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谢慎欲言又止的样子,李言闻连忙道:“四明兄,这几日我还在余姚的,若是有需要的地方大可以来找我,我便住在城东的那家悦崆客栈。”

    谢慎笑了笑道:“知我者,月池也。”

    李言闻走后,谢慎便进了内室,见大兄面色枯黄,身形消瘦谢慎心中一酸道:“大哥你受委屈了。”

    谢方摇了摇头道:“是你大哥我福薄,染了这肺痨。你快快出去,别被大哥我传染了。”

    谢慎咬着嘴唇道:“不碍事的,方才李郎中不也给大哥诊病了吗?他能来,我自然也可以!”

    看着谢慎坚毅的表情,谢方只觉得很欣慰。

    在他印象中,谢慎一直还是十年前那个少年的模样,可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健硕的男子,一个孩子的父亲了。

    “小郎,你不必担心我的。你如今是大官了,怎么还这般任性?你这一来一回怎么也得两个月,朝中的政事可该怎么办?”

    谢慎鼻子一酸道:“还管什么政事,什么政事也没有大哥的身体重要。再说了,朝中有那么多股肱之臣,光是内阁就有李首辅和谢次辅在,少我一个也没什么。”

    “你啊,咳!咳!”

    谢方说着说着又猛烈的咳了起来,吓得谢慎立刻上前攥住大哥双手道:“大哥今天就开始吃药,那李郎中开的药可灵了,一吃准好!”

    “咳咳,咳。。。。。。”

    谢方咳了一阵,才是哑声道:“希望吧,不过这些时日叫你大嫂侍候我好了,你好好歇歇。舟车劳顿的,要是再累倒了我可就罪过大了。歇个几日你便赶紧回京吧,大哥这里不要担心。”

    “大哥!”

    谢慎摇了摇头道:“大哥这病一日不好,我一日便不回京师。”

    兄弟二人都是执拗脾气,谁也劝不了谁,还是谢陈氏出来打圆场。

    “小郎,你大哥的病需要静养,你先回去歇着吧。一会奴家伺候他服了药便让他歇息了。”

    “嗯。”

    大嫂说的也在理,大哥现在身体虚弱最需要休息。

    他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会影响大哥休息。

    出了内室,芊芊便迎了过来。

    “怎么样了?”

    谢慎摇了摇头,叹息道:“大哥的身子很虚弱,只希望月池的方子能起效果吧。”

    “一定会好起来的。”

    芊芊抓紧谢慎双手柔声安慰道。

    。。。。。。

    。。。。。。

    接下来的三日谢方每天按时服药,身子渐渐有了暖意。虽然咳嗽仍然不止,但面色红润了不少,一看就是喜相。

    谢慎连忙又把李言闻请来给大哥瞧治,李郎中瞧了盏茶的工夫,面上才绽出笑容:“这药起作用了。”

    谢慎大喜道:“月池果然是国医圣手。”

    “虽然不能保证痊愈,但病情会得到控制,咳嗽也会越来越少。”

    李言闻也是松了一口气。

    起初接诊谢方时,连他都没有把握。

    谢方的病情比窈娘更凶险,身体状况也更糟糕。

    故而他选择下猛药,唯有此才能压下病症。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当时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恐怕谢方现在已经药石无医了。

    “既然四明兄长病情已经好转,恐怕某也得云游江南了。”

    谢慎之前已经答应过李言闻,此刻自然不好再强行挽留,点头道:“好,月池有什么需要可随时来余姚找我。”

    。。。。。。

    。。。。。。

第四百三十一章 训学() 
李言闻却是笑了笑道:“恐怕某再返回余姚时,四明兄已经在内阁票拟奏疏了。四明兄不比我们这些江湖闲人,是大明朝的顶梁柱啊。”

    谢慎被他说的面颊通红,连连摆手道:“哪里哪里,月池你说笑了。愚兄不过是在内阁给西涯公和木斋公打下手罢了。”

    “哈哈,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李阁老和谢次辅一把年纪了,还能干多久?将来这内阁首辅的位置还不是四明你的?届时你可就是执宰天下的第一廷臣了。”

    谢慎作了一个噤声的动作,蹙眉道:“月池休要开玩笑了。”

    李言闻耸了耸肩道:“四明兄怕什么?难道这高墙外还能有锦衣卫的番子吗?”

    谢慎哑然失笑道:“这可说不好,厂卫凶猛,难保就有人盯着谢某呢。月池不想看我跌的灰头土脸,便拘着点。有些话知道就好,可别说出来。”

    “四明兄你还说没有当首辅的心意,真是。。。咳咳。”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这便烦我了?”

    李言闻难得的开起了玩笑:“看来四明兄是要过河拆桥咯。”

    二人笑闹了一阵,终于还是到了分别的时刻。

    没有长亭古道,没有酒宴宾客。

    君子之交淡如水。

    既然是好友,那分别时便没有必要搞那些花哨的东西,念在心中即可。

    送别了李言闻,谢慎便应绍兴知府裴瀬、余姚县令张谦知的邀请前往余姚县学给生员们训学。

    在府、县两级官吏近百人的簇拥下,谢慎来到县学前。

    县学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唯有人。

    十余年前,谢慎便是在这里读书准备乡试。

    十余年后,又有一批新的生员步入县学,个个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县学大门打开,谢慎在左右簇拥下进入学宫,步入县学明伦堂。

    堂中诸生纷纷肃然而立,望着这位年纪轻轻的内阁大学士。

    科举就是一条朝廷开给读书人的上升通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顺着这条道路扶摇直上,改变一人乃至一族的命运。

    谁不想锦衣玉食,红袖添香?谁不想光宗耀祖,荫庇子孙?

    在大明朝,要想获得这些只能做官!

    故而当谢慎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诸生都用一种艳羡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阁臣。

    大明朝立国百余年来,出过无数名臣阁老。却从没有一个人能够二十余岁就被加封大学士的头衔。

    小谢阁老是余姚的骄傲,是绍兴府的骄傲。

    他们要以小谢阁老为榜样,将来也来个‘金榜题名琼林宴,十里御街跨马行’!

    “听说了吗,小阁老被陛下御赐了一件大红蟒袍呢。”

    “什么,竟然有这等事?这蟒袍满朝公卿一共也没多少人能穿戴吧?”

    “嘿嘿,算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一共也就是四五位,至于廷臣,除了咱们小阁老就是首辅和次辅了。”

    虽然谢迁也是余姚人,身份更为尊贵,但县学生员们显然对小阁老谢慎更为倾慕。

    道理也很简单,谢迁出自书香世家,而谢慎是寒门子弟。

    两者的社会地位不同,拥泵的数量自然也不同。

    在江南各地,出身书香世家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普通农家子弟。

    当然这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读书人,真要论精英还是世家子弟占了大多数。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书香世家垄断了太多的优质资源,寒门子弟想要靠勤奋抵消这些优势太难了。

    故而谢慎的成功在众多寒门子眼中俨然就是一个神迹。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逆袭世家公子的希望!

    谢慎当然没有听到明伦堂中诸生的窃窃私语,他尽兴的训学着。还别说,这种居高临下,教诲众生的感觉太他娘的爽了!

    作为一个成功者,自然是可以煲一煲鸡汤的。毕竟在众人眼中,成功者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谢慎训完话后,绍兴知府裴瀬赶忙总结了一番。至于县令张谦知,仍然如同摆设一样呆立在旁。

    没办法,谁叫在这明伦堂中,他的品级最低呢。

    谢慎咳嗽了一声,算是递出了信号。

    裴瀬立刻心领神会,吩咐左右侍候小阁老离开了县学。

    在此之前,谢慎手书了一份墨宝,上书自强不息四字,赠予余姚县学。

    这四个字是他的人生写照,他也希望同乡后辈能够以此为信条不断奋斗。

    人生就是一个争的过程,只有争过才不后悔。

    从县学离开,谢慎便径直返回府中。

    兄长的病情已经大为好转,不但可以下床走动,甚至可以在院子中打打拳。

    李言闻离开时交代过,只要别“用气过多”就无大碍。

    谢慎换了便袍,正想和大兄闲聊几句。便有门官来报,说绍兴知府裴瀬求见。

    谢慎心道这裴瀬真是没有眼力见,这种时候找上门来是什么意思?

    但谢慎思忖了片刻,还是决定见一见裴瀬,万一真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呢。

    他先命门官将裴知府引到偏厅,继而换了身墨蓝色直裰缓步前去。

    谢慎一进偏厅,坐着饮茶的裴知府立刻站了起来,恭敬道:“下官拜见小阁老。”

    谢慎摆了摆手道:“裴知府不必多礼,坐吧。”

    说完他一撩袍衫下摆,当先坐了下来。

    裴瀬犹豫了片刻,还是跟着入座。

    “卑职此番来拜会小阁老,实在是有难言之隐。”

    “哦?”见裴瀬一脸愁容,不似说谎,谢慎遂沉声道:“裴知府不妨直说。”

    “自陛下降旨五口通商,余姚便正式开埠。这本是好事,可宁波府奉化县位置更好,余姚比将不过啊。”

    谢慎心中了悟,原来裴瀬是为这事来的。

    当初谢慎上书请开海禁,弘治皇帝钦点了五地以通海商,其中便有绍兴府余姚县,宁波府奉化县。

    二地本就相聚不远,自然竞争激烈。

    虽然在两处设立的海经局都是对浙省巡抚负责,没有什么分别,但对绍兴知府和宁波知府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

    。。。。。。

第四百三十二章 突如其来的惊喜() 
虽然开埠通商所纳商税并不经过府衙之手,而是直接由海经局收缴运抵巡抚衙门,再由巡抚衙门出面派人押解进京。

    但这开埠地毕竟是在具体府县,勉强也可以列为政绩的一部分。

    譬如京中有一四五品的官位出现了空缺,需要递补。本部院寺没有合适的人选,通常吏部就会从地方遴选。

    这就是比拼政绩的时候了。

    寻常的政绩总共就那三条,大家都差不多,比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要想出挑,就得有比旁人强的地方。

    绍兴府余姚县和宁波府奉化县同是通商开埠地,谁引流的商船多,收取的税银多,所在地的府官县官自然就面上有光,心中有底,递补的可能性自然就更高。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隐性比拼,拼的就是一个硬实力。

    谢慎是余姚人,自然希望余姚开埠后能够有更多海商接洽停靠。但问题是余姚不是一个港口,周围多是滩涂,并不如宁波适合商船停靠。

    奉化本地虽然并不临海,但宁波府却有大片湾区,这是绍兴府比不了的。

    也就是说海商商队抵达大明,如果想通过余姚海经局进行互贸,还得另找一处港口停靠,麻烦了许多。

    而如果选择奉化海经局则免去了其中麻烦。

    加之宁波绍兴本就相聚不远,海商自然会选择更为便捷的宁波了。

    不得不说,当初弘治皇帝下旨五口通商时这个决策多多少少有点问题。

    当初谢慎也有些激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现在看来,这道圣旨直接造成了两府的竞争关系。

    竞争当然不是坏事,不过恶性竞争就不一样了。

    大明王朝的官员可是为了考绩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如果最后演变为一场闹剧,那就太有违开埠初衷了。

    谢慎思忖了片刻道:“裴知府有没有想过换个思路呢?”

    “换个思路?”

    裴瀬愣了愣道:“还请小阁老明示。”

    “宁波府的地理位置好,这一点绍兴比不了。可绍兴也有绍兴的优势啊。浙东六府中,除了杭州府,还有哪处比绍兴的茶叶好?”

    谢慎一句话点醒了裴瀬,他心中狂喜,眉飞色舞道:“小阁老的意思是用茶叶吸引海商?”

    谢慎点了点头道:“别的且不说,这余姚仙茗可是仅次于龙井的绝品绿茶,那些海商千里迢迢来到大明,除了瓷器丝绸,最想要的便是这茶叶了吧。”

    茶叶在明代已经种植的极为普遍,炒茶工艺和后世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故而绿茶在明代极盛。

    在欧洲等地,茶叶是绝对的奢侈品,在大明平价的次等茶到了欧洲也能卖出天价。

    但因为道路阻隔的关系,直接来大明的商队并不多。

    五口通商后,渐渐有些佛郎机人前来互贸,如果能够把茶叶卖给他们,一来可以传播茶文化,二来可以解决余姚开埠后海商较少,商税不足的问题。

    “绝,真的是绝。下官怎么就没想到呢。”

    此时此刻,裴瀬是打心眼里佩服谢慎。怪不得人家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内阁大学士,这谋略见识岂是寻常人能比的。

    “不过。。。。。。”但细细一想,裴瀬又是愁从中来。

    “不过下官恐怕不好直接安排此事,还需要和海经局的官员商量。”

    谢慎微微颔首:“这个是自然。朝廷有

    朝廷的规矩,裴知府切莫越线啊。”

    当初设置海经局就是为了避免地方官府插手开埠一事。现在看来这个决定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若是谁都插上一脚,这开埠也是没有意义了。

    裴知府虽然没法直接运作此事,但私下里和海经局的官员讲明厉害关系,将茶叶这张王牌打出还是可以的。

    毕竟余姚海经局的官员也在发愁。照这个样子下去,三年任期一到他们的考绩肯定不如同僚。

    如果说开埠商税对裴瀬只是锦上添花,对海经局的官员可是吃饭的饭碗啊。

    谢慎相信,只要余姚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售卖茶叶,立刻就能逆转颓势。

    余姚仙茗绝不是象山茶可比的。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浙省巡抚的态度。

    毕竟海经局是直接对他负责的,这件事还是让巡抚知道为好。

    “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