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木匠皇帝-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百五十章一份奏折
看了一眼孙元化,天启皇帝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神,这个人实在是个人才。关于孙元化说的时间和花费,天启皇帝也只能认可。虽然觉得时间稍微有些长,可是现在也只能这样。入过加大规模,那每年的花费可就不止五百万两了。
造船上花费五百万两,其他的火器各方面,朝廷开销都会越来越多。看来天启皇帝接下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赚钱,至于制度上的改革还是要等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这个皇帝能够言出法随。
在众人的脸上扫视了一圈,天启皇帝的目光落到了徐光启的身上,沉声说道:“徐爱卿,袁应泰去视察河工了,这工部的事情也是你在做。这样吧!趁着这次的机会,把工部的将作监的一些事情画出来。比如制造火器和军械全都划拨的火器厂去,所有的工匠也都牵过去。”
“是,皇上!”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徐光启恭敬的说道,不过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眉头皱的紧紧的。
笑着点了点头,天启皇帝对徐光启说道:“爱卿不必如此,你只管做你的事情,那些人不敢阻拦你的。不过爱卿记住,你要做的也就是接收将作监到火器厂,至于其他的人和事情,爱卿不要过问。”
听了天启皇帝的话,徐光启微微一愣,显然没有想到天启皇帝会这么说。他的心里忽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沉吟了一下还想在说什么。
见徐光启又要开口,天启皇帝轻轻的一挥手,沉声说道:“徐爱卿,谁么样的官是大明朝的官,朕心里有数。什么样的人该做官,朕心里也有数。有些事情还是要等一等,时间不到是不可以的。”
徐光启微微一愣,身子一颤之后便没有在说什么,脸上的表情也好看了很多。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徐光启恭敬的说道:“陛下圣明,臣多虑了!”
“爱卿公忠体国,操劳国事,何罪之有!爱卿这样做,朕的心里只会很高兴。”天启皇帝看着徐光启,笑着说道。
对于工部的将作监,天启皇帝心里十分的清楚,那里面的水可是不浅。掌管着全国的火器铸造,大部分的兵器铠甲,里面的油水可不是一般的多啊!这里面牵扯的官员也是不少,如果清查一下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在这里面。
徐光启的心里自然是不想放过这些人,这些都是国之蛀虫,必须要予以严惩。现在天启皇帝说时候未到,看来皇上的心里有打算,徐光启自然不会在说什么。
几个人又将详细的细节像天启皇帝汇报了一下,天启皇帝也询问了几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似乎觉得差不多了,几个人便告辞离开了。
“皇上,龙昌商号那边有呈报上来!”几个人都走了,王承恩快步的来到天启皇帝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轻轻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看着王承恩说道:“知道宫里和龙昌商号有关的只有你和陈洪,现在龙昌商号那边是谁负责?”
“回皇上,对宫里负责的这个人叫陈桓,是陈洪陈公公的侄子。”王承恩小心翼翼的看着天启皇帝,轻声的说道。
天启皇帝的神色没有什么变化,这件事情陈洪和天启皇帝商量过,虽然龙昌商号那里有方家,可是私下里有不少从东厂和锦衣卫掉过来的人。这些人也是需要有人统属了,现在负责的人就是陈洪的侄子陈桓。
将王承恩递过来的东西拿过来,天启皇帝轻轻的打开看了一下,上面说的不过是龙昌商号在张家口的事情。现在整个张家口的贸易已经被龙昌商号垄断,也有很多晋陕的商人找上门,生意已经渐渐的上了轨道。
回想龙昌商号的分布的地址,现在也就是京城附近和张家口,这一已经让龙昌商号很惹眼了。看来从现在看是要低调一点了,慢慢的增加人手,慢慢的渗透。
闭上眼睛想了想,天启皇帝慢慢的陷入了沉思。一边的王承恩看到这一幕,便躬着身子退了出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他自然是有经验的。
凤阳府,灵璧县,县衙。
坐在大厅里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河道钦差左良玉,另外一个是朝廷派来的赈灾钦差袁应泰。至于凤阳知府已经回去了,灾情已经稳定了下来,府里还有很多事情他不能总呆在这里。
赈灾的事情下有灵璧知县,上有两位钦差,他在这里也没什么作为。
“左大人,你那里有什么情况吗?”看了一眼左光斗,袁应泰沉声问道。对于左光斗他是知道的,自己调任京城的时候,左光斗去的辽东。只是袁应泰也没想到,这位这么快就回来。不过天启皇帝器重左光斗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袁应泰心里也明白。
看了一眼袁应泰,左光斗沉声说道:“袁大人,本官这边已经考察的差不多了,原来的河道那边没什么问题。因为有原本的河道淤积,如果好好收拾一下都是上好的良田。本官大概看了一下,大概有五万亩左右,应该够弥补被淹百姓的田地了。”
听了左光斗的话,袁应泰缓缓的点了点头,显然是非常满意的。其实一开始袁应泰对左光斗颇为不以为然,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不过在他看来左光斗就是本事平平了。
不过经过这几天的相处,袁应泰对左光斗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左光斗无论是治理河道,或者是对百姓对为官的见解,袁应泰都觉得和自己很合得来。
沉吟了一下,袁应泰沉声说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上书皇上吧!这边赈灾的事情安排下去,我们要抓紧的是新的河道以及两侧的河提。”
左光斗也赞同的点了点头,经过几年的考察,两个人都发现其实灾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不过县城被淹了,以后重建或许很麻烦,不过相比于治河这些都交给地方官去头疼吧!
两个人有研究了一下细节,反复斟酌之后,袁应泰执笔,左光斗署名,这样一份奏折便写好了。
通政司位于紫禁城的东门外,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衙门,可是也没人敢小瞧这个地方。通政司是大明朝文武官员必须知道的一个衙门,这里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一匹快马来到通政司的门口,拉住马匹之后,这个人迅速的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了看门的人之后,便大步的向里面走去。看门的见这个人穿的辽东的军服,便没有阻拦。
通政司和其他的衙门不同,其他的衙门或许需要门敬什么的,不然门子也会为难你,可是通政司却不同。无路是什么样的门子,没有人敢这样做。来到通政司的人,全都是向上递折子,谁知道哪个是重要的。如果因为门子耽误了大事,门子是吃罪不起的。
刚刚来的那个人一看就是辽东来人,这样的人谁知道带着什么消息,如果是辽东军情,谁拦住,谁死!
“这位大人,这是辽东督师熊廷弼大人的奏折,非常的重要,请尽快转成内阁!”士卒来到一个知事的身边,恭敬的施了一礼,将一份奏折交给了对方。
慎重的接过奏折,知事面容严肃的说道:“放心,等一下便送去!”辽东督师的折子没有人敢耽误,哪怕是通政司的通政使,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八品知事。
通政司距离内阁并不远,只要进了紫禁城的东门就能看到内阁值事房。知事拿着奏折快步的走进内阁,不过头却不敢左右看,因为站岗的大汉将军全都盯着他。
快步的走到刘一璟的身边,韩旷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自己,在刘一璟耳边小声的说道:“刘公,这里有一份奏折你看看!”
见韩旷神情严肃,刘一璟就是一愣,平日了大家都是各自票拟奏折,只有遇到拿不准的奏折才会交给自己看。不过也没有韩旷如此这般谨慎,接过奏折之后,刘一璟缓缓的打开观看。
很快刘一璟的手便开始颤抖,额头上也出现了细密的汗珠,良久刘一璟才将奏折放下。看了一眼韩旷,刘一璟苦笑则说道:“这个熊廷弼真是不老实,这又是一件大事情了。”
韩旷则是冷冷的哼了一声,颇为不屑的说道:“读圣贤书,行事确如莽夫,圣人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刘一璟微微一愣,不过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他心里清楚韩旷在想什么。东林党的事情因为熊廷弼而起,对熊廷弼他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感。不过刘一璟的心里却是一沉,这次恐怕会牵连到自己等人啊!
东林党的事情皇上没有怪罪自己这些人,可是刘一璟的心里可是非常的不踏实。低着头想了想,刘一璟沉声说道:“进宫面见皇上吧!这件事情我们做不了主!”
“这件事情皇上不会同意的,熊廷弼这是在自寻死路!”韩旷冷冷的笑着,一脸的不屑,只是他没看到刘一璟脸上那一抹担忧。
第三百五十一章错综复杂
天启元年,十月初六,黄道吉日,宜出行。
今年的天气似乎有些反常,现在不过刚刚十月份,天气已经开始冷了起来。大臣们全都穿上了貂裘,走路的时候也是紧紧的裹着衣服,不然被冷风灌进去,这些老大臣的身体恐怕会受不了。
天启皇帝此时也换上了裘衣,皇宫里面也有些清冷,暖阁里面还好一些,大殿里面已经开始冷了。站在大殿的门口,天启皇帝的眉头皱皱的紧紧的。天空中布满了黑云,阴沉沉的,冷风不断的吹动着。
难道小冰川期这就开始了吗?天启皇帝在自己的心里问自己,如果是这样以后大明朝恐怕就难过了。轻轻的叹了口气,天启皇帝的心里也非常的无奈,这并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
看着阴郁的天空,人的心情都显得异常的烦闷,天启皇帝心中忽然闪过了一个怪异的想法,这天不是要下雪吧?
内阁值班房里面,此时已经升起了碳盆,几个内阁大学士围着碳盆坐着,每个人的脸上都不是很高兴。
沉吟了半晌,一边的内阁次辅大学士刘一璟沉声说道:“事情就是这样,奏折我们是要送圣裁的,内阁可没有这个权力,恐怕票拟我们都没有办法做。”
在坐的内阁大臣有刑部尚书官应震、礼部尚书孙慎行、吏部尚书周嘉谟以及挂名的工部尚书徐光启,还有就是挂着户部尚书职衔的韩旷。加上内阁次辅大学士刘一璟,总共六位内阁大学士。
听了刘一璟的话,几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不同,徐光启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他进入内阁的时间不长,很多事情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徐光启对于天启皇帝有些了解,对于大明朝的现状也很了解,他知道熊廷弼的这个建议未见得不是好事情。
不过徐光启和在座的人心里也明白,这样做会站到一个阶层的对立面,那就是卫所制的那些将军。大明朝的卫所制两百余年,很多地方已经是名存时亡。有着军籍的士卒已经沦为了将军们的佃户,打仗自然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种田可能还很在行。
各级的军官们,对下压榨着军户,对上贪墨着朝廷的军饷。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朝廷里面的大臣对这种情况大部人都知道。可是这个痼疾由来已久,想要根除谈何容易。
历代的皇帝早就认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当年戚继光抗倭,带领的就是卫所兵。一万卫所兵打不过几百倭寇,让倭寇在大明复地内纵横驰骋,可谓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朝廷命令戚继光自行招募和编练军队,这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张居正作内阁首辅的时候,戚继光被掉到了蓟辽做蓟辽总督。在那里戚继光有编练了一支军队,对战蒙古鞑子也是战无不胜。
通过这件事情,朝廷中的大臣们自然能够看出募兵制和卫所制的优劣,可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或许想到了,可是还没来得及做,人已经死了。之后便是人死政息,自然不会再有人提起这样的事情。
几位大学士都在静静的思考着,每个人都在权衡利弊,在这里面韩旷自然是不赞成的。并不是因为他看不到这里面的好处,也不是因为他畏惧那些将军,不过因为这件事情是熊廷弼提出来的。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有对错的不过是人而已。
在众人的脸上看了一圈,刘一璟面色阴沉的说道:“事情已经这样了,这份奏折内阁不能压,你们有什么话快说。今天宫门关闭之前,这份奏折一定要送进宫里。”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废,当年太祖制定了卫所制,行之有效。现在怎么可以更改?不过是一个熊廷弼,这个人本是朝廷大员,现在居然做这种莽夫行径,情愿与丘八同流合污。这件事情不但要反对,还要参劾熊廷弼一个动摇军心的罪名。”第一个说话依旧是韩旷,他的眼中闪着冷光,说出的话也是满含杀气。
几个人都没有说什么,似乎没有听到韩旷的话。
刘一璟轻轻的皱了皱皱眉头,在座的各位除了他,地位最高的要数吏部尚书周嘉谟,他将目光看向周嘉谟,沉声说道:“周大人,你有什么看法?”
微微一愣,周嘉谟没有想到刘一璟会问到自己的身上来,苦笑着摇了摇头,语气颇为无奈的说道:“我们在这里商讨什么都没有意义,这件事情最终拿注意的还是皇上。不过我提醒诸位大人一句,辽东现在是谁在做主,想必我不说各位大人也明白了。”
周嘉谟的话一说完,几个人全都愣住了,不过很快便想明白了关节。现在辽东权力最大的自然是内阁首辅孙承宗,熊廷弼的这份奏折,如果说孙承宗不知道那没人会相信。可是如果是孙承宗的意思,那这里面的含义可就深了。
如果这是孙承宗的意思,那么恐怕没有人能挡得住,孙承宗虽然远在辽东,可是他依旧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刘一璟虽然掌控着内阁,可是孙承宗一回来,他也只能退位让贤。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如果这是天启皇帝和孙承宗商量好的,那这就是天启皇帝的意思。如果真的是天启皇帝的意思,肯定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几个人很快便想通了这个关节,脸色都不怎么好看,倒是一边的徐光启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显然徐光启早就想清楚这个关节,只是一直都没有说出来。
徐光启在内阁之中颇有格格不入的感觉,一来他是天启皇帝刚刚提拔起来的,二来徐光启并不参与内阁的日常事务。像票拟这样的事情,徐光启也不参加,让自己有着自己的事情。对于那个火器厂,因为一直都是天启皇帝自己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