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绚带着几十人骑马逃命。窦建德派强将一鼓作气,直追到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杀死了郭绚。
  从此,窦建德威名声震各路义军。  

何妥反嘲顾教官
 
  这是隋朝的名士何妥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天,左邻右舍的大人取笑他说:“小妥啊,你在我们地方上可算得上是没有对手的神童了,要是你到京城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去,那就可要处处碰壁,大败而归了。”
  8 岁的何妥撇了撇嘴,不服气地说:“国子学又怎么?难道有三头六臂会吃人吗?”
  那人说:“吃人倒不会吃人。不过,那儿都是知道丰富、学问渊博的人,你去了只能虚心求教,否则,必定自讨没趣的。”
  何妥笑道:“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大。我若去国子学当然是虚心学习,但如果有人恃才傲物,欺侮我是小孩,我也不会买帐的呀。”邻居听了,似信非信地摇摇头,走了。
  何妥果然不服气,终于找了个机会,跑到国子学里去,站到教室旁虚心聆听那些学者的讲课。
  忽然,某教室下课了,涌出了一批学生。走在最后的是一个教官,名叫顾良。他看见了何妥,又惊又喜他说:“嗨,你不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何妥吗!今朝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何妥恭恭敬敬他说:“顾大人,特来国子学一游,顺便恭听你的教课,得益非浅。”
  顾良见他小小年纪说起话来,老成持重,刚柔相济,在暗暗佩服之余,不免生出开玩笑的想法,便说:“你这何妥的姓氏,究竟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啊。”
  顾良说着,顿时就有一些大学生围拢来,嘻嘻地笑着,看何妥怎么回答。
  何妥略加品味,就明白了顾良玩笑之中揶揄的意味,于是应声答道:“您老先生不是姓顾吗,请问,那是‘眷顾’(照顾、关怀之意)的‘顾’,还是‘新故’(新近死去或新旧之意)的‘故’啊?”
  顾良顿时面孔绯红,有些难以招架。
  何妥到17 岁,凭着他的智慧和才干,给湘东王用重金聘去干事了。  

少年智辩胜狂僧
 
  隋朝时,有个和尚叫三藏法师。他对佛经也学了一些,但不得不深,只懂得几许皮毛,可是常常大言不惭,自诩为天下佛学权威。一些善男信女为他的“博学”所迷惑,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天,他照例设斋拜佛,讲经说法。各地佛教信徒慕名赶来,将设置讲桌的斋坛围得水泄不通。
  三藏法师清了清嗓子,摸了摸发亮的光头合掌于胸,微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睁开眼,脸含笑,正式他讲起学来。
  信徒们一齐恭而敬之地聆听三藏法师那天书似的教课,有的实在听不懂,只能自怪娘生了自个一颗笨脑袋,就端详起法师嘴角的白沫沫,看着它们忽儿起泡儿,忽儿消散开,倒也是打掉瞌睡虫儿的妙法。
  好容易等他讲完,那些膛嘴巧舌的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难题来,哪知三藏法师竟是对答如流,而且还说这答案出自什么什么佛经。从没有看过什么佛经、文化水平很低的信徒们,只得个个耷拉着脑瓜子,仰望着大师诚惶诚恐地崇拜起来。
  此刻,三藏法师显现出一派志得意满的神气,眼睛微微乜斜着,流露出“天下佛学舍我其谁”的狂妄之光。
  忽然,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信徒人群中倏地站了起来,大声问:“大师,我记得有部佛经上写着关于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阇黎’(佛家语,意思是可作规范的高僧)。请问,这部佛经叫什么名字?”
  三藏法师听了面色刷地变白,一时语塞。但毕竟他吹牛讲学多年,阅历丰富,便马上“嘿嘿”冷笑两声,来了个偷换论题的把戏,向小孩严厉反问道:“你这小鬼嗓子尖,个儿小,怎么不拿‘声音’来补养身子呢?”
  小孩不甘示弱,当即来个针尖对麦芒,反唇相讥道:“请问你眼窝深,鼻子长,怎么不割下鼻子来充补眼睛呢?”
  三藏法师又羞又恼,正待发作,坛下却哄然大笑起来。    

御史丢状试真伪
 
  一日,唐高祖李渊在朝中审阅批文。忽见有一份密告,赫然写着歧州刺史李靖欲图谋反,而且列举罪行数条。唐高祖似信非信,觉得自己一向将李靖视作亲信,况且李靖政绩显赫,忠心耿耿,怎会忽然谋反?唐高祖左思右想,甚为疑惑,当即选定一名能干的御史前往审理此案。
  御史觉得惊诧,他平时掌管各要员的动态,从没发现过李靖有谋反的蛛丝马迹,相反一直认为李靖是朝中数得上的忠臣之一。临行,御史请求唐高祖为方便审案,希望与告发李靖的那位官吏同往,以便作证。唐高祖准许。
  御史日夜兼程直赶歧州,到了目的地,御史命众人住在不为人注意的驿站。第二天一早,御史忽然惊恐万状地从房中冲出,说状子失落,难以交差。众人目瞪口呆。丢失皇上所交的东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御史火冒三丈地 命人将担夫及一名掌管文件的典吏捆起来。那两人吓得面如上色,直喊冤枉。
  御史审问了好一会,毫无结果,怏怏地步入房中,将那密告李靖的官吏唤入道:“本官不慎将你的状子失落,此案难以办理不说,叫我如何向皇上复命?只得劳驾你重写一份了。”
  那官吏面露难色,但怯于御史的威严,便重写了一份状子。御史接过一看脸色大变,喝道:“大胆狗官,居然敢诬陷李大人。来人!给我拿下。”
  那官吏浑身发抖,但仍嘴硬说:“我犯何罪,请大人道明。”
  御史哈哈大笑道:“凭你的本事能瞒过我的眼睛?你前后所写的两张东西不相同的地方甚多。分明你在胡编乱造!”
  官吏无言可说,经审讯,果是诬告。  

长孙皇后巧引典
 
  有一天,李世民满脸怒气,要杀为他养马的人,旁人没有一个敢替养马人说话的。这时,长孙皇后走过来,看见丈夫的脸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于是柔声问道:“皇上为什么事在生气呢?”
  李世民告诉她说:“我的那匹最心爱的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养马人不负责任,让马吃了什么东西。你知道这匹马跟着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现在无病而死,叫我怎么不伤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杀死这个养马人,看谁以后还敢不负责任!”
  长孙皇后很不满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说几句好话救下养马人,可是握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丈夫正在气头上,恐怕帮不了这个忙了。她突然想起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不妨讲给大夫听听,也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陛下,你听说过齐景公杀养马人的故事吗?”长孙皇后的第一句话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过来了,他饶有兴趣地听着皇后说下去:“齐景公的一匹马死了,要杀养马人。有个叫晏婴的臣子站出来说,养马人有三条罪状。齐景公高兴地催着晏婴快说哪三条?晏婴说:‘第一条罪,养马人失职,没有养好马而被杀;第二条罪,养马人使国王因马死而杀人,全国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会埋怨国王把马看得比人还重要,这会掼害国王的声誉;第三条罪,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必然会看不起齐国,降低齐国的威信。”齐景公一听,杀一个养马人会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事,那不杀就是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知道皇后是在借说故事批评自己,想想也确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释放了那个养马人,仍信任他为自己养马。
  自此以后,养马人更尽心尽职喂马,再没有发生过差错。  

王珪谏帝放美人
 
  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十二月的一天,侍中(相当于宰相)王珪进宫晋见唐太宗,办完公事后,君臣两人说到庐江王李瑗的事,都有一番感慨。原来李瑗是李渊的堂弟,李渊称帝建唐后,李瑗被封为庐江王,官至幽州大都督。后来与李建成、李元吉弟兄合流,阴谋杀害李世民。事败后举兵叛逆被部下所杀。
 ↓臣正说着后,一位美人走到他们的面前,轻轻放下一盘瓜果,正欲返回,唐太宗叫住了她,喜滋滋地对王侍中说:“你看这美女长得怎么样?”
  “确实很美。”王侍中说。
  “爱卿的眼力果真不错,”唐太宗得意他说,“我告诉你,她就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原来已有丈夫,一天被李瑗看见,非要娶她不可。她的丈夫怎么舍得如花似玉的妻子被人夺去呢?就带了她躲避在外。李瑗夺人心切,派人把她的丈夫杀了,将她强娶回家。李瑗谋反被杀后,这个美人被我所得,美而贤淑,俏而稳重,我很喜欢她。”
  美人听到这里,扬起明月般的俊脸,冲太宗甜甜地一笑,转过身子走了。
  王侍中笑笑说:“正是巧极了,我们刚才不是正说着李瑗吗?这位美人出现后,让我们增加了一个话题。不过我真不明白,李瑗杀人夺妻是对还是错呢?”
  太宗惊奇他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吗?当然是错的嘛!”
  王侍中正色起来,严肃他说:“单单知道不对是不够的,还必须防止自己去犯类似的错误。”接着他说起一个故事——
  有一次,齐桓公外出巡视,看见一大片断垣残壁,就问当地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当听说是郭氏家族的住宅被人毁坏了时,齐桓公不解地问:“郭氏一向很强盛富裕,为什么这么快就被人消灭了呢?”
  当地人告诉他:“因为郭氏喜欢善良正直的品行,可是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他反对伪善恶劣的行为,而未能坚决丢弃。郭氏的灭亡就在这里啊!”
  管仲针对郭氏的失败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反对和惩治坏人,而自己又去干坏人做过的事,这样的人与郭氏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结果也不会比郭氏好多少。”
  王侍中讲完这段故事,直截了当地说:“陛下把李瑗姬留在自己宫中,又这么喜欢她,我开始还以为陛下对李瑗的所作所为是很赞赏的呢?”
  太宗急忙向王侍中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真的要成为第二个郭氏而惹后世耻笑呢!”
  “那么,陛下把美人怎么处置呢?”
  “马上把她送出皇宫,让她回家与亲人团聚。”太宗果断地说。
 ↓臣相视大笑起来。  

禄东赞三解难题
 
  唐太宗时,西藏王松赞干布听说内地有个文成公主,又漂亮,又能干,就派大臣禄东赞去求婚。这时,印度、波斯等好多国家也派了使臣到内地求婚。
  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让求婚的使臣们比赛智慧,说:“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们那里去,”
  第一次,太宗叫人牵100 匹马驹、100 匹母乌,叫使臣们找出哪匹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别的使臣都把毛色相同的分在一起,以为白色的马驹是白色的母马主的,黑色的马驹是黑色的母马生的,黄色的马驹是黄色的母马生的。结果都错了。禄东赞是这样分的:他先把马驹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地放到马驹中去。马驹一见自己的妈妈来了,忙扑上去吃奶。
 ⊥这么一匹匹地放,一匹匹地找,不一会全分出来了。
  太宗帝又出了一道难题: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得一样大小、一样光滑的檀香木棍儿,问使巨们,哪头是根,哪头是梢?使臣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答不出来,只有禄东赞跑了出来,用一根绳拴在木棍的中央,然后把它放在花园的池塘里。他指着下沉的一头说:“这下沉的一头是根,那浮着的一头是梢。”皇帝连连点头。
  最后,太宗在使臣们面前放了一块很大的玉石,要他们把上边的一个洞眼用线连穿起来。这个洞眼很小,而且,从这头到那头,要经过一条曲曲弯弯的孔道,而且很长很长。使臣们一个个试着用线去穿,怎么也穿不过去。禄东赞也在一边感到为难。忽然,他见地上有只蚂蚁在蠕动着,心生一计。他忙把丝线拴在一只蚂蚁的腰上,然后把它放到孔眼上去慢慢吹气。而在孔眼的那一头,放了一些蜜糖,那蚂蚁就扭动着腰肢,努力地向前爬着。就这样,把丝线穿了过去。
  太宗帝见三道难题全让禄东赞解了出来,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那么,藏王一定更加聪明能干了,就答应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去。  

刘兰成疑兵之计
 
  公元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东潍坊、盖都等地)的明经(官位名)刘兰成投降了起义军首领綦公顺。
  投降后的第二天,刘兰成向綦公顺请战:“让我挑选150 名壮士,去袭击北海郡城。”綦公顺心中好笑:“带这么少的兵去攻打,岂不以卵击石?今天倒要见识一下刘兰成的手段。”他脸露微笑:“好,满足你的要求!”
  刘兰成带着150 名壮士出发了,走到离郡城40 里之地,留下10 人。让他们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 多堆,接到命令,马上点燃。走到离郡城20 里地了,他又命令20 人留下,让他们每人手执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竖起。到离郡城只剩五六里了,他又留下了30人,让他们悄悄埋伏在险要之地·准备袭击敌人。刘兰成亲自率领10名壮士,借着夜色掩护,潜伏在距城仅一里左右的小树林里。余下80人分别隐蔽在有利地形上。听到鼓声,这80 人便马上跃出,逮敌人、抢牲畜后火速撤离。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里士兵远望没有敌人踩起的烟尘,马上快快活活出城打柴放牧。接近中午,太阳光越来越毒,刘兰成率领10个人直扑城门下。城上卫兵大惊失色,立即击鼓传报。刘兰成布置下的那80名游动士兵耳听鼓声,迅速四出活动,大抢牲畜,活捉正在打柴、放牧的一些敌兵后立即离开。
  城下的刘兰成估计自己的人已经得手,突然放慢了脚步,领着那10名士兵大摇大摆离开城门,从容不迫地返回。城里冲出了大批将士,可看到刘兰成逛街一样安稳,生怕有埋伏,哪还敢轻举妄动。他们远远地跟在后面,尾随观察动静。一会儿,他们看到前面战旗飘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