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德五十年- 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子宁下一阶段的行动目标,便是北方。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如今连子宁这粮草是足够了,四千万石,不知道要吃到何年何月。那些被派驻到松花江以北屯田开荒,建立县治的新兵卫,每个新兵卫启程的时候都是带了大量的粮草随身,而待他们安置下来之后,后勤部更是会把大量的粮食运送过去。

此去北地,也不是极远,数百里,辎重大军随行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而现在对连子宁来说,更看重的乃是斥候先行。

武毅军的军情六处就像是大明朝的锦衣卫一样,其实当初锦衣卫建立的初衷除了监督天下之外,更有探测外国敌情,为战争刺探情报的义务,而军情六处专门负责对外的第一局,便是专门负责这一块儿。当初武毅军还只局限于喜申卫一地的时候,攻略乞勒尼卫、考郎兀卫、莽吉塔城等等割据势力,军情六处便是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崛起了像是王泼三这么一群精明悍勇的骨干,可说是为连子宁擦了不少屁股,专门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也少不了军情六处的身影,这些密探渡江北去,不但要探测从镇远府到白鹰峡这一段的地形地势,各方势力,更是会从白鹰峡北去,向斗士时代快眼看书北,向西北,向东北,把范围覆盖到女真、武毅军、俄罗斯三方势力犬牙交错的地带。

“五十队?一百人?”连子宁摇摇头:“这些人,少了些,再加派一倍吧!并传令,以白鹰峡为联络点,让他们把得到的情报全部送到白鹰峡,并在白鹰峡休整,领取一应所需。”

李铁并不作任何的质疑和建议,只是道:“标下记下了,下去便做!”

他又道:“第二桩事,大人,根据南边儿密探们传回来的情报,两日之前,皇帝钦差已经到了柱邦大城了,怕是再有个十来日,怎么着也能到了。”

连子宁明白李铁的意思,他算了算时日,展颜道:“这倒是无须担心,十日之后,等他们到了镇远府,怕是谁都见不着了。”

“对了。”连子宁又问道:“盯着南边那些锦衣卫的传回信儿来了么?”

“标下正要跟大人说呢!”李铁神色凝重道:“在那儿盯了许久了,从关外一直到辽东这块儿,所有的锦衣卫卫所,都是未见动静儿。大人,会不会?”

连子宁却是不担心这个,他摆摆手:“这你却是无须担心,想必现在王泼三都已经到了京城了,那漏网之鱼便是到了京城,第一时间要是会去寻江彬,若是王泼三行动顺利,江彬投鼠忌器之下,可是不敢把我怎么着,无需惧他!”

李铁自也不敢多说,又说了几句,便是告辞。

——————————分割线————————北京,紫禁城,奉天大殿。

朝堂之上,群臣们都已经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站着了,一眼望去,由距离御座最近的前列一直到远的看不到皇帝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大殿门口位置,从近到远。分别是一品至四品的绯袍,五品至七品的青袍,八品九品的绿袍。

颜色有序、层级分明。

只是这会儿。这些朝官儿们却都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小声的议论着什么。

若是换做平日,朝堂上专门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员早就已经开始大声的申斥甚至是直接把名字给记下来。等散朝之后各自算账惩罚了,但是今儿个,却是没一个人多管闲事。这些负责纠风查纪的官员反倒是都抄着袖子,往那儿议论的声音最大的地界儿凑,大伙儿都想听个新鲜的。

大伙儿讨论的,没别的,自然都是前天圣上呕血昏迷的消息。

正德倒是想保密的,但是那天九位重臣被御马监的马车送回家的时候。京里面就已经是传的满天飞了,别说是这些当官儿的了,就算是那些平民小百姓,都是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一传二,二传三,消息是越来越离谱,甚至到了最后。都有说法说是皇帝已经殡天了,太子位置却定不下来,众位皇子都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开始争皇位。甚至更是有鼻子有眼的,提到某位资历深。年纪大,母家势力强的皇子已经联络京外的大军,要进京兴师勤王!京营三大营和上二十六卫的爷们儿们都已经发了饷银,眼瞅着京城就要打大仗!

还别说,这等一分真九分假的无稽之言,却是在民众之间很有市场,这些小民们懂什么?当真是三人成虎,更别说坊间都在传,他们自然也就是信了。

因着这些流言,就这两日,京里的米价竟然是涨了三成!百姓们一听说要打仗了,生怕再出现像是当年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大军包围京城,京城内物价飞涨,一斗米十两白银的天价现象,因此都是提早抢购!而奸商们则是趁机哄抬粮价,更是弄得一片混乱!

更有那些在城外有田产有亲戚的,则是干脆搬了出去,这两日间,城内可说是给这些流言弄得乌烟瘴气!

直到昨儿个,宫中传出来圣旨,责令锦衣卫并五城兵马司指挥并都察院巡城御史三方一起整治,严禁留言。东厂的番子和锦衣卫缇骑四出,穷搜京城,不过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便是逮捕了足足有一百多号儿到处散布流言的,俱都是以妖言惑众之罪给逮进锦衣卫大牢了,可以想见,这些人进了锦衣卫大牢,纵便是能活着出来,也要掉一层老皮了。

这样一来,倒是都老实了,京师风气为之一肃,米面粮油的价格也是落了下来。

这等传言,这些朝官儿们自然是不相信的,他们知道的消息更多一些,多多少少跟那九位朝廷重臣也都是有些关系,因此也得知了确切消息,此次皇帝的病不是很厉害,见面的时候气色还很不错。

只是大伙儿心中都存着想法,这次皇帝是没事儿了,那下次呢?下下次呢?度娘抽风了,下半部分不让发了,,,,,,用了和谐机也没用……真是坑,大家凑合先瞅瞅吧,手机党苦逼了要

第四卷烽火山东五三二正德北行

正德本来今儿个都不想上朝,不过为了安定群臣之心,还是出来见了一面,不过他现在是见了群臣就生气,当真是话不投机半句也多。

群臣哗啦啦的跪了一地,刘吉祥还是第一次享受这等感觉,他扫了一眼跪了一地的群臣,只觉得胸中一股难以形容的气势便是洋溢了出来,这等名为掌控和权势和感觉,让他迷醉。

“第一道圣旨!”他取出圣旨,缓缓展开,尖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英国公张仑执掌京营三大营数十载,劳苦功高,卿年岁也大了,理当回家荣养,诏令,传旨,令寿宁侯张燕昌回京,执掌京军三大营军务。着,令成国公朱辅即刻启程,前往广东,执掌南征大军!钦此!”

这道旨意一念完,站在武将勋戚这一序列第一个,甚至比江彬还要靠前的英国公张仑,顿时是面如土色。

张仑乃是第三代英国公,现如今大明朝的公爵,只有五位:黔国公、魏国公、定国公、成国公、英国公!

这五位,都是被太祖和成祖册封的。当然,后来的英宗宪宗孝宗也都各自册封过,比如说保国公朱永,宁国公周能等,但是这些基本上是一世而绝,便是后代袭封了,也是降职为侯爵。

其中魏国公和黔国公,乃是当初朱元璋册封的,而除了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的魏国公徐达这一脉和远镇云南,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的黔国公沐英之外。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的那二十二位大明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国公爷,基本上都被这位杀人不眨眼的主儿给杀干净了。而永乐朝册封的那八位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国公,也是获罪的获罪。被撤销的撤销,能挺到现在的,只有定国公和英国公这两支了。

其中定国公这一支。乃是从魏国公中分出来的,第一代定国公乃是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的弟弟,而徐辉祖和徐增寿,都是永乐大帝的徐皇后的亲弟弟。

徐辉祖忠于建文帝,四年靖难过程中,屡屡带兵迎战永乐帝,永乐帝吃亏吃的最狠的几次,都是徐辉祖带兵打的。

而徐增寿则是恰恰相反。这个小舅子特别向着自家姐夫,徐增寿袭父荫担任左都督职位,建文帝疑燕王朱棣反,曾向徐增寿发问。徐增寿道:“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

后来四年靖难,徐增寿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后为建文帝所发觉。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将徐增寿召至御前,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答,建文帝大怒。将其当场诛杀。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闵;后进封定国公,其子徐景昌继嗣。

洪武诸功臣,惟徐达子孙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

而英国公一脉比起定国公来也是丝毫不逊,这一脉乃是张玉的子孙,张玉随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中多立有战功,后于东昌之战中为救朱棣,力战而死。朱棣称帝后,以为靖难第一功臣,追赠为荣国公,谥忠显。明仁宗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忠武,与朱能、王真、姚广孝等靖难功臣同享成祖庙廷。

张玉长子张辅,袭封英国公,次子封文安伯,三子封太平侯,从子张信,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而女儿,则是朱棣的昭懿贵妃。

一家一公一侯一伯一贵妃,可谓是荣耀无比。

而张辅那就不用说了,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平定安南,改为交址,此后又是四次平定叛乱,宣德年间,率军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之后随英宗在土木堡战死。

到了大明朝的中期,大明朝第一公爵,同时也是大明朝第一勋戚的位子,不是魏国公和定国公,而是英国公。英国公不但是勋戚荣耀,而且还有实权,这一代英国公从正德十年开始,开始已经掌握京军三大营,手底下数十万大军,便是当初刘瑾权势最盛的时候,也是不敢得罪他。

此人也是颇为的兢兢业业,执掌京军四十二年,除了生病实在是没法儿起床的时候,无一日不是早起去巡视,而京军在这些年中也并未爆出什么军官贪污,士卒苛刻之类的消息,可说是朝野间都是颇为的赞誉,却没想到,这次却被皇帝干净利索的给‘归家荣养’了,说得好听,不就是免职了么!

张仑面色惨然,心中满是悲愤和不平,他执掌京军四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可是这么说撸就给撸了,谁能受得了?也只能感叹一声,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张仑丝毫不敢表现出心中情绪,高声谢恩。

众人都是心中一凛,知道圣上开始调整京军中的上层统治力量,却是要竭力维护局势的平稳了。

刘吉祥又是展开第二道圣旨,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身体有恙,欲出宫调养,自今日起,移驾燕山大朝殿,遴选宫人随行,锦衣卫大汉将军、旗手卫内廷侍卫、府军前卫带刀官随行,金吾前卫、羽林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十三卫并京军神机营、三千营随行护驾。御马监腾骧左卫、腾骧右卫驻守九城,武骧左卫、武骧右卫驻扎皇城,以为屏障。”

“三位大学士,六部尚书并右侍郎,各职司主官,一概随行,一应事宜,尽数发往燕山大朝殿处置,断不可肆意妄为。钦此!”

这道旨意一下,下面却顿时是响起了嗡嗡嗡的议论声。

皇上要去大朝殿休养,这倒是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朝廷主官都要随行。更是要上二十六卫中的十三个卫外加京军中的三千营神机营一起随行护驾,这几乎就是二十万大军了!此去燕山二百四十余里,一路走去。可说是劳民伤财。光光是从京城把粮食往那儿运吧,就得多大的成本?

跟前面几任皇帝想必,正德可说是极为自由的。像是他老爹弘治帝,这辈子就让文官儿们管的连紫禁城都没出过几次,而正德年轻的时候,又是去宣府,大同,又是去江南。之前百官也随皇上出去行宫几次了,但是没一次有这么大的规模的。

只是正德之前就这个问题已经跟那些朝廷大佬们商量过了,内阁三辅。六部尚书都是不吭声儿,下面自然也没人反对。

“第三道圣旨!”刘吉祥又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晓谕各地卫所驻军,严守关隘,全军戒备,所有藩王不得擅离封地、不得无旨进京,否则以谋逆论处!钦此!”

这道圣旨。却是理所应当之事,为稳定时局,自当如此。

待刘吉祥读完,群臣山呼万岁,便是接了这三道圣旨。至于选皇子听政这道命令,正德压根儿就没想着在朝堂上公布出来,免得遭人反对。

待群臣都站起身来,正德眯着眼睛,淡淡道:“列位臣工,这就回去准备吧!待今日正午,启程去往燕山大朝殿。散朝!”

说罢,便是站起身来,向着殿后走去。

群臣赶紧又是跪送皇帝。

下了朝,自然是议论纷纷,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不提。

这些朝官儿们也跟着正德皇帝出京过几次了,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便是纷纷的回家,准备车马行李,准备启程。

行宫之中,自然也是有官衙官署之类的所在,也有群臣的住所,而且这些住所也是修建的颇为的奢侈华丽,至少是比一些中等家资的京官儿的家里要好得多的。而且这燕山大朝殿刚刚建成之后不久,大伙儿也都是第一次去,却是听说那里亭台楼宇,比紫禁城更富丽堂皇雄壮千倍万倍,想必这住处,也是令人满意的。

等到了午时,大伙儿便都是到了城北门儿德胜门外**,一眼望去,尽是随行的车驾,这些官儿们也精明,生怕惹得皇帝不悦,便都是选的那家中的陈旧马车过来的,看上去倒是颇为的寒酸。

而随扈的上二十六卫中十三卫将士也是已经在德胜门外列着整齐的队伍等候了。

正午时刻,皇帝的车鸾在大批内监宫女和京军神机营、三千营的护卫下从城中缓缓驶出。

数十万大军随行,浩浩荡荡,队伍绵延五十里。

圣驾北去。希律律一阵战马的嘶鸣,数十匹全身披挂着三层泡钉棉马甲的神骏战马在街边勒马停住,战马海碗大小的马蹄上钉着的蹄铁在大青石板上踩踏出数十点繁星。

战马停住,数十个全身着甲的侍卫先一步下马,森严戒备,连子宁这才是翻身下马,他一身锦衣大袖,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