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京城的人能更快看到新书,真羡慕他们,幸亏有薇儿他们在,我可以快人一步看到新的内容,其他夫人们肯定很羡慕我。”

    方子茗一听,俊美的脸上忍不住露出笑容。

    谢驸马真是说到做到,还真和杭州的书商合作,这不,青云的话本都卖到这里来了。不出意外,以前的几本话本在杭州城同样卖得很好,不过怎么都没《白蛇传》好,这可是发生在杭州的故事,本地人对此可是热情得很,即使不喜欢看这种情情爱爱的男人也会在好奇之下翻开。

    至于他,这次的《白蛇传》就不合他胃口了,对于从女性角度来写的书,他总觉得有点奇怪,不喜欢。

    想到青云信中所说的要写下一本话本,他很是期待。下一本从男人的角度写,他肯定喜欢。

    他摇摇头,不再想话本的问题,开始读有关于朝堂和京城发生的新鲜事。

    *

    越省临阳府林溪村。

    夏季的阳光充沛,田里的稻谷沉甸甸的,抬眼一望,一片金黄色,微风吹过,稻浪滚滚,让人看了心中喜悦。

    此时的顾大河就是如此,他正背着手站在田埂上,环视着四周,尤其是看着自家田里快要成熟的稻谷,更是涌出一股浓浓的自豪感。

    这才短短十几年,自家就在林溪村拥有一百亩地,还在隔壁两个村一共置办下一百五十亩,加上县里的一间商铺和宅院,顾大河觉得自家是不是要拿出这些年的收益,再置办多五十亩地,正好凑成整数三百亩。

    相对于商铺,他还是觉得田地更为可靠。

    想到儿子说的以后致仕后肯定会回林溪村居住,他不由得看向村里的方向。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庄若隐若现,白墙黑瓦,一座座院子看起来整齐又美观,不过他认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村口那高高竖立起来的进士石碑,每次他一到村口就会停在石碑那里看了又看,每隔几天自己还是拎水和抹布过去给石碑擦拭灰尘。

    不止是他,村里有孩子去科考时,都要在石碑底下拜一拜,上一柱香,久而久之,大伙经过石碑前,都会特意放慢脚步。

    看到石碑,就好像看到儿子站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为何,现在看到这石碑,再看看快要落山的日头,归巢的倦鸟,顾大河觉得自己的眼角不知不觉中就湿润了。

    他赶紧掏出怀里的丝帕——儿子儿媳送回来的,擦了擦眼角,定了定神。

    想到儿子,他就想到自家的房子。这些年他们林溪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朝廷的赋税一直没有加,村里因为有他儿子在,没有官老爷们来敲竹杠,其他村的人也不敢惹他们,加上他家的租子虽然和其他地主一样,可他们家还借给佃户耕牛可以使唤,还有一排水车可以灌溉。

    这样租他们水田的人打的粮食就更多。

    前年他回家时,儿子又嘱咐自己在村里多做了几架水车,这下子,村里人就更受益了。

    他们族里的族学束脩不贵,村里的小孩只要不是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都会送一帮小泥猴来族学里认字,等他们大一点,没有资质的就去做学徒伙计,有点算学天分就会专门学算账,再有天分的,家里又有钱的话就继续读书。

    如果是族里的孩子,只要天赋够高,族里可以帮忙出一部分钱,甚至他们家可以资助,这让他们顾族的人越来越团结。

    现在看到那些房子,他又觉得自家的院子太破旧了,这是儿子十二岁中秀才时盖的,这些年修修补补,看起来还算好,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可以住个几十年,可自家怎么能一样?门庭就不一样。

    还是觉得太旧了,大孙子今年十岁,过个几年就回来考秀才,得回家住。

    而且自家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以后成亲生子,人就越来越多。还有弟弟家,也是人越多越多,以后地方都不够住。这怎么行?最好是能和弟弟家分开,一人建一个大宅子,不过这事不急,儿子现在才三十岁呢。

    再说了,家里还有爹娘在……想到这里,顾大河脑子里的想法就拐了个弯,开始和王管事商量过几天抢收请短工的事。

    两人刚商量好,就见那边的大路上驶来一辆牛车,牛车上坐着的正是何里正家的管家。

    当然,这是新一任的里正,何家有何谦竹这个举人,新任的何里正也是秀才,算是子承父业。

    “顾老太爷,你家顾老爷又捎人带信回来了!”何管家一见到田埂上的顾大河,忙大声喊道。

    顾大河一听,大喜,连忙三步并两步地冲到路边,急声道:“在哪?”

    何管家满面笑容,让赶车的小厮停下车,从身后的车篷里抱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箱子,笑道:“就是这!”

    顾大河见状,更是高兴,这说明这次不止是信,还捎有其他东西回来了。

    婉拒顾大河的邀请,何管家以天色已晚为借口,只在顾家门前停下,等顾大河和王顺下车后,帮忙把箱子放上,连门都没入就急匆匆离开了。

    事实上,他是很想进去的,不说其他的,和顾家打好关系总没错,只是看顾老太爷那急切想看信的样子,就不好再打扰了。

    不用王顺帮他提箱子,顾大河自己亲自拎着进门。

    刚进门,就听到站在院子的顾季山问话:“刚刚是谁来了?不会又是请你去吃什么宴席吧?”

    “不是,是栓子寄信回来了。”顾大河嘿嘿一笑。自从从京城回来后,自己就老是接到其他人的邀请,不是本县的,就是邻县的,大家都很好奇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即使说过几遍,大伙儿还是很感兴趣。

    这话一出,顾家就立马轰动了,其他在家的人赶紧围过来。

    话虽如此,其实也没多少人在老宅,二房一家在顾大河夫妇回来后,又搬到县城居住了。

    箱子一打开,大家就先注意到那几本整整齐齐放着的书籍。

    “这是栓子写的第二本算学书!”顾大河认真辨认了一遍,看到封面上儿子的名字,顿时喜气洋洋地宣布,“栓子又写出一本书了!”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咱家栓子真是又聪明又厉害!”老陈氏一听,马上念了一句佛,摸摸自己手上的佛珠,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像许多老年妇人一样,老陈氏在不愁吃穿后,就迷上了信佛,时不时去庙里走走,为了保佑大孙子在外面安好,保佑平平和安安能早日考上秀才,她是不吝惜捐香火钱的。

    顾大河展开信来看,读了一遍。

    四人知道顾青云一切还好后,心终于放下来。

    小陈氏微微一笑,探头道:“信里不是说要把其中一本给族里,给两本县学吗?当家的,你记得早点拿去。还有,咱们自家要留下一本。”

    顾大河点头:“我肯定记得。”

    顾季山一直笑眯眯地摩挲着书本不放,手的重点放在顾青云的名字上,奇怪地问道:“栓子怎么只给族里一本,给县学两本?”

    “哎呀,爹,栓子的意思是,这第二册的算学书难度大,族学里的孩子还学不了这么深的内容,放在县学刚好。”顾大河连忙解释。

    顾季山一听是顾青云的意思,再也没有意见。

    而顾大河看着儿子给自己寄回来的话本,心里更是高兴了。自从在京城无聊之下,他迷上看话本后,儿子就一直给他买话本,就是回到村里也不例外,时不时地就寄一些回来。

    尤其是儿子开始写《白蛇传》后,他和媳妇更是成为儿子的忠实书迷,一段时间没看到更新都觉得睡不好觉。

    只是看到儿子在信里询问平平安安的情况,他想了想,决定等侄子们的院试成绩出来后再给儿子写信比较好,免得他这边刚寄到京城,侄子们就考中秀才了,那还得再寄一次。

    要他说,侄子们这次考中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上次去县城看老二一家,侄子们变得比以前机灵多了,不像以前,不知是不是读书读多了,傻傻呆呆的,没有自家儿子以前的一半机灵。

    算了,不想这些了,他要先把儿子写的话本看完再说!

    小陈氏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心里也高兴得很,她也追着这篇话本呢,只是她不识字,得靠当家的给她念。

    *

    京城这边,过中秋节时,顾青云想到现在院试还在进行中,就想到自家的堂弟,暗暗祈祷他们这次一定要中,再不中小石头就长大了,没过几年就会回乡,到时和叔叔们一起科考,他怕自家堂弟们面子上过不去。

    不过想想堂弟们在迟迟考不中后,接受自己的建议,没有再一门心思地放在读书上。

    例如顾青平开始跟着二叔学习管理铺子、田地,为以后接管家业做准备。顾青安则去何家书肆学习如何为书画裱糊,这算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可以安身立命,还与书画有关,算是沾了个“雅”字,尤其是他以后和同窗同年应酬送礼时,送上自己亲自裱的书画,也算是一件很有诚意的礼物。

    除了他们两个外,顾青云还担心跟着他学习大半年的少年王家骏,他去年考中童生,今年自觉学业有进步,六月中旬就跟他告辞回老家越阳郡考院试。

    他要带给家里的东西就是请王家帮忙捎带的。

    希望他也能考上。

    过完中秋节后,朝廷果然同意了户部拿出的方案,决定在云南实行。

    之后,他们户部就要开始忙了,因为既然要发展云南,肯定要先投资,最起码道路要修好一点,这涉及到经费问题,户部要挪出这笔钱来,方方面面都要扯皮。

    顾青云的工作一下子忙起来,不过他忙得高兴,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策论被朝廷所接受,虽说在经过户部其他上官的手后,还被别人修改或增加内容,可他的功劳没有被隐瞒,被封尚书如实上报了。

    为此,顾青云还得到皇帝的赏赐,不过他没有升官。

159|谈话(捉虫)() 
至于皇帝的赏赐,白银三百两是最实惠的;其他的什么玉如意、宝瓶之类的;只能小心翼翼地供起来;不能让其有损伤。对顾青云而言,当然是银子最为实用。

    至于这份赏赐是否合适;顾青云想到永安帝一直以来的风格,很是中规中矩。永安帝是一个喜欢按照规矩做事的人,一般不会破格。

    不管怎么说;他们顾家也算是拥有皇帝的御赐品了,这是一个大的突破。

    不过其实他最想要的是,皇帝给他一个皇家学院的入学名额;只是皇帝赏赐的时候没有问过他的意见;就已经送到家里了;真是可惜。

    顾青云没再多想,他如今在户部已经习惯这种生活。看来除了依靠时间慢慢融入集体外,集体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云南发展计划正式展开后;没多久,顾青云还接到了庞喜林的信。

    半年时间没接到他的信;顾青云还真的有些担忧。他和庞喜林认识的时间不算长;可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讲究缘分,或许是因为气场,因为相同的出身背景,顾青云和庞喜林的关系自从认识后就一直很好。

    如今超过半年没联系,顾青云即使觉得是云南的交通不便造成的,可也担心他会不会是因为“强买良田”一案受到了打击。之前他没表现出来,不代表就一切都好。

    据他了解,除了自己,京城的其他同年也很久没人能收到他的信息了。

    可想而知,现在能收到他的来信,顾青云有多高兴了。

    在信中,庞喜林详细说明自己所在辖区的情况,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县内走访,对县内的贫穷只觉得触目惊心。

    人少、穷困、落后、封闭,这是庞喜林面对的情形。

    顾青云默然,这些地方的情况他当然清楚,其他同年偶尔有来信,也会说到自己辖区的情况。不过自从好友被贬到那里后,他在收集云南资料时就特意注意了下,早有了解。

    大概是他家乡有码头的缘故,加上到郡城不算远,坐船只需一天半的时间,所以他知道林山县不算最贫困的。目前,是交通最不便的地区最贫穷。

    想了想,顾青云就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寄过去,至于能否起作用就不知道了。

    除了工作,他空闲时间把全副的心思放在书籍的翻译上。

    毕竟前世对这些知识有过一些印象,他在翻译算学的专业名词上,经过和汤姆等神父们沟通后,还算是翻译得顺畅。在这本书中,他提倡在夏朝使用阿拉伯数字,认为它更简洁明了,更方便计算。

    账本就把自己本土语言的数字与阿拉伯数字联合使用,这样就不怕人篡改数字。

    至于其他有可能出现的风波,比如被人骂数典忘祖之类的,顾青云在发表前就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其实,他还一直琢磨着是不是把他的这本翻译书在出版前递给其他算学界的前辈看看,可又怕自己小题大做。

    甩甩头,顾青云看着自己面前的白纸黑字,还是等全书正式定稿再看吧。

    这一天下午散值后,顾青云牵着自己的马走出马厩的大门,他的身后还跟着顾三元,他也同样牵着一匹马。

    是的,他们家又买了一匹马,最近有稿费和皇帝的赏赐,即使他已经把五百两银子投入到出海商贸中,家里的银钱还是比以前宽松一些,尤其是现在谢长亭和多个省的书肆合作,把他的书直接卖到其他省去,稿费比以前多。

    之所以没有多太多,是因为书籍的运输成本高,他分到的比例少。有一举措,谢长亭的书斋最近又吸引了几个有名气的、专门写话本的文人加入,一时之间,颇有些京城书斋第一的势头。

    “慎之!”孔繁忠牵着马停在前面跟他打起招呼。

    顾青云愣了愣,脚步却不停,还稍稍加快了些,直接走到他身边,笑道:“孔兄,有事吗?”这是孔繁忠特意等自己吧?他看了看四周,散值的其他官员看到他们两人时都下意识地回头瞧一瞧,表情颇为惊讶。可想而言,他们两个平时的交集有多少了。

    孔繁忠点点头,和他并排走着,笑道:“慎之,听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