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聘教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聘教师-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体极了”。我经常告诫自己“好好学学”,但不过三天,又恢复了原状,我把我的困惑讲给他听,他说:“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行了,不学自通。”我也明白,这个“通”是违背“通则不痛”的常理的,这只是表面的“变通”与“圆通”。作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的人,他的心态是不通的,是痛苦的。在他的“不倒翁”形象的内部是不平衡的。
“我的毅然离开,也受了他的片言只语的影响。我不想在那个地方熬一个副书记或副校长(区委组织部已作了考核)。因为那个职位并不适合我或我不愿去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痛苦的。趁年轻,还飞的动,飞一飞,搏一搏吧。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人生能得几回搏”?尽兴而已。
短短的四个月内,有两位朋友猝然离去。侄女在大年初一的离去,令我痛心,太年轻了,仅22岁,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太优秀了,太突然了,在万家团圆之时因煤气中毒而倒下,大雪纷飞之时,她走进了火葬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将世间的污浊全遮掩了,青松更绿。她,一个充满理想的灵魂安歇于青山公墓了。给父母留下无尽的痛苦,给师友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叹生命之短暂,叹生命之脆弱。她还未来得及报答父母及社会。
“芒种之时,贺书记猝然长逝,也没有征兆,五?一休假,本只有7天,而他却趁机永远休息了。实在太累了!为家庭、为工作操劳了一生。家庭是和睦幸福的,工作是出色的堪称楷模的。他的一生注定要与工作同步,与工作永存。在即将离开工作岗位之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时悄然离去。他培育子女,但未尽享天伦之乐。记得他曾经憧憬:退休后,牵着孙女,讲故事,习书画、练乐器……,他是多才多艺的,他也想把孙儿们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他曾遗憾地说:“年轻时,把工作看得太重,忽视了对儿子的培育,待儿子太严;也忽视了对女儿才艺的培养。退休了,有时间了,给孙儿辈加倍补偿。”在即将兑现诺言之时,天不遂人愿,收走了一切。给后辈留下无尽的怀想。据说上帝喜爱的人阳寿都是不长的。那么,他就是上帝喜爱的人喽了。
“一个还未来得及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一个还未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生,是充实的,忙学习,忙工作;他们的死,是留有遗憾的,留下了许多空白。
“学识、品性;才艺、内涵,都随一缕青烟飞走了。入土的是那一抔骨灰,能证明她或他曾在世上生活过的,只有那一块墓碑。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会淡化,记忆会模糊,一切又得重新开始。
 
 
……” 
合上日记本,她又开始彷徨了,思念远在武汉的丈夫,牵挂远在家乡的儿子。三人分三地,值么?人生短暂呀,这么分离着,彼此靠电话断断续续地牵着,值么?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关爱儿子,值么?退回去,不是全都解决了么?她找不出答案,孔燕老师还在办公室准备明天的公开课,把这个独立的空间留给了桂香老师,也把这些问题独自留给了桂香老师,她呆呆地拿着常老师寄来的信,茫然地坐着。 
章节内容中不要含章节标题。为了避免您的稿件丢失,请勿在线直接创作。 





第十七章调干考试


每次当桂香老师犹豫徘徊之时,总有一个好消息来打消她的顾虑,让她迈不出离去的脚步。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放学前,办公室江主任电话通知她到办公室开会,说有要事要讲。桂香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直奔三楼办公室主任间。礼貌地冲江主任笑笑。江主任也热情地问:“一学期了,还适应吧!要节省,别总买新衣服,要存钱,为买房作准备!”桂香老师还是笑着点头,她很亲近这位没有架子的老主任,尤其喜欢听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很久以后,她都对别人说:“我弄不懂别人怎么把广东话称为鸟语,说听广东人说普通话就起鸡皮疙瘩。我就喜欢听,觉得很温婉,很有味道。”别人就打趣:“你一定是迷上了哪位广东帅哥!”她也不反驳。在广东,习惯将男人称帅哥,将女人称靓女,无论年龄大小。只是恭维而已,与靓不靓帅不帅无关。尤其是“靓”用的更泛滥,“靓汤”“靓景”等等。
江主任说:“别等了,你也忙,先给你讲吧!他们来了我再说一遍!”桂香老师也没有客套,就向江主任的办公桌靠了靠。江主任打开一份文件,说:“我今天去区教育局人事科开会,就是关于招考教师的事宜。我已给你们报了名,7月14日上午9:00—11:00考试。今天是7月1日,抓紧时间复习,当然,不能放松期末工作,最好不要在上班时间复习,影响不好!祝你考进!具体要求,我复印一份给你。”桂香老师高兴地拿着复印文件离开了主任办公室。一回到座位,小孔雀老师就凑近来小声问:“有好消息了?”桂香老师也不想隐瞒她,就晃晃手中的文件微笑着点点头,小孔雀老师也心照不宣地握握桂香老师的手,算是鼓励。
桂香老师遵照江主任的要求不再办公室复习,只是禁不住好奇心,迅速扫描了一下文件,飞快地在关键处做了标记,就埋头填写《学生手册》,把调考复习放在工作之余。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无穷的动力。桂香老师决定用笔记下这段决定命运的历程。
2001年7月5日
儿子和丈夫来到了深圳,丈夫的理由是:考进了,就继续留在深圳;考不好,就接受原学校的邀请(半年的事假已到期,前不久,原学校已来电话询问去留问题,好安排下学期的人事工作),彻底离开,让儿子到深圳旅游一趟。儿子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深圳的。走进集体宿舍,他没有抱怨,有的是与妈妈团聚的喜悦。
2001年7月12日
这几天带着儿子在初二(6)班教室复习备考。儿子很听话,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做暑假作业。我要抓紧时间复习高考的内容,据说调干考试侧重业务,题型与高考相似。前段时间忙于学校的一些期末工作,无暇复习,现在得补上。隔壁的吴老师复习得很扎实,她的学生中考后,她就闷在寝室里专心复习了。她的压力也很大,她的丈夫去年已顺利通过,她也不能拖后腿。她说,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都指望着,怎能马虎?只有调过来了,才能把女儿接过来,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辛勤付出。我又何尝不是呢?丈夫还指望我安定下来呢!可是我没有她的优越条件,寝室里还有另外一位老师,我没有独立的复习空间。儿子和我挤在一张窄窄的钢丝床上,寝室闷热、蚊虫很多,儿子身上已是斑斑点点。丈夫也只得挤到道行老师的寝室就宿。看到丈夫和儿子,我的责任心更重。我只能考好,考过,绝不能落选!
2001年7月14日
今天,是考试的日子。9:00—11:30在螺岭小学。我早早地起来,望望了熟睡的儿子,我坚定了信心。但当我去叫丈夫时,道行老师说“他早就走了”,哪里去了?我敏感地走到楼顶,发现他蜷缩在凉席上,我顿时眼泪就涌出来了。我也没有惊动他,毅然走向了考场。
找准了考场,头脑昏昏沉沉的,看到许多妻子送丈夫进考场或丈夫送妻子进考场或是夫妻同奋战的情景,我不禁黯然。我买了一瓶水,静静地走进考场,静静地等待监考老师的到来。作文题是《走进-----》,我随手写下了《走进深圳》,万千感慨涌于笔端,洋洋洒洒写满了作文纸,畅快淋漓,头脑清醒了许多。抬手腕一看,离交卷仅10分钟了,我抓紧时间检查前面的基础题,我发现了两处错误,我满有把握地修正。当我交卷时,考室里仅剩3人了。
当我走出考室,发现道行老师在等我,我很感动。他说,“看你专注的神情,你一定做得很好。”我没有把握,说不定我做得好,别人也做得好,它是有名额限定的。但我还是期待着明天的结果。
2001年7月15日
我与道行老师“打的”到螺岭小学,红榜已贴出,我佩服阅卷的神速和公正。道行老师很快地在电脑专业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榜上有名,是多么高兴的事。我仔细搜寻语文榜,我发现了我的名字,第四名。OK!(共有64人报考中学语文专业,仅有30人合格,合格的才上榜,才有资格进入下轮考试----写教案、说课)。我心情愉快地走进考室,信心十足地等待下一轮的考试。我对写教案、说课很有信心。虽然在这之前,总有人说这是最不公正的考试环节,人为因素很多。有的与教研员熟悉,有的与教育局的人熟悉,而我在深圳举目无亲,半年来一直埋头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几乎是足不出校门,谁也不认识。但我相信我的好运,相信考试的公正度,我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天助我也!写教学设计《摆渡》,虽是新教材,手头也不能带教参,但我在学校听过杜炯老师的课,他讲的就是新教材《摆渡》,我的教学思路出来了,扬长避短。工整的书写,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写完后,检查一遍,满意地交上去了。
抽签决定说课顺序,我抽到是16号,要顺!排到明天上午。
 
 
2001年7月16日 
我特意穿上了从中南商业大楼买的那一套银灰色的西服样式的短袖套装和白色皮鞋,很像一位职业老师。我走进考室时,心脏都快跳出胸膛了。考官中只有教研员周老师面熟,其余的陌生。还好,毕竟不是第一次经历大场面,站在讲台上,我静静地望了一眼考官,然后慢慢打开教案,心情出奇地平静,我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了我的设想,时间不多不少,说话有头有尾,语言简练,态度沉静。我知道我成功了。 
我几乎是跑回了寝室,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子。 
2001年7月17日 
冒雨带儿子游世界之窗。我们一家三口玩得很开心。 
2001年7月18日 
今天在良友吃饭时,教科室吴主任说:“桂香老师请客吧!你是在我的老婆手里过的。”我才小声问:“哪个是你老婆呀?您怎么不早告诉我,我还可以走走后门呀!”“哪有后门可走呀!都是严格执法的。你实力那么强,还需要关照么?”吴主任笑着说。“你综合排名第二,不容易!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不错,去了四位,三位都考过了!我们进人有眼光吧!”非常得意地问!不错,聘用代课老师是要由学校教科室把关的。我也不好怎么回答,因为餐馆人很多,几乎都是学校老师,我仍然以微笑作答。得知我在调干考试中,笔试和面试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没有了调动之忧,下午就带着儿子登上了回湖北的列车。 
章节内容中不要含章节标题。为了避免您的稿件丢失,请勿在线直接创作。 




第十八章忙碌的暑假


离家半年,桂香老师回到家里,年迈的家公家婆总是不断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考试情况,桂香老师开始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相告,但当问到什么时候才能将儿子带在身边时,她无言以对了。考过了不等于调进了,档案和人事关系仍在原学校,仍是现单位的借聘教师,仍然住集体宿舍,仍然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排队待调,要由深圳的政策说了算,而据说深圳的政策是没有连贯性的,有时一年有几次调动指标,有时盼了一年,也音信杳无,还得继续等待;去年考过的几位仍在等着,听说排队先后既要看借聘年限考过的年限,还要看工作业绩,由学校考核小组说了算。桂香老师面对的仍然是渺茫的未来,她无法给老人年幼的儿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她有点内疚,也有点烦躁。渐渐地,她不愿单独与他们交流,不愿面对年迈双亲期盼的眼神,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回家路上的兴奋荡然无存,但她没有彷徨。毕竟最难的调干考试关她闯过了。
平时离乡背井,人在异地,但有一帮同病相怜的朋友,有忙碌的工作,也觉时间匆匆。再就是在深圳,能人荟萃,比我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多的是,而他们都还在埋头工作住在狭小的屋子里等待机遇的垂青,她又有什么值得着急的呢?工作,只能算过得去;关系嘛,也是举目无可给自己帮助的得力之人。论什么,都不该轻而易举得到很多好处,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只有工作上的压力,而无急于求成之心情。
但当她面对耄耋老人领着幼孙等着自己的好消息、盼着团聚时,她的心都碎了。她自责:自己一时冲动,打破宁静的家庭生活,有一种抛弃他们的感觉。上未养老,下未抚小,无家务之累,静心工作,而工作又如何呢?前途又如何呢?
她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吗?
她只有埋头学习和工作。参加完华中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回家后,她就着手撰写华中师大的研究生课程论文《匠心独运巧构思-----析卡夫卡〈变形记〉的情节安排》,从构思-----阅读文本----草拟-----打印----修改,共用了十天。虽很稚拙,但毕竟是出自她的殚精竭虑。这是她第一次按教授指导的方法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这也是读研究生课程班的一种收获吧。洋洋洒洒写了6000多字,在大城市生活后,她对卡夫卡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她选择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结业论文的动因。
然后写工作总结,完成了《班主任工作手记》4篇文章的打印。决定寄给《班主任之友》杂志。总觉得理论深度不够,只是有感而发或者是工作片段纪实。“大胆寄出去,刊不刊登是别人的事,我只负责写与寄!”她在心里说。
家公家婆见她这么忙碌,也没有再打探调动之事,只是嘱咐她要注意身体,别太拼命。
桂香老师当然投去感激的一笑,然后带着儿子出门散步。
路上,遇到了好朋友菊。“你回来了?”菊惊喜地大呼!“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我们都盼着你回来呢?你回来是我们同学大团聚的缘由。”桂香老师只得说:“昨天晚上刚到,没有打算回来的,想儿子,就回来看看。”她是在掩盖自己的尴尬,他不想见同学,也是顾虑怎么回答他们的关切的询问,她现在还没有一个准信给这些好朋友。她想拿到正式调令的那一刻,再告诉他们“我真的离开了你们了!”
因为有很多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