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魏武侯- 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此时,澹姬却对姬挽月道:“你也先出去吧,我与无忌有事要谈!”

    姬挽月看了一眼旁边的魏无忌,然后便道:“是!”

    待姬挽月离开后,澹姬同时又挥退了殿内其他侍奉之人,直接让殿内只剩下母子二人。

    被澹姬这个阵仗搞得有些懵,魏无忌只能赔笑道:“母亲,请上坐!”

    澹姬板着脸,平静道:“我来说几句话就走,无须那么麻烦!”

    魏无忌有些尴尬,但他此时也只有老老实实听着的份儿。

    此时,澹姬便道:“无忌,你会、对舒妃是否宠爱得有些过头了?”

    “昨日才与君夫人有了不快,今日便与舒妃寻欢作乐……照你这么个宠爱法,舒妃不想成后宫公敌都难!”澹姬语气有些严厉道。

    她虽深居宫苑,但对后宫之事也并非全然不知,对儿子专宠一人这事儿则更是清楚。

    说实话,听到自己母亲说姬挽月不是时,魏无忌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但听了澹姬后面这些话,他却无言以驳。

    爱极必伤,情深不寿……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见自己儿子面露思索,澹姬便知道自己的话儿子是听进去了!

    然后便听她继续道:“昨日,你与曹馨有了不愉?”

    魏无忌点了点头,此时他不想就此事多说。

    可澹姬却不打算放过他,便听澹姬问道:“为何问责于她?”

    自己母亲直接过问,即便魏无忌不想说,此时也只得解释道:“昨日魏成泽死了,可没过多久便传来谢氏自尽的消息……这说明后宫有奸人!”

    “曹馨统领后宫,自有监管不力之责,故儿子问罪于她!”

    解释完后,魏无忌脸色也变得阴沉,想起这些烦心事心情很难有好。

    澹姬能理解自己儿子的心情,但她还是觉得魏无忌昨天做得有些过了点儿,于是她便道:“曹馨是有过失……可为了这么个小事便问责君夫人,就怕得不偿失啊!”

    魏无忌正想问怎么就得不偿失了,便见澹姬接着道:“若让君夫人威严受损,到时候她又如何慑服众妃,恐怕后宫难稳!”

    这话说得就有些严重了,虽然魏无忌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还是道:“儿子谨记!”

    澹姬叹了口气……独宠一人,再于君夫人发生龃龉,后宫不起风浪都难。

    这时,魏无忌则问道:“母亲来此,就是给儿子说这些的?”

    此时魏无忌心里想的则是,是谁打了自己的小报告,居然请动太后来问罪于他。

    曹馨?张美人?还是赵美人?

    澹姬可没想到自己儿子会这么想,她来这里确实还有事的。

    便听她道:“谢氏母子之事,你不必过于烦心……为娘会下诏命,昭告天下魏成泽重疾而死,谢氏丧子闻之哀痛而逝!”

    听到澹姬这么说,魏无忌还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若是自己母亲以太后之尊下诏,不敢其他人信不信,但谢氏母子之死便与魏无忌无瓜葛了。

    相当于澹姬将这份因果接到了自己身上,世人目光也只会转向澹姬身上。

    但魏无忌则道:“儿子所虑,若有人非议,恐扰母亲清誉!”

    澹姬笑了笑,却没多说什么!

    然后魏无忌便明白了,自己母亲这是为了自己,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誉了。

    于是乎,魏无忌方才心里对自己母亲那点儿不满,此刻也就烟消云散。

    母亲对孩子,终究是那么无私的!

    

第743章 秦公有两子() 
周王宵六年(魏侯四年)四月初十,秦都咸阳。

    作为当世大国,咸阳城的面积丝毫不小于武安,而因地处西北的缘故,更多了几分粗犷豪迈。

    因最近几年发生羌乱,秦国为应付这些羌人花费了不小力气,所以当魏国又在唐国搞事的时候,秦国便彻底淡定不下来了。

    之前围堵魏国的时候没有羌人捣乱,所以秦国始终能派出强大军队与魏国作战,但眼下却是不行了。

    羌乱虽然暂时被压下去,但仍需秦国派大军震慑,否则必有卷土重来之势力。

    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再难同以往那样,对魏国随随便便便派出十几万大军威慑。

    更何况,秦国国力消耗很是严重,对上的却是修整了三年多的魏国,此消彼长之下便更难平衡战局了。

    所以在今天的大朝会上,面对魏国人在唐国的步步紧逼,秦国陷入了是否出兵的争执中。

    秦国是典型的老式国家,国家高层的构成很简单,除了站在最高峰的秦国公室,剩下的便是咸阳城内的大贵族们。

    但和魏国世族不同,因为地处西北贫瘠之地,且东西南皆有强敌的情况下,咸阳世族还是紧密的团结在公室周围的。

    可团结只是他们的政治立场统一,却不代表他们的理念是相同的,所有也就在对是否出兵唐国的问题上有了分歧。

    此时的秦国朝堂大致分为三个派系,其一便是主持出兵的东部军事集团,其二便是认为该暂缓出兵的西部军事集团,第三便是保持中立的那波人。

    这里的所谓东西之分,划分的依据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在场这些人族中的封地位置,依据族中子弟任职所在来划分的。

    也就是说,咸阳世族中那些封地在东面,或者族中子弟在秦国东部任职居多的,便支持立即出兵唐国,反之则不赞同出兵。

    有这样的情形其实很好理解,利益在东面的自然不能坐视唐国沦陷,而利益在西面的当然认为防守羌人才是要务。

    两方相持不下,让君位上的秦公赢巽也是不知该如何抉择。

    说到底,还是怪自家实力不够强,否则那里还需考虑重点防守那边。

    但决定终究是要下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时候早下还是晚下决定对战局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无视下方臣子的争吵,此时的赢巽不由在想,若是自己初继位的时候,恐怕已经下了出兵唐国的命令了吧!

    是的,赢巽心里是偏向于出兵唐国的,因为他知道对秦国来说,魏国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可是赢巽也明白,此时的秦国出兵魏国,很有可能是干不过对方的,若是兵败则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赢巽拿不定主意有西部军事集团反对的原因,但同时也有赢巽自己的对出兵的担忧。

    归根结底,终究还是赢巽自己难以取舍,或者说失了背水一战的勇气。

    所以,此时赢巽还是很羡慕那位年轻魏侯的,对方有依照自己意志推行国事的豪情,可他却老了。

    于是秦公不由将目光扫视下去,便看见站在朝班前方的几个儿子!

    赢巽不由此时在想,若是自己薨逝之后,这些年轻人谁又能继承大秦呢?

    一想到此处,赢巽便起了考教自己儿子的心思,甚至他连题目都已经想好了。

    看着下方扰乱不堪的朝班,赢巽则沉声道:“好了……都住口!”

    虽然吵得厉害,但赢巽国君的威仪却是强势,一句话出很快所有人都规矩站好。

    接着赢巽便道:“既然今日商讨不出结果,那诸卿便回去再好好想想,明日朝会再议此事吧!”

    随后赢巽便宣布了朝会结束,一场关乎重大的讨论就这样中止,事情又得拖到明天去了。

    下朝之后,赢巽便将自己最得力的儿子中留了下来。他的儿子虽有十几个,但能托付大位的却只在这二人之间。

    走在秦宫廊道内,秦公赢巽身子有些佝偻,所以一行人的速度都很慢。

    魏无忌在感慨国事操劳的时候,却不知比他年纪大上许多的赢巽,还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看着已经两鬓斑白的父亲,跟在赢巽身后的三公子赢辕和五公子赢据,此时心里也有些感慨。

    原来一直以来都仰望的父亲,在岁月的蹉跎下也白了发,弯了腰!

    “方才,怎么不见你二人说话?”走在前方,赢巽出声问道。

    此时作为兄长的赢辕则答道:“两方臣子都说得有理,此事自有父亲裁断,儿子不必发言!”

    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大家都把问题谈得很清楚了,一切都只是在等赢巽的决断而已。

    但赢巽是来考教自己两个儿子的,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便听他接着道:“那么现在,你们也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我大秦,是否该出兵唐国?”赢巽抛出了自己的问,然后看向了两个儿子。

    实际上,赢巽对自己儿子可能的答案已经有了猜测……

    三公子赢辕多与东部集团来往,应该是支持出兵唐国的;而六公子赢据则与西部集团交好,不出意外是反对出兵的。

    但赢巽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他需要的不是儿子帮助自己做决定,而是看他们分析事物的方法。

    三人此时已经来到一处凉亭,于是赢巽便坐到了凉亭内,准备听取两个儿子的回报。

    首先回答的自然是三公子赢辕,只见他对老父亲一拜后,便道:“儿子浅薄,父亲既要儿子作答,那儿子也就直言不讳了!”

    赢巽点了点头,然后赢辕便道:“儿子以为,我大秦此时应当出兵唐国,以抵御魏国兵峰……”

    随后,赢辕便提出了以下两点理由:其一,魏国灭掉唐国,则秦魏之间再无缓冲,所以唐国必救;其二,如今羌乱已平,短时间内难以复发,秦国可以两线抽调兵力,有能力抵御魏军。

    赢辕说完后,便小心退后一步,然后抬头看向了自己父亲。

    却见此时赢巽脸色并无变化,让赢辕也看不出什么来,也就不知自己是说对还是说错了。

    而后,便见赢巽看向老六赢据道:“老六,你又怎么看?”

    于是赢据有站出作答,就在赢巽认为已经猜到结果后,赢据却说了他个措手不及。

    只听赢据开门见山道:“父亲,儿子觉得三哥说得有理,眼下当先抵御魏军!”

    这下赢巽便被勾起了兴趣,但他脸上仍是不动声色,示意赢据接着说下去。

    便听赢据继续道:“儿子以为,相较于西北羌乱,魏人才是我秦国身死大敌!”

    “羌乱只乱我秦国一郡……两郡之地,而那魏侯想的却是覆我赢氏社稷,故而防魏先于防羌……”

    当听到这里时,对自己两个儿子的高低,赢巽便有了大致判断。

    老三赢辕利于东部集团,支持抵御魏国本是应有之意,很难说他不是为自己利益团体考虑。

    而老六赢据本属西部集团,认识到羌人与魏人威胁不同,从而得出应当抵御魏国。

    由此可知老六已是站在秦国国家高度看问题,而不再拘泥于派系之斗,比之老三高出了何止一筹。

    虽然心中有了判断,但赢巽此时仍是不动声色,只是说自己累了,然后便挥退了自己两个儿子。

    虽然不明白老父亲没来由问这么一通是什么意思,但两兄弟还是老老实实退了下去,还有许多事等着他们忙。

    看着两个儿子离去的背影,赢巽缓缓露出笑意,自己算是后继有人了!

    

第744章 大将军郑昌() 
同样是在四月初十,当秦人还在纠结是否出兵唐国时候,魏军突入唐国后已经拿下了其东部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

    唐国比肖国大上不少,其地有魏国一郡大小,因为这几年要防御魏国,其国内军队已扩编至六万之中。

    军队数量虽增长了一杯,但其本就不高的战斗力便更是下滑厉害,以至魏军几乎都没怎么发力,便拿下了唐国几处城邑。

    但其兵力众多也不是全无好处,比如像现在这般,就非得魏军一个个的去拿下这些城池不可。

    可唐国的兵力再是增多,也不过区区六万而已……在魏无忌继位对军队进行大调整后,如今仅西关大营的兵力便达到了八万之众。

    而眼下负责攻略唐国的,便是由郑昌所辖的西关大营诸部,而他们也不过动用了五万兵力。

    站在已经攻下的唐国城池城楼上,郑昌仔细听着下属报告,眼神之间露出思索之色。

    “将军,此战我军伤亡不过百,便拿下了这座城池……这唐国军队战力属实是差!”郑昌身边,一名将军笑着说道。

    郑昌点了点头,便道:“唐国本为小国,当初养那三万军队都属费力,如今不自量力扩充军队,那叫什么军队?”

    没错,在郑昌眼里,唐国那六万大军,不过是拿着武器的农民而已,连饭都吃不饱……能有什么战斗力呢!

    然后,这名将军便又道:“大将军,您奉诏征伐唐国,如今战事接连得利,日后班师之际……君上必有厚赏啊!”

    这声大将军可将郑昌叫得骨头都轻了几两!

    当初郑昌虽然提领西关大营,但却并未正式受封大将军,如今得偿所愿他当然很得意了。

    要知道,大将军之上便是柱国将军了,如今他已恢复封君之爵,若是再升任柱国将军,便真的做到人臣之极,可谓光宗耀祖了。

    可要做到这一点,郑昌知道自己前路还很遥远!

    就算把眼下的唐国解决了,那也只是坐稳了大将军的位置而已。

    郑昌心里很清楚,国君将扶上了大将军的位置,自己若是不能拿下唐国,恐怕西关大营逐渐的位置都坐不稳。

    如今国君已经坐稳了朝堂,正是急于安插自己嫡系的时候,连对对国君继位劳苦功高的徐安宏都不得为此让位,郑昌不觉得自己更特殊一些。

    相比于伍明炎那些人,郑昌又觉得自己幸运无比,至少自己还有努力的机会,而那些人已经是冢中枯骨。

    所以站队这种东西确实很重要,便如郑昌这般上对了船,还恢复了自己城阳君的封号。

    想起武安那些一开始还不配合的世族中人,郑昌此时都还想骂那些人愚蠢。

    国君当时是谁?是掌握了全国大军,为国人尊为战神的武扬君啊!当时国内谁能反抗?

    世族那些人保守顽固不知死活,非逼得国君大开杀戒,杀得武安人头滚滚之后才安分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