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爷-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士元也来西安了,这个家伙说什么中不了,不吉利!”对于这次乡试,高文有不小的把握,是啊,如果连王夫之都过不了区区一个陕西乡试,那才是见鬼了。一笑,就道:“我另有要紧事出门,可不是去看榜。”就说了自己要去的地方的地址,道,若有事可去那里寻他。

    石幼仪大惊:“大哥,又有什么事情要紧过秋闱。哎,哎……”

    话还没说完,高文已经出了院子门,追之不及,她也只能罢了。

    出了门,小鹰疑惑地问高文:“今日实在要紧,先生这是要去哪里?”

    高文淡淡道:“不就是乡试放榜吗,在我眼中和往日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对有些人却是不同。对了,这两日,黄威那畜生是什么情形?”

    “还能如何,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小鹰冷笑了几声:“那姓黄的估计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之所以不肯咽气,还不是想着高凌汉马上就要出来,能替他撑腰。先生可是要去缉拿那贼子?”

    高文点头:“正是。”

    小鹰:“好,先生,咱们立即去钦差行辕,带兵马过去拿人。”

    今日正是陕西乡试的放榜日,一大早,城中考试就如潮水一般,或乘车马,或坐轿子,带着书童、奴仆朝贡院涌去。

    满城都是辘辘车马声,各出街道挤得厉害。

    西安贡院外有个亭子,名曰:榜亭。里面立着一口大石板,中式的四十个举子的名字写上桂榜之后就会贴在这个榜亭的石板上。

    四千多考生,加上随同,怎么也得上万,这么多人涌过去,鬼知道会挤成什么样子。这也是高文并没有去看榜的原因之一。去了,除了看人,还能看到什么。没中还好,若是中了,估计还没等到自己挤到榜亭里去,报喜的报子就已经先一步登门了。这个可是衙役们等了两年才等得的肥差,有银子可拿,他们一个个都化身为神行太保。

    别说去贡院,就这么在街上走着,高文和小鹰也被挤得难受,好半天才到了钦差行辕。

    到了地头,就看到徐珵一身大红朝服,意气风发地带着十来个锦衣卫和一群兵丁出来,那情形,郑重得好象要去赴早朝。

    高文一施礼:“学生见过恩师,恩师这是要去哪里?”

    “还能去哪里,自然是要到贡院门口等着高凌汉。”徐珵发出一阵响亮的笑声,又道:“尔止,今日放榜,你不去贡院看榜吗?”

    高文道:“那地方估计挤得厉害,学生就算去了也挤不进去,索性就不管了。若是中了,举人功名自然跑不掉。若不中,那是学生学问不够,多读两年书再考就是。”

    徐珵点点头:“胸有静气,你的养气工夫也是到家的了。”

    高文:“学生来恩师这里,是要带了人马去缉拿马政案罪犯韩城主薄黄威。”

    “除恶勿尽,自然应该。”徐珵看了看身后的刁化龙、余意和赵千户,想了想,便指着赵千户道:“你带上人马和尔止过去拿人,休叫那贼子走脱了。”

    赵千户拱手:“是,谨尊钦差大老爷之命!”

第226章 搜遗(一)() 
话说回贡院考场之内,忙碌了十来日,这乡试的审卷已经到了最后时刻。》し

    距离最后放榜只剩三日。

    看转桌会审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所有荐卷子同已经统计出来,只等两个大主考排定名次。当然,最后取谁不取谁,还得李祯和舒日长说了算,作为钦差大主考,他们有这个权力。

    李祯呵呵一笑,道:“想来转桌会审已经差不多了,暂时就这样吧。诸君辛苦,且停一下。”

    听到这话,有考官一个激灵,问:“大宗师可是要搜遗?”

    李祯指了指案上那一堆试卷,道:“基本就是这样了,就先选四十张卷子录取了。这次秋闱,大家也是秉着一颗公心为朝廷取士,无舞弊嫌疑。天理良心,也算是为国家尽力了,老夫很是欣慰。也怪老夫,这次出题实在简单,叫大家审起卷子诸多费心。暂时就这样吧,剩下十张卷子就从搜遗卷中取吧!”

    他表扬大家公正廉洁,所有人都提起精神来,满面精彩。要说公正廉洁,这也是假话。就杜知县推荐上来的那堆卷子中几乎是无一可取,且都带了关节。舞弊舞得如此手足无措肆无忌惮,确实叫人好笑。你杜生辉好歹也是王尚书的门生,王直一向廉洁自律,你这不是给他面上抹黑吗?

    而且,拾遗这种事情国朝各省乡试已经好些年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大宗师要搜出什么来?

    杜知县这些天被人看破关节情弊之后,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此刻只得将沉这脸一言不发。

    李祯:“好了,我与舒主考先看一日卷子,后天放榜前所有搜了卷子,再请你等回来转桌。这些天大家辛苦,且休养一两日。老夫自进考场来睡觉睡得实在太多,见猎心喜,也想看几本卷。”

    众内帘官哈哈一笑,各自舒展筋骨告辞而去。

    等到大家离开,早有书办将各房淘汰的卷子送到两个大宗师案头。

    于是,李祯和舒日长就提起精神,挑灯夜读。

    所谓搜遗就是有责任心的大主考害怕漏掉人才,额外将十八房内帘官员扔在废纸篓子里的卷子收上来,再读一遍,若是发先好卷,再召集众同考官会审。如果大家没有什么意见,都觉得不错,可临时补录。

    科举考试不像后世的高考,大都是选择题,abcd,选对就是选对,选错就是选错了,没有任何人情可讲。在这其中,将审卷人的个人因素彻底排除在外。

    可古时候的科举全考几篇八股文章定终身,一篇文章的好坏也没有同意的标准。打个比方,你的文章在考官的眼睛里简直就是秒笔生花,可落到另外一人眼中就是臭****。考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比如有的人喜欢那种质朴浑厚的文字,有的人则专一选辞藻华美的文章。

    所以,就算是是个大才字,大名士,上了考场,也不敢肯定自己一定就能中举。比如明末四公子的侯方域侯朝宗,在南直隶乡试考场上考了好几次,都考到三十来岁了,依旧是个秀才;黄宗羲这样的大牛人,到明朝灭亡,还是未能中举。

    搜遗制度的设立,就是最大可能的将遗留的人才从考生中择出来。

    当然,这种事情实在太麻烦,也实在太苦。毕竟要在一日一夜之中看几千张卷子,却是没有主考官愿意做的。

    当然,也有大主考为安排自己的人情卷子,故意做个姿态。其他同考官也是心知独明,遇到这种事情,都躲得远远的,唯唯诺诺了事。

    卷子送过来,足足装了两口大箱子。

    对于李祯为什么要搜遗,舒日长有些理解不了,苦笑着道:“李公你给我找的这活儿还真是麻烦,依我看来,这次陕西各房内帘官推荐上来的卷子作得都非常好,没有多大问题,也不用再搜。我只是担心你的身子,如此熬夜怕是经受不住。”

    李祯笑了笑,说:“熬一夜也没什么,老夫年届八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死在任上也是高寿。高凌汉不是送了老夫一口棺材吗,大不了装在里面送回老家去。如此,也算是尽忠王事。我这一辈子啊为国家效忠,临到死了,如此结局,也算不错。这是老夫最后一次大考差,自然要办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

    舒日长心中感动:“正该如此,李公是我等楷模。”他本就是一个正直尽责任之人,当下就仔细地看起卷子来。

    看了半天,他突然一拍桌子:“杜生辉可恶,王直怎么收了这么个无耻小人做门生,本官要上折子弹劾这个贪鄙之徒。”

    李祯:“怎么了?”

    “李公你看,你看……这太不象话了。”舒日长气得浑身乱颤:“这些卷子都是留有关节的,通篇都有‘乎’字,和他推荐上来的卷子一模一样。肆无忌惮,丧心病狂,当我等眼瞎了吗?”

    李祯接过那些卷子,竟然有三十来份,也不知道做这个关节统共收了多少钱。

    看了看,摇头叹息:“杜生辉当年的文章也是作得不错,人也正直,却不想一到陕西竟变成这样,为些阿堵物,连体面都不要了。王行俭识人不明啊!日长,你也别置气,没有证据,弹劾折子上去也没有丝毫的用处。”

    “难不成就这么放过他?”舒日长气愤地冷笑起来:“别人惧王行俭是吏部天官,我却不怕。等办完这次考差,回京见了王直,我倒要亲口问问王冢宰,问他羞也不羞?”

    李祯:“还能如何,将这些留有关节的卷子都扔掉吧!正是要紧,还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卷子可选。”说着话,他从中挑了两份卷子递过去:“这两份卷子你看看如何?”

    舒日长心中还是气愤难平,看了看,随口道:“此二人在可取可不取之中,不过既然是拾遗,入了李公的手,也是天意,就留下好了……咳,我这念头死活也通达不了,杜生辉,小人,小人!”

    李祯还在劝:“不然如何?”

    舒日长咬牙道:“杜生辉推荐上来的卷子尽是****,我就不信他负责的考棚中就没有好卷子,非挑几份出来摔到他脸上。”

    李祯摇头:“不可意气用事,有好卷子固然不能漏过。若不堪用,强拾起来,却是无理。”

    舒日长:“李公放心好了,本官身为副主考,自然会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否则和杜生辉那种小人何异。”

    “如此,老夫就放心了。”

    舒日长当下就打点起精神,将杜知县负责的考官都起了出来,一份一份仔细看下去。

    这一看,还真寻到好卷,就又大叫一声:“昌祺公,好文章呀,妙,妙,妙!”

    竟是一口气叫了三个妙字。

第227章 拾遗(二)() 
舒日长可是二甲同进士出身,后来又选了庶吉士,文章老辣,在翰林院中也是个辞章快手,颇有名气。他人到中年,在翰林院中也算是年轻人,身上带着一股隐约的傲气,一向不轻易赞人。

    今日却一连说了三个“妙”字,却是少见。

    李祯心中好奇,接过那份卷子看起来。这人的文章写得倒是不错,第一题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寻常。估计他作的时候也被这种简单的题目弄得头大,不知道该如何写出新意来。但到第三题的《毋我》之后逐渐找到了感觉,文字逐渐轻灵起来,仿佛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写到第二题时,更是举重若轻,挥洒自若,才气尽露。

    舒日常:“李公你看如何,这样的好文章竟然被漏过去了,毁了一个生员的前程,真真不可原谅。”

    李祯是个宽厚长者,道:“你也不能够全怪杜知县,毕竟,这人作卷的时候进入状态实在太迟,第一题作得也不太顺。估计是杜知县看了一眼,就扔到一边去了。”

    舒日长冷冷道:“懒政难道没有错?”

    李祯不接这个茬,只道:“老夫再看看这人后面两场的文章作得如何?”

    这一看,却是吃了一惊:“咦,这人不错啊,是个有才的。说不好要进前三,好好好,好文章!”

    听到他这么夸奖,又说要进前三,舒日长也吓了一跳,他推荐此卷的时候,只看了第一场的《四书》题。

    就围过去,定睛一读,这才抽了一口冷气。

    此子不但《四书》题作得极佳,就连后面的《五经》题和策论、试帖诗也写得非常好。所有的题材在他手下,都使得圆熟融通,真真是一个全才。可想,他在读书的时候涉猎之广,用心之深。

    “是可以进前三了。”

    “日长,你来些推荐语吧……不。”李祯摇头:“还是老夫来推荐,这种卷子不给个好名次,良心上也说不过去,你继续审卷。”

    等到推荐语写完,李大主考将卷子递过去,征求舒日长的意见:“日长,你看这么写可好……日长……日长……你怎么了?”

    只见,舒日长捧着一份卷子,身体正微微颤抖,如此一个正在打摆子的病人。可一张脸却微微发红,眼睛里全是喜悦的光芒,就如同老饕看到美食,纣王见着妲己。

    李祯皱了一下眉头,提高声音:“日长,说话!”

    舒日长打着哆嗦:“李公,李公公公……本次陕西乡试的头名案首说不定就要着落到这张卷子上面。拾遗拾出一份解元卷,我我我……我等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解元卷,不可能吧。国朝几十年,还从来没有搜遗搜出头名的前例,给老夫看看。”

    接过卷子之后,李祯本打算随意扫描几眼,一目十行本是读书人的看家本事。可说来也怪,这一看却越读越慢。

    这人的文章真真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不能错过,仿佛一但漏掉,就好象是丢了什么珍宝。

    渐渐地,他就沉迷进那雄浑质朴的气韵之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看完。

    这个时候,外面的天已经朦胧亮开,将最后一个字读完,合上卷子,李祯突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文章如何结束得如此之快,没看够,没看够呀!

    是的,这文章写得实在太好,简直就是一代文章大家……不,宗师级的人物啊!

    好得叫人有种自惭形秽的之感。

    即便自己是一甲出身,五朝元老,可李大宗师心中却不得不承认,如果叫自己来作,只怕也写不出这样的水准。

    这陕西什么时候出了这样的大名士,如果有,老夫以前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能够写出这等磅礴大气文字的人,早就该成名了。

    这样的文章,即便是放在江南,也轻易得个解元。用在陕西乡试考场上,岂不是杀鸡用牛刀?

    谁说陕西无才?

    是的,也只要这北地的河山才养得出这等大气之文,大气之人。

    “如何?”舒日长眼睛亮得吓人。

    “功德圆满了!”李祯郑重地将卷子收进袖子,长嘘一口气:“日长,老朽时日无多,能为国家选拔如此人才,此生无憾!”

    舒日长:“一个人一辈子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