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这这。。。。。。”崇祯皇帝听得都懵了。

    这办法好像能行啊!这么厉害的儿子,朕是怎么生出来的?

    “皇上,”一旁的顺天巡抚宋权小声说着,“这番谋划倒有七八成把握啊!如果能够得手,我大明中兴就有望了!”

    是啊,到时候朕就是太上了!崇祯心想:春哥儿要是复了京师,群臣只怕哭着喊着要他即位当皇帝了吧?

    “陛下,”冯元飏还有些犹豫,看着崇祯,“臣要不要走这一趟?”

    崇祯想了想,“你去吧。。。。。。你不去,他也会让别人去的。”他忽然压低了声音,“不过朕要给王永吉下一道密旨,你给朕带去。。。。。。记着,千万不能让太子知道!”

    太子会不知道?冯元飏心说:您那儿子就是人精啊,他会不知道自己和皇上走得近?会不知道王永吉手头还有2000督标,还有山海关总兵官高第的万把人也可以指使?

    “臣领旨。”

    皇帝的旨意,冯元飏自然不能不领,所以老冯还是恭恭敬敬领下了崇祯皇帝亲笔书写的手诏——现在崇祯皇帝也只有手诏可以下达了。内阁票拟是没有的,连皇帝的二十个宝玺也被朱慈烺的心腹黄大宝控制。

    没有朱慈烺的命令,崇祯皇帝根本不可能下达正式的诏令!

    。。。。。。

    “太子殿下,您真要让冯元飏去山海关?”

    “殿下,他可是皇上的人啊!”

    “殿下,吾儿三桂那边可以放心,但是王永吉和高第还有一万多兵马。。。。。。”

    “这倒不必担心,海运在臣手中,陆路又被流寇截断,他们过不来的。”

    抚军大元帅府内,吴襄、曹友义、李若琏和沈廷扬等四个卫指挥使正在给朱大太子出谋划策。

    朱慈烺则一边听他们说话,一边低头看着营务处的黄江、苏生所做的钱粮收支账目。

    现在已经是四月中旬了,他的克难新军刚刚支出了一笔月俸。朱慈烺给自己的这支军队开出的军饷水平可不低!

    最底层的帅府卫士也有一两五钱的月饷,帅府骑士可以拿到二两,校尉有三两,小旗有四两,总旗有五两,试百户是六两,百户有七两,副千户一下跳到十两,千户有十五两,镇抚是二十两,指挥佥事拿三十两,指挥同知拿四十两,指挥使拿五十两,左右都督是一百两,朱慈烺这个大元帅则是二百两的月俸。

    现在抚军大元帅府上下,都按照这个标准拿钱,包括朱慈烺的三个讲官,还有毕酒城、黄小宝等人,都授了相应的军阶,按照军阶高低,由营务处开饷。只有沈廷扬主管的海军卫例外,海军卫是外包给沙船帮的。包括原天津卫水师官兵在内的所有人员,都由沈廷扬开销。所有的船只,包括原属天津卫水师的沙船,也都一律转交沙船帮。

    而且沙船帮还得到了管理北洋海运贸易的权限!没有沙船帮的同意,任何商船都不得在北洋海域从事贸易。

    因此沙船帮有权向往来北洋的商船征收税银!

    作为交换,沈廷扬不仅要负担北洋海上作战,还要为朱慈烺运送人员物资,还要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火炮、火铳、火药。

    另外,从崇祯十八年起,沈廷扬还需要每年向抚军大元帅府上缴三十万两银子的“包税银”——这笔银子对沈廷扬而言并不是什么负担,因为他原本向各方面上贡的开销还超过这个数目呢!

    沈廷扬就是那种传说中不交税的明朝官商,但是不交税不等于可以不给各种大佬上贡。

    现在沈总舵主可是抚军大元帅府海军卫指挥使了,堂堂正三品的实职武官,还是太子亲信!

    向他索贿就和过去问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要钱差不多了。。。。。。而且朱慈烺还一再下旨严禁别人收受沈廷扬的贿赂,所以沈廷扬现在只需要向朱慈烺这个抚军太子交钱就行了,三十万两真心不多啊!

    “五梅,”朱慈烺看完了账本,直接唤着沈廷扬的号,“船只安排好了吗?陈圆圆也一块儿去的,可不能有什么闪失。”

    “千岁爷请放心,”沈廷扬笑道,“下官会挑最好的船和最好的水手。”

    朱慈烺点点头:“还有送苏巡抚和新军左师的7000人以及十万石漕粮都要尽快发运,他们早一天到登州,本宫就能早一天安心啊!”

    “臣已经安排好了,”沈廷扬道,“三日内,只要风向合适,就可以起运。”

    由于聚集在大沽口的人员和物资太多,发运起来就有点困难了。虽然沈廷扬现在有一百几十条大沙船,但还是不能一次性把大沽口的人员物资都运走。

    另外,朱慈烺还得在大沽口留下一批沙船随时待命——万一李自成吃错药率领主力来打大沽口了,朱慈烺和崇祯还得坐船逃命啊,所以人员物资就得分期分批的运走了。

    “好!”朱慈烺赞许地点点头,“对了,五梅啊,和你商量个事儿。”

    “千岁爷有何吩咐?”

    朱慈烺道:“能不能把海军的斑鸠脚火铳和佛郎机炮借给本宫?”

    “千岁爷要多少?”

    “斑鸠脚火铳给1000支,佛郎机炮给12门。。。。。。能拿得出吗?”

    沈廷扬思索了一下,点点头:“拿得出。。。。。。就是船上的防卫会有所欠缺,不过花上一两个月就能补齐了。”

    朱慈烺想了想,又道:“如果本宫下令旨给郑芝龙,让他采买1000支鸟铳或斑鸠脚铳,12门红夷大炮,他能答应吗?”

    沈廷扬笑道,“1000支火铳要少了,向郑家要5000支火铳吧。一支斑鸠脚顶天就是四两银子,5000支才20000两,12门红夷大炮最多2000两银子,对东南海商来说不算什么钱。只是货源难搞,江南不产火铳大炮。

    不过郑家是有货源的,他们的安平镇就产火铳、火炮,广东的火铳货源也被他家控制了。还有日本国的货源,日本国盛产火铳,上万支都能买来的。。。。。。就是需要花点时间。”

    “那就要10000支吧!”朱慈烺对沈廷扬道,“五梅,你的1000支斑鸠脚和12门佛郎机还得借给本宫。

    因为本宫要在海沙岛上练兵布防。。。。。。会一会传说中的八旗劲旅!”

第136章 还有不怕八旗天兵的?(求收藏,求推荐)() 
“殿下,您说什么?”

    “殿下,东虏的八旗可不是流贼能比的!”

    朱慈烺想一会八旗兵的想法一说出来,可就把吴襄和曹友义两个军中老将给吓着了。

    这可是八旗真鞑子啊!

    哪怕是重金打造的关宁军中,也只有最精锐的吴氏家丁才能和八旗正兵对抗,寻常的关宁军兵卒只能依着城堡抵抗八旗兵。至于关内那些和流寇打生打死的精兵,一旦遇上八旗兵,那基本就是有败无胜。打到现在,明军上下早就患上了严重的八旗恐惧症。

    打流贼的时候挺勇敢的部队,遇上八旗真鞑子马上就腿软,十分本事施展不了三成,本来能赢能保平的仗都能打成惨败!

    唯一能和八旗兵扛一下的关宁军,也就是能凭城而战,要在城外见了真鞑子一样腿软。

    敢和八旗当面锣对面鼓较量一下明军,恐怕还没有生出来呢!

    而且朱慈烺手中也没什么能打的部队啊。别看大沽口这边已经集中了近两万人的大兵,但都是凑数的乌合。也就是吴国勇从山海关带来的1000人能和八旗兵稍微较量一下,但是较量的结果多半还是一个输!

    只不过输得好看一点罢了。。。。。。

    朱慈烺的目光从吴襄和曹友义脸上滑过,看见两人都愁眉苦脸,忽然笑了起来:“老泰山,曹卫帅,你们是不是都很害怕八旗兵啊?”

    “这。。。。。。”

    “千岁爷,恕老臣直言,八旗如虎,流寇顶多是一匹豺狼!”吴襄连连摇头,“如今军中将士莫说与八旗战,便是听了满洲鞑子的名号,也要抖上三抖啊!”

    “是啊!”曹友义道,“未战先惧,如何能胜?千岁爷,您要三思啊!”

    “不,不,不,”朱慈烺笑着,“有不怕的。。。。。。克难新军之中,也有一千几百不怕鞑子的好汉!”

    还有不怕鞑子的?

    还在克难新军当中?

    吴襄和曹友义都觉得难以置信。

    “真的有!本宫啥时候骗过你们?”朱慈烺笑着,“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也足够在大沽口一带上重创一下鞑子了!

    现在天下人都惧东虏如虎!本宫如果不能破了东虏无敌的传言,便是去了留都也难立足。

    而且。。。。。。万一可以打出一个澶渊之盟呢?割地、和亲、岁币,本宫都愿意给的,只要东虏能退出长城之外就行了!”

    朱慈烺顿了顿,又压低声音:“占据江南半壁再造大明是不得已之选,而坐观虏贼相争,待虏伤贼亡之后再与虏先战后和,收复京师,才是上上之选!

    若不能胜,再浮海而走也不迟啊!若是胜了。。。。。。天下就此定矣,本宫也能名正言顺再进一步了!”

    这话已经说到根子上了!

    万一运气好,真把鞑子多尔衮打成契丹萧太后了。朱慈烺就能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到那时,朱慈烺不逼宫,崇祯也不好意思再当天下君父了,只能乖乖退位让贤了。

    而且大明以这种胜利的姿态迎来重生和中兴圣主,后面的许多改革都会容易许多。

    因为天下人都知道满鞑子最凶了!如果连满鞑子都对付不了朱大太子,那还有谁敢挑战未来大明中兴之主的权威?

    难道有人会以为自己比鞑子还凶残?

    朱慈烺看着吴襄:“老泰山,本宫有信心在大沽口这里挫败满鞑子的先锋。。。。。。但是要打败鞑子的大队是不可能的。所以山海关这个口子,无论如何都要扎紧了!”

    “知道了!”吴襄点了点头,“老夫会写信关照二哥儿,保管不让满鞑子得了山海关。”

    “五梅,”朱慈烺又对沈廷扬说,“重开东江镇的事情,都交由海军卫全权负责。。。。。。也不一定要在皮岛重开,辽东、朝鲜沿海任何岛屿,都可以是东江镇的本据之地。

    选好了地方就报给本宫,本宫给你调陆师,再给朝鲜国王下旨!”

    “殿下,”沈廷扬小声提醒,“朝鲜现在不向我大明称臣了。”

    朝鲜本是大明属国,不过在崇祯九年时,皇太极亲征朝鲜,迫使朝鲜背弃大明父国,向清朝称臣。

    “哼!本宫不要朝鲜人称臣,本宫只要在朝鲜人的地盘上开东江镇,还要贸易上的好处!”

    朱慈烺瞥了沈廷扬一眼,笑道:“咱们大明的陆师打不过鞑子还打不过朝鲜国吗?他们要不让你们占岛屿,不和你们做买卖,你们就给本宫去打!狠狠的打!打到朝鲜人疼了,去东虏那里喊救命!”

    。。。。。。

    大明崇祯四月十二日,也就是从北京流亡出来的大明行朝抵达大沽口的第三天。朱慈烺在崇祯皇帝的行宫大堂上,召集了他抚军摄政以来的第一次朝会!

    说是朝会,但是参加的官员勋贵并不是很多。远远没有在北京御门听政时的盛况,只要区区一百多人。

    沈廷扬提供的这个院子的大堂当然也挤不进那么多的人,所以大部分官员、勋贵都在院子里呆着。朱慈烺没让他们站着,都给了座位,而朱慈烺自己则在崇祯皇帝的身侧摆了把交椅。

    群臣参拜之后,朱慈烺就抢在崇祯之前开口了:“今日的朝会是朝廷离开北京后的第一次朝会!要议论的事情,想必诸位也都有所耳闻了!”

    这话一出口,端坐在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就紧张起来了!

    有所耳闻?为什么朕不知道?这逆子要干什么居然不让朕知道?莫非要篡位了。。。。。。

    朱慈烺顿了顿,长叹了一声:“现在京师沦陷,朝廷流浪,而天下四方早就群雄并起。。。。。。这已经是战国乱世的局面了!而我们的朝廷,时至今日,却还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朝廷!

    这是不行的,朝廷的议政、施政之法,必须要大改啊!”

    不是要篡位。。。。。。而是要改祖宗家法!

    祖宗家法最大了,即便是皇帝也轻易动不得,别说一个抚军太子了。要敢轻动,满朝文官就会跳出来进言抗议,事情闹大了没准还有人尸谏。。。。。。

    坐在大堂正中御座上的崇祯皇帝一下就来精神了,眼珠子瞪得老大,炯炯有神的看着下面一帮臣子,就等着有人跳出来挑战太子的权威了。

    他现在是看热闹的不怕事大,闹得越大越好。。。。。。闹大了,他这个皇帝才好出来说话,顺便把正在风头上的抚军太子拉下来!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就轻轻的嗯咳了一声——只是喉咙痒,别的可没什么!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暗示有了效果,立马就有人站起来发问了。

    “太子殿下,朝廷的议政、施政之法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都是历代旧规,最早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已经施行了二百七十余年,骤然大改只怕要弄出乱子啊!”

    崇祯循着说话的声音看过去,顿时就是一愣。带头“质疑”朱慈烺的居然是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侯恂!

    他可是被朱慈烺从大牢里面放出来又加重用的,现在为了保卫祖宗,连太子的搭救加知遇的大恩都不顾了。。。。。。果然是忠臣啊!

    崇祯心想:这东林党人果然是有风骨的,将来还是要重用他们啊。。。。。。

第137章 国务会议() 
朱慈烺笑吟吟点头,“侯先生所言极善,朝廷议政、施政之法行之多年,骤然改之,的确容易出乱子的,但如今却是不改也不行了。

    一来朝廷离乱,跟随来到大沽口的官员并不多,大部分的官员都留在北京投了闯逆,现在正在挨夹棍呢。。。。。。只靠来到大沽口的廷臣,是无论如何支撑不起原本诺大的格局。所以也只能革新政治,务求精简规模,同时再让各部各衙责权分明。

    二来如今是大争之世,天下四分,我大明只是其一。。。。。。朝廷的第一要务不再是治天下,而是争天下!治天下当用仁政,而争天下必须要用霸道诈术。贼虏奸诈凶残,我们要战胜贼虏,就要更奸、更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