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琢玉成华-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都有酒后失态,胡大人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山羊胡清醒了自然不会记得,我也犯不着为这种事得罪人。
  “咳,早知道他,哦,存着这种心思……”
  周子贺看着我,结结巴巴的说不下去。
  “周大人不必自责,此事断不是周大人的责任,”我打断他,看看仍旧灯火通明的琼楼,“周大人快请回去吧,时候还早呢,莫要减了大家的兴致。”
  周子贺愣一愣,不自在的笑了起来。
  “主人已被客人扇昏……这,就不必回去了。”
  我张大嘴巴,半天才合上,艰难道,“是苏鹊不善与人相处,周大人何必……”
  周子贺向楼上看一眼,干咳两声,摆摆手,“不碍的,烟飞姑娘自会对旁人说胡大人醉了。我那一巴掌扇的力道恰好,他明日醒来也不会留印,就是留印了,谅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得罪了哪位……哪位脾气大的姑娘。”
  我顿时啼笑皆非,这周子贺出身世家,身居要员,怎么做起事来是江湖侠客一般。
  有一会儿,他看着我欲言又止。
  “你……”
  终究还是说不下去。
  “周大人,此乃小事,苏鹊不会介怀。”
  我笑了笑,不想僵持。周子贺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世家子弟,见到龌龊事可以义愤填膺,却未必说得出什么安慰的话来。
  “人生匆匆如白驹过涧,大丈夫立世,岂需拘泥于小节……再说世上,从来只有那自轻自贱之理,旁人轻贱相加,又何必在意?”
  周子贺闻言微微怔住。
  好一会儿他还不回神,我只得出声低唤,“周大人?”
  再闻声他敛了神色,端正了形容,却出口一声感慨,“……我以为苏大人玉面书生,今日始知,有如此胸怀。”
  心虚的摇首,这不是胸怀,是自欺之功。
  周子贺误以为我在谦虚,竟然又说,“苏大人君子自清,能高洁独立于世,今日之事,是周某多言了。”
  尴尬了……
  蒙他赞赏,起因却是龌龊,这时叫我说什么好?
  左右看看无人,“周大人……”
  我退后一步,掬起笑脸,玩笑的屈膝,“今日蒙大侠舍己相救在先,青眼相看在后,一番情谊,好叫苏鹊粉身难报。”
  他本来恭敬肃立,慨叹仰望,结果面前那“高洁”的“君子”,突然一番忸怩作态起来——当真是瞠目结舌,莫名惊诧,忍了半晌最后还是没能忍住,脸颊乱抽,原地闷笑不已。
  上车时周尚书非要送我回府,推辞不过,只好打发自己的车驾先回去,与他同车而行。
  毕竟是觉得有些尴尬,因而两人一路无话,闷闷而坐。结果到我门外,周子贺反而犹豫着不下车。
  “周大人……可是有话说?”
  以往两人同车而行,他都会下车与我话别,如今大刺刺坐在车上让我自行进去,实在是罕有。
  黑暗中看不见他的表情,不过能感觉到,他在为了什么而挣扎。
  于是我自己先下车,放下门帘,招手喊来在门口候着的严管家,吩咐他带着车夫和侍从先去花厅喝茶。严管家见是周子贺的人,自然殷勤的招待去了。
  又爬上车,感觉到黑暗之中,周子贺动都没动。
  “周大人。”
  我低声唤道。
  对面的人缓缓叹了口气。
  “苏大人,周某有句话本不当讲,但是……”
  心念甫动,我打断他:“周大人不必讲。”
  “苏大人……这是何意?”
  他没有料到我一口回绝。
  “苏鹊侍奉皇上,” 顿了顿,我沉下声,“皇上与国舅爷之间种种,苏鹊无心过问,但周大人若要与我说起令尊之事,还是多有不便……周大人须知道,苏鹊与大人相交,绝非为此初衷。”
  对面的人应声不语。
  车内狭窄的空间因为沉默,更加显得局促。
  “……今日多谢周大人。若没有其他事,苏鹊先下去了。”
  我半站起来,缓缓掀起帘子,回头道,“夜寒风大,周大人早些回去,不要受凉了。”
  一脚迈出车厢,探出半个身子在外,终于听到了周子贺的声音。
  “苏贤弟留步。”
  暗中叹息……他这声贤弟一出,便是不说也得说了。这人心地不坏,耍手段逼他,确实有些不忍。
  略略一顿,还是放下帘子,回来坐下。
  黑暗中看不清周子贺的脸,对方的呼吸声却清晰可辨。
  “贤弟年轻,”他思忖着问,“……可听说过暄兆年间的事?”
  自然听说过,只是……
  “暄兆元年,”我缓缓说起,“我皇亲政,首次开科取仕,殿试三甲宋迄德,王同钦,陈元俱出身江南同文书院,同文之名一时天下皆知。皇上将此三人引为内阁,大小政事问与之,数月之内连出六道新政政令,却大多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最终造成地方怨声载道,朝庭一片混乱,在百官弹劾之下废除新政,宋迄德,王同钦,陈元以妄议朝政,惑乱朝纲罪名处死,是为暄兆文祸。”
  只是将史书所述一一道出,未加添减。“周大哥说的可是此事?”
  “苏贤弟熟读经史,必然也知道当时力主弹劾,而后力挽狂澜的是谁吧?” 周子贺浑厚的声音停在狭窄的车里闷闷的。
  “是尚书令大人。”
  我尽力以平静的语气回答他。
  “当年那六道新政,子贺如今还历历在目。二月,限田令限制权贵圈田;三月,推恩令减少王侯分权天下;四月,分赋令按年入级别分取商户所得……六月,监政令,在州县以上加设听取民意机关,增为弹劾机制;考政令,以地方平安,协军驻防,百姓生计,岁入增减等多项指标考核地方政绩。”
  周子贺以不加评论的语气说着,就好象只在陈述事实。
  也的确是,事实。
  新政利弊,谁又不心中雪亮?
  当年颁出前面几道政令,执行时虽也多有阻力,却最终得以成行,只是待到暄兆元年六月,出了那最后两道,几十个字,绝了太多人的出路。
  最终大臣群起攻击,新皇立身未稳,再也招架不住。
  “自古文士,罪多不在妄议,而罪在亲君侧。”周子贺在黑暗中沉声说道。
  我点头,想起他看不到,于是轻轻应了一声。
  “是。”
  只是他没有说,其实罪也不在亲君侧,而在助君集权。
  最终暄兆元年,上演君臣夺权。
  时迫,待天下兴,上君集权。先忌臣权,胁之,迫之,催逼减之,行六令得大势在握,一人一呼,四海遵从。彼,无为至为,从循周道,如将不尽,与古维新……
  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遇上了积重难返的弊病。
  终于在四年前的那个六月,矛盾爆发。
  然后,臣胜,君败……
  我不由苦笑,我不是不知道这些,只是认识了景元觉以后,我就很难把这段惨淡的史实,联系在那个似乎总是漫不经心的人身上。
  “苏贤弟在皇上身边也有些日子了,” 周子贺打断我的沉思,“你觉得当今天子……称不称得上英明?”
  “……圣上英明自有青史评说,小弟身在此中,不敢妄议。”
  我小心的答道,听见周子贺闻言后难抑的轻叹声。
  满车黑暗,似乎越发深重了。
  “暄兆元年七月弹劾事发……后十日内,撤六令,杀三士,升两人,娶一后,”他的声音暗哑,像在竭力破冰,“当今天子之英明果断,亘古无人。”
  我不语。当年七月事发,景元觉十日内废除新政,杀宋王陈三人,下诏罪己,加封弹劾有功的周肃夫为安贤侯,世袭罔替,擢升户部侍郎周子贺为户部尚书,并于同月与周肃夫之女,周子贺之妹周妤如大婚,周家一门出了当朝太后,正宫皇后,百官之首,士子总选,又加封万户侯爵,势力从此当朝不二。
  话听到此处,已是满心寒意。
  周子贺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四年弹指,三子入朝,圣上惜才爱才,每日评政说文,引为知己,相伴君侧……”
  终于,说到了点子上。
  周子贺一声叹息,“……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再睁开,满目皆是墨色,深浓令人窒息。
  “他要……破局。”
  牙齿咯咯作响,区区几字,竟咬得艰巨无匹。
  可笑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其明显的事实,恐怕多少人都已心知肚明,而周子贺不为我点破,我竟然一直枉做棋子,参不透其中原委。
  空气沉滞的车内,竟然隐有山雨欲来的风声。
  我深吸一口气,聚敛说话的力量,“……周大哥的话,还没有说完吧。”
  周子贺沉默不答。
  “周大哥,其实苏鹊何尝不明白……”话到此处,心中一片惨然,但图求个痛快,“凭我三人之力……根本不会对令尊构成威胁,恐怕只是……”
  周子贺急急打断我:“皇上的心思我等臣子不敢妄加揣度,贤弟冰雪聪明,自能……好自为之。”
  果然如此。
  “一入此局,身不由己,苏鹊是何人,焉能独善其身?”我难听的笑了一声,“不过,不论他日结果如何,今日蒙大哥坦诚相待,苏鹊永记心间。”
  我要在狭小的车内行拜首之礼,周子贺执我的臂膀不受,一番推却,最后只能长揖。
  夜凉如水,入冬了。
  丫环拾翠起夜时看见我在院里立着,过来问了我一句,老爷在干什么。
  “赏月。”我答。
  “哪里有月?”拾翠也抬头看天,问道。
  果真,满天乌云,不见半点星光。
  “赏云。”我改口。
  拾翠用不可理解的眼神看了我一会,自个回去了。不一会,抱着件外袍过来。
  “老爷赏月赏云的拾翠管不着,莫要着凉了让大家忙乱。”
  老老实实披上袍子,多说无宜。这合府家人,从严管家开始到丫环车夫,没几日全自以为摸清了我的脾气,没一个怕我。这个拾翠最妙,严管家招来时叫二花,我给她改了个雅名叫拾萃,她嫌荟萃不如翡翠,自个改叫拾翠,当真叫我斯文扫地。
  我站了一会,身后又有人。
  “又怎么了?”
  我回头,看见拾翠端着个碗。
  “严管家说,老爷站这吹风怕是酒醉了,要我给上碗蜂蜜茶。”
  “我没醉。”
  “哦。”
  端着碗的手抖都不抖,这丫头是一点都没相信。再回头看看,檐下几个向这边张望的的人影,在寒风里瑟缩。
  长叹一声。
  “罢了,我去睡了,让大家都歇去。”
  我负手回房,上床闭目。

  风生水起
  
  周肃夫的身体看来是好了很多,十月下旬一连五次早朝,他每朝必上,据说这是太极殿三年未见的奇观。但尚书令大人一如既往,在朝堂上不奏本,不议政,只是站在天子脚下,让每一个出来奏本议政的人出列,都能清楚的看见最前面那一抹绣金黑袍。
  景元觉每每坐在高案上漫不经心,有本接本,有议听议,有些人说的长了,他会慵懒地打个哈欠,明显的心不在焉。
  今天也是如此。
  卢度查军饷盗案毕,回京呈报御史台,六十万两纹银查无踪迹,只得令江南道急缴盐税以充军用。监察御史在前面啰嗦半天,细数此案中渎职人员,竟然将近两百余众。
  我站在顾文古身旁,借着他身躯的遮挡,将重心由右脚换到左脚,再由左脚换到右脚——躬身站在朝堂上近一个时辰,不是那么轻松的。
  御史总算说完,结论是此案牵连太广,吏治太差,有必要大肆整改。
  “还有人奏吗?哦,那退朝吧。”
  景元觉看了一圈,挥挥手,人群开始略有松动。
  却不想,一个低沉的声音稳稳的响起。
  “老臣,有事要奏。”
  等目光聚集,看清说话的人,大堂上一时间鸦雀无声。
  尚书令大人跨出一步,稳稳立在庭中。
  “新选翰林学士郭怡,顾文古,苏鹊三人,入翰林院待诏已历两月,尚未授予正职,还请皇上,早日定夺。”
  我和顾文古四目相接,然后各自收回目光。
  我们三人出仕,封的是正四品下通议大夫,不是正职,而是文散官。我朝不似前朝,官吏一向精简,高位文散官最多只封过为朝廷服务多年的年高官吏,像我们这种年轻文士挂职文散官走动御书房,绝无仅有。
  景元觉是在拿天朝体制逼周肃夫就范。
  他此刻在龙椅上辗转,颇有些为难。
  “尚书令日前和朕说过这个事,朕也确实想过,不过还没有想好。”
  “陛下,”周肃夫再度开口,“我朝有制,一,不授差遣官位以治内外之事;二,翰林学士须从朝臣中遴选。郭、顾、苏三位大人经廉王推荐而来,先封翰林,是为特例,但朝制不宜变,望皇上知人善用,授持本官事,使三位大人不藏为天子私人。”
  “原来尚书令怪朕藏私了,” 景元觉看着周肃夫露出笑容,摆摆手,“朕可一点没有这个意思啊。”
  好一个避重就轻,丝毫不提违制之事,却扯到藏不藏私上来。
  庭中周肃夫的声音没有起伏:“皇上用人自有定夺,只是国家正当用人之际,老臣身领百官之首,有责督导圣上,举贤任用,因此,才不得不给皇上提个醒。”
  “尚书令说的是。”
  景元觉点头,开始在人群中寻觅,“郭爱卿,顾爱卿,苏爱卿?”
  “臣等在此。”
  我们三人赶忙出列,在尚书令大人身后,在文武两列正中,站好。
  “三位爱卿,尚书令的话你们也听到了,朕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你们除了随朕近侍,可愿担本官事啊?”
  “臣等愿为陛下分忧。”
  我们齐声回答。
  “好!”
  景元觉转头看周肃夫,笑得十分亲切,“舅舅,人朕交给你了,你看他们三个帮得上哪里,就随意安排吧。”
  朝堂上静得连根针掉下都能听得清楚。
  周肃夫一一环视我们,面无表情。
  “三位大人分别在三省研习多时,依老臣看,就此安排即可。”
  “唔,也好。”
  景元觉点了头,看向左首朝班,“吴爱卿,门下省下现有何虚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