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奏章是定王朱慈炯,蓟辽总督王永吉、辽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联名上呈的。

    而书信则是吴三桂朱慈烺的。

    “定王?”朱慈烺拿起那本奏章翻看一看,就笑着对吴襄言道,“老泰山,长伯倒是长进不少了,知道拿本宫的弟弟当挡箭牌了。。。。。。不错,不错。”

    吴襄并没有看过奏章,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听朱慈烺提到了定王,总觉得有些不妙。

    “千岁爷,犬子他把定王殿下怎么了?”

    朱慈烺摇摇头,笑道:“是李自成和多尔衮一块儿到山海关下了。。。。。。都是命啊!”

    这吴三桂就是个当汉奸的命!想挽救他都很难啊!

    朱慈烺将奏章递给吴襄,自己又拿出吴三桂的亲笔信看了起来。

    吴三桂亲笔信上的内容是向朱慈烺表忠心的,同时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把定王朱慈炯推在前面——按照吴三桂的说法,以定王为主是避免满洲人逼降。满洲人能逼降辽东军,但是无法逼降大明定王。

    只要辽东军还在大明这边,哪怕失去山海关,也能盘踞山西或京师继续和满洲人周旋。

    想法是很好的,不过多尔衮、范文程和洪承畴什么水准?吴三桂和他们玩心眼还太嫩了。

    再说了,吴三桂手中可以打的牌也不多啊!

    如果李自成呆在北京不动,吴三桂就是各方面拉拢的对象。可李自成一旦亲征吴三桂,那就是吴三桂找满洲人救命了。

    所以他的汉奸是当定了!

    “千岁爷,”吴襄也已经看完了奏章,老头子眉头紧锁,“老臣的犬子三桂对您和朝廷都是忠心的。”

    “知道,知道,”朱慈烺和颜悦色,没有丝毫动怒的样子,“长伯的忠心本宫素来知道。他把定王抬出来也没什么。。。。。。要不然他凭什么去和鞑子谈判?他不过是辽东总戎,上面还有蓟辽总督呢!

    而且天下已然是大乱之局,大明江山已经地动山摇,诸藩都是太祖高皇帝血脉,依照高皇帝所遗之祖制,理当挺身而卫社稷,岂能只做富贵闲人?”

    “千岁爷,”兵部尚书陈锐闻言,低声提醒道,“藩王所尊之礼,也是祖宗所留之家法,况且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朱慈烺摆摆手,笑道:“藩王之禁都是太平盛世时候用的,如今是什么世道?再说了。。。。。。定藩都已经被捧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了。本宫何不顺应一下人心?想来父皇也乐见此事吧?”

    他顿了顿,站起身道:“定藩出镇督军之事,还是得和皇上说一声的。陈先生,随本宫走一趟行宫吧。”

    。。。。。。

    “什么?春哥儿你要废除藩王之禁?”

    崇祯皇帝听儿子提出要让定王出镇督军,心里自然是高兴的——朱慈炯看上去可比他哥哥要孝顺,一言一行都合乎亲王规范,有他在外督军,朱慈烺这个逆子就不得不有所收敛了。

    不过面子上,崇祯皇帝还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可不能让逆子看出自己的心思。

    朱慈烺笑着:“藩王之禁已经过时了,况且如今也不剩几个藩王了。。。。。。那些失藩流亡的,也不能算藩王了。还在本藩的,也该给他们松松绑,让他们出钱出力,保卫朝廷,也保卫自身的安危。”

    如今明朝的藩王只剩下一个蜀王朱至澍还在封地呆着,其他人跑得跑,死得死,藩王之祸早就是没影的事儿了。

    即便是蜀王朱至澍也挨不了几日,能不能撑到给他松绑的令旨抵达成都都不好说。

    至于定王朱慈炯,因为没到就藩的年纪,也就没有封地了。

    “那定王的封地在哪儿?”崇祯皇帝还是皱着眉头,尽可能掩饰自己喜悦的心情。

    “代州怎么样?”朱慈烺斟酌着说,“等流贼从北直隶败走后,就让三弟去大同府当藩王吧。”

    “封去大同府?”崇祯皇帝感到有点不对头了,“可大同府能收回来吗?”

    “能啊。”朱慈烺笑着取出了以定王名义上呈的奏章,交给了崇祯。”流贼伪帝李自成已经兵临山海关,而东虏的十万大军同样到了山海关以东。。。。。。所以王永吉、吴三桂已经决定向东虏借兵。

    李自成这次必败了!而宣府、大同等地不过是迫于无奈而降贼的。一旦流贼败走,多半会反正回到朝廷麾下的。咱们在这个时候派三弟去大同坐镇,正好可以鼓舞宣大军民之志气,使宣大成为我大明的抗虏重镇。”

    抗虏重镇?崇祯一听,原本的好心情一下就荡然无存了。

    这个逆子太狠毒了!已经害得两个弟弟沦为闯逆俘虏还不够,居然还要把孝顺孩子慈炯也推到东虏的虎口中去。。。。。。这是囚父杀弟啊!简直能和李世民相比了!还好朕不是李渊那样昏君,是不会让逆子得逞的!

第149章 好奸的汉奸啊!() 
山海关以东,威远堡。

    多尔衮的殿帐现在已经设在了山海关外,欢喜岭脚下的城堡威远堡。他的十余万八旗大军,则在欢喜岭周围扎下了营盘。满洲兵的四色战旗迎风而展,一眼望不到边。帐篷、篝火、炊烟,还有此起彼伏的战马嘶鸣。。。。。。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山海关上的人们,战无不胜的八旗天兵已经到了!

    不想死的话,那就赶紧的,剃发降清,开关以迎王师吧!

    虽然兵威赫赫,而且山海关那头还有另一伙来要守关将士性命的大顺天兵。但是入住威远堡的多尔衮却有点小郁闷,因为他刚刚从山海关上来的祖泽溥那里得到了一个确切的坏消息。

    大明朝原来还没有灭亡!

    因为崇祯皇帝和太子朱慈烺还活得好好的!

    不仅活着,手里还有两万精兵,还有两百艘战船,而且还在天津卫打败了流贼的追兵。

    另外,领导大明朝廷突围和在天津击败流贼追兵的并不是崇祯皇帝,而是抚军太子朱慈烺!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已经换了实际控制人。“明君”崇祯被架空,一个阴险狡诈的不孝太子掌了实权。

    而更让多尔衮头疼的是,山海关上此时还多了个大明定王!

    从一开始,吴三桂、王永吉这两个奸人就躲在十三岁的定王朱慈炯背后,以他的名义和满洲交涉。

    而今天带着礼物抵达威远堡的祖泽溥依旧拿着以定王名义写的国书,来和多尔衮商量借兵事宜。这可有点让多尔衮为难了。

    原来在赶赴山海关的途中,多尔衮已经和范文程、洪承畴商量好了。一定要迫降吴三桂,还准备封吴三桂做平西王。

    可是现在吴三桂这个奸贼不承认自己是山海关上明军的老大,而是捧着一个小孩子定王当挡箭牌。这让多尔衮很为难啊,他能封吴三桂,但是封不了定王朱慈炯啊。

    而且崇祯和大明朝廷都在大沽口也是个问题——定王、吴三桂、王永吉、高第这些人随时可以浮海而走。

    千古艰难唯一死啊!因为怕死当汉奸的大有人在,如果可以跑去江南继续花天酒地的,谁他n的投大清当汉奸?

    特别是那个吴三桂,妹妹眼看就是大明抚军太子的正妃了,将来就是大明皇后。他只要带上三两千家丁南下,还怕没有荣华富贵?

    所以多尔衮也不能把山海关上的那几位逼急了。要不然他们都跑了,山海关上的部队没准就投降了李自成,到那时多尔衮的死期就近了——不是被李自成打死,而是被大清国上层的那群王爷、贝勒、贝子联合起来弄死。

    因为大家伙支持他当了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就是指着他带领大家入关去把北京城搬空的,结果让人堵在山海关进不去了,他回去还能活命?

    一想到自己这么英明一个摄政王,搞不好就吴三桂、王永吉这俩奸贼给坑死了,多尔衮一下就郁闷起来了。

    正郁闷的时候,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个老汉奸已经联袂而来了。

    和多尔衮的郁闷不同,两个老汉奸却是喜气洋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来看多尔衮笑话的?

    大清摄政王见了他们气儿就不打一处来——走山海关入口就是他们俩的主意啊!

    现在这情形,绕道燕山北麓也来不及了,真是可恨!

    “臣为摄政王贺,为大清贺!”

    “大捷在即,臣为摄政王贺。”

    两个老汉奸也不看摄政王的脸色,上了就躬身行礼,还说着贺词儿。仿佛大清已经定鼎北京似的!

    “有什么好贺的?”多尔衮气呼呼的,“山海关上还有个定王。。。。。。天津大沽口那边还有明朝的朝廷。吴三桂、王永吉依旧不肯剃发降清,只说借兵助剿。”

    有点獐头鼠目的洪承畴明白多尔衮的心思,当下呵呵一笑:“饭要一口口吃啊,仗也要一场一场的打。

    我大清的当务之急,就是三个,一是拿下山海关;二是打掉李自成的精锐老营;三是把明朝关宁军控制住。

    至于吴三桂、王永吉是不是剃发降清并不重要。。。。。。而且现在强迫他们降清也不是上策。”

    “这话怎么说?”多尔衮问。

    洪承畴道:“如果吴三桂、王永吉剃了发,大沽口的明朝皇帝和太子就没有指望了。。。。。。他们要没指望了,就会浮海南下。让他们到了南京,大清再要拿他们就困难了。特别是那个抚军太子颇有一点才干,没准能整顿局面,经营出一个半壁江山来。我大清难道就安于一个北朝吗?”

    啥?有一个北朝还不满意?有一个北朝半壁江山的局面,本摄政王就开心死了。。。。。。

    多尔衮翻了翻眼皮,心道:你个洪承畴比本王还黑心啊!你还想一统天下?

    “那吴三桂、王永吉不剃发,崇祯父子就会留在大沽口不走了?”多尔衮沉声又问。

    洪承畴拈着胡须笑道:“老臣有把握可以略施计谋,诳崇祯父子往北京而来。。。。。。到时候只要让八旗天兵在中途劫杀,就可一举将其诛拿获。到时候摄政王只需封崇祯父子一个亲王爵位,圈在北京,让他们继续享受富贵,大明各地就可以传檄而定了。”

    其实封亲王圈养云云的,都是套话——崇祯是洪承畴的故主,如果洪承畴说要把崇祯弄死,就显得不够厚道。所以得说圈养,养着养着就风光大葬了,也是天命使然。。。。。。

    “怎么诳?”多尔衮追问。

    洪承畴道:“此事不难。。。。。。只需在败闯逆后,暂不入北京城。同时再遣使大沽口,和崇祯父子约定岁币及犒赏之事即可。

    崇祯父子闻天兵只图金银财帛而无意关内土地,一定会返回北京,至少会回到天津。”

    “崇祯父子会上当吗?”多尔衮又问。

    “一定,额,应该。。。。。。会的!”洪承畴忽然也有一种拿捏不定的感觉了。如果现在大沽口那边眯着的是崇祯,那他有十成的把握,可是现在换成了一个“囚父杀弟(借刀杀)”的朱慈烺,还真有一点不好说了。

    “那吴三桂手底下的几万兵马怎么办?”多尔衮迟疑着问,“万一他们回到崇祯父子手中,我大清天兵还能拿下崇祯父子?”

    洪承畴笑道:“关宁军的家眷都在山海关,山海关到了咱们手中,关宁军的家眷就被咱们控制了。

    而且山海关之战必然是关宁军先和流寇消耗,待其两败俱伤后再出动八旗劲旅。王爷觉得吴三桂敢用疲惫损耗之兵和天兵对抗?等天兵入了关,王爷就可派吴三桂率万余骑兵并两万八旗兵追击流寇,不让吴三桂的兵马入北京。。。。。。而吴三桂留在山海关的步兵,不仅群龙无首,还有八万天兵看守,还不是任凭王爷摆布?

    等到崇祯父子被我大清所得了,吴三桂还不是为王爷所用?”

    多尔衮小眼睛眯着,细细琢磨了一番,终于朗声大笑了起来:“妙啊!真是妙啊!洪先生果然是我大清的诸葛孔明!”

    就在这时,帐殿之外传来了通报的声音:“禀摄政王,山海关上又派来了使者,说流寇大军已经离开红瓦店营地,正往山海关西的石河滩进发,大战一触即发!”

第150章 鞑子真的来了!() 
大顺永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

    山海关内。

    “鞑子来了!鞑子来了!”

    从南面的石河滩到北面的一片石山口之间,整个战场,突然响起了山呼海啸般,充满了惊恐情绪的巨大呼喊声音。

    和这呼喊声相伴的,还有“哇!哇!哇!”的齐声呼叫,以及忽然从南面海上刮起的一阵狂风。也不知道是老天为难人,还是靠海的山海关一带在夏季本就多飓风。

    反正这阵刮得飞沙走石,天色昏暗的狂风就在石河滩战场上的大顺军和关宁军厮杀到难以分解的时候突然起来,将李自成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一次由3000马队发动的冲击生生打断。

    就在指挥部队苦战血战了大半天,已经深感到吴三桂的关宁军扎手的李自成想着要不要收兵回营休息的时候。大队大队旗帜、服色、帽子都和关宁军不同的骑兵,突然在石河滩战场的东侧出现!

    随后他们就借着风势和习惯海边大风气候的关宁军一起,发起了冲锋!

    在满洲兵出现之前,大顺军和关宁军已经在山海关以西的战场上厮杀了两日,已经疲惫不堪。特别是从今日凌晨开始就是双方的决战,更是打得非常艰苦。六万大顺军在李自成的亲自督阵下,向出阵数量不足三万的关宁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双方在可以涉渡的石河两岸的河滩上反复厮杀,尸体铺了一层又一层,鲜血流进浅浅的石河,几乎将河水染成了红色。

    在大顺军这边,死的可不是凑数的乌合,而是一水的老营精锐!

    因为这一次李自成是七百里远征,又赶时间,想抢在满洲人入寇前拿下关宁军。所以就没有带上拖拖拉拉又浪费粮食的乌合,全都带着老营兵。

    他就是想用老营兵的强大战斗力一举拿下关宁军!

    在出兵之前,他已经和麾下的大将们研究过山海关的地形,发现山海关的坚固是对外(东面)而言的。几处关城朝内(西面)的城墙都修得非常单薄,壕沟挖得很浅,也没有修筑城台、虎落这样的防御设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