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栋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栋梁-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一清聪颖好学,晚上时候还经常跑到寺庙之中借着长明灯读书。

    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悉心引导和教授,还有他自身的刻苦努力,杨一清在幼年时候就博览群书,通读背诵了四书五经,凡经史百家,典籍文献无一不看。在他七岁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能写出好文章了。

    镇江府丹徒县县学教谕以为像是杨一清这样的神童实在没有必要去读县学,也没有必要参加小考了。于是乎,便直接让杨一清越过了秀才,直接去南京国子监读书。杨一清不负众望,十四岁乡试高中解元,十八岁登成化八年进士第,二十一岁开始正式为官。

    穿越大明,周致甚至把杨一清当成了偶像一般崇拜。他暗暗想到,杨一清在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自己就是一刻也不耽搁,考中进士也要等到弘治十二年了,那时候自己也早已十九岁,俨然比杨一清要长了一岁。

    况且杨一清文德武功,人品也着实不差。自己日后想向杨一清看齐,还需抓紧努力,一刻也不能放松。

    此时的杨一清就坐在正堂上,和自己距离很近,周致的一颗心也跟着激动的砰砰跳起来。

    周致是案首,自然要第一个上前与杨一清、彭泽等行礼。周致暗暗深吸几口气,尽力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抬头挺胸,阔步走至杨一清近前,跪地磕头。

    秀才举人之类见到了知县等官员可以不跪,周致此时刚刚通过了府试,才是个童生了,见官自然是要行跪拜之礼的。况且此时相见的是大明历史上威名赫赫的人物,现在是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北直隶督学大宗师,堂堂的正三品大员。

    周致朗声道,“庆都县学生周致叩见提学官大人!”

    声音清朗,举止得体,在不卑不亢中却又是显示出对杨一清的无比尊敬。

    杨一清轻轻点头。

    这次杨一清来保定府巡查府试,其实只是例行公事。今日正好赶上府试放榜,所以杨一清就萌生了见一见诸考生的念头。当然了,这其实也是走走过场而已,毕竟他是正三品的大员,对府试这样的小事还不是很重视,而且今日见的也只是童生,杨一清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这倒不是杨一清矫情自大,而是他的官位在那里摆着,眼界自然也就高了很多。

    不过他此时倒是对周致多看了几眼。周致是府试案首,而且周致的考卷他也曾见过了,文章的确写的不错,而且还听闻周致只是在不到一个时辰就交了考卷,这让杨一清对周致还是有些兴趣的。

    要知道,在这大明北方,尤其是万县庆都县之类的荒僻小县,读书人本身很少,而且作文的水平比起江南那些富饶之地的读书人来说,差的不少。可一个乡下穷小子周致府试写出来的文章比江南府试的案首也并不逊色。

    杨一清旋即微微点头,道,“起来吧,你府试虽贵为案首,但也不可傲慢自大,切记‘满招损,谦受益。’”

    周致忙道,“学生记下了!”

    而后站起身,又上前见过知府彭泽。

    周致和彭泽早已相识,而且彭泽早已说过要周致称呼他为叔叔,对这次周致考中府试案首,彭泽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和周致虽说比较亲近,但此时是在这样的场合,尤其是当着提学官杨一清和那九个考生的面,自然不过多流露,只是象征性的和周致简单说了句,“你虽是府试案首,但和江南那些人才济济之地的考生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日后还需继续努力。”

    周致见过了彭泽,接下来又见过万县知县边大生,唐县知县杜德,还有博野知县司马守夜。

    边大生和杜德都是对周致笑脸相迎,他们一来是看重周致的才学,另外则是看着庆都知县陈光耀的面子。周致县试考了案首,那自然是知县陈光耀的学生了。此时对周致礼遇有加,那自然是给足了陈光辉的面子。

    尤其是万县知县边大生,几乎是站起身,对周致上下打量,喜的合不拢嘴,连连说道,“周致一表人才,这次考了府试案首,只要假以时日,日后定然前途不可限量呐!你是我们万县庆都县一带的人才哩!”

    他这样热情的表现,自然不是单纯是给陈光耀面子了。边大生和司马守夜不睦,而司马守夜三番五次扬言说这次府试案首非博野刘家的刘龙莫属。可最终却是被周致夺了去,这无疑是狠狠打了司马守夜的脸。此时他表现的热情,更是对司马守夜的一种轻蔑和奚落。

    当然了,边大生还知道周致是礼县刘禹的学生,他这样亲近周致,自然也是想和刘禹有了交集,而刘禹的人脉那是相当广泛的,自己真若是和刘禹有了关联,那对自己的前程必定有益。

    呵呵!这是司马守夜还不知晓周致和知府彭泽的关系,估计若是知道的话,此时的司马守夜会对周致更加热情。

    周致后面的刘龙,岳书震以及府试前十名的其他人都一一学着周致的样子,见过了杨一清、彭泽以及四县的知县。

    最后十个人并排站立,杨一清脸色凝重的要开始简短的统一训诫。

第217章 人比人,气死人() 
杨一清说儒童通过了府试,就是童生了。童生虽然是读书人中的最低等,但却是正式的读书人,是未来考取功名的一个开始。

    眼前这十个人是这次府试的佼佼者,自然也是童生中的佼佼者了。眼下朝廷政治清明,正是读书人大展抱负的好机会。内阁首辅徐溥更是爱才如命,他希望这十个人不懈努力,顺利通过五月份的道试,而后抓紧考乡试,会试,最后为官,为大明朝廷和天下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

    总之无非就是激励在场的这些童生之类的言辞。

    杨一清虽然说的很简短,但用他那浑厚的嗓音说出,铿锵有力,很有些味道,还是在场的童生们热血为之沸腾,而后暗暗下定决心,回家之后更会努力读书。

    以周致为首的众童生聆听完教诲,十分恭谨的朝杨一清深鞠一躬,杨一清微微笑着摆摆手,作罢。

    知府彭泽是这次府试的主考官,是出题者,也是阅卷者,自然也简短的说了几句话,内容和杨一清的大致相仿,而后众童生谢过彭泽之后,转身离开县衙正堂。

    周致刚刚走了两步,突听彭泽随意说道,“杨大人,眼看天色已晚,杨大人每日忙碌,自从来了这万县,下官还没有为杨大人正式接风,不若今晚就在这万县县衙,我等为杨大人接风如何?”

    “呵呵!彭大人还是那般客套,盛情难却,本官悉听尊便!”杨一清淡然说道。

    此时杨一清的目光还投注在那慢慢走出的众童生身上。他这一举动其实并无深意,只是一个随意的动作。可彭泽却灵机一动,说道,“周致,你且留下,杨大人还有话说。”

    杨一清一愣,不过既然彭泽这样说了,杨一清却也面色如常的没有反对。

    只是彭泽这样一句话,让那些童生对周致就羡慕的要死。

    周致考了府试的案首,已然让人无比羡慕了,此时提学官大人竟然还要单独留下他说话,这周致可是走了大运哩。

    唉!人比人,气死人!

    此时羡慕也没有丝毫用处,谁让人家周致才学出众,考了案首呀。

    刘龙对周致可就不仅仅是羡慕了,他的眼睛微微眯起,眼睛通红,一时嫉妒不已。

    这案首本来是我刘龙的,可为何老天如此不睁眼,却是落在了周致身上,难道我刘龙是做错了什么吗?

    唉!可能是太过骄傲,太过轻敌了。

    万县博野县庆都县和唐县虽说都是小地方,但却也不可小觑,高手在民间,这些小地方也是藏龙卧虎的。

    说起来这刘龙倒不是那种无可救药之人,此时他对周致嫉妒恨,但也知道府试就是凭的真才实学,自己没有考中案首,那是自己才学不够。

    他倒是懂得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这一点儿还是很难能可贵的。

    周致听到知府彭泽要自己留下,一时激动不已。要知道,这可是和杨一清近距离接触的一个好机会。

    刚才其实周致早已发现,自己虽说考了府试案首,但杨一清其实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也并不怎么在乎自己。也难怪了,大明的一年府试,不知要产生出多少个府试的案首,自己如何在这样一位大人物心里荡起波澜。

    既然又有了一次机会,那这一次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自己要在杨一清心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样想着,周致就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

    杨一清、彭泽,以及四位知县早已站起身,边大生朝周致淡然说道,“周致,既然知府大人和提学官杨大人还有话和你讲,就随我们去后宅吧!”

    这里是万县县衙,万县知县边大生俨然就是东道主。都是在官场上混的人,边大生自然非常精明,他从彭泽的一句简单要留下周致,就轻易的判断出彭泽很看好周致,周致和彭泽说不准还有些关系在里面。他不禁甚为欣喜,这样一来,自己和周致走的紧密了,自然能讨好彭泽。

    真要是和彭泽拉上了关系,走进彭泽心里,成了彭泽的人,这对毫无靠山的边大生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之事。所以此时边大生对周致就更加热情了。

    周致急忙重重点头应允,随着他们一起走向后宅。

    边大生很快吩咐下去,时间不长在后宅的正厅便摆上了一桌丰盛酒宴。

    杨一清还是没有对周致过多的注意,和彭泽等人围桌而坐,谈笑风生,倒非常爽朗豪迈。

    在场的人都是朝廷的官员,杨一清是正三品,彭泽是正四品,四个知县也都是正七品官,而周致只是刚刚有了一个小小童生的身份,他们在桌前就座了,可周致哪里能不识好歹的围桌坐下?

    周致只是谨小慎微的垂手侍立在桌旁。

    还是彭泽笑道,“杨大人,不瞒大人说,这个周致和下官其实早已相识,他曾经救过下官内人和犬子的性命呐!”

    杨一清一愣,不过旋即笑道,“周致的文章本官见过了,呵呵!案首当之无愧,彭大人无需多说,本官是信得过彭大人秉公阅卷,公平公正的。”

    彭泽和杨一清其实早已相识,而且彭泽早已听闻杨一清为官清廉,一直很敬重崇拜杨一清。只不过因为两人官位差一些,又不是在一起为官,所以他们接触的并不多。

    不过杨一清是何等精明之人,一双眼睛洞若观火,为官早已二十几年,此时他又是督察院的右都御史,自然对彭泽的为官非常了解,他对彭泽是很欣赏的。

    “多谢杨大人信得过!”彭泽端起酒盏,道。

    杨一清慢慢饮了一口酒,道,“本官不知这周致是如何救人的,还请彭大人详细说说!”

    别看只是这随口一问,陈光耀心里却是一阵欣喜,周致心里也是一阵激动。这说明杨一清终于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周致身上,而且对周致有些关注了。

    彭泽不敢怠慢,也不敢有丝毫隐瞒,便将周致如何救下他妻子和儿子的经过详细说了出来。

    杨一清听了不住点头。

    其实杨一清虽然是文人,也是走的科举一路才做的官,但他却对文人那种书呆子气和酸气很是看不起。在他看来文人也应该有强壮的身体,也应该有股豪迈勇武之气,才是真正的男儿。

    若不然日后的杨一清也不会抵御外侮,驻守边关,在三边总制的位置上一干多年。

    杨一清听彭泽说完,将目光投注在周致身上,说道,“周致,过来坐吧。”

第218章 冰壶见底清() 
周致在最下首的位置坐了,身体挺的笔直,只是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这样的坐姿体现出对杨一清的无比尊重。是呀,能和提学官大人同席饮宴,那是一件何等荣幸之事。

    不过周致表现的倒不是很拘谨,顺手拿起筷子,先是夹了一口菜塞进嘴里,慢慢咀嚼了一下,而后便站起身,双手捧着酒盏,朝杨一清道,“学生周致给提学官大人敬酒!学生虽生在乡野间,但也早就听闻大人的名声,大人文韬武略,样样出类拔萃,学生敬服之至。

    大人为官一向清廉,为百姓们着想,心中装着百姓,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大人正所谓‘冰壶见底清’啊!”

    好像马屁在什么时候都会适用,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贤人。杨一清现在可谓顺风顺水,位高权重,可听了周致的这一通马屁,还是极为受用的。

    尤其是周致这最后一句“冰壶见底清”更是说到了杨一清的心坎上,让杨一清心花怒放。

    其实早在杨一清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杨景就对杨一清提出一个人生的要求,那就是要“冰壶见底清”。这么多年过去了,杨一清始终将这个要求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严格要求自己。

    “冰壶见底清”是杨一清的人生追求,不过这只是藏在他个人心底的。以前却从来没听过别人对他的这样一个评价。今日周致却是说了出来,一时间杨一清的一颗心也跟着稍稍躁动起来。

    暗道,我毕生的追求不过是“冰壶见底清”,莫非真的达到了?若不然周致一个乡下小子如何会知晓?

    呵呵!他哪里知道,周致完全是因为在后世读书的时候,看到过后人对杨一清的至高评价是“冰壶见底清”,所以在当即有此一说。

    当然了,周致在后世对杨一清的了解还不止这些,其实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的。若不然,周致也不会有把杨一清当成心中偶像的想法。

    彭泽和陈光耀对周致真是着实不错,他们二人察言观色,发觉杨一清面露欣喜,便也随之端起酒盏说道,“刚才周致所言不差,杨大人清明之至,是下官的楷模呀!”

    有了他们二人的助兴,其余三个知县也不敢怠慢,慌忙恭维杨一清。

    杨一清哈哈大笑,众人将酒盏中的酒一饮而尽,包括周致。酒桌上的气氛因为周致的一番话空前和谐高涨起来。

    直到此时,杨一清在周致身上投注的目光多了起来。忽而杨一清笑道,“周致生在乡野,却不堕读书之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