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阁也是论资排辈的,但这个资不是年纪,而是入阁的时间。

    谢慎比焦芳还要早一些入阁,在如今阁臣中排在第三,故而才有第三大学士之说。杨廷和若是入阁,想要当上首辅,那也得熬死谢慎。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杨廷和来说,接受这个总督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一来总督相当于部堂级别的高官,又不用受到京官的诸多约束。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总督在地方简直就是土皇帝。出行时前后簇拥,那排场岂是京官能比的?

    再说了,如果杨廷和继续留在京师谋求入阁,将来杨慎的名声肯定会受到影响。

    试想,内阁大学士的儿子考中了状元,流言蜚语势必风起。

    虽然杨慎才学出众不怕别人嚼舌根子,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机会避免为何偏偏要看着事情发生?

    对于大明朝的读书人来说,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杨慎以后要在官场混,就不能污了名声,不然将极大限制发展,成为部院大员,内阁廷臣绝无可能。从这点看,杨廷和倒是有坑儿子的可能。

    。。。。。。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土地问题是顽疾() 
杨廷和自然也明白这点。

    他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如果在这个时候严词拒绝谢慎,那父纲将荡然无存,儿子对他一定会很失望。

    思量再三,杨廷和却是咬牙道:“之前小阁老作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杨某很赞同。”

    稍顿了顿,他继续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谢慎闻言大喜,他知道杨廷和这是同意了。

    “杨某身为人臣,自当为君父分忧。还请小阁老带话给几位阁老,请他们放心。”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谢慎也不好说太多,只劝勉了几句便告辞了。

    临走时,杨慎痴痴的望着谢慎,让他好不尴尬。

    这杨公子不会是把他当成偶像了吧?

    二十岁的阁老听上去确实挺值得夸耀的。

    闲话不提,却说谢慎杨府之行大获成功,志得意满回到内阁。。

    李东阳和谢迁见他折而复返,颇是有些惊讶。

    “四明啊,你怎么又回来了?”

    谢迁凑步上前问道。

    “谢阁老,某前去杨府一趟,劝说杨侍郎接受总督之职。”

    “哦?他可答应了?”

    谢迁好奇道。

    谢慎笑了笑道:“不是杨侍郎答应的,是杨公子答应的。”

    “杨公子?可是他那长子杨慎?”

    对于这位晚辈,谢迁移略有耳闻,听说其才学出众明年将要参加顺天府乡试,是夺魁的大热门。

    但这和杨侍郎答应出任三镇总督有何关系?

    李东阳也是一头雾水,苦笑道:“四明啊你便别卖关子了,快说说你是怎么让杨侍郎回心转意的。”

    谢慎嘴角微微上扬道:“其实很简单,上谋攻心罢了。”

    他又将如何借力杨慎攻心杨廷和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听得李东阳和谢迁抚掌大笑。

    “四明真有你的啊。想不到杨侍郎聪明一世,竟然被你算计到了。”

    谢迁频频点头。

    李东阳一边抚须一边笑道:“这下介夫可没话说了吧。”

    “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老夫也可向陛下交代了。”

    谢慎却摇了摇头道:“这只能算完成了第一步,总督有了政策方针要得到贯彻才是。”

    不管是杨廷和还是杨一清,不过是朝廷政策的施行者。究竟设立总督的效果如何,还要再看。

    当然,从能力上看二人都没有问题,谢慎现在唯一担心的是,政策的推行在地方会有阻力。

    毕竟总督巡抚制度在边镇可能会水土不服,欺上瞒下的事情还是可能发生的。

    “四明说的在理,边镇的事情交给应宁、介夫去做,为他们遮风挡雨的事便交给老夫好了。”

    作为内阁首辅,李东阳该有的气度还是有的。如今刘瑾被贬,钱宁丧权,正是河清海晏的好兆头。只要再解决了鞑靼边患,大明将迎来盛世太平。

    李东阳的梦想便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现如今这个梦想越来越接近实现,这让他欣喜不已。

    回想起先帝驾崩,新君即位的动荡,李东阳直是唏嘘不已。

    刘健致仕,马文升致仕、刘大夏致仕、韩文惨死狱中。。。。。。

    若不是谢慎力挽狂澜,还真不知道现在朝野上下会被搞成什么样子。

    想到八虎弄权,钱宁跋扈的场景,李东阳便是一阵心悸,不由得又对谢慎感激了几分。

    谢慎心情自然也不错。虽然历史并没有彻底被改写,但他多少发挥了穿越者的作用。

    八虎中七虎还在,但领头大哥刘瑾已经去南京守陵。江彬还在,可钱宁已经被贬到了南昌。

    总的态势还是好的,当徐徐图之,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啊。

    “老大人高义,谢某佩服。”

    谢慎由衷的夸了一句。对于李东阳,他还是很钦佩的。

    在原本历史中,刘健谢迁都在正德元年致仕,唯独李东阳一人留下苦苦支撑。

    有时候补锅匠更值得钦佩,因为他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等这件事尘埃落定,某准备上书陛下,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

    谢慎这句话让李东阳和谢迁惊讶不已,李首辅疑惑道:“好好的,怎么要重新丈量土地呢?”

    谢慎解释道:“大明建国之初曾经在全国丈量过土地,行均田,留有《鱼鳞图册》。如今已经过去百余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户早已失去了土地,不得不给地主做佃农,过着勉强果腹的日子。其土地兼并速度之快,绝不是仅靠买卖,而是乡里族人向举人、进士投献土地以求免除税赋造成的。”

    稍顿了顿,谢慎接道:“此事若是置之不理,矛盾将会越积累越严重,最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谢某的意思是,先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命地主将侵吞投献的土地归还回去。继而推进田税改革,将实物税改为统一征收银两,这样保守估计我大明的税赋都将翻番!”

    李东阳沉默了片刻,叹息道:“四明你说的不错,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百余年来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呢。”

    谢慎淡淡道:“人心使然。”

    “对,人心使然啊。”

    李东阳苦笑道:“且不说别人,便是老夫和于乔还有你四明,若是致仕回乡不也是地主吗?族人来投献土地,难道我们能不受吗?”

    这便是问题所在了。

    明代士大夫免除税赋一条绝对是顽疾。

    税还好说,徭役这东西便更恼人了。

    以至于在明朝后期出现了代替徭役的职业人。只要给他们一笔银子,他们就可以代替雇主参加繁重的徭役。

    谢慎想要进行税赋徭役改革,用银两征收代替实物征收和徭役,为的就是提高效率。

    不过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士大夫内部。

    这些士大夫以诗书礼仪传家,满口的孔孟道德却是最大的地主。叫他们把吞到口里的肥肉吐出来谈何容易。

    谢慎虽然是内阁大学士,但仅靠他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故而谢慎决定扶持一个群体以为助力,这个群体便是商贾。

    。。。。。。

    。。。。。。

第四百一十六章 谢慎的改革模式() 
商贾在大明朝并不算惨,但一直难以获得顶层资源。

    如果谢慎可以给他们这个资源,商贾未必不会投入谢慎的怀抱。

    这个资源并不是指做官,明代并没有规定商贾之后不能做官。内阁大学士张四维便是晋商之后,不一样做到了内阁首辅?

    谢慎要给商贾的资源是办厂,兴实业。

    明代中后期一度出现了资本萌芽,之所以被扼杀是因为自身制度的问题。

    正因为朝廷不禁止商贾之后参加科举,其子弟一旦科考中第,就摇身一变成了官绅。

    有了功名官位可以躺着捞钱,谁还愿意没日没夜的卖苦力。这便是资本萌芽被扼杀的真正原因。

    但如果给了商贾办厂做实业的权力,他们就会考量其中利弊。

    科举中第,光耀门楣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确实太低。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倒不如靠办厂做实业来扩充提升实力。

    毕竟这和一般的经商还不同,属于手中攥着王牌,旁人便是想欺凌也得顾忌些。

    眼下大明五口通商,资本和技术的输入是很多的,未来可办的实业有很多。

    即便不考虑将来,就眼下看能够办的实业也有很多。诸如织造厂,造纸厂,织染厂,酒厂,不一而足。

    其实工厂和作坊的区别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不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譬如织造一事,在江南古已有之,几十织机的作坊更是无数,可为何不能发展为织造厂,便是因为不能进行规范化管理,没有制度性的东西。

    谢慎准备开放一个口子给这些商贾,有远见的就会看到前景投身进来。

    一旦这些商贾有了实力,就可以作为对付士大夫的利刃,改变大明重道德不重能力的情况。

    谢慎曾经想过多种改造士大夫的可能性。最终他发现不给一些外部压力,想让这些士大夫主动改变是不可能的。

    只有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才能让这些士大夫有所忌惮主动求变。

    改革肯定是痛苦的,但毕竟只是阵痛。如果不改革,大明必将按照老路走下去,最终覆灭。

    现在不过是明中期,谢慎完全可以遵循祖制,做个老好人安享太平一辈子。

    但他于心不忍,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毁于制度。

    这个制度有缺陷那就去改变它,放任不管才是懦夫!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很好,但仅靠此还不够,因为没有外部压力抵着官绅阶层,仅靠上层施压很快就会反弹。

    张居正一死,他的万历新政不就是立刻废掉了吗?

    自上而下的改革总会有这样的问题,而如果给商贾好处引其为改革的驱动力效果会好的多。

    这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而是兼而有之。

    换句话说,这是谢慎对于改革大明的一场尝试。

    至少要拼尽全力做出努力,才不枉费穿越这一遭啊。

    他不是没有想过扶持勋贵,但大明朝的勋贵自土木堡之变后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在此之前,勋贵还能和文官阶层分庭抗礼。但这之后勋贵彻底成了混吃等死的代名词,指望他们对抗官绅真不如指望商贾。

    当然商贾亦有自身的缺点,那就是近乎疯狂的逐利,这一点可以通过税收来调节。

    谢慎一直认为大明朝的商税实在太低了。便是江南这么富饶的地方,商税也才三十税一,而且永不加赋。这个就太要命了,本来商业就暴利还不让加税,结果就是商人富得流油,朝廷穷的叮当响。

    谢慎要扶持商人做实业那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加税。

    当然为了避免反弹太过强烈,加税可以徐徐图之,一开始先加到十税一,之后再根据反应制定阶梯税。

    但农税这块除了用银两代替实物税,谢慎并不打算改变。一来是比起商税农税这块实在不够看,二来是农业是大明的根本,容不得出差错。农民们过的本就很苦了,再加税也加不到地主头上反倒是苦了普通的百姓。

    故而谢慎的改革模式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小改农业,大改商业,对抗官绅。

    这个改革方式这一看来十分激进,实则是一环扣一环,不会让人感觉太过突兀。

    当然这还只是谢慎的一个设想,最多存于腹稿,要想落在实处还需要廷议以及皇帝陛下的允准。

    当然在此之前谢慎希望先和李东阳、谢迁两位大佬通通气,看看他们的看法。

    李东阳听了谢慎的长篇大论沉默了片刻叹声道:“四明啊,你这个法子可是要叫大明伤筋动骨啊。”

    谢慎淡淡道:“伤筋动骨总比粉身碎骨的好,老大人恐怕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病入骨髓了。”

    谢迁点了点头道:“西涯兄,某赞同四明的说法。”

    李东阳叹息道:“这样吧,四明你先拟个章程出来,把你的想法简要叙述出来。等老夫看过再决定如何行事。”

    “好。”

    谢慎当然也不指望立刻就改变李东阳的看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东阳本身就是官绅地主,想要让其看透问题当然需要时间。

    古人很多时候并不比现代人笨,之所以很多问题看不透就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

    而如果谢慎打破了这个局限性,给李东阳开了这扇窗,他相信以李东阳的政治智慧是可以参悟的。

    和两位大佬一番畅谈,谢慎只觉得肚子饿了不少,便笑声道:“两位老大人要在内阁用饭吗?”

    谢迁捋须道:“陛下赐了膳食,四明也来尝尝吧。”

    “敢不从命!”

    宫中膳食虽然不对谢慎的口味,但眼下也顾不得许多先填饱肚子再说。

    一碟碟热菜冷拼就这么端上来,三位内阁大学士便在书吏的侍候下在值房用了天子赐的膳食。

    祭过了五脏庙,谢慎心满意足的打了个饱嗝,找了个由头提前离开了内阁。

    他要去再看看窈娘。按照李言闻开的药方,窈娘已经吃了几副,希望病情能够有所好转吧。

    。。。。。。

    。。。。。。

第四百一十七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得不说,李言闻开的方子确实有奇效。

    窈娘的身子虽然还是有些虚弱,不过比起谢慎在国子监外见到时已经好了不少。相信继续按照药方吃上几十副便能控制住病情。

    在这个时代能够将肺痨稳定控制已经不错了,谢慎也不奢望窈娘的病能够彻底治愈。

    好在窈娘患的这种肺痨没有传染性,可以说危害性已经降到了最低。

    不过是药三分毒,谢慎打算等窈娘病情稳定后慢慢的给她减剂量,最终还是不吃药的好。

    与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