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慎笑道:“哪里有那么夸张,再怎么说工部也是六部之一,守文兄熬个两年,总归有机会晋升。”

    “借你吉言了。”

    王守文话中明显带着怒意,扬起脖子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王守文和谢丕早已品尝过美味的小笼包,即便如此仍迫不及待的点了三笼。

    用王主事的话说,每日处理公务这么累再不好好犒赏自己一番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晶莹剔透的小笼包一端上来,王守文便不顾热烫捏起一个吃了起来,那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模样实在有趣,笑的谢慎前仰后合。

    在自家酒楼吃饭并不需要太注意仪态,谢慎也难得放浪形骸一回,便翘着二郎腿道:“堂堂工部屯田司主事吃起包子如此不雅,若是传出去恐怕要引起风议了。”

    谢丕也不嫌事大在一旁接道:“不不不,若按照慎大哥常挂在嘴边的,守文大哥这叫真性情。”

    “对,真性情!”

    王守文却是一脸不屑,自顾自的吃着包子。

    等到他以风卷残云的速度吃完了整整一笼包子后,才用布巾抹了抹嘴复又说道:“人嘛不能亏待自己,若是吃个东西都不能尽兴活着也太无趣了。”

    三人正自斗嘴间,却见一众人等簇拥着一个身着绯袍,仪貌堂堂的官员走来。

    谢慎微微一愣,这人怎么看着这么熟悉。

    不过从二楼朝下望去正好看不到这人的正脸,一时却是无法分辨。

    那官员径自朝二楼走来,看来是要订个雅间了。

    谢慎对于分类营销还是做的很到位的。一楼大堂主要面向的是普通百姓。

    毕竟小笼包虽然比一般的包子贵了一点,但却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至于二楼则全部辟为雅间,接待的多是达官显贵,王孙公子。

    这里环境比之一楼大堂好出数倍,再加上可以叫人来唱曲,受到了京城权贵的热捧叫好。

    不过由于雅间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接受提前预定。

    即便是这样,也经常会出现提前三天订位子也订不上的尴尬情况。

    那绯袍官员上了二楼绕过屏风朝谢慎这边走来,少年定睛一看却是深吸了一口气。

    这人不就是现任兵部尚书马文升吗!

    这位大佬可是弘治名臣之一,只不过和谢慎没啥交情,谢慎也只是远远见过几次。

    怎么,就连马尚书都被小笼包的名头吸引要来一试吗?

    那马文升在仆从的簇拥下走到谢慎对面的雅间坐定,低声吩咐了些什么,立刻就有仆从唤来店中伙计点了些菜品。

    谢慎内心有些激动。

    要不要上前打个招呼?

    论品级谢慎确实无法和马尚书相比,但论地位,他这个翰林院修撰还是能和马文升搭上话的吧。

    正自犹豫间,一名马尚书的仆从却是向谢慎这间雅间走来,及到近前他恭敬的冲谢慎唱了个肥诺道:“我家老爷想和公子换个位置。”

    谢慎直是哭笑不得。

    这临街的雅间位置自然好,故而一般情况下谢慎都是预留给自己的。只有在不招待亲朋好友时才会接受旁人预定。

    马文升和他又不熟,当然是订不到了。

    不过马尚书脸皮确实挺厚的,竟然要和他换雅间。

    谢慎沉声道:“这雅间是我们先订的,岂有随叫随换的道理。不过你家老爷若是愿意,可以和我们几人合桌。”

    “这。。。。。。”

    那仆从显然没想到谢慎会拒绝的这么彻底。合桌这种事情自家老爷恐怕不会接受吧?

    不过他还是礼貌的冲谢慎一礼道:“小的这便去问过老爷。”

    那仆从转身去了对面雅间,不多时的工夫马文升竟然真的走了过来。

    更令谢慎感到惊讶的是,马尚书走进雅间时也有些错愕,继而问道:“谢修撰也在此?”

    呃。。。。。。

    谢慎微微有些尴尬,马文升竟然认得自己。

    “下官谢慎拜见尚书大人。”

    马文升摆了摆手道:“这里不是朝堂,谢修撰不必拘礼。老夫方才还在想是哪家公子在这雅间行酒令呢。”

    谢慎把马尚书迎到了首位笑道:“老大人说笑了,下官今日当值后和几位友人一起吃顿便饭罢了。”

    既然马文升不提,他自然不会傻到主动承认酒楼是自己开的。他是官身,按道理讲是不能经商的。

    虽然实际情况是京中官员都开有店铺,但毕竟不能放在明面上说,不然还不得被那些言官喷死。

    “这位是谢阁老的公子,吏部文选司主事谢丕。”

    “这位是《会典》总编修王华王老大人的公子,工部屯田司主事王守文。”

    谢慎一番介绍后谢丕和王守文皆是向马文升拱手见礼,齐声道:“下官见过尚书大人。”

    对于二人,马文升只是微微颔首,完全不似对谢慎那样和蔼亲切。

    。。。。。。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奏疏与邸报() 
“想必老大人也是为这余姚小笼包来的吧?”

    马尚书坐定后,谢慎淡淡问道。

    “最近老夫为朝事烦心,茶饭不思。听说这国子监旁新开了一家酒楼,便想来试试。”

    马文升捋了捋胡须,淡淡笑道。

    “老大人为何事忧心?”

    谢慎顺其自然的问道。

    马文升在弘治朝的臣子中能力绝对排的上号,能够让他发愁的一定是极为棘手的事情。

    马尚书见雅间内皆是朝廷官员,也不避讳道:“京军疲敝,武备松弛,将才稀缺,若是承平还好。一旦起了战事老夫担心会起大乱子啊。”

    谢慎心中一沉,这马文升还真是什么都敢说!

    要知道弘治年间四海承平,是难得的盛世。

    即便是大明的老对头鞑靼人也只能张牙舞爪一番,对朝廷构不成什么威胁。

    当然,站在历史的高度,谢很能够指出京营存在的许多问题。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谢慎安慰道:“老大人不必忧心,只要老大人上书进谏言明其中利害,以陛下之英明神武定会敕令兵部整饬京营。”

    他这话方一说完,马文升眼中便闪过一道亮光。

    其实马尚书早已写好了一封奏疏,不过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这封奏疏呈递到天子手中。

    此刻谢慎的话无疑让马文升坚定了决心。

    尽管这份奏疏可能会得罪一大批人,但改革总是要有牺牲的,如果能够有效果就是值得的。

    假使他因为心软不去上疏直言,便会让本已糜烂的京营继续烂下去。

    而如果下一记猛药,也许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想到这里,马文升深吸了一口气道:“老夫活到这个年纪,自然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明日一早老夫便上书天子,请求整饬京营!”

    谢慎听到这里直是大喜,马文升在弘治朝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敢于直言,换句话说这位大佬写奏疏的本事一流,能用犀利的言辞就绝不用委婉的。

    谢慎前世好歹也是个专业人士,对于各类奏疏都有些研究。

    如今马文升马大人就在身边,若是不好好讨教一番真是对不起穿越一回。

    而且,谢慎现在毕竟已经是官身,以后难免要陈写各种奏疏。能够在这种时候向个中好手讨教自然是极好的。

    “老大人高义,下官佩服。”

    谢慎冲马文升唱了个肥诺道:“老大人若是直言上疏,下官必定附奏。”

    马尚书欣慰的点了点头道:“像谢修撰这样有抱负的年轻人不多了。”

    谢慎也明白他和马文升不算熟,想要马大人直接给他看奏疏是不太可能的。故而他才会说出附奏的话。

    马文升欣慰的拍了拍谢慎的肩膀道:“以后若是得了空闲,老夫倒是想和谢修撰一起对弈几盘。”

    在一番畅快的氛围中,马尚书挥了挥衣袖阔步离开了酒楼。

    。。。。。。

    。。。。。。

    翌日一早,谢慎照例早起在书童陈虎儿的侍奉下换好了官袍坐着软轿到翰林院坐班。

    翰林院中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整个上午谢慎也就是督导侍书、五经博士抄誊典籍。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正午。用过一顿不算可口的便饭,谢慎便眯了一觉。

    他睡了约莫半个时辰,醒来时用清水洗了一把脸便复又坐到公案前。

    与平日相比,今日谢慎多了一件心事,那就是留意马文升马尚书的动静。

    马老大人可是明言会上疏请求天子整饬京营,谢慎也拍着胸脯保证会上疏复奏。如果马老大人的奏疏递了上去,谢慎却跟不上步子那可就太尴尬了。

    明代奏疏有题本、奏本之分。

    简而言之,题本就是以各衙门名义呈递的奏疏。这些奏疏会被送到通政使司,再由通政使司衙门进行集中分类,呈递到天子手中。至于奏本顾名思义就是由臣子以个人的名义向天子呈递的奏疏。

    这些奏疏会由上疏臣子送到会极门,再由太监呈递给天子。

    不管是奏本还是题本,天子阅览后就会发到六科给事中,誊录出一份副本来。

    这些副本的内容经过了一些处理,便可以抄发邸报了。

    邸报的内容大多都是皇帝谕旨、臣子奏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则是热爱官场奋斗的大好青年的最爱。

    谢慎当然就是这么一个大好青年,故而他自打进入翰林院任职修撰以来便养成了翻看阅览邸报的习惯。别管每天工作有多忙,总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览邸报。

    今日五经博士崔之录照常将六科给事中衙署誊抄好的邸报送到修撰谢大人的公案前,谢慎冲他微微颌首算作致谢。

    阅读邸报可以培养政治素养,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朝廷内外发生的大事。

    虽然一些事情可能会被粉饰,但主体还是不会大动的。

    扫了几眼,今日的邸报实在没有什么猛料,谢慎颇是有些失望。

    正打算把邸报放在一边开始喝茶,他却无意间扫到了兵部尚书马文升这几个字。

    谢慎心中一沉,登时坐直了身子。

    他当然知道马文升会向弘治皇帝上书,但怎么也没想到天子会批复的这么快。他本来还想利用私人关系打听一番马尚书的奏疏递上去没有,不曾想连邸报都誊抄好了。

    也就是说马尚书的奏疏一大早就得被送到天子面前,天子还得毫不犹豫的批阅,再把副本打到六科给事中衙署。负责誊抄的吏员还得毫不停歇的从副本中摘录出可以公示的部分,再誊抄到邸报上。

    整个环节不能有任何的拖沓,唯有这般才能保证在午后把邸报分送到各衙门。

    当然,翰林院的位置相对比较正,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谢慎深吸了一口气,一字一句的研读开来。

    “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宣德以来,武备渐驰,至正统间有土木之败。近来天下无事,京军疲困,战马消耗,兵器不精,操练无法。鞑靼诸部虽进贡如常,但安知其无大举入寇之谋?乞严修武备,以防不测。今后兴造诸司不得拨团营军,三大营做工者宜速完工,不许迁延私役。不许侵夺官军草场、马料。清查库存兵器,不足者兵仗器制成样式,令诸司照样制作。弓马绝伦或有出众奇才可为将官者,不分行任士卒或草野之人俱听举用。如此则兵勇将良,武备修举,虽有外侮亦不足虑。”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裁撤东厂?() 
谢慎看完马尚书这封奏疏内容,第一感觉是这文笔太好了。

    其实文笔这种东西是锦上添花的,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臣子的文笔好就可以让天子看的舒坦并不自觉的被带入到上奏者的节奏中。

    啧啧,看来靠笔杆子吃饭的,没两手还真不行。

    马尚书针砭时弊的本事真的一流,谢慎啧啧称赞。

    可称赞过后却是要自己动笔了。

    附奏这种事情也有很大的技巧,时机的掌握至关重要。

    附奏的若是太晚基本没有什么效果,会被淹没在茫茫奏疏之中。可若是附奏的太早了,又会让天子起疑这些人是不是提前商量好的。

    现在这个时机就还不错,至少朝廷的邸报已经誊抄分发到各衙门,马尚书的奏疏如今属于公之于众的。

    谢慎思忖了片刻便提笔写起了奏疏,核心无疑就是马文升提出的那些,只不过少年换了个角度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不多时的工夫谢慎便把奏疏写好。又从头通读了一遍确认没有什么言辞不妥的地方,便满意的点了点头。

    谢慎唤来翰林院公署的一名侍书,叫他把奏疏递送到会极门。

    工作时间总是有些难熬的,尤其是谢慎这样的“清闲官员”。

    待到一天坐班结束谢慎只觉得浑身酸痛。

    唉,文字工作者就是苦,找个机会多锻炼锻炼才是。

    回到徐府,书童陈虎儿便凑过来将一封信递给谢慎。

    “公子,这封信是给你的。”

    “谁人来送的信?”

    “这可不知道了,只晓得是一个十来岁的娃娃来送的。他放在门官那里便走了。”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这连送信人是谁都不知道,是打算让他猜哑谜吗?

    谢慎无奈的接过信,抽出信纸展开来看。

    只见信纸上只有寥寥数字。

    速来小时雍坊进贤街邓府。

    虽然没有署名,但谢慎立刻明白这封信就是宫中御马监太监邓原写的。

    邓原曾经与谢慎言明他在小时雍坊有一处宅子,不当值时便会在那里住下。若是以后二人碰面议事,便选在那里。

    这是为了谢慎的名声计,毕竟堂堂翰林院修撰与宫中太监结交实在不怎么好听。

    谢慎不由得感慨这些阉宦还是蛮仗义的。

    他还没来得及歇一会喝口水便吩咐道:“备轿,去小时雍坊。”

    。。。。。。

    。。。。。。

    小时雍坊,邓府。

    邓原急得在屋内来回踱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