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千娇百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千娇百媚-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授、田丰等人都能够为他解读,而看到刘恪认真学习的场景,不仅是沮授这些做臣属的高兴,就连刘稚这个父亲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读闲暇的时候,刘恪自然多是和宋三娘、赵雨在一起,或许是接连的勾心斗角让他觉得有些心累,所以刘恪特别在乎这段闲暇的时间,同时,他也认为应该给宋三娘多些甜蜜和幸福。

    赵雨越发的亭亭玉立,不提越来越诱人的身体发育,只说她身上的淡淡清香,就足以让刘恪沉迷,而赵雨对刘恪的懵懂感情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清晰,甚至连作为兄长的赵云,都能瞧得出妹妹对刘恪的感情。

    不过赵云并未阻拦,他本就疼爱妹妹,既然这段感情是赵雨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只能站在其后支持,何况赵雨喜欢的又是如此出众的刘恪,所以赵云更是乐见两人修成正果。

    面对赵雨的炙热情感,刘恪只能在心中竭力压制着,他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尤其在情感方面,但是每每当他看到赵雨的时候,他总是有种犯罪的感觉,毕竟他是两世为人,而赵雨只是个快十四岁的小姑娘。

    对赵雨情感的压制,刘恪只能选择在宋三娘这里发泄,宋三娘自然也能看得出赵雨和刘恪之间的暧昧关系,只是她聪明的选择了沉默,然后尽可能的给刘恪放松。

    如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刘恪差点和宋三娘突破了最后的关系,不过碍于刘稚之前放出的话,刘恪只能忍着生理上的煎熬,慢慢的等待十三岁的结束,十四岁的到来。

    ……

    相较于冀州刺史府中的悠闲时光,洛阳城中则显得越来越惊心动魄。

    自从刘宏回到洛阳城后,病体却是奇迹般的好转,尽管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蹊跷,但是谁也不敢在刘宏面前提及王芬谋逆的这桩案件。

    直到刘宏回到洛阳帝宫快一个月的时候,刘宏才像是突然想起王芬这个人似的,将王芬从天牢里面提了出来,让后当廷御审裁判。

    谋逆大案,自然不需要什么证据,也没有人敢为王芬求情,所以很快刘宏便以皇帝的权力做出了宣判,判处王芬、陈逸、襄楷等人死刑,诛三族,其余宗亲全部流放岭南。

    只是这份判决的名单里面,却没有许攸,原来在当初慎陵弑帝之前,许攸就已经逃走,这厮或许是早就看出王芬的失败了。

    王芬被处死,冀州刺史自然成了所有人眼中的肉块,但是刘宏却似乎也忘了冀州刺史的人选还没确定一样,故意不提这茬,朝臣们碍于威压,也不敢贸然推选,所以冀州刺史只得由中山王刘稚继续代替。

    表面上看,朝堂上似乎安静了下来。

    随着王芬谋逆案的影响逐渐消逝,朝堂上又陷入到各派利益之间的争斗中,间或有人提起应该重新选派冀州刺史,但这些奏折却无一不被皇帝弃置,就好像从没有看到过。

    这份表面的平静下,却有两件事情,让朝政越来越乱。

    先是皇帝以为禁军羸弱,不能委以重任,而选派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重新编练西园禁军,重置西园禁军校尉,虽然曹操、袁绍等人的官职并未出现变动,但是这道旨令中却是以蹇硕为禁军校尉之首,连大将军何进都需听从蹇硕之命。

    细微的变化,自然不难让人看出皇帝对于禁军的失望以及想要重新拿回禁军统辖权的决心,何进等人自然不敢违抗圣命,所以很快蹇硕就成了禁军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宦官势力再次膨胀。

    蹇硕用了半月时间重新编排好禁军之后,刘宏自导自演,在洛阳平乐馆外举行阅兵,并自封为无上将军,骑白马持剑检阅军队,此举固然有巩固军权的意思,但是何尝又不是刘宏在向群臣示威

    就在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被皇帝接二连三的行动吸引的时候,太常刘焉谋划多年的‘废刺史、设州牧’之事也悄然的呈放到了刘宏的龙案之上。

    先不提刘宏初始看到刘焉呈递的这道奏折时的惊讶,等到他冷静下来的时候,却味出刘焉这道奏折里面所包含的别样用意。

    “刺史权轻,难遏民乱,州牧掌管军政,能指挥平乱,且当今天下战事不断,究其主因则在于州郡刺史、太守离心朝廷,于是有王芬谋逆,张纯反叛,是以臣以为应选用宗室、列卿出任州牧,使陛下重掌天下大权,届时,天威散播四方,战乱自然消散……”

    刘宏久久的注视着奏折上关于选用宗室、列卿出任各州州牧这条建议,心里面却是盘算着此举是否可行,想着想着,刘宏又想到张纯、王芬叛乱,都是由中山王刘稚平叛,想到这里,刘宏终于下定了决心。

    “宣太常刘焉进宫面圣”刘宏的声音回荡在寝宫之内,却无疑成了汉末乱世最凝重的声响

    :

112。第112章 突变() 
刘宏圣旨到达太常府的时候,刘焉正在和田畴商量如何争取到益州牧和冀州牧两个关键位置。

    等到宣旨太监行完旨,田畴就立刻起身贺道:“陛下急召您进宫,想必废刺史、置州牧的奏请陛下已经通过,子泰就在这里先恭贺太常大人咯”

    刘焉连忙谦虚道:“圣心难测,但愿能够真的如子泰所言吧”

    说完,刘焉就回到内宅更换官服准备进宫,而田畴则目送着刘焉进宫后才选择离开,当然,此时田畴和刘焉都是紧张的,这废刺史、置州牧的奏折虽然递上去了,但是能不能如他们所预想的得到相应的利益,却还是未知。

    田畴除了紧张之外,还有些许的担心,连日来和刘焉的相处,让他感觉到刘焉是个刻薄挂恩的人,此人表面上说得好,但是最终会不会提议让中山王刘稚做冀州牧却还没准。

    带着担忧,田畴耐着性子等待刘焉面圣归来,而此时已经进入皇宫的刘焉,却也和田畴一样的患得患失。

    刘焉见到刘宏,先呈述了遍废刺史、置州牧的好处,当然,作为重点的选派宗室重臣出任州牧这句话,刘焉也没有忘记,直到最后,刘焉又语重心长的说道:“陛下,宗室和您同根同祖,如果宗室臣子都不能信任,外臣又岂能信任?”

    关于刘焉的宗室情节,刘宏很早就知道,他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过态,但是也认为刘焉这点建议是正确的,只不过废刺史、设州牧所涉重大,刘宏不得不谨慎的问道:“废除刺史,选用州牧,会不会对地方稳定造成影响?”

    刘宏身为皇帝,必须为全天下的稳定考虑,贸然废除各州刺史,恐怕会引来这些刺史们的反弹,所以刘宏才会有这样的提问。

    刘焉对于刘宏的这点疑虑,自然早已经想到,他甚至和田畴在府邸已经商量出了对策,所以等到刘宏问完,刘焉显得不紧不慌的回答道:“陛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想要废除刺史重置州牧,乃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如果各州刺史反叛,说明他们早就怀有异心,当然,出于稳定考虑,陛下可以先挑出四五个州试行,等到陛下选出来的亲信已经掌握了这几个州的军政大权之后,其余各州刺史就算想谋逆,怕是也要考虑考虑后果”

    刘焉的提议,让刘宏心中最后的担忧全部消散,没有了后顾之忧,刘宏就直接向刘焉问及应该选派何人出任州牧,“既然这道奏折是爱卿提出来的,朕看就由你拟个章程,将人选以及试行州郡圈定出来,明日朝堂之上,爱卿将此奏折当众呈上,朕自会尽快通过”

    “这……”刘焉一时语塞,不知道是该谢恩还是该拒绝,因为他突然想到,如果真的由他捉刀提议人选的话,恐怕他为自己谋划的益州牧的位置就难以保证,刘焉可不想厚着脸皮自己推荐自己。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该由外臣先提,臣乃宗室,身份有些不合适……”尽管知道这个理由有些勉强,但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刘焉还是不得不厚着脸皮说出推辞。

    “哦,那么爱卿认为何人合适?”刘宏破坏深意的看了眼刘焉,然后不等刘焉答复,就显得有些疲累的说道:“这件事情朕既然交给爱卿去办,那么就全由爱卿商议,提案人选你也看着挑选吧,好了,朕有些累了,你且先退下吧”

    “臣遵旨”刘焉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所以不敢逗留,就直接出宫。

    等到刘焉离开后,刘宏却像是瞬间打了鸡血似的站在了宫殿前,刘宏明白,刘焉的提议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但是刘宏不在乎,他觉得这或许是他收回地方权力的重要契机。

    刘焉想利用刘宏的皇帝身份,刘宏又何尝不是想利用刘焉的提议,只是他们的心思如果都让刘恪知道的话,刘恪定然会大笑三声,笑刘焉自然是笑他今日所为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笑刘宏自然是因为刘宏命不久矣,就算费尽心机收权却已经于事无补。

    ……

    崇德殿。

    当早朝的钟声响起,文武大臣分列进入,只是群臣们却惊讶的发现,往时来的最迟的皇帝,却已经端坐在了龙椅上。

    群臣带着惊疑行山呼海拜之礼,等到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时,就听到张让在御阶上扯着公鸭嗓叫道:“群臣进谏,有本上奏,无本退朝”

    按例,张让这句话结束后,应该有一段沉默,但是让所有人再次觉得异常的是,张让的话音才落,黄门侍郎钟繇就站出来上奏道:“陛下,天下战事不断,臣以为皆由刺史无权所起,是以臣建议应该废刺史、置州牧,以巩固地方稳定……”

    钟繇的话尚未说完,朝堂上就像是炸开锅似的,沸腾了起来。

    几乎所有大臣都被钟繇的提议吓到了,等到群臣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立刻分成了两拨势力,一派反对,一派赞成,反对者认为州牧权力过重,会引起地方割据,而赞成者则以为重置州牧,能够平息目前各地的叛乱等等,总之,除了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刘焉和此次提案的发起者钟繇之外,没有那个人能够对此表示淡定。

    刘焉见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向钟繇投去一个感激的目光,然后他就在群臣还在吵嚷之时,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钟繇的提议,并且说道:“陛下选用忠诚之臣担任各州州牧,既能平定地方叛乱,又能巩固社稷,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刘焉的附和,让支持派的势力激增,而反对派中的那些世家力量,却也开始静下心开始思考重置州牧这件事情会给他们各自家族带来什么利益,就在此时,钟繇将自己草拟的州牧人选名单呈递给刘宏,刘宏让张让将奏折递过来,然后细细的看完,只是当他看到冀州牧的人选推选的是韩馥却不是他想象中的刘稚的时候,刘宏的脸色刷的就黑了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刘宏十分的不爽,他想也不想的就将不满的眼神投向刘焉。

    :

113。第113章 如愿() 
刘焉自然能感受得到刘宏眼神中的不满,只是他有些不明白刘宏不满在何处。

    奏折上拟出来的人选,乃是刘焉和他的幕僚们商议出来的,当然,划掉中山王刘稚作为冀州牧人选,却是刘焉自己的主张。

    中山王府近年来本就崛起的迅速,如果任由刘稚当上冀州牧,恐怕将来会威胁到刘焉的势力,所以刘焉不惜做出欺骗之举,故作聪明的先将刘稚剔除到人选之外。

    刘焉怎么也料不到,刘稚却是刘宏心目中冀州牧的最佳人选,故而刘宏对刘焉产生了不满。

    群臣这时也注意到皇帝的脸色有些异样,不过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刘宏对废除刺史、重置州牧的提议不满,于是乎反对此提案的大臣更是极力展开攻击,由此甚至攻击到钟繇、刘焉本人。

    “肃静”

    就在崇德殿的气氛越来越像菜市场的时候,刘宏终于黑着脸站了起来,当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聚集到刘宏身上的时候,只见刘宏语气坚决的说道:“废刺史、设州牧,朕觉得于社稷有益,诸位爱卿不比继续在这件事情上讨论,只是朕想知道,中山王、镇北将军刘稚,屡次建功立业,此番剿除王芬叛逆中山王府更是功不可没,如此人物,尔等为何不考虑?难道他就不能担任冀州牧?”

    此时,刘焉终于明白刘宏的不满来自何处,而刚才还在争论应该设不设州牧的大臣们,也才意识到皇帝废刺史设州牧的决心,瞬间,所有人都开始顺着刘宏的话开始讨论各州州牧人选。

    刘宏没时间陪着大臣们讨论,他气冲冲的撇下一句“刘稚必须担任冀州牧”,然后就回了后宫享乐,只将崇德殿内的刘焉气的万分郁闷。

    但这个时候刘焉最担心的不是来自中山王府的斥责,刘焉迫不及待的加入到大臣们的讨论中,他必须想尽办法拉拢朝臣支持以获得益州牧的位置,只是刘焉这般姿态,却让许多正直的大臣感到不齿。

    而刘焉私下里背叛当初的盟约,没有推选刘稚担任冀州牧的消息传到为刘稚在洛阳谋官的田畴耳中时,田畴是感到又惊又怒又喜。

    惊,自然是惊讶于刘焉的背叛;怒自然也是为刘焉的背信弃义;至于喜,自然是由于皇帝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扔下的那句“刘稚必须担任冀州牧”的话。

    因为刘焉的背信弃义,田畴自然不能继续在太常府住下去,措辞强硬的留了封责斥的信,田畴就直接离开了刘焉府邸,不过田畴并未着急回冀州,而是选择继续在洛阳等待废刺史、设州牧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

    兹事体大,不仅是朝臣们争论不休,就连坊间百姓也都开始议论。

    当然,作为皇帝钦定的冀州牧人选,中山王刘稚自然也成了洛阳百姓口中的热门人物。

    “听说了没,陛下钦命中山王刘稚担任冀州牧……”

    “你这都是几天前的消息啊,现在这位中山王可谓是炙手可热,你没听陛下说,中山王父子救驾有功,指不定这位王爷还要被封赏呢”

    “可不是,中山王起兵镇压黑山贼,北征乌桓平定幽州,又在慎陵勤王救驾,这些功勋加在一起封个大将军我觉得都绰绰有余了”

    走在洛阳城的街道上,田畴自然能够感受得到百姓们对于刘稚被钦定为冀州牧的支持态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