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屠部堂且慢!”

    屠勋微微一愣,见发声的是大理寺少卿秦观,心中微微有些不悦。

    他心道你们家大人躲着老夫,派出你个佐贰官来看戏,那你就好好看戏好了,偏偏还跳出来指手画脚,这是怎么个意思?

    “秦少卿,你有何见解?”

    “屠部堂,眼下江彬还没有被定罪,这个时候对他用大刑恐怕不妥吧?”

    其实秦观也不想跳出来趟这趟浑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屠勋走走过场,把这场三司会审拖过去,那他自然乐得所见。可屠勋不知得了什么失心疯,竟然要对江彬大刑伺候。

    江彬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陛下那里没法交代,追究起来不光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一样跑不了。

    秦观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屠勋给自己挖坑,还往里面跳啊。

    “哼,证据已经确凿,有什么不能用刑的。莫不是秦少卿比本官还懂这刑律决断了?”

    屠勋这下便是倚老卖老了!

    也就是秦观这个大理寺少卿比屠勋低了一级,要是换做大理寺的正印堂官,是绝咽不下这口气的。

    屠勋的意思已经很明确,老夫是刑部堂官,掌断狱多年,岂是你一个大理寺少卿能够随意评说的。

    大有几分你行你上啊的意味。

    秦观笑了笑道:“屠部堂别误会,下官没有质疑屠部堂的意思,不过此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被秦观这么一搅合,屠勋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

    方才江彬咆哮公堂,他气将不过,遂下令打了这厮二十大板。这已经算是惩戒。若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江彬大刑伺候便有几分报复的意味了。

    若堂下的是别人,屠勋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但江彬不一样。

    这厮是天子最宠信的臣子,在确保他一定会失宠前就贸然下死手,只会引火烧身。

    别看屠勋贵为刑部尚书,但其实在朝中的排位也进不了前五。

    刑部三位大学士,加上吏部、户部尚书才是大明朝廷臣工之中最具权势的。

    刑部尚书大体上和兵部尚书权力相当,略高于礼部和工部。

    若是江彬此番没有彻底栽倒,将来寻衅报复,屠勋还真未必招架的住。

    此时一直默不作声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陈拙也咳嗽了一声道:“少游兄说的不错,屠部堂还请三思啊。”

    屠勋直是哭笑不得。这二人便是皇帝给他加的两道禁锢,便是他想要“恣意妄为”一次,也会被锁的死死的。

    “恩,且先把江彬压下去收监。”

    既然是会审,便没有必要一下审出个结果来,可以慢慢的磨。这点作为刑部堂官的屠勋自然是心知肚明。

    只要最终江彬肯低头认罪,他就好交差。

    却说左右衙役架起江彬就像拖死狗一样把他拖下堂去。血渍拖洒了一地,直是骇人。

    此时堂下只有焦芳一人了。许是江彬的遭遇给他的冲击太大。这位阁臣面色惨白,身体不住的发抖。

    屠勋颇为得意的说道:“怎么,焦大人可是怕了?只要焦大人肯认罪,本官可以不对你用刑。”

    焦芳咽下一口吐沫道:“老夫没有罪。”

    屠勋差点背过气去,心道这个焦老头怎么这么硬骨头。

    “屠部堂,此案不妨隔日再审吧。”

    见情况有些复杂,大理寺少卿秦观在一旁提醒道。

    屠勋点了点头,下令道:“来人呐,把人犯焦芳也收监下狱。”

    “老夫没罪,老夫没有罪。老夫要见陛下,老夫要见陛下。。。。。。”

    待焦芳被衙役提了下去,屠勋才有些厌烦的摆手道:“散了吧。”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拙冲屠勋拱了拱手道:“看来屠部堂心情不太好啊。”

    屠勋眉毛一挑,心道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人犯咬死不松口,换了谁是主审官都不会心情好吧?

    “这件事情,恐怕屠部堂还是要和内阁几位阁老商议一番。”

    说到底,这件事不仅仅是火烧文渊阁那么简单,而是内阁中李东阳、谢迁、谢慎和焦芳、江彬的一次政治斗争。

    关乎到政治利益就免不了要站队。

    虽然屠勋自诩清流,为官几十载从没有结过朋党,但在这件事上恐怕也不得不免俗了。

    其实他也看不惯江彬之流,只是要就此底下头颅给内阁三人做小,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本官自有计较。”

    此案毕竟是陛下钦定由三司会审,至少明面上需要他这个刑部尚书来出头。

    。。。。。。

    。。。。。。

    内阁值房内,李东阳正自饮茶,谢迁在给一封奏疏票拟意见,惟独谢慎愁眉紧锁。

    “四明可是有心事?”

    李东阳瞧出了些异常,放下茶盏淡淡问道。

    “西涯公,不过是某的一些私事罢了。”

    谢慎无奈的叹息一声道。

    “哦?”李东阳颇感兴趣的问道:“不知是何事?”

    “大兄患有咳疾,已经一月有余却不见好转,最近更是咳血。某放心不下,想要找个机会向陛下告假,回余姚探望一番。”

    谢慎沉声解释道。

    “原来如此。”李东阳微微颌首道:“此乃人之常情,只要四明上疏,陛下是不会拒绝的。”

    “希望如此罢。”谢慎走到李东阳近前道:“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得将江彬、焦芳的案子了解。”

    谢迁也停下了笔,发声道:“四明说的不错,打蛇不死,后患无穷。这江彬是睚眦必报之人,西涯公可不要心软啊。”

    这意思便是要让李东阳向刑部施压,叫屠老部堂快些结案。

    “东湖为人清正,老夫还是信得过的。”

    李东阳强挤出一抹笑容道:“这种时候老夫去言说,恐怕也有所不妥吧。”

    谢慎苦笑道:“若是阁老不去说,便真的没人说了。若是某没记错的话,这屠部堂是浙江秀水人,与谢阁老和某都是同乡。”

    任何一个皇帝,只要不愚痴,都不会容忍朋党把持朝政,如今内阁之中已经有两位浙籍阁臣,若是这二人还和刑部尚书有勾连,恐怕会惹得圣心不快啊。

    。。。。。。

    。。。。。。

第四百二十七章 返乡() 
任何人都是有私心的,皇帝自然也如此。

    作为一个上位者,习惯了俯视众生,自然希望看到臣躬相争的局面。这样他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站出来予以调停即可。

    当然这并不是说皇帝就真的希望臣子们争得不可开交。真要是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谁替他处理政务,偌大个朝廷该怎么运转?

    故而只要不出现结党营私的情况,皇帝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何况当今天子性格随和,不太会把人往阴暗的一面想,只要注意一些,是不会出大问题的。

    李东阳咳嗽一声道:“也好,四明和于乔去说确实也不合适,老夫便跑一趟吧。”

    也不怪李东阳小心谨慎,如今的朝局实在微妙,宦官与廷臣的平衡被打破,这才会出现钱宁江彬之流。

    可以说此二人是与强势的内阁应运而生的。

    如果内阁在这件事上表现的太过强势,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谢慎本以为正德皇帝是醉心于玩乐才重用钱宁,江彬之流。现在看来还是他太年轻了啊。

    却说转眼便是三日,三日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对江彬、焦芳的审讯有了结果。

    最终由刑部尚书屠勋执笔,写了一封奏疏呈递至御前。

    由于此次案情特殊,内阁为了避嫌并没有进行票拟,而是直接转呈奏疏至豹房由皇帝御览。

    这在正德皇帝登基后还是头一遭。

    习惯了内阁的大包大揽,这么冷不丁的乾纲独断起来,正德皇帝颇是有些不适应。

    他仔细读过刑部尚书屠勋上的奏疏,证据可谓确凿,这二人看来真的是有勾结。

    阁臣和近臣相勾结,还干起了陷害忠良的事情,这让正德皇帝十分愤怒。

    他本想包庇袒护江彬,可此时亦是没有什么心情了。

    刑部拟的处理结果是将焦芳罢免官职,流徙江彬至云南。

    这个处理结果是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商议许久的结果。

    焦芳虽然可恶,但毕竟是文官,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对于焦芳自然不能太狠,不然若是将来自己跌了跟头同僚以此效仿,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至于江彬,确是罪大恶极,便是处死都不为过。但屠勋不知道天子是什么个态度。如果天子念着江彬的旧情,他却拟了个斩立决的判罚,不是惹天子厌恶吗?

    但他又不敢判的太轻。

    若是判的太轻,内阁不会满意,他还会背上江彬朋党的骂名,直是得不偿失。

    流放云南这个判罚说重不重,说轻不轻。

    至于最后要怎么判,判多重当然还是天子自己来决定。

    屠勋只是给出一个提议让天子忖度。他已经在职责范围内做出了决定,也算尽到职责了。

    正德皇帝看到这封奏疏时百感交集,对于焦芳的判决他没有任何意见,这老头子索性打发他回乡养老。但是江彬让他有些割舍不下。

    便真的要将他流徙吗?

    假使真的这么做了,他怕真的要成孤家寡人了。

    唉,真是难啊。

    正德皇帝一直压着刑部奏疏不发,也不表态。这让群臣猜疑了起来,天子对此事究竟是怎么一个态度。是要雷霆震怒,痛下狠手呢还是对焦、江二人网开一面?

    不少廷臣对此事都呈观望的态度,原本内阁意料中拨乱反正的浪潮似乎并没有到来。

    但是形势在腊月初三发生了改变,首辅李东阳向天子进奏,列数焦芳和江彬数十条罪状,一石激起千层浪。诸部院寺,都察院的官员纷纷附奏。

    天子便是想要袒护江彬,面对如此形势也不好发声了。

    最终在腊月十五,天子再也撑不下去,决定准奏刑部判决,将阁臣焦芳革职为民,锦衣卫千户流徙发配云南。

    一时间朝野欢腾,众臣山呼万岁,大有一副君明臣贤,盛世朗朗的模样。

    谢慎也不知在这个君臣博弈的过程中,李东阳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是中流砥柱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眼下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是胜利的一方。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下至少不必担心被人在青史中抹黑了。

    。。。。。。

    。。。。。。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了正月,新的一年便来了。

    正德二年京师的早春,颇是生机盎然。

    谢慎向天子上书请求返乡探望兄长,天子欣然应允。

    故而在三月初三,谢慎携带妻子徐芊芊,长子谢旭从张家湾码头出发,乘船返回余姚。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贯穿了南北,极大的减少了京师到江南的耗时。

    最重要的是,行者不必再忍受陆路的颠簸,只需乘舟对饮,赋诗行乐。

    烟花三月下江南,对于游人来说,三月的江南是美好的。

    泛舟西湖,婀娜多姿的歌女唱着采莲曲与你隔舟对视。这景象再美妙不过。

    但对于谢慎而言,此行并没有那么诗情惬意。兄长的病情不容乐观,如果再不能得到好的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谢慎费了好大的气力才说服李言闻与他同行。

    窈娘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只要按照药方每日服药调理即可。至于大兄的病情却是容不得丝毫的耽搁了。

    李言闻是一个医者,但也有自己的价值准绳。

    在救治病人这件事上,他是一视同仁的。

    与谢慎前往余姚救治谢慎的兄长,就意味着在京师会有很多病人失去被诊治的机会。

    很难说这种决定是对是错,但毕竟谢慎相求在先,明知道有病人在被病魔折磨却拒绝前往医治怎么看都不是医者所为。

    “小谢大人,此行李某有言在先,为令兄诊过病后不管令兄有没有痊愈,李某一月内都要返回京师。”

    船舱之中,李言闻望着窗外河景淡淡道。

    “李神医,我答应你。”

    谢慎酌了一口酒,和声道:“以李神医的医术,大兄定能痊愈的。”

    要是放在几个月前,谢慎是不敢说这个话的。但窈娘的肺痨短短数月就几乎被李言闻医治好,说他是华佗在世也不为过了。

    。。。。。。

    。。。。。。

第四百二十八章 锦衣昼行() 
“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李某也只能答应小谢大人尽全力医治。至于令兄能否挺过来,便不是李某能决定的了。”

    李言闻说罢,便转身回到船舱中。

    谢慎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此时此刻,他只希望能够日行千里,立刻赶到大兄身边。

    。。。。。。

    。。。。。。

    谢慎所乘官船顺流南下,只十余日的工夫便抵达杭州。

    再从杭州转乘小船,不到一日就来到了余姚。

    时隔多年再次返回家乡,谢慎的心中直是百感交集。

    从余姚离开时他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而现在他已经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古人常言富贵还乡,所图的应该不仅仅是旁人艳羡的目光,而是寻找一种失去的情愫。

    当然,在这样一种宗族社会,享受族人的追捧也是共生关系的一部分。而富贵还乡的官员其本身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

    内阁大学士返乡,这在当地官员看来绝对是顶天的大事。

    余姚县令裴瀬,绍兴知府张谦知都赶到余姚城外的云山渡码头迎接。

    这是官场规则的一部分,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就要遵从这个规则。

    府衙县衙的大小官员,在知府、县令的带领下齐聚码头,端是把本就不大的码头挤得没有一丝空隙。

    在谢慎所乘船只距离云山渡码头还有十余里时,便有衙役赶回报信。故而当船只正式绕过河湾驶入码头时,一众原本困乏不堪的大小官员纷纷鼓足了气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