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天一大早,大顺的兵将就会在骆养性派出的顺天府衙役带领下,去捉拿在京的明朝六品及以上官员,伯爵及以上勋贵,以及二十四衙门管事的内侍。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其他人统统抓到北镇抚司看押!

    然后就跟据官职爵位大小,向他们追赃。

    刘宗敏语气淡淡地说;“额也不多要你们的。入过内阁的就给十万两,六部的尚书、侍郎给八万两,公爵好像没有,侯爵给三十万两,伯爵给二十万两二十衙门的大太监给十五万两!在座诸位,就照着这个给钱吧!”

    “侯爷,”陈演吓得都发抖了,看着眼前已经露出真面目的刘宗敏,“下官真没那么多啊!”

    他真没那么多钱啊,虽然他已经很努力在贪污受贿了,可他花得也多。他一入仕就和内侍私通,没少花钱打点,这才平步青云当上了首辅大学士。好不容易贪来的钱,大多花出去了,留在手里的并不多。而且又被他换成了北京城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都掉价,花了一个多月才发卖完毕,总共也就四万两银子。上哪儿再去寻六万两来凑足十万之数啊!

    刘宗敏哪听他这个,冷冷一笑道:“有没有,你说了不算!额已经让人打造夹棍五千副,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可夹碎手足!等你尝过了夹棍的滋味,再说无钱,额许就信了!”

    啥?要夹碎手足?原来大顺新朝,不,是流寇竟然那么狠毒啊!

    在座的这些人,也不管能不能拿出刘宗敏要求的数额,个个都脸色惨白,心里面都开始想念崇祯皇帝还有他那个狡诈凶残的太子爷了皇上,太子,我们都错了,你们快回来救我们吧!

第103章 闯王来了当炮灰 上(求收藏,求推荐)() 
猛烈敲打金属的声音在雨幕当中响起,刺穿了一层层白茫茫的水汽雾气,宣告着大顺军的一轮进攻已经失利。

    而在卫河两岸,此时已经垒起了两个高高的土堆。就在攻城战事进行的同时,从四乡征调来的百姓民伕,仍在吃力的将装满泥土的草袋运上这两座土堆。好将土堆垒得更高一些。谁也不敢偷懒,因为凶神恶煞一般的大顺军老营兵就在现场督战!泥水当中,赫然倒卧着七八具死尸,都是妄图逃跑而被斩了的百姓!

    大雨如注,军法如山,堆土的工程量大时间紧,被征调来的民伕,还没来得及“吃他娘,喝他娘”,就被拉来当了苦力。被拉来的不仅有人,还有人们家中的牲畜和存粮!

    天津卫河南岸一带,因为有河道屏障,还有天津水师的庇护,在几次满洲兵入口之战中算是损失较小的。所以人口还算密集,民间的存粮和财物也多些。倒是方便了现在攻城的大顺军拉伕征粮。

    只是现在被拉来负土堆山的老百姓们,心都有点凉了!

    不是都说闯王仁义,大顺军秋毫无犯吗?如今怎也拉伕征粮,和朱贼的兵马也没什么不同啊!

    其实这些冒雨堆土的民伕还算是幸运的,至少比那些被押到天津北城下当炮灰的人要幸运多了。

    天津卫北城不大,北靠卫河而立,就是一座小小的城堡,用一座浮桥连着南城。而两城之间,浮桥以东的卫河河面就是进入卫河的沙船停泊之处。

    卫河通海码头就在南岸紧挨着南城北城门的地方,而在浮桥的另一侧,还有一处漕运码头。从海运沙船中卸下的米粮可以直接拉到漕运码头,装上漕船运往通州。

    现在漕运早就中断了,所以在浮桥西侧,原来的漕运码头周围,没有一艘船只。不过在浮桥东侧的河面上,此时却密密麻麻挤满了沙船帮的沙船。

    这些沙船处在天津卫南北两城和浮桥的保护之下,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而天津北城一旦被攻破,停泊在卫河上的沙船可就遇上麻烦了。因为北城失去后,浮桥也将不保。而浮桥一旦被破坏,那么大顺军就能利用强征来的漕船顺着卫河向沙船帮的沙船发起进攻。

    如果风雨停止,天气放晴,大顺军还可以利用水流发起火船攻势!

    卫河的河道就这点宽,可比不了大海,如果有大批顺流而下的火船,沈总舵主的沙船可就有火光之灾了。

    所以懂得一些水战的李岩在一番查看之后,就选择天津卫北城为突破口,同时还命人从周围的乡村之中征集了大批民伕丁壮,其中一部分被派去卫河两岸堆土——堆出一个个制高点,以便布设弓箭手、火铳手和虎蹲炮。这一部分民伕主要是贫苦农民,所以只是卖卖苦力,并没有多少生命危险。

    而另一部分从天津卫周遭的富家征来的丁壮,则直接投入了天津卫北城攻城作战!

    此时在天津卫北城之下,这惨状可更甚十倍!

    由于连日大雨,天津卫北城的城壕当中水位暴涨,但是有好几处已经被草袋填满,成了通道。通道周围,层层叠叠的都是百姓民伕的尸体。

    并不高大的城墙下,散布着许多盾车、撞车,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还用了许多门板和房梁、木柱做材料,也不知道拆了多少民房?

    推动这些盾车、撞车的,也都是百姓,男女老少皆有,有不少人还穿着已经碎烂的丝绸衣服,看着就知道是富户出来的。他们也没什么甲胄护具可以防身,几波攻击后就死得到处都是。在泥水当中泡得发白。可是大顺军的士兵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死活?若是换成明军,兴许不管贫下中农的死活,可是那些有功名的地主老财,却不是可以随便搞死的。要不然朝廷之中一帮文臣跳起来,下面的兵头也晕乎。

    可大顺这边可没那么多顾忌!谁管你秀才还是举人?都他娘的不是好人。倒是贫苦农民的待遇还好些,至少不会马上被驱赶上来当炮灰。

    不过等天津卫周遭的富户消耗没了,还是会轮到他们的!

    最先被派上去厮杀的则是唐通的部下,李自成的队伍中也讲先来后到,老营兵算是元从,最是精贵。陈永福的兵马都是李自成夺取陕西前收拢的,算是老兵了。唐通的兵是不久前才投靠的,算是新附军,攻城消耗战自然用他们了,被李过的老营兵逼着发起了一波波的扑击。同凭城坚守或出城逆袭展开厮杀,双方的战士都穿着明军的鸳鸯战袄,层层叠叠的死在一起。还有一些没死透的,发出了一阵阵绝望的哀嚎。

    在天津北城的北、东、西三面城墙外面,还有三个草袋负土堆成的堡垒,这些都是炮垒!一旦雨过天晴,从北京运来的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炮就会被推到这些炮垒当中,用来轰击城墙。

    城墙之上有遮雨和防箭的木幔、步幔,将十数门佛郎机炮遮护得严严实实。这十数门佛郎机都由汤若望和一个名叫刘良的新科进士在指挥。

    后者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生得白净儒雅,分明是个儒家精英。可不知怎么却入了洋教,跟着从那不勒斯王国来华的天主教神甫毕方济学过数学、化学和炮术。在崇祯十六年高中进士后还上疏重提徐光启、孙元化的枪炮救国之法。不过那时崇祯皇帝早就焦头烂额,也没财力去推动军事改革,所以就没什么下文了。之后这刘良就一边在北京守选,一边跟着汤若望继续学习西洋的奇技淫巧。

    在三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又和汤若望、李祖白他们一块儿跟着朱慈烺跑了。现在都被临时归在抚军大元帅府的军政卫之中,分管火器。其中李祖白管火药,汤若望和苏子文管大炮。李祖白的儿子李实则被朱慈烺找了去负责打铁。

    顺便提一下,明朝的士大夫对待西洋奇技淫巧的态度和后来清朝的士大夫有所不同。清朝的士大夫对儒家道统看得更重,对西洋的文化和奇技淫巧充满警惕。而明朝的士大夫好奇心更强,对于学习西洋文化技术的态度也更积极。如徐光启、孙元化、杨廷筠、李之藻、李天经、李祖白这样的正经儒生甚至大儒,都公然学习和翻译西洋的技术书籍,甚至还不少人入了天主教!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道都不讲究了。

    相比之下,清朝在捍卫理学道统时就坚决许多,历史上投靠大清的李祖白和其子李实就因为一本天学概说被判了凌迟!到了晚清时期,连林则徐这样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大儒,都不知道英吉利人的膝盖能不能打弯了。至于李鸿章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汉奸洋务派,更是长期成为儒林正道的公敌,如果不是手里有军队,脑袋多半也保不住

第104章 闯王来了当炮灰 下(求收藏,求推荐)() 
朱慈烺的三军司命旗出现在天津北城之上的时候,大顺军的又一次攻势也被打退了。战斗进行的最猛烈的一处城墙,满满的铺了一层尸首在下面。有些人还没死透,还在泥水和死人堆里辗转哀嚎。他们大多是被斑鸠脚火铳或鸟铳打中的伤员,血肉横飞,翻滚嚎叫,人人都看得毛骨悚然,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他们一样的下场?

    城头之上,同样层层叠叠堆满了尸体,交战最激烈处,死人堆得都和垛口等高了,血水被雨水带着朝下流淌,都变成了淡红色。城上的民壮麻木的四下走动,不断翻动尸体,拔下衣甲,搜检钱财,然后才赤条条的拖下去埋了。偶尔遇上还能喘气,又无什么致命伤的,也不管敌我,都抬下去救治。救活以后,一样编入队伍。

    数百唐通所部,浑身湿透的退了下来。带队的将领,正是唐通的本家唐老四。他已经换了一身大顺老营兵的服饰,蓝布袍子,箭衣,棉甲,头盔上面再戴一顶白色毡帽。

    这身打扮是宋献策“算”出来的,他算出大顺和李自成都比较水,是水德,所以服色尚蓝。唐老四穿上了蓝衣也就意味着成了大顺军的自己人了!

    更多的穿着蓝衣的大顺军老营兵就躲在堆叠起来的堡垒壁墙后头。他们不用攻城,只是用弓箭迫着唐通部下的兵将攻城。唐老四他们是闻金而退,完全合乎军令,可是看见他们狼狈的模样,那些老营兵中不知是谁先骂了一句,接着就是一片辱骂的声音。

    这些老营兵都跟随李自成好些年了,可没少和穿着鸳鸯战袄的明军搏斗,如今算是当了这帮明军降兵的主子,还能指望他们客气吗?

    唐老四被骂得头都不敢抬,他的部下则人人都是一肚子气,只是不敢发作。他们过去当官兵的时候虽然没什么饷银,但总能拿到几个,每次出战都另有犒赏,打下城池都要放抢。现在投了李自成,银子没有一钱,连吃食都不如以往。最可恨的是大顺军纪律森严,进退都要服从号令,要不然就军法从事!而且也不能随便放抢——这等好事儿都归老营兵,他们这些新来的只能当炮灰。

    对面城墙上头,这时站着一个高大的金甲将军。城外的兵士都知道他是吴三桂了(其实是吴三辅),他的铁甲兵最是可恨!每当唐家的兵丁在城头厮杀到力竭的时候,他们就冲出来杀人。其中有持掉刀的勇士最狠,都跟着吴三桂一起结阵厮杀,掉刀沉重,挥舞起来势不可挡,连盾牌铁甲都会被斩碎!唐老四带人冲了几次,都被他们打退!

    一个唐通麾下的把总同样穿着湿透了的蓝衣,带着几个穿着鸳鸯战袄的部下,押着一群民伕向唐老四这边走来,远远看见蓝衣白帽的老四就喊道:“四哥,俺奉了总镇爷的令,给你拉来了几百人,可还堪用?”

    唐老四扫了眼那些被抓壮丁抓来的百姓,吸了一口潮湿的空气,几步就走上前去,对着他们大喊:“都跟额走吧!补进大顺军中,一日两顿干的,打下天津,有酒有肉!”

    打下天津这样的大城就给些酒肉,实在是刷新了抠门的记录了。若是以前给朱贼卖命,收复那么一座大城,怎么都能捞上一票。朝廷的犒赏自不会少,城中的富户士绅少不得也要破费一点,要不然大家伙儿就要放开来抢了!

    可是如今跟着闯王,军纪森严不算,还他娘的见不着钱,放抢的事儿也轮不上,那都是老营的油水。而且还不许不卖命,老营兵押着,谁不向前就得挨刀子,你说这还有没有天理?

    就在那些个督战的老营兵所在的堡垒前面,可是一排长枪戳在泥地里面,每支长枪上都挂着个新鲜刚砍下来的脑袋!

    说真心话,唐老四都忍不住想念大明朝了。以往跟着大明混饭吃的时候也不觉着有啥好,现在跟着大顺混了不到一个月,居然就开始思念故主了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良心发现?

    其实思念大明的不止唐老四,被派到他手下的那些精壮民伕,一样有点想念大明朝了。

    天津卫毕竟地处北直隶,算不得天子脚下,也能算得上天家门前。虽不如南直隶富庶,但是在北方来说,也算是好地方。漕运、海运交汇于斯,随着禁海之令的消失,天津卫也能靠海吃海,哪怕是寻常小民的日子也还能过下去。

    本以为闯王一来,大家的日子能更加红火,至少能有三年不需要纳粮。

    可是谁能想到不纳粮和不征粮原来不是一回事儿!正经的田赋和三饷是不交了,可架不住人家要征伕征粮,把天津卫周围的乡村搜刮得毛都不剩了。

    无论贫富,不管男女,也不分老幼,都被裹挟了去堆土填壕充军了——当然了,大顺天兵也不是到哪儿都这么干的,之所以祸害天津卫周围,是因为要围攻天津卫城。

    大顺朝现在还在搞“三年不纳”,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可持续的财税体系。没有财税支持,军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正常的后勤了,自然就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而且大顺也不可能募兵,没有钱募什么兵?如果不募兵,也不裹挟,哪儿来百万之众?靠一个“三年不纳粮”的许诺,贫下中农就自己带着粮食来参加革命了?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围城之外的人都在思念大明。而围城之内,还属于大明土地上的人们当中,却有不少人存着迎闯王的心思!

    天津卫世袭千户之家出身的张承志张举人,现在就铁了心要迎闯王。倒不是要“吃他娘,喝他娘”,天津卫张千户家有的是钱粮,他们家可是天津卫城这边的地头蛇,四分之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