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纪元1912- 第4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授学者的过程中,德华大学教授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着自主权,对于每一位教授的聘请都进行着严格把关,虽是如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德华还是从美国引进三百二十余名教授学者。

而随这些教授一同引入的德华的,还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大学的这种扩张,一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一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学和本科寄宿学院制大学,成为塑造美国大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理念。

相比于德国大学,美国大学的优异在于其没有一个系统。因此,人们很难用一两个概念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在1860年到1910年间,美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德国的影响之下。一批受德国大学训练和影响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设研究性大学的运动。并且得到了许多财团的资助,硕果甚丰。到1890年代,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蓬勃发展,本土博士的产量大增。

到了世纪之交,在大学找个教职没有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1901年,耶鲁宣布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国的学术声誉作为评定教授的标准。斯坦福大学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报告中公布。到了1910年,大学的目标被定义为创造知识、培养具体领域的高级专家。过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种对心灵、智慧、品格的全面培养。似乎已经变得过时了。

这一发展,引起了教育界许多人士的反对。在他们看来,重视研究的负面结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视。研究院过分庞大,在大学中已经喧宾夺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学看作一个负担,不投入热情。更重要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师生的关系更加疏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导,只是学了一些具体的技艺,有知无德,难以承担领导社会之重任。所以,他们强调:大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完整的人”。研究性大学正在腐蚀大学传统的人文价值。

而那些美籍教授来到德华之后,并不赞同德国的“不全面教育”,在他们看来,德国大学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用他们的说法是。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

而对于这种“学术”上的冲突,公司从来没有过问,毕竟按照公司创办这所学校的规定,“从移交之日起。公司即不再享有对学校任何权力”,在这场德美教授学术冲突中,最终,双方选择了妥协,毕竟两者都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在这种互相影响下,德华大学发生着极为明显变化,先是由系改院,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甚至在美籍教授的力主下,大学本科由三年改为四年,而大学本科的头两年都要在寄宿学院过。而大部分学生,整个四年都在学院中住宿。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的院长。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另外,各学院还安排“学院讨论班”,下午和晚间在学院举行,每班最多18人,写作讨论班则限制在15人以内。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德华大学从过去的“专业理工学院”,转变成为一所以学院为中心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的大学,不过虽是如此,但这种转变却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完成的,至少现在的德华,仍然偏重在研究,甚至这同样也是大多数学生课业。

对于德华大学工程学院的学生而言,或许设施齐备的试验室,从来都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尽管大学的人宿舍显得有些简陋,但是对于这些将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完善设计的学生而言,或许试验室才是最为重要的。

“哒!”

在计时器响起的同时,安卓勤便打开电烤箱,取出烤盘映入眼间的却是一根根极为纤细的黑色条形物,在还未冷却时,他便用放大镜检查着托盘上的笔芯,每一根笔芯的质量看起来都非常不错。

“怎么样,勤勉,笔芯的研制进行的怎么样了?”

就在安卓勤等待着笔芯的自然冷却时,却听到门边传来一个声音,不用听声音,他也知道是谁,是他的好友宋家诚,他和他一样都是工程学院的学生,并不两人并不同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友,甚至于在所有人都在为毕业设计忙活着的时候。他们两人还是依如继往的追逐着一年前的暑假,他们到陕西“支教”时的那个梦想。

“支教”是德华大学一个特有的社会实践,往往是前往远离铁路沿线的偏远地区充当两个月的“临时老师”,不过是根据个人自愿,绝大多数德华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教授的试验室或者工厂内从事社会实践,但是他们两个人却选择了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的“支教”。

也正是在那时,渭南地区那些在公司资建的小学内充当短期老师。才发现,那些渴望学习的小学生从来都不舍得用铅笔写字,原因非常简单,一杆铅笔五块铜板。可又有几个家长愿意每隔几天就花费这笔钱呢?所以,小学生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木棍在地上练字,只有写作业的时候,才舍得用公司捐赠的铅笔写字。

随后他们才开始关注这个从没有人注意到的问题,铅笔,那是学生上课的必需品,可对于绝大多数贫困子弟来说,他们来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买铅笔更在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尽管有着教育部和公司的捐赠,但是相比于学生的需求来说,捐赠只是杯水车薪。尽管使用毛笔看似很省,但又增加了作业本的使用,同时还有可能污染需要回收的教科书,可以说。至少在习字、作业上,因为铅笔价格的昂贵,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几乎是在他们回到学校,发动“一口饭一支笔”的学生捐赠的同时,亦开始研究一种“廉价”的书写工具,为了这种“廉价”的书写工具,他们进行过大量的尝试。最终,在走了一圈之后,他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铅笔。

世界上第一支铅笔于1792年在发明,铅笔的结构极为简单,两片木片,夹上用粘土与石墨粉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笔芯。这种铅笔使用了一百余年,从西方直到清时引入中国,木制铅笔为了维持书写顺利,需要时常卷削,所以一支铅笔的使用寿命极短。

而他们两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研制一种“廉价的铅笔”,但是如此简单的,原本就极为廉价的铅笔,如何还能更为廉价呢?

几乎是在他们两人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就遭到了周围的不解,甚至嘲笑,还会有比“铅笔”更廉价的“铅笔”吗?对于外界的不解也好,嘲笑也罢,他们首先想的是千方百计的降低铅笔的生产成本,为此,他们特意到铅笔厂考查,考查铅笔的制造过程,对于这两位学习机械工程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做的就是改进制造工艺。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之后,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通过改造生产设备、笔杆免漆的方式,成功降底了一些成本,但这细微的成功还不够,最终,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缩小笔芯,甚至通过实践证明,笔芯细使用时间更长。

为了制造更细的笔芯,安卓勤更是转为学习化工,以改进百年来几未曾改变过的毛芯的配方,从而制造出一种更细,但却不会减少笔芯强度的细笔芯,通过缩小笔芯直径来降低成本,而按照安卓勤的设想,如果笔芯细至0。7…1毫米,那么就不需要削出笔尖。而在他研制笔芯的同时,宋家诚则全心投入于免削笔的设计。

“自扬,你看!”

一见到好友,安卓勤便笑着捏起一根细如发丝的笔芯说道。

“石墨铅芯,他的就是石墨和粘土,不过制成这么细,要增加强度,就要加更多的粘土,那时就会出现字写不清的毛病,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试着这个……”

“一直试着,用其它材料来提高笔芯的可塑性和粘结力,从而改善铅芯成型性能。这一次我用上了饴糖还有黄耆树胶,为了改变铅芯性能材料,在铅芯烧结后,又采用了油浸处理,借以改善铅芯物理性能,比如像磨耗、浓度、芯尖受力、滑度、硬度等,这一次试验我用的是石蜡还有牛羊油,这几种原料的价格并不高,我算了一下,成本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笔芯达到要求的话,那么,至少能降低30%的成本,这样的话,这只是笔芯,如果你的那个免削笔,能再拿出来,嗯……一盒笔芯相当于二十支铅笔,成本只需要三块铜元,到时,所有人都能用起铅笔了……”

说笑之余,安卓勤便把笔芯安装在测试仪上,以检验其强度,同时又从抽屉中取出一个笔盒,其中有几支金属制的“免削笔”,那是宋家诚早期的研究成果。

“勤勉,你试试这支笔!”

第115章成功的机会

“勤勉,你试试这支笔!”

当取出衣袋中的“铅笔”时,宋家诚整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的,甚至于有些紧张,因为这支笔,与过去他所尝试制造的那些“免削笔”完全不同。

那些免削笔的设计都极为简单,实际上就是一要削好的铅笔,甚至原型不过就是一根顶掉铅芯的普通铅笔,而他不过只是加了一个顶帽,而在随后的完善过程中,他不断的完善着顶帽、顶杆,为了更便利的供芯,最后又将木制笔身改来前铜后木的混合结构,最后又改为酚醛塑料,可谓是绞尽脑汁。

但最终,那些“免削笔”都无法改变“抱芯不紧”的缺点,甚至随着材料的改变,这个问题更是越显严重,普通铅笔是用胶水“抱芯”,而免削笔为了重复使用笔身,则取消了胶水,这意味着铅笔无法“抱芯”,容易导致笔尖折断,这不仅不会节约使用成本,反而会令使用成本上升,显然违背了他们最初的意愿。

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是依靠早期帮助铅笔厂改进生产流程获得的不过千元的专利金,还有就是学校提供的几百元的经费,可眼瞧着钱快花完了,免削笔却没有什么进展,宋家诚整个人随之陷入苦恼之中,在两个月前,意外的在图书馆中,看到自动铅笔的设计专利之后,他的眼前顿时一亮。

世界上第一支自动铅笔于1822年在英国的约翰?艾萨克?霍金斯发明的,那种自动铅笔和他所研究的“免削笔”相进,只是可更换笔芯、可推进笔芯的设计,不过在随后的百年间,各国注册的有关机械铅笔的专利却多达160项,其中第一个弹簧加载的自动铅笔于1877年申请了专利,并于1895年开发了一个按纽送芯机构,而那些自动铅笔之中,最为成功的却是去年。由日本的早川德次以及美国的查尔斯两人研制的自动铅笔。

他们的自动铅笔设计极为成功,可以自动送铅、可以抱芯,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免削铅笔”,但是,这两种自动铅笔却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两种自动铅笔都是采用金属制成,制造极为精密,价格自然非常昂贵。每只支高达两三美元一支,这个价格甚至比刚笔还贵,要知道公司推出的“普及型钢笔”,一支价格不过0。5元。对于普及教育而言,作为作业耗材之一的铅笔,必须要保持足够低的成本,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两人最初的目标,就是提供一种足够廉价的“新式铅笔”。

可惜那些专利资料不过只是公司情报部门从各国专利局通过合法渠道的专利说明,通过那些说明,至多不过只是了解其基本原理,直到三个月前。在获得多种自动机械铅笔之后,宋家诚方才开始自己的设计之路。

而他的设计思想却是极为简单“兼收并蓄、各取所长”,当然,还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廉价”,在吸取借鉴他人设计的同时,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成本”。如果采用相同金属材质,成本绝对无法下降,而为了降低成本,在设计这他手中的这支铅笔时,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及。

“脉动式机芯结构是活动铅笔普遍采用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由笔杆、尖套、护芯管、卡头、锁紧箍、弹簧等组成。当储芯管受揿动压力,也就是手指的压力作用时,克服弹簧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并使卡头爪片张开,……”

一边介绍着,宋家诚把手中这支黑色的看起来并不怎么显眼的自动铅笔拆开,而在提及这个卡头时,他的神情显得很是得意,

“同时铅芯依靠自身的重力。离开在储芯管内的原来位置,在制动元件阻尼圈的控制下沿着护芯管壁移动一定长度。揿动压力释放后,弹簧恢复原位,铅芯被锁紧箍和卡头自动锁紧定位,完成一次脉动出芯过程。依此往复即可连续脉动出芯。”

简单的介绍着这支自动铅笔时,宋家诚的脸上尽是得意之色,终于,将自动铅笔完全拆开之后,他向好友显示着其中的几个小部件。

“这个棘轮,可以说是自动铅笔的核心,由三个小爪在兴端处的环内,平爪控制铅芯,防止其滑动,当按钮被按下时,铅芯向前走,当按纽被释放时,铅芯缩回部分,铅芯同时被棘轮卡锁,这时锁紧箍,就是这个,……”

展示着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橡胶环,宋家诚不无得意的笑了笑,随后他又得意的说道。

“这不是最重要的!”

这不是最重要的?

看着这杆自动铅笔,安卓勤倒是一愣。

“最重要的是成本,你看这支笔!”

取出另一支金属材质的美制自动铅笔,宋家诚问道。

“你觉得的这支铅笔的售价应该在多少才合理?”

拿在手中仔细观察了一会,同样也是学机械出身的安卓勤说道。

“至少需要五块钱,”

“三点五美元!”

见安卓勤不以为怪,宋家诚得意的说道。

“可是我的这支自动铅笔……”

得意的将那已经组装好的铅笔在手中一转,宋家诚极为认真的说道。

“最高只需要一块钱!如果进一步改进工艺的话,应该会更低!”

“一块钱?更低!”

这倒是让安卓勤对他手中的自动铅笔好奇了起来。

通过“普及型钢笔”的发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