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篡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仲坚的称赞,让言庆面红耳赤。

杜如晦突然拉住了言庆的手,“言庆,不如你为我留下一贴,待我回去后好生揣摩?”

“如晦,怎可如此无礼?”

孙思邈连忙责备,沉声道:“如此妙文,当共享之,你岂能一人独占?”

“没错,没错,当共享之。”

张仲坚也是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郑言庆挠了挠头,苦笑道:“小子方才只是一时间心有所感,才能写出那种文字。

若此时要我再写,只怕难以如方才那般啊。”

孙思邈说:“言庆所言极是,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同行。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有了感觉?”

看起来,这三人是不拿到字帖,誓不罢休。

言庆有心推脱,可又不知该如何拒绝。

“言庆,既然孙先生开口,你不妨答应下来。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可在偃师休整一日。”

郑世安知道,这可是郑言庆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眼前这三个人,虽说都是白身,但来头却不小。张仲坚是张季龄的儿子,与长安权贵关系密切;孙思邈有圣童美誉,就连杨坚对他也是无比尊敬。至于杜如晦,虽说一无名气,二无功名,但好歹也是官宦子弟,说不定能帮到郑言庆什么。

总之,这三人都不能得罪!

郑言庆无奈,只好点头答应下来。

孙思邈三人顿时喜出望外,对郑世安祖孙,也亲热了不少。

张仲坚是要去长安,杜如晦的老家,也在关中。而孙思邈则要入川往峨眉山一行,正好从关中路过。三人都要绕道洛阳,和郑世安祖孙,也算是同路。双方商议之后,干脆把车队合并在了一起。

此时,天色已大亮,众人收拾行李,启程动身。

郑言庆坐在车里,思索对策。

当车队绕过首阳山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隐隐约约的歌声,并伴有一阵鼓乐声响。

“停车!”

郑言庆侧耳倾听,猛然变色。

他大喊一声,从车厢里走出来,站在车辕上,举目眺望。

歌声,在山间回荡,久久不息。

霞光如凃,斑斓绚丽。一轮红日自山间出,格外壮观。隐约间,言庆看见远处山巅之上,有人影晃动。虽然距离遥远,也看的不太真切,但他知道,朵朵在那里。

因为,那歌声正是他先前所做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郑言庆想要跳下车,却被郑世安紧紧抓住了手臂,“言庆,你现在还不能过去!”

“爷爷……”

郑世安脸色阴郁,厉声喝道:“还不起程赶路?”

车队,在歌声中缓缓行进。

郑言庆咬紧牙关,突然间用手捶了捶胸口,朝着山头影影绰绰的人影,拱手一揖。

他相信,朵朵一定能看见。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第十二章麻烦来了(上)第三更

魏晋以来,胡风渐侵,男女大防开放,甚至已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点缀。

郑言庆的年纪小,可奈何人家才华出众。能创出一种恒古未有之的书体来,若没有些红袖添香的趣事,岂不是少了很多风流?故而,张仲坚三人显得习以为常。

至于心里是否沸腾着八卦之血,言庆不得而知。

坐在车厢里,郑世安正一脸严肃,“言庆,爷爷不管你日后有多大出息,但一点你必须要牢记。不可以和任何人说关于朵朵的事情,否则一定会引来天大祸事。”

“为什么?”郑言庆有些抗拒。

郑世安叹了口气,正色道:“以前,我只以为徐妈母女是落难的世胄贵族,所以也没有在意。可现在看来,似乎并非如此。老爷那等人物,看完了徐弥留言以后,立刻把书信焚毁,不敢将内容告之任何人。我从未见过,老爷如此谨慎的模样。而今日送信的人,口称‘小姐’若何,也说明徐弥并非破落世胄,实乃……”

实乃什么?

郑世安没有说出来。

但言庆却知道,他话语中的意思:徐妈和朵朵,一定是谋逆者!

婴儿时,他曾偷听过徐妈和朵朵的对话,当时徐妈曾提及当朝上柱国,宋国公,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的名字。郑言庆就隐约猜测到,徐妈肯定和谋逆者有关系。

可现在,从郑世安口中得到确认,似乎又是另一种滋味。

言庆低下头,片刻后轻声道:“爷爷,你放心吧。”

他即没有答应郑世安,也没有反驳。而郑世安理所当然的认为,言庆已经答应了。

于是也不再谈及此事,话锋一转,把话头就转到了言庆的书体上。

郑世安识字不多,不过见多识广。

郑言庆和他交谈的时候,必须要小心翼翼,以免露出什么破绽出来。好在,郑世安更多的是兴奋,也没有问的太过细致。交谈了一会儿之后,郑世安就困乏了。

上了年纪,毕竟精力上有些承受不住了。

他靠在车厢上,很快就打起盹儿来。而郑言庆,则透过车窗向外面看去,心思早已经飘飞到了九霄云外……

————————————————————————————————

正午时分,车队抵达偃师城外。

郑世安命令郑为善在成为圈好了营地,然后和郑为善一起进城。郑为善是要购买一些物品,而郑世安则是奉命去拜访本地的一位富豪。临走时,他让言庆留下来,并告之他不要离开营地。

郑世安前脚刚走,杜如晦就拉着孙思邈找上门来。

“言庆,忙什么呢?”

郑言庆正在把玩那柄绿珠匕首,抬起头说:“没忙什么啊,在这里想事情罢了。”

杜如晦笑得很灿烂,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

“想你那小情人?”

“啊!”郑言庆的脸,顿时通红。

孙思邈没好气的责骂道:“你这家伙,怎么口无遮拦?言庆恐怕正想着他那书体呢。”

说着,目光不自觉的落在了郑言庆手上的绿珠匕首上。

先是一怔,孙思邈惊奇问道:“言庆,你手中拿的,可是绿珠?”

“啊?”郑言庆点点头,“它的确是叫绿珠,孙先生莫非认得它吗?它很有名吗?”

孙思邈说:“我曾听说过这把神兵,乃西晋太康年间石崇花费巨金,请能工巧匠打造而成。石崇有一名宠妾名叫绿珠,故而因此得名……后来绿珠坠楼而死,石崇也被乱兵所杀,这柄绿珠由此而不知所踪。没想到,竟然落入小兄弟之手。”

郑言庆没有想到,手中这柄绿珠,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孙思邈说:“若真是绿珠,小兄弟你可定要好生收藏。虽说算不得什么神兵利器,但也极为名贵。如果被有心人知道,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需知财不可外露。”

“多谢孙先生提醒。”

郑言庆点点头,将绿珠和那包裹青色,写着《别赋》的白布,贴身放好。

杜如晦有些急不可耐,“言庆,外面天气正好,我们何不出去走走,好过在这里气闷?”

“可是,爷爷说不让我出去。”

“郑管家是不让你一个人出去,你现在是和我们一起出去,他怎会责怪你呢?”

孙思邈微微一笑,点头不语。

是啊,有孙思邈在前面挡着的话,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说了,只是出去走走罢了。整日呆在这车厢里,气闷的紧,出去透透气也不错。

想到这里,言庆站起身来。

“孙先生,杜先生,张大哥不去吗?”

“他?”

杜如晦笑道:“仲坚又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这边刚圈好营地,他就进城去了,说是去见一个朋友……他的事情,咱们不要过问。反正也就是在这附近转转,不会走远。

说起来,这偃师周遭,倒也有些好去处。

这里距离东汉年间的太学府不远,当年你郑氏先祖郑玄先生,还在那里讲过学呢。你既然是郑氏家人,倒也可以去凭吊一番……孙先生,你觉得我这主意如何?”

孙思邈轻轻点头,“如晦说的也有道理。”

既然孙思邈也这么说了,郑言庆也不再坚持。

三人一起走出营地,孙思邈拉着他的手,杜如晦在一旁说笑,朝着太学遗址走去。

早春时节的天气,变化莫测。

走出营地时,尚艳阳高照。可走不多时,风云突变,天空开始飘飞起濛濛细雨。

雨水有些冰凉,落在脸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寒蝉。

好在杜如晦早有准备,出门时带着两把竹伞。与孙思邈分了,三人共用两伞,倒也没有影响游兴。濛濛细雨中,田园居漂浮一抹如丝如缕的轻雾,令天地变得模糊起来。

那路边的杨柳青青,在雨水中随风而动,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雨中踏青,倒别有滋味。”

杜如晦似乎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对孙思邈说道。

此情此景,带着几分玄意,孙思邈也轻轻点头。只是踏青、踏青,这田野中青色并不多,却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

在建武二十七年的时候,太学讲堂已有十丈长,三丈宽。永建六年时,汉顺帝又下诏扩建,到汉质帝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已多达三万余人,其规模可见一斑。

曹魏时期,太学再兴。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时,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二年的石经,是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而又被后人称之为‘三体石经’。其内容更包括了尚书、春秋、周易、公羊传等经典,以供太学生们拓印学习。

西晋以后,以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时,在太学外有设立了国子学,使二学并存。晋惠帝曾立下规定,凡五品官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则入太学。

只可惜,五胡乱华以来,三百年动荡,昔日东汉太学,已化作了废墟。

“言庆既然曾临摹蔡中郎,想必也知道当年蔡中郎曾在此地,以隶书把分体刻立熹平石经的事情吧……只可惜,那熹平石经已随战乱毁去,只能让我等在此凭吊。”

杜如晦无限感慨,似是对言庆语,又好像是自顾自说。

“如晦,而生平有何志向?”孙思邈突然问道。

杜如晦一怔,轻声道:“我生平无甚大志向,只望有朝一日,能凑齐四十六块石经。”

“哦?”

孙思邈眉头一蹙,而郑言庆则万分惊讶。

他万万没想到,后世名垂千古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三位的杜如晦,此时竟只是一个发烧友,想的也不过是凑齐四十六块熹平石经?这可不够主旋律啊。

以言庆所想,杜如晦应该是豪言壮语,说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可他这个答案,和他后世所享有的声名,显然不太搭配。莫非,此杜如晦,非彼杜如晦?

但又一想,言庆倒也理解。

如今尚是隋文帝主政,自开皇以来,大隋倒还算兴盛。

国内嘛,即便说不上政通人和,但也没有太大纰漏;而对外,隋文帝以强硬姿态,大胜突厥吐谷浑等塞外胡人。虽然在仁寿二年征讨高句丽失败,但元气未伤。

只怕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生出大逆不道的思想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建功业。

杜如晦身为官宦子弟,祖父是工部尚书,父亲是昌州长史,也是从四品的官员,算得上是朝中显贵。思想觉悟,倒也谈不上,但若说造反之类,却也不太现实。

——————————————————————

三更完毕,恳请收藏推荐!!!!!!!!!!!

啊啊啊啊啊,成绩惨淡啊……

第十二章麻烦来了(下)修改版

孙思邈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他看了看郑言庆,想是觉得言庆年纪还小,所以也没有询问,倒是让言庆多少有些失望。

“此去不远,就是东汉灵台,何不前往一观?”

杜如晦连忙点头,表示赞成。

东汉灵台,是东汉时期观测天象的所在。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曾在此为官,并发明了浑天仪。到西晋时,灵台上为司马氏所使用。只是如今也和太学一样凋零。

郑言庆前世曾参观过灵台遗址,说句实话,兴趣不算太大。

但既然孙思邈提出来了,而且杜如晦也表示赞同,他自然不好拒绝。这古人的雅兴可真不浅!言庆心里嘀咕了一句,随着孙思邈转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候,身后杜如晦啊的一声惊叫,只见孙思邈猛然松开了言庆的手,郑言庆也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移动,紧跟着就看见孙思邈出现在杜如晦的身边,伸手将他搀扶住。

“脚下泥泞,小心一点。”

孙思邈说完,又回到了郑言庆的身边。

言庆的眼睛瞪得溜圆,这孙思邈莫非也是个高手吗?

他习练降龙功以来,耳聪目明,较之常人的视力强上许多。可在刚才,居然没有看清楚孙思邈是如何到了杜如晦的身边。难不成,传说中的药王,是绝世高手?

想想,倒也没什么奇怪。

孙思邈在后世虽以《千金方》而被称之为药王,可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道士。

他著《千金方》的目的,是为寻求长生之术。炼气养形,有一身好功夫倒也不值得奇怪。似乎觉察到了言庆的心思,孙思邈微微一笑,轻声道:“我对搏杀之术,并不精擅。然而自学道以来,。修习引导之术,勤练五禽戏,倒是略有所得……言庆你既然习练武艺,我倒是可以把这引导术和五禽戏教你。虽不能长生不老,但强身健体,增长力气,却有奇效。”

郑言庆闻听,喜出望外。

朵朵离开之后,他就没有了一个可以指导他练功的人。

虽说孙思邈不擅搏杀之道,可是若能学会他的引导术,倒也是一桩好事情。

这时候,杜如晦也站稳了身子,嘴里嘀嘀咕咕的说:“刚才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

说着,他低头看去。

就见残砖断瓦中,似有一块石碑凸出一角。

想来刚才就是被这石碑绊了一下?郑言庆倒是没有在意,可杜如晦却来了精神。

“孙先生,你看这是不是一块石碑?”

孙思邈拉着郑言庆的手,走过去看了看,“有点像……如晦,你莫不是以为……”

“说不定,说不定哦!”

杜如晦目光灼灼,有一种很炽烈的光采。

郑言庆一开始没明白他和孙思邈对话中的含义,可看杜如晦现在的模样,似乎明白了。

这家伙喜好碑帖,恐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