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出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飞豹出击-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来参加西西伯利亚特区开发的除了中国的工业企业和农业高新企业一二产业的企业外,还有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商业企业,餐饮旅店等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保险这些金融业企业,这些都是苏联的短板。日本的第三产业也随着中国的建设大军也来到西西伯利亚开发区。根据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不得进入特区。但小日本这些服务企业有办法,他们先和中国琉球特区企业搞合资,再以中日合资企业的名义进军西西伯利亚开发区。经这么一变通就没问题了,在特区内有许多日本人开的中日料理,舞厅,卡啦0K歌厅,洗浴,桑拿,按摩一条龙服务。服务绝对到位。只要你人民币的给,怎么消费由你说的算。日本人真是干服务行业的最佳第一人。

中国政府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让中国人的心眼太好了呢。怎么整?日本人也要活呀,也要发展呀。总要给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找条活路不是吗。

但特区的中国**内部有规定,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不得出入洗浴,桑拿,按摩等场所。这些干部还不要以为去洗浴,桑拿,按摩没人知道,在这些地方的进出口处都有中国的电子警察24小时全方位的值班。而且这些日本的企业在与中国琉球特区企业搞个合资时,中方就明确规定,不准接受中国人300元以上的大额消费,并有义务向中国的合资方举报中国人大额消费的情况。

最后这些消费场所到成为苏联的党政军的高官们最愿意前去消费的地方。

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是中苏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也是中苏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好地方。在这里中苏两国人民在一起工作,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风俗,习惯,文化。这里的学校是以中俄文两种文字授课。每个机关,企业都有中俄文***。

中苏两国人民是不是能彼此熔合在一起呢?应该说没什么问题。中国文化的兼容性比较强,苏联也是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的苏联人很多都是本地的土著人和苏联其他少数民族,当然斯拉夫民族也有,但总体人数上并不占多数,想翻什么大浪也很难。因为这里的政权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中苏两国政府都说了算,又都说了不算的中性政府。没有人为那个指定的民族服务,大家一律是平等的。

特区政府所忠于的不是中国政府,也不是苏联政府,忠于的是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而且执法机构也是由中苏两国人员组织的,你想偏袒谁,欺辱谁也不行。

这里中苏两国都有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同,没什么好争的。以哪种文化做主导,这不是谁规定的,是有这里的人们自由选择的。哪种文化起主导作用最终还是由物质上的实力所决定的。

这种中苏两国文化上的较量的优劣,在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首府就可见一斑

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位于苏联首都莫斯科以东1667公里的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也就是后世苏联全面资本主义复辟后重新恢复沙俄时期老名的叶卡捷琳堡市。这是苏联的除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外第三大城市。苏联欧亚两部分就在这里连接。

叶卡捷琳堡在18世纪就曾经是沙俄冶金工业中心。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19世纪的最后25年,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地区的经济、财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

1918年7月16日,红色的布尔什维克**者在伊巴特叶夫宫枪决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之后苏联**在20至30年代在这里兴建了诸多的大型工厂,同时创建了一些工业分支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城市工业潜力的加强,使这个城市的人口在二战前的最后十年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三倍,达到了43万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成为苏联军工产业中心。战时苏联又把大型工厂、科研和学术机构后撤至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就连苏联国家科学院总部也撤到了这里。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成了苏联“国家支柱地区的首府”。

成立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后,苏联在这里的原有的人马并没有撤走,苏联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的子女包括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在内的300多名苏联高干子“下海”又来到了特区首府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苏联在这一地区不影响不可谓不大。

可是当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成为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后,这座被俄国人统治了300多年的城市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光是硬件上的变化,而是主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不到10万人。在这里有108家中资企业,39家中苏合资企业。中资企业主要从事电信行业和微电子行业,还有就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外贸、商业公司及银行,保险业。合资企业主要是中国和原来的苏联大型的军工企业合资生产销售,摊铺机。盾构隧道掘进机,沥青搅拌站和水泥拌和站等大型工程机械。苏联负责机械方面的制造,中方主要是负责这些大型工程机械的电气、控制这方面的关键技术,形象点说苏联负责四肢,中国负责大脑和神经系统。

从中国人来到这里后,最先倒闭的是原来苏联的电信系统,在竞争中被中国的电信企业挤垮。这里中国电信企业绝对没有进行恶意竞争。不给苏联同行留一口饭吃。苏联电信无论从产品到服务实在不着人待见。

中国电信企业以其交换机容量大,跑道宽,通话质量好的技术优势取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第三百二十三章经济占领】

通信产业这是中国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项;是中国跨跃式发展的象征,中国电信企业进军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通信领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原来苏联留下的通信系统成功的挤出了市场,特区政府不会为任何企业的亏损买单,苏联的电信企业只好退出这个特区通信市场。西西伯利亚特区的通信市场成了中国电信企业所垄断的一统天下。

小巧玲珑。色泽鲜艳的各种款式新颖的按键式电话代替了苏联原有的老式黑色的转盘式电话进入了特区的千家万户。中国人的到来使原来这里的苏联普通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在自己家里安一部电话的梦成为了现实。就算是对中国抱有在大的成见,你也说不出这有什么不好。

BB机成了西西伯利亚特区最牛B,最时尚的个人通信装备,在裤腰上别个传呼机,尤其是文字显示的BB机,在公共场所“哔、哔、哔、哔”的叫上几声,马上会引来周围人羡慕的眼光。腰挎BB机,这个人真牛b,肯定是社会精英无疑。为了赢得众人的刮目相看,竟管买一个BB机需要一般苏联人的2…3个月的工资,但为了个人的“尊严”还是要装备的。

如果你要是装备了一部价格不菲,一般老百姓望尘莫及的模拟信号的大砖头式大哥大手机,那更是牛B冲天了。绝大是你身份地位的象征,苏联的那些在特区工作的“太子党”成员不分男女人手一个,全部是腰挎着BB机,手里拿着大哥大手机的顶级牛人。

“现在特区这边是“信息化”时代,没有“大哥大”怎么行呢。”苏联大企业的厂长和大公司的经理,不管有用没用都以此为借口买一部,竟管每分钟的电话费电话费是一个普通苏联工人的一个小时工资,但他们还是走到哪,肯定随时携带到那,那怕是上卫生间也要带着。在公共场合有事没事的打上几分钟,以体现自己勇立潮头,屡发先声、不同凡响的身份。

西西伯利亚特区,现在已完全不需要生产各种武器和军事装备了。少辆治安所用的轻型装甲车和轻型武器装备,通过中苏两国政府那里招标购买。对于苏联在特区内的军工厂留去自由,留在这里的要依据特区基本法的规定,付给特区政府的土地使用租赁费,企业每年要照章纳税。苏联撤走了这些军工厂的一些主要的设备和人员后,其余的转为了民品生产,由于苏联军工企业一直以来是执行指令性计划生产的,企业只是个生产单位,根本就没有供销环节。你让它转民生产什么?原材料在哪?生产出来卖给谁?这些谁也搞不请。找苏联政府,苏联政府一时也解决不了。找特区政府,特区政府就更管不着了。“从基本法生效之日起,我只管收钱,和对特区实施行政管理。苏资企业着苏联政府。”

最后还是中国人善良,总不能看着这些苏联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弟兄下岗失业啊。于是中国拿出了一部份无关紧要的军品配件和一些大型项目的配套部分交给这些企业维持生产,并把一些准备转让的民用技术转给他们以冲减苏联在远东地区损失的财产补偿。最后经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的协商,把这部分企业一部分优质资产拿出来和中国合资,其余的一部分由苏联政府自行处理,最后这部分资产只能低级卖给中国。对于有些军工生产的专有设备中国要了也没有,只有当废钢铁回炉。对于有些要加以改造后用于民品的生产。不过算起来还是合算,毕竟苏联也是按废钢铁的价格卖给中国的。

中国的外贸企业和商业企业更是积极把握先导产品进入市场的机遇,在西西伯利亚特区的市场加强中国产品的占有率和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更加突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西西伯利亚特区及苏联市场的突破,他们把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种产品推向特区市场,并通西西伯利亚特区这个重大商贸辐射中心和信息中心推向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产的电视转播设备每个国家都买了若干套。彩色电视机已进入了苏联和东欧的各级党政军的首长家的客厅,电冰箱也已进入了西西伯利亚特区一些在中资企业和中苏合资企业的苏联精英家的厨房。磁带式的“随身听”是西西伯利亚特区前卫青年的必备品。

中国在西西伯利亚生产的半自动洗衣机成为了,苏联和东欧这些国家,当然也是西西伯利亚每个家庭主妇的最为青睐的家用电器,就是两个月不吃不喝也要装备上。

中国的“蓝天”系列的各款商务和家用轿车的组装线在西西伯利亚特区建成,由原苏联特区的一些个国有企业生产的配件源源不断的运到组装厂进行装配。这些专门用于出口型的轿车成了苏联和各个东欧国家政府采购的首选,家用轿车主要是通过东欧出口的到欧洲国家。

中国人的到来使西西伯利亚特区的第三产业发生了质变。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迅速。中国有50多家贸易企业进入特区,中国商业部旗下的“中联超市”集团,在西西伯利亚特区各大城市设了300多家超市和2000多家加盟店,在“中联超市”汇聚了中国的上万种精彩纷呈的商品。逛“中联超市”成了特区的苏联人主要的业余活动。尤其是苏联妇女把游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看成是人生的最大的享受,“百逛不厌”。欣赏着这些包装精美,质地优良的一件件中国的商品。中国制造,无论是服装,鞋、帽,箱包,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充满个性的新颖和领先时代的前卫。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争奇斗艳的各式化妆品和化妆盒,更是让这些苏联的女士们目不暇接。逛超市常常是流连忘返。那怕囊中羞涩,也要买几袋方便面做自己或家人的晚餐。在怎么说这也就中餐不是。

超市中,中国制造的家电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苏联人的瞩目,吸引诸多逛超市人的驻足观望,彩色电视总是超市最热闹的地方。总是围着很多观看电视节目的人,因为这在中国以及普及的彩色电视机对于苏联的普通的劳动者来说还是过于昂贵。每当谁买走一台彩电时,周围的围观者都会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和发出低声的赞叹。然后,自己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下决心努力的工作,最好业余时间在能找一份兼职多赚点人民币自己也早点把彩电搬回家。自己一定要买一台比他还大的彩电。

中国不光对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改造同是对农业也进行了全面的开发,这一地区广泛的推广高产、优质、抗逆低株的“龙江198”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举解决了西西伯利亚的粮食问题,并大量的出口到苏联从而也使苏联粮食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但然这种解决的前题是不要再着惹中国人生气否则就是喂猪也不买你。

历史上赫鲁晓夫时代开发西伯利亚农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赫鲁晓夫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在1959年访问美国时,他看美国大面积的种植玉米,回来后就动员全国的力量在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大面积的垦荒,来种植玉米。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无霜期太短,根本就不适合种玉米的生产。所有非但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严重的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在对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农业开发时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

中国在进行农业开发时,在西西伯利亚特区建立了多处现代大型的养鸡场,奶牛场,养猪场,饲料厂和大型的现代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厂。同时把一些现代农业技术传授给这里的特区人。

中国在特区建设的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特区的各城市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这些为中国在西西伯利亚特区树立了国家良好形象。特区内的原来苏联公民通过和苏联内地相比感到了巨大的差距,在这里只有是你安分守己好好的干活,面包会有的,啤酒会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都会有的。这里没有象苏联国内特权阶层,公务员完全是聘用制,只要是贪污**,耍特权,举报到特区廉政公署,一经查实,轻者特区机关永不录用,重者不管原来时哪国人一律枪毙。

所以在西西伯利亚特区原来的苏联人都为自己是特区的一员感到自豪。在这里受过高等教育的苏联人可以自由选择到中国和苏联进行学习和深造,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到中国去学习,学得好的可以申请作为特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