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来谢慎还得感谢王守文,若不是他把当世名家的时文册子拿来给自己看,谢慎还真的找寻不到。

    李东阳是茶陵人,十八岁就中进士,之后顺利馆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之职。

    但是此君似乎官运不太亨通,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东阳都在翰林院里蹉跎时光,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腾云直上的迹象。

    直到当今天子弘治帝即位,李东阳才时来运转,平步青云。

    你可以讲他是在蓄力,也可以说他是在隐忍。总之一切的一切在弘治四年发生了改变,李东阳在这一年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任侍读学士,并成功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这之后的事情谢慎自然很清楚,李东阳成为了弘治三阁老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为官时间最长的一个。

    而且李东阳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不仅一手终结了三杨阁老创建的台阁体,还创立了茶陵派。

    可以说李东阳所写的八股文,透着一股浓浓的古意。

    李东阳本人更是典型的以词臣跻身宰辅之位。

    谢慎作为穿预客,自然可以高屋建瓴的看问题。

    最简单的就是一定要抱对大腿。。。。。。

    弘治朝是士大夫狂欢的一个时期,弘治天子克己复礼,以上古圣明君王的标准要求自己,这自然符合文臣的利益。

    而文臣的领袖自然就是李东阳。更关键的是,李西涯的政治寿命长啊。刘健、谢迁都辞官了,李东阳还一人在内阁撑着。。。。。。

    如果能够好好研读一番李阁老的文章,再稍加磨砺,绝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惜谢迁、王华都不在余姚,不然若是能够通过这两条线搭上李东阳,今后的科举之路将十分坦阔。

    谢慎随意的翻开一篇李东阳写的时文。

    这篇时文不是别的,正是李东阳给今年癸丑科会试作的程文。(注1)

    对于其他士子而言,文章是新鲜出炉的,自然是炙手可热。可对于谢慎来说,却没有什么太值得期待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枯燥的分解文章,寻找可以借鉴的部分。

    题目是《由尧舜至于汤》。

    谢慎前世也是读过不少科举文献资料的,对于这篇文章有些印象。

    “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其道于同时,或传其道于异世。”

    谢慎不得不承认李东阳的开篇就很霸气。

    虽然圣人生之有期,但并不一定传道局限于一时,而可能流传后代。。。。。。

    紧接着,李东阳又言:“盖圣人之生,即道之所在也。非见之者之在当时,闻之者之在后世,则斯道孰从而传之哉?孟子于此而叙之意有在矣。”

    这是起承接的部分,没有什么可忖度的,谢慎继续往下看去。。。。。。

    他越看越觉得李东阳所写的这篇程文,似乎有股仙气。虽然语言不算浮华,但却是句句有气势,能够抓住人的心理,让人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换句话说,就是李东阳明白八股文考的是什么,明白撰写八股文的核心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八股文高手应该具有的素质。

    八股文是什么?是最功利,最严苛的文章!

    考场之上,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水平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是不现实的。

    李东阳的选择又是什么?

    他选用了最稳妥的方式,也就是用古法写文!

    古文的写作方式一板一眼,可谓无懈可击。

    这样的文章在浮夸空谈的花架子中间就会显得十分出挑,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考官的青睐。

    当然这篇文章是李东阳任职会试考官时作的程文。

    既然是程文,就肯定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构思,比之考场文章自然难度要小了不少。

    但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李东阳通过此篇文章表达出来的东西!

    像谢慎这样的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了李东阳的用意。

    代表台阁体那样的浮夸文风已经成为了过去时,李东阳要向天下读书人宣扬的是清绝的古文之风!

    。。。。。。

    。。。。。。

    注1:科举考试时,由官方撰定或录用考中者所作,以为范例的文章。(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章 滩涂种棉花(一)() 
当然,李东阳位高权重,吃相不能太难看。

    但只要是稍加留心就能透过文章猜出他老人家的用意。。。。。。

    在官场混敏锐的洞察力是最重要的。有道是再缺不能缺眼色,再错不能错立场。

    谢慎要想在弘治朝有所发展站稳脚跟,就一定要抱紧李东阳的大腿。

    至于弘治朝之后的事情那却是后话了。

    换句话说,谢慎响应李东阳的号召,以古法作文,使得文章有清绝古气,做那茶陵派的推广者那是立场正确,以后肯定会得到李东阳的赏识。

    不过现在不流行投行卷,这种方式吃相太难看,几乎是告诉天下人我要拜谒权贵,我要做官。

    那么如何让李东阳看到他的文章就是一件十分棘手的问题。

    若是等到会试甚至殿试时再让李东阳看到黄花菜都凉了。

    难道要通过王华和谢迁的关系吗?

    相较而言,自己和王守仁兄弟的关系要比和谢丕的稍好,通过王华引荐似乎不错。可是谢慎也不知道王华老大人和这位李西涯公关系到底如何。如果王华最终答应代为引荐,可李东阳却不领情那可就太尴尬了。

    唉,还是先把文章作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罢。

    谢慎只觉得有些烦闷索性放下纸笔出了宅子约王守文和谢丕一起去街上逛逛。

    三名好友岁试都顺利通过,除了王守文是二等,谢慎、谢丕都是一等,自然是心情大好。

    望着往来百姓身上的棉衣,谢慎打趣道:“起先我以为江南以丝绸织造为盛,想不到棉布纺织也如此普兴。”

    王守文翻了一记白眼道:“丝绸?那岂是寻常百姓能够用起的?莫说寻常百姓家了,便是我和大兄一年能够新做的丝绸长衫也只有四套。”

    一旁的谢丕点了点头道:“是啊慎大哥,用丝绸制衣造价实在太高,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接受的。再说了棉布除了华美不如丝绸,其余各项皆是胜出。最重要的是棉花种植要比麻、丝轻松许多。”

    听到这里,谢慎哑然道:“种植棉花居然比制丝还要轻松?”

    “自然如此,织造丝绸工序繁琐,光是缫丝就要许久。。。。。。慎大哥,你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额,我不过随便问问。”

    好险,好险啊,谢慎的伟岸形象险些崩塌啊。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虽然谢慎在历史和科举上的研究颇深,但对棉麻丝绸的研究可就只能算是门外汉了。

    如果真的如二人所说,那么种植棉花似乎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事情啊。

    “你们说,在余姚种植棉花如何?”

    王守文闻言皱眉道:“棉花的话余姚似乎确实没有什么大户种植,我倒是听说松江府、苏州府那边种植棉花的比较多。”

    “这是为何?”

    谢慎发挥了不懂就问的优良作风,连声追问。

    “应该是余姚可供种植棉花的地少吧。种植粮食都不够了,哪里能用来种棉花呢。”

    谢慎恍然大悟!

    所谓兴农桑,可没有提棉花啊!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推广过棉花,但棉花的地位从没有超过粮食,也不可能超过。

    虽然棉花种植在后世也算密集农业,但

    在农业社会,尤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让百姓吃饱才是统治者首先要做的。

    如果百姓都吃不饱了,种那么多棉花有什么用,不等着天下大乱吗?

    换句话说,在粮食不够吃时种植棉花就是跟朝廷唱对台戏。任何一个圣明的天子都是绝对不会准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只有在天下太平,不缺粮食的时候,朝廷才会鼓励百姓种植棉花。毕竟棉衣的御寒作用远远强于丝绸,造价又便宜,适合大规模推广供百姓使用。

    大明王朝承平已久,加之当今天子弘治皇帝励精图治,大明两京十三省完全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

    而且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只要不出现大的天灾是不可能出现饥荒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正是种植棉花的好时机吗!

    谢慎深吸了一口气,对王守文说道:“不如我们一起种棉花吧!”

    王守文愣了片刻才是反应过来谢慎说的是什么。

    “慎贤弟你说要种棉花?”

    “是啊,现在余姚几乎没有人种植棉花,咱们这个时候开始种植就是逢低抄底!”

    “逢低抄底?”

    虽然早已经习惯了从谢慎嘴中蹦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但王守文还是没能明白逢低抄底到底是什么意思。

    “咳咳,这个逢低抄底的意思就是在行情惨淡的时候介入以获取丰厚回报。”

    “那不就是囤货居奇吗!这种事吾辈读书人怎么能做!”

    王守文立刻明白了谢慎的意思,拿出一副“休要再说”的架势,直是让谢慎十分无奈。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在进行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守文兄你刚刚也说了,棉布的御寒比之丝绸要强不少。”

    “我是说过这个,可是这和种植棉花有何干系?”

    王守文狐疑的盯着谢慎,以他对谢慎的了解这厮肯定还藏有后话。

    “让百姓吃饱穿暖不正是吾辈读书人之所愿吗!我们寒窗苦读多年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朝廷为百姓谋福祉吗!”

    谢慎说的慷慨激昂,王守文和一旁的谢丕连连点头。

    谢慎心中无奈一叹,这都是你们逼我的啊!

    “所以我们必须立刻种植棉花。现在余姚几乎没有人种植棉花,种植成本很低,等到种植的人多了,就没有意义了!”

    说到这儿,王守文和谢丕自是了悟。原来谢慎饶了一圈,着眼点还是在利上啊!

    谢慎见二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不再清澈,心中直是很痛!

    难道他在二人心目中的伟岸形象就此崩塌了?

    “咳咳,守文兄、丕贤弟你们觉得如何?”

    王守文思忖了片刻答道:“慎贤弟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若将农田全部改为种植棉花恐怕得不到官府支持啊。”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当然不是简单的改农种棉啊!”

    。。。。。。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三章 滩涂种棉花(二)() 
王守文瞪圆了双眼,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不在农田种棉花?慎贤弟你不是在说笑吧!”

    王守文虽然没种过棉花可也知道棉花是长在地里的啊。哪有农作物不种在地里的道理!

    “守文兄以为把棉花种植在沿海滩涂如何?”

    谢慎背负双手,俨然一副世外高人做派。

    “滩涂?慎贤弟是说海涂?”

    王守文闻听后直皱眉:“海涂全是泥沙,能种植棉花?”

    谢慎心道这也算是穿越者的福利了。滩涂种植出的棉花要比普通农田种植出的更高产,而且可以密集种植。

    最重要的是这不占普通农田啊!

    要知道农田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明的顽疾。

    究其原因是因为土地兼并。

    加之士大夫不用交税,许多乡里人就将田亩名义上归到这些士大夫名下。久而久之,土地的所有权严重失衡,穷人没田种只能去当佃户。

    社会矛盾的累积在明末爆发,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惨剧。

    如果谢慎要用大量良田种棉花,相信吴县令会第一个站出来拒绝。

    原因很简单,这是跟朝廷对着干!

    吃穿吃穿,吃都成问题了,还有谁关注穿?

    故而种植棉花一定要排在种植粮食之后。这也是为何明中期以前江南很难大规模种植棉花。

    但如果在滩涂种植棉花便可以绕过这个问题,甚至是变废为宝把看似无用的滩涂变成棉花种植基地。

    在保证粮食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还解决了百姓穿衣御寒的问题,谢慎简直就是大善人啊!

    当然谢慎也没有真的在海涂上种植过棉花,只是知道东南沿海的滩涂十分适合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生长罢了。

    具体如何种植怎么种植还得再行商议。总之,有了思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且,滩涂种植棉花这一做法一时难以得到支持,故而只能小规模的实验。等到产量出来后便可以争取更大规模的种植。

    不过谢慎不太清楚像在这样的滩涂种植棉花需不需要得到官府的批准。

    “这守文兄便有所不知了,滩涂的环境十分适合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海涂比普通农田长得还要好!”

    谢慎闭口不提这些是从哪里听来的,王守文也很默契的没有问。

    倒是谢丕好奇道:“既然如此,不如我回府便叫几个长随去打听,如果官府不过问此事的话,或许我们可以过几个月试着在滩涂种一些棉花。”

    谢慎闻言大喜。

    有道是“枣芽发种棉花”,棉花种植多在四五月间,收获多在九十月份。

    现在距离棉花种植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倒是可以先提前打听准备好。

    “这件事就劳烦丕贤弟了。”

    谢丕肯出面,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谢慎又转而望向王守文,期望他表表态。

    王守文被谢慎看的有些发毛,咳嗽一声道:“慎贤弟啊,这件事一个人去问就行了,去的人多了反倒是容易出乱子。不过愚兄答应你,若是沿海滩涂真的能种植棉花,我王家一定会出力!”

    谢慎朝他翻了一记白眼,这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嘛。

    也不怪谢慎心急,这可是他抛开诗文有心经营的第一件事。

    之前的书坊自不必提,谢慎靠写《石头记》赚的盆满钵满进而入股书坊。

    茶叶生意乍一看和诗文没什么关系,实则是谢慎利用诗文把余姚仙茗打出了知名度。所以归根到底这也算是靠诗文出头的。

    而这次如果真能在滩涂种出高产棉花,那可是谢慎头一回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