯救
中国的社会主义有多么重要,都必须把这种想法搁置一边。第二个
重要问题是,如果要共同保卫北越,中国需要(如有可能)苏联多
大程度的合作。有段时间,尤其是1965年2月美国发动空袭之后,
俄国人一直在强烈要求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联合行动”
保卫北越。②如果毛同意苏联的要求(这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是最低
限度的要求,但仍足以使中国降低反苏的调门),他自己贬低克里
姆林宫的外交政策和根除中国国内刚刚抬头的修正主义的双重战斗
将遭受严重挫折。
  因此,毛非常不愿意改变与俄国人的敌对状态,更何况自1960
年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致力于与苏联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的领导权。1965年初,苏联召集的有19个共产党参加的三月会议
因故失败(遭到了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的抵制),而中国
发起的打算排除并孤立苏联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第二个万隆会议)
在阿尔及尔即将召开,对中国领导人来说,他们的成功似乎已近在
眼前。③为此,中国必须既坚持反苏,又援助越南反对美国。其中的
关键有两点:一、得到美国的明确承诺或默许:在继续空中轰炸的
同时,不从地面入侵北越;二、有效地武装越南人,以此抵御美国
的军事压力。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两个目标。对于美国空袭的升级,中国在外
交和军事上都作出了特别的反应。这导致中美之间达成了一项默契,
①美国的保证就是从这项默契中得出的。虽然到1967年才得以完全
确认美国不会入侵北越,但在1965年夏,这一点就比较清楚了,即
美国很可能会把地面行动局限在南越,华盛顿已理解并时刻留意着
中国发出的警告。②武装越南人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中国需在华南新
建机场,提高军工生产,把产品运给北越人,帮助河内进行军事训
练,与河内联合进行军事演习,把配备防空师的解放军的5万筑路
部队派往越南等等。③不过,这些承诺最终都实现了。
  当决定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以后,毛泽东就信心十足地一边
与克里姆林宫作斗争,一边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了。然而,他的时
间表无疑被美国的军事干预打乱了。本来应该在1965年夏天就发生
的事情(如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直至11月份才得以发生。内部两个
方面和外部两个方面的事态同时交织在一起,使人们难以按时间顺
序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在内部,当中国领导层在为怎样对美国的挑战和与苏联签订一
项意识形态方面的和平条约的要求作出最佳反应而争论不休时,毛
则希望看到党内的对手们如何执行分配给他们的实施“二十三条”
的任务。④由于同一班人马同时卷入了两个方面的事态,自然易于混
淆甚至中断正常的工作任务。这使毛更加相信他在党内的对手在为
苏联的修正主义事业服务。
  在外部,因越南冲突的发生和苏联成功地使河内在中苏争论中
回到了中立立场,反苏运动和与之相关的中国率领新近摆脱殖民统
治的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努力都遭到了挫折。①此外,1965年秋,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阿尔及尔、雅加达和许多北非国家的惨重失败,
使人们对毛泽东关于第三世界各国的革命与中国革命并肩前进的论
断产生了怀疑。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就进一步推迟了文
化大革命的发动时间。
  学者们已经对中国领导层1965年关于越南战争的战略争论进行
了许多分析研究。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某些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②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确实发生过争论,但有迹象表明,毛在1965
年夏就可能已经确认:中国无需担心美国对北越的入侵;传统的人
民战争模式是可行的,定会在越南最终证明它是成功的(虽然增加
了诸如防空武器等现代化装备),因此,北京无须对莫斯科作出重
大让步。③
  因此,总参谋长罗瑞卿发出的认真备战(包括平息内部的政治
冲突、以民用经济的受损为代价增加军工生产和军事预算、同意苏
联提出的采取“联合行动”的建议等)的呼吁,就显得太不识时务
了。④它背离了政治方向,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把国内的反修防修
斗争摆到了次要位置,将使解放军脱离国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它充
当着为文化大革命做准备的组织指挥部和中国青年的模范军),并
使之仅仅成为外交政策的工具。另外,必须继续把人民战争理论放
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地消耗中国军事资源的情
况下,使中国的敌人(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者)陷入走投无路的绝
境。
  最后,争论使毛的对手公开了他们的意见。一派是以罗瑞卿为
首的职业军人,持相对强硬的立场,力主在越南抗击美国,而对苏
联则主张在实际政策上(即使不在意识形态方面)作必要的和暂时
的让步。另一派是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和修正主
义者,他们看重国内事务,担心介入越南战争和增加军事预算会严
重限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阻止必要的社会经济改革。为了使介入越
南战争一事变得毫无必要,为了恢复苏联的经济援助和与苏联的大
规模贸易,这派人在中苏政策分歧方面显然也准备向苏联作出让步。
两派均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向苏联靠拢。但两派对越南问题的立
场有区别,因而在国内政策孰轻孰重方面意见也不尽一致。毛及其
追随者(特别是林彪,甚至可能包括周恩来)站在两派之外。他们
赞成继续坚决反苏,也赞成继续支持越南抗美。他们对美国在印度
支那的行动看得不太重(毛1月份对埃德加斯诺的谈话可以为证)。
①他们坚决反对理性主义者——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毛泽东眼里,他
们都是修正主义者——提出的改变国内政策的建议。
  毛对付两派人的办法都是一样的,即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脚。②因此,他让修正主义者负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后期工作,让
职业军人在党委会上或在文章中发表意见。由于美国在越南行事十
分谨慎,苏联在意识形态的争论中未获胜利,以及1965年秋初印度
尼西亚和非洲的形势发生具有讽刺性的逆转,③使得中国较容易地解
决了关于外交政策的争论。12月初林彪发表的论人民战争的文章,①
是争论已获解决的信号:中国将不直接介入越南战争,也不对苏联
作任何让步,此后,中国将把外交政策摆在次要位置。
  所以,林彪的文章(甚至林自己也承认文章非他本人所写,这
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发表的时机和象征意义比其内容更
为重要。文章重申了中国人关于革命战争进程的信条,把原来的模
式从中国农村类推到了“世界农村”,②但它绝对不是反对发达国家
的宣战书。联系中国在第三世界已经或即将遭受种种失败的国家环
境来看,该文更像是坚信最终会获得胜利并恢复革命进程的政治宣
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文是一篇保守的宣言。③然而,联系文化大
革命的背景来看,该文的发表表明中国将把力量更多地用于确保在
国内继续进行革命,而不是用于向外输出人民战争。因此,文化大
革命共有两发信号弹:一是1965年9月3日林彪论人民战争的文章,
二是11月10日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文章。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按照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来说,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