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次如果真能在滩涂种出高产棉花,那可是谢慎头一回甩开诗文大展拳脚。

    与贩卖茶叶,经营书坊不同,种植棉花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而且是几何式增长的。一两个月可能什么也收获不了,但时间长了,三五年间就能让谢慎暴富。

    谢慎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只有没了后顾之忧,将来才能在政坛大展拳脚。

    在大明朝盐业自然是暴利,但这个要和朝廷打交道混盐引。看宁员外就知道了,前任盐运使倒台他也差点跟着栽了跟头。

    这个行业实在有太多的潜规则,太脏太污,在有自保能力之前谢慎却是不想涉足的。

    与贩盐相比种植棉花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假使他真的能把“百无一用”的滩涂变废为宝,那将是一件划时代的事件。

    也许东南沿海的滩涂上都将开始种植棉花,原有的种植棉花的农田将彻底得到解放!

    这对朝廷自然是大功一件,也许弘治天子会亲自下诏嘉奖谢慎。

    和趋利避害的商贾相比,谢慎这般重视百姓疾苦,简直就是读书人的楷模啊。

    王守文拍了拍谢慎的肩膀,笑声道:“慎贤弟,你别笑了,再笑就笑傻了。”

    谢慎咳嗽了一声,直是好不尴尬。

    “让守文兄见笑了。”

    三人走到一处酒肆坐下,随便点了些下酒菜,又要了一壶黄酒。

    就着下酒菜酌了一口黄酒,谢慎感慨道:“天气愈发寒冷了,今年过年还是哪里都不去就在家中待着的好。”

    王守文夹了一块酱羊肉放进口中一边咀嚼一边说道:“那有什么意思,不如到时慎贤弟来府中,咱们几个好好乐呵乐呵。”

    王守文冲谢慎一番挤眉弄眼,谢慎无奈笑了笑道:“是不是令兄外出游学,没什么人管得了守文兄了?”

    王守仁一个月前再次离开余姚去苏州府松江府一代游学。加之王宿也前往京师,王家确实没什么人能够压的住王守文了。

    王守文好不容易去了禁锢自然要好好庆贺一番,新年之时和三五好友在府中通宵宴饮,请几个歌妓助兴也说的过去。

    “瞧慎贤弟说的,便是大兄和叔父此刻在余姚,这个年愚兄也这么过!”

    谢慎不置可否的一笑,正欲转开话题却见得三五个喝的大醉的兵丁一摇一摆的从酒肆里间走了出来。

    “他奶奶个熊,倭寇?老子这辈子没见到过倭寇!”

    “谁说不是啊,什么倭寇不倭寇,就是自己吓自己。哪来的那么多倭寇!”

    “依某看不过是几个杀千刀的小泼贼,拌着倭寇样子行凶抢人罢了!”

    。。。。。。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章 倭寇来了?() 
谢慎听的直皱眉,倭寇?莫非东南沿海真的起了倭患?

    谢慎对于这一块史料的研究并不少,他知道倭寇肆虐主要集中在嘉靖帝时期。

    一来这时期海禁政策空前严苛,二来此时是倭国战国时期,不少的浪人混不下去来到东南沿海劫掠。

    至于弘治朝时期,谢慎印象中并没有太大规模的倭患,如果有那也是当地海商勾连假扮的。

    这些海商打着倭寇的名号走私茶叶、丝绸、瓷器等暴利商品,以满足自己的私利。

    当然这些海商时不时的也会顺手劫掠一下东南沿海的百姓,久而久之有的便劫掠上瘾,端是把东南沿海搅和的鸡犬不宁。

    至少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海商假扮的倭寇要比真倭寇数量多的多。也许这些海商中会掺杂一两个浪人,但大部分还是以当地商员为主。

    就浙省而言,浙东各府都面临倭寇袭扰的压力。

    但绍兴余姚面临的压力肯定没有南面的宁波府大。

    看那几个兵卒刚才交谈的样子,应该也不是亲眼见到倭寇行凶吧?

    王守文想要上前一问究竟,却被谢慎一把拉住。

    “莫急。”

    王守文悻悻的耸了耸肩,兀自坐下。

    那几名军卒走后,谢慎解释道:“你去问他们也问不出个所以然。这件事要么去问吴县令,要么去绍兴府里问。”

    如果倭寇真的在近期袭扰绍兴府,那么不管是余姚县令吴有甫还是绍兴知府都应该知情。

    上层的消息来源肯定要更可靠,既然要问肯定要找靠谱的问。

    “愚兄不是这个意思,愚兄是想说。。。。。。”

    见王守文欲言又止,谢慎皱眉道:“守文兄有何想说的直说便好。”

    王守文却是摇了摇头,讪讪一笑:“还是不说了罢。”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端是被王守文气的直吐血。

    话说一半,这王守文是怎个意思。

    谢丕却是打趣道:“若真有倭寇,慎大哥你的棉花种植计划可能就要放一放了。”

    谢丕是无心一说,可听在谢慎耳中就全然不一样了。

    滩涂种植棉花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如果官府那边不阻碍确实可以很快的施行。

    可谢慎忘记了一个最大的变量--倭寇!

    倭患可是东南沿海的顽疾,直到戚继光戚将军练了戚家军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现在不是嘉靖朝,难不成谢慎还得弃文从武练新军去?

    这当然是玩笑话,可谢慎此刻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要知道倭寇在沿海劫掠,多是利用涨潮退潮的间歇抢时间差。

    故而倭寇的袭扰范围多集中在沿岸,很少能往深处去。

    但越是如此,沿岸的百姓面临的威胁越大,首当其冲的便是沿海滩涂。

    要是在滩涂种棉花,棉花且不说,那些种植棉花的百姓怎么办?

    这些百姓很可能都是王家、谢家的佃户,都是穷苦人家。他们生活本就不易,若再因此被登岸的倭寇残害就太惨了。

    谢慎虽然不是圣人,但也不能做人渣啊。

    如果真的有倭患,似乎海涂种植棉花的计划就得暂时搁置了。

    唉,谢慎好不容易燃起了热情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实在是闹心。

    倭患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利益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海禁。

    可在谢慎的眼中,大明开海禁应该是隆庆朝了吧?

    现在不过是明中期,怎么可能开海禁?

    难道历史会因为他的到来发生诡异的改变,或者说是蝴蝶效应引起连锁反应?

    如果说历史真的发生了变化,那么具体的情况是不是就得再分析了。。。。。。

    谢丕见谢慎愁眉紧锁,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道:“慎大哥,你没事吧。”

    谢慎这才回过神来,无奈笑道:“能有什么事,若真的有倭患,哪里还顾得种棉花。”

    “你没事便好,这几天我便叫人去绍兴府打听打听,若是真有倭患也好早做防备。”

    “嗯。”谢慎心不在焉的点了点头,酌了一口黄酒。

    却说接下来的几日风平浪静,谢慎每日进学、读书、饮茶,闲来给小萝莉讲讲故事。

    在新年来临前夕,县学也给诸生放了假,谢慎难得的懒在家中与二女作伴。

    大兄托人写信给谢慎说年关前三天再回余姚,这倒是有些让谢慎意外。

    照理说大兄是很顾家的人,怎么连回家过年都这么掐着算着了?

    莫非是杭州的茶叶生意太好,大兄忙不过来了?

    可是大兄在信中只字未提生意的事,谢慎也不好妄自揣测。

    谢丕和王守文相继带来消息,说倭寇确实在绍兴府沿海出现,可都是小股,劫掠了些临海百姓就扬长而去,似乎刻意躲着官军。

    如今这些临海居住的百姓已经被迁到县所之中,倒是暂时不怕倭寇了。

    谢慎也算长出了一口气。看来历史并没有因为他的到来发生大的改变,弘治朝的倭患仍然是星星点点,构不成大的威胁。

    如此一来,等到开春便可以筹备人手,把谢、王两家的佃农都发动起来,四月一到就可以在海涂种植棉花了。

    不得不说,谢慎穿越的时间点很好,正好是弘治朝初期。

    这是大明自永乐以后最好的时间段,手工业发展迅猛。如果棉花产量上去了,倒是可以在花样上翻新,捣鼓出些周边产品来。

    谢慎当然明白手上有钱的重要性,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别说做官后雇佣幕僚、在京师购置宅邸了,就连去京师参加会试的盘缠都拿不出。

    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靠自家经商挣来的血汗钱谢慎用的也踏实。

    眼下谢家茶叶生意日渐兴隆,如果棉花种植再能跟上基本谢家就可以实现从寒门到富户的跨越了。

    但谢慎若是想更进一步,一举跻身到余姚豪绅的行列需要的就不止是钱了。

    乡试中举是必要条件,成为举人老爷就拥有了做官的资格,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候补官员,谢家也会跟着发达起来。

    。。。。。。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五章 从癸丑到甲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伴着声声喜庆的爆竹声响,正式宣告了癸丑年的结束,随之到来的自然便是甲寅年了。

    弘治七年是个有些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譬如康济河堤著成,譬如佥民壮法的制定。但于谢慎而言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准备科试。毕竟科试是乡试的资格试,只有通过了科试才有资格参加来年的乡试,丝毫大意不得。

    大兄和大嫂果然在年关前三天才回到余姚,一家人能够在年夜相聚自然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

    谢家在余姚并没有什么亲戚,故而谢慎也免去了一一投帖拜年的烦恼。

    谢慎只与王守文、谢丕一起享用了几顿酒席,这个年便也算过去了。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科试,但按照惯例,大宗师会在六七月按临余姚,届时将会由大宗师本人亲自主持科试。

    有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温书,谢慎还是不太担心的。

    加之他不想把战线拉的太长,故而打算采取平日温习,考前突击的方式应对。

    待过了十五,谢慎便找来王守文、谢丕一起商议在滩涂种植棉花的事情。

    经由多方打听,所谓的倭寇不过是几个流贼假借声势行凶作恶罢了。

    倒是宁波、松江府那边偶有倭寇袭扰,不过也都是小股,无碍东南大局。

    既然倭寇不来,谢慎便打算开始在滩涂种植棉花了。

    一开始自然是先试点,先由谢家王家各出些佃农,在沿海滩涂上开始试验种植。

    官府方面自然是打过招呼的。四门谢氏,上塘王氏都是本地望族,吴县令不好得罪,自然随他们去。

    其实在吴县令眼中应该也不看好这种滩涂种植棉花的做法,只是碍于面子不说罢了。

    棉花的种植周期很长,要到九十月份才能收获。而且谢慎也没有亲自在滩涂种植过棉花,故而心中多少也是有些忐忑的。

    好在官府不去深究,那就好办许多。

    什么事情一旦跟官府扯上关系就麻烦了,谢慎能够想到如果他们的试验大获成功,第一个凑过来分羹的肯定就是吴县令。

    吴县令是余姚父母官,为了刷政绩愁白了头。如果能够把滩涂种棉花的方法呈递至御前,自然会博得圣心大悦,升迁回京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以谢慎的性格是不会眼睁睁看着吴县令把这功劳从他手中夺走的。

    便是将来朝廷要在东南沿海滩涂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那功劳也得记在谢慎身上。

    至少在棉花收获前谢慎还不用担心这些恼人的事,但未雨绸缪还是必要的。吴县令的为人谢慎已经见识过。这种人不必与之为敌,但也绝不能推心置腹与之深交。

    按下闲话暂且不提,却说这一日谢慎得了孔教谕召见匆匆前往县学。

    新年之后第一次拜见恩师,谢慎自然带了些余姚仙茗算作贺礼。

    倒也不是谢慎怠慢,孔教谕过年期间紧闭府门不见任何人,谢慎便是想去拜见他老人家也说服不了孔家门板啊。

    这次孔教谕主动召见,谢慎倒是可以趁机向他老人家拜个晚年。

    送什么年货也是有讲究的,孔教谕好歹也是二甲进士出身,基本的欣赏水平放在那儿,如果送的东西太过俗气那不仅有伤师生感情,还会降低谢慎在孔教谕心中的印象分。

    文人最喜欢的自然是金石字画,偏偏谢慎是穷苦寒门出身,哪里有能力收藏这些价值不菲的东西。即便现在家境好起来了,但也不可能立刻收集一些送给孔教谕罢。

    况且这些东西未免太过贵重,谢慎也怕孔教谕忌讳。

    那么也只有送茶了。

    茶叶虽然不算贵重,但却有雅意,用来当作年礼送给老师长辈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

    既然要送茶,送的自然是谢慎乃至谢家主推的余姚仙茗。经过谢慎在杭州赴雅集期间的卖力宣传,余姚仙茗的名气大涨,虽然仍然被钱塘龙井压制,但已经稳稳占据了浙茶第二把交椅的位置。

    果然靠文人士子刷名气是最好的办法。

    茶叶本身的味道品质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士子文人的追捧褒贬才会显得天差地别。

    余姚仙茗的品质底子不差,经由谢慎一番宣传,已经隐隐有追赶钱塘龙井之意。

    谢慎把这茶送给孔教谕,自然也有借孔教谕为余姚仙茗扬名的意思。

    经过与兄长的一番商议,谢慎决定用竹盒来包装余姚仙茗。

    一来余姚各地遍植翠竹,比之木制茶盒竹盒更容易收集制作。二来余姚仙茗的气质也更贴合竹子的冲和淡雅。

    文人名士没有几个不爱竹的,说他们图慕虚名也好,说他们真性情也罢,总之竹子给人的印象总是积极正面的。

    当然,经过这一番精包装,余姚仙茗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但一直保持比钱塘龙井低一头的水准。

    这是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