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规矩不当回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拿规矩不当回事-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情社会冷暖自知

    张老汉已经年过六旬,老伴很早就过世了,膝下育有一对儿女。为儿女上学而打拼了一辈子的张老汉以为在儿女找到工作后就可以享清福了,结果天有不测风云。由于长年的体力劳动,张老汉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阴雨天气,身体的关节处就疼痛不止,有时严重的连床也下不了,病痛中的他最希望的是儿女能够陪在身边尽尽孝道,但做乡长的儿子和做粮食局局长的女儿并没有如他所愿,甚至在张老汉患病期间也没有踏进家门一步。之后在别人的帮助下给张老汉找了个老伴,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好有人照顾,儿子和女儿却在这时候回家了,他们坚决不同意张老汉给他们再找个后妈,并把给张老汉介绍的对象大骂了一顿,张老汉在一气之下得脑溢血住进了医院,但他的儿子和女儿在付出医『药』费及住院费后却没再来看过他,而是那个介绍的对象留在医院直到他康复出院。想到儿女的不孝,张老汉的心都凉了,但看到身边的老伴,他心里又多了些暖意。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苏秦,战国人,立志做个纵横家。在学成后开始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采纳,于是只好返回家中。由于他在外奔波时间过长,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妻子连看他一眼都懒得看,到嫂子那讨碗稀饭也被奚落一番。这令他大受刺激,于是他头悬梁,锥刺骨,埋头苦读,研究君王心理,学有小成之后,再次重出江湖后,终被赏识,官至六国宰相。衣锦还乡后,妻子和嫂子跑到郊外迎接他。为表尊敬,嫂子还趴在地上。苏秦问她:“何前踞而后恭也?”(你以前对我很傲慢,现在怎么如此谦恭呢?)他嫂子则说了一句千古大实话:“为季子位高而金多也!”(苏秦在家行三,所以称季子。说老三你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你身居高官并且金银多多啊!)

    古时就有“人情薄如纸”一说,你穷困时,人家绕着你走;你发达时,人家捧着你走。苏秦的老婆和嫂子都是这样,更别说其他人了。有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与人能形成良好关系,甚至交朋友,就是因为彼此有“利用”的价值,这里的利用不只是指物质上的实惠,还有情感上的需要。只不过人情冷暖表现在物质上更明显而已。

    人们常常会把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混为一谈,认为造成冷暖的人情人际炎凉的事态是根源,有些人甚至像冷血动物一样对待朋友,但他们却忘了有水就有鱼,这二者是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如果把权益和私利看得过于神圣不可脱离。殊不知,如果远离了朋友与亲人,成了孤家寡人,等待自己的将是无限的寂寞。所以,为了避免人情冷暖,只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加生活建设,用爱心致力于改变世态的炎凉,把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社会温暖了,人情也就自然温暖如春了。

    但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一种纯洁的人情关系正被异化,成为一些人牟取私利的一个途径。如生活中随处存在的送礼、帮忙、借钱等等都是人情的范畴,这些表面特征是感情,而其要害却是利益交换。在现在的社会不懂人情行路难,然而世态炎凉,人情虽有“情”字,但没有多少感情,只与利益有关,是假冒之“情”。如果你不会做“人情”,那你就会被认为“不会做人”。在握有权力的人那儿,如果心术不正,使权力寻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种“人情”便成为一种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借口,其最终仍是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勾当。但在老百姓身上,一些人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导致今日之人情债的全面升级。在这种升级的背后,其实就是种种攀比心理、敛财心理和趋众心理等的作祟。一些人通过“制造”各种值得庆贺的事,把人情债分解出不同的债来,诸如婚嫁喜酒之后,有孩子的“满月酒”、“百日酒”等等。再以较小的投入通过办酒席来“大宴宾客”,宾客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只好按一般“市场行情”付出,其实这类人也讲“礼尚往来”,别人有事他也从不缺席,但因他“先下手为强”,收到的总要远远多于自己所付出的。而真正吃亏的则是多数生活中寡淡少事的人,碍于人情债务,还常常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

    人情,无声无『色』,在人与人频繁的交往中,他是很难衡量的,人与人之间在建立人情关系后,“礼尚往来”的观念便成为人情延续与延伸的动因,这种延伸的人情往来便成了一种“债”。他与经济学中的债务有所不同,人情债往来无穷尽,并不是一次等额就可以还清的,一般可随人的代际交替而自动“传宗接代”。人们在世上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的事情,总是要求人家,或是总是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果彼一时你哪怕是你父辈受人恩惠被“投之以桃”,此一时他人有事你却不“报之以李”,则你必当“忘恩负义”的恶名。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贵人,而后发达创业,这种人情几乎是还也还不掉的。就会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对这位大恩人,如果以后有什么需要,只要他说一声的话,我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会万死不辞。真可谓:“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2。人情“炒股”,礼轻情义重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这个细节,送礼则被人们看成是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自古中国人对送礼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

    送礼作为产生和维系亲情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喜欢通过他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亲情”关系,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却逐渐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从主观上讲,送礼因对象、因目的而不同。人与人之间通过送礼的攀比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演愈烈,为了保证自己的礼物能吸引对方,很多人在所送礼物的价值、新奇上大做文章,导致送礼档次上升过快,也使送礼越来越难,至于用送“人情”的数量来衡量人们之间感情轻重的标准,更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送礼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这种习惯正好增长了一些人爱慕虚荣的心理!而对个人来说,习惯送礼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

    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尤其要改掉送礼这个坏习惯,很多时候,送礼的并不愿意送,收礼的根本不愿意收,但双方都不得不勉强自己传秉承这个中华传统。其实人们不明白的是送礼只是一种联系亲情的手段,并不是一种亲情攀比,但都不敢首先提出不送礼、不收礼,因为这种传承下来的习惯力量太大了。要正确认识送礼,只有靠媒介宣传和公民道德的深入教育,才会让大家真正明白攀比送礼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坚持改变陋习,恢复正确的送礼观念,或是提倡新的人际交流感情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感情并不是仅仅靠几个钱就能体现的,这样也会成功地遏制住人们普遍的贫富观念和爱慕虚荣的心理。

    莫忘“礼轻情义重”

    杨某外出打工已有十余年,在打工期间他很少碰上自己的老乡,偶尔碰上了就可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年前在他打工的地方来了位老乡,杨某就像见到了家人一样,把这位老乡当自己的大姐一样对待,逢过节总是买点水果去看她。由于以往杨某每年春节都会把自己一年的积蓄寄回家里,只留下自己的生活费,所以在这位大姐结婚的那一年春节,杨某还像往常一样买了两斤水果去看她,大姐的丈夫是某机关的职员,他看到杨某只拎了两斤水果来,当下就拉长了脸,一个劲地骂杨某穷,说穷人就是不会送礼,杨某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心意会被如此践踏,又听到他如此的漫骂,当下心里就有了想不开的念头,并寻思着要从窗口跳下去,结果惊动了民警,在一番劝阻下才没有酿成严重的后果。

    送礼作为加强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表示相互间的礼貌、尊重和关心的社交形式,这种手段与方式是可有可无的,但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却将其看成是必需的?尤其是逢年过节,送礼原本就是图个热闹喜庆,互相祝福,其中应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正所谓“礼轻情义重”。过去谁家有什么喜事,人们送上件小礼品,道声祝贺,即便是“凑份子”,也是在自己经济承受的范围之内的这样才体现出亲情、友情。而现在“人情”怎么就成了赤『裸』『裸』的“钱情”?为什么红包越大、越厚,才能体现感情越深?这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国”作为大唐的藩国,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了一批珍奇异宝送给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一路上,让使者最担心的就是这只白天鹅,稍有差池可怎么向大唐交代呢?所以,为了照顾好这只白只鹅,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一天,使者见白天鹅张开嘴喘息的很吃力,心有不忍,就把白天鹅带到沔阳河边,打开笼子让他喝了个痛快。谁知天鹅喝足了水,一扇翅膀,飞上了天!待使者反应过来却只拔下几根羽『毛』,眼睁睁看着他越飞越远。使者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脑子里只想着一个问题:“天鹅飞走了怎么办?拿什么进贡给唐太宗呢?回去了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量再三,他决定继续东行。使者用一块洁白的绸子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使者的名字),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之后,使者带着珠宝和鹅『毛』,跋山涉水,不辞劳苦来到了长安。使者见到唐太宗后献上鹅『毛』,又诉说了丢掉天鹅的经过,唐太宗看了那首诗,觉得使者忠诚老实,不辱使命,没有给予责罚而是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人到人情到,人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义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远比礼物珍贵得多。把人情当作炒股,让人情翻倍增长是不可能的,送礼作为人情的基础,所遵循的只是“理尚往来”这个原则,并不是你敬我一尺,我就回你一丈。送礼是送人情,是送自己的关怀、关心与他人,本是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又怎能作为丈量感情的砝码呢?

    在现如今的人与人交往之中,许多人并不提倡送礼。在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爱人之间,送礼是频繁而正常的感情增进方式,尤其是在校的学生,相互间的礼品赠送已经是最普遍的方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已经日趋恶化。为了阻止这种方式发生严重异变,老师应该言传身教,谢绝礼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朋友间、师生间的送礼,别让“铜臭”亵渎、玷污了纯洁真挚的师生、同学之情。做父母的也应该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处理好同事、朋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健康的人情观念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即使送礼也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什么该送什么不该送,当然也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情消费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以扭转当前人情送礼的蔓延之势。

    3。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要得人心,首先要知人心。要知人,首先要知己。尤其是身为领导者,更应该掷地有声,如果只会用手中的权力命令下属干这干那,那是不明智的,其结果往往是,你的下属只会服从你,却不会喜欢你,你的工作永远是被动型的,终有一天,你的下属可能会采取某种手段和措施敷衍了事。要想让自己的事业稳固,想得人心,就得从每件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实施自己的所思所想。善心和心力的结果,要让每个人都看得见、『摸』得着,要知道人心的力量,知道“人心齐,泰山移”的真正意思,善于拉拢人心,只有做领导的言而有信,将自己的威信树立于人前而不倒,才能让员工忠心的为你做事,要懂得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下属喜欢你,心甘情愿地为你工作。相反,如果做领导的总是出尔反尔,将自己的言行抛之于脑后,让自己的信誉在员工的心中大打折扣,又怎能让人信服从而为自己做事?

    对于人民大众,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得很精辟:把众人比成了水,把自己比作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在遥远的古代,成大事者就能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达到此种境界,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们又岂能不知?

    欲得天下,先得人心

    自古以来,代代英豪都明白,只要能得到人心,就能建起无数钢铁长城。而作为一代英豪的朱元璋,也同样认识到了众人的力量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因此,他每到一处地方,便收买一处的人心,从而步步赢得天下。

    为了让自己的领域有所发展,进而赢得天下,朱元璋率军进兵江南。江南有个叫采石城的城池比较富庶,该城一经攻破,饿怕了的将士便一挥而上,如『潮』水一般涌向城中的各个角落,将掳来的大量粮食和牲畜搬到自己船上,以便以后能吃上一段时间的好饭。对此,朱元璋很担心,他是个很重军纪的人,为了自己的以后可以顺利赢得天下,一是派人组成了纠缉队在街头巡逻,并向部队解释说:“要成大事,就不能图眼前的这点儿小利。前面就是太平城,那才是个富庶的去处,到那里一起去大开眼界吧!”并犒赏军队,好猪好牛好米饭,饱餐一顿。

    之后朱元璋担心太平城内再起波澜,便命掌书记李擅长紧急起草了《戒缉军士榜》,约束军队,防止扰民。果然,战斗刚一结束,在士兵们刚准备动手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