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老头听着大王的责备,也是连声叹息——朝鲜王国的将士就是无胆怯战之辈啊!这有啥办法?朝鲜王国是两班天下,要想富贵就得是两班出身,还不能是庶孽(庶子和私生),必须是苗正根红的嫡子。只有两班出身的嫡子,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有比较好的仕途。其他人就只能在底层挣扎。。。。。。这么个体制下,军队能打才是怪事儿呢!

    不朝鲜王国也不靠军队维持局面,靠的是“事大国”,也就是抱大国的大腿,先是大明,现在是大清。所以这次龙虎营的将士不敢驱逐进入仁川港的夷船。。。。。。

    “大王殿下!”乌纱蟒袍,看着和明朝官员一样的金瑬连忙大声解释道,“这次来访的夷船自称是来自红夷英吉利国的,来港的目的是想通过我国向大清国进贡英吉利国特产。”

    “红夷人有什么了不得的特产?”李倧不耐烦地说,“大清是天朝上国,什么好东西没有?会喜欢红夷人的特产?”

    “大王殿下有所不知,这红夷英吉利国的特产乃是红夷大炮!”金瑬道,“这红夷来访,就是要向大清天朝进贡红夷大炮的。。。。。。此事非同小可,还需要大王殿下亲断!”

    什么?特产是红夷大炮?李倧这下可没主意了——红夷大炮可是大清摄政王最喜欢的东西啊!你要是拦着不让红夷人进献,那还了得?回头摄政王发怒了,朝鲜王国没准就给灭了。

    可是允许红夷国通过朝鲜的地盘进贡红夷大炮好像也不妥。。。。。。朝鲜国内还有许多亲明的斥和派!主和、斥和的路线,加上朝鲜国内原本就很激烈的党争,真叫一个鸡飞狗跳啊!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差一点就打起来了。

    现在朝鲜如果允许红夷国的大炮过境,说不定就会激化朝鲜国内的党派斗争。

    另外,大明的使臣前一阵子还来过朝鲜,说是愿意帮着收复济州岛。。。。。。还是大明好啊!对朝鲜恩重如山!一帮亲明的大臣感动的不行,在朝堂上哭成了一片。

    “大王殿下!”这个时候左议政金自点咬咬牙开口了,“大明虽然在淮南击败了大清肃亲王的大军,并且斩杀肃王本人,但是无力继续北伐。如今北清南明之局已成。。。。。。而且中国之争,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中原归属大清,南明已经极难恢复。将来不是东晋就是南宋,所以万万不能背清而向明,臣愿意亲自护送红夷英吉利国的贡使前往北京!”

    金自点是朝鲜国内主和派的头头,大投降派一个!不仅自己投降,而且还陷害了许多斥和的忠臣,所以在人人都在背后骂他是大奸臣。

    李倧叹了口气,心说:看来还是这个奸臣靠得住啊!

    “好吧!”李倧点点头,“就照左议政所奏之策办理吧!”

第483章 大清能稳得了?() 
大清顺治二年初冬,就在英吉利国的使臣布鲁斯带着他们国家的土特产红夷大炮走陆路进入辽东,往北京城日夜兼程而来的时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已经知道大清已经稳了!

    稳稳的在中原站住了脚,不大容易被人驱逐回东北老家了。而让大清稳了的关键,不是来自英吉利国的土特产——多尔衮现在还不知道这事儿呢!

    稳住大清的关键,是正绿旗圈地和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的计口授田得以顺利推进。

    从八月份开始,多尔衮就在东昌、兖州、济南、归德、开封、河间、河南等府来回巡视。督促各地的圈地和授田。。。。。。这可是个极大的政务工程啊!至少有上亿亩的土地要被重新分配,涉及到上千万人的切身利益。

    而为了更好的推进圈地和授田,多尔衮还从北京调来了范文程、宁完我、马国柱、许世昌、徐明远等关外跟随而来的八旗汉军好奴才充任“圈地钦差”、“授田钦差”,专管圈地和授田这两件大事儿。

    这些关外来的奴才在关内都没什么利益,怎么圈地,怎么授田,他们都没坏处。有了他们为骨干,再加上几百名从八旗汉军、正绿旗中选出的官吏充当“小钦差”,就把需要圈地授田的河南、山东、北直隶州府都控住了。

    圈地的事儿好办,主要就在山东和河南东部的州府,本就没什么人——原来的居民不是跑了,就是在来来回回的拉锯战中被杀死了,余下的根本没多少,也不可能发动起义对抗圈地。

    圈完了地,十万绿旗军就开进去,一家一户的分田——这个分法和八旗不完全一样。八旗一是分给诸王大臣,二是分田到旗。并不会直接把地分给兵丁去耕种。

    而正绿旗是分田到户(丁),两千万亩土地按照官职大小分了下去,人人有份。

    分完以后,也不会马上就不给粮饷,还会照常支给三年。。。。。。三年以后怎么办,到时候再说了。

    而授田后的绿旗兵就是亦兵亦农的班军了,他们会以牛录为单位,集中建设堡坞居住,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练兵。

    这些绿旗兵将来怎么样难说,不过眼下都还满意,暂时都安定下来,一边随便种一下地,一边等着再打曲阜——曲阜城内可有金山银山,周围还有历代衍圣公的坟墓可以发掘!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人人都伸着脖子在等呢!

    而计口授田的事儿稍微有点扎手了——毕竟各地还有许多零星的抗清力量存在!计口授田的法令一出,就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抗清高潮。

    不过在多尔衮的全力压制下,河南山东的地盘上总算也没闹出太大的篓子——其实他也不是非得没收士大夫的土地不可,只要地主答应按照一亩四升的标准纳粮,他就承认地主土地的所有权。

    可问题是在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和计口授田开始推行的情况下,土地不值钱了,人口才是最要紧的生产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会有农民愿意缴纳超过皇粮(一亩交四升)的绅粮?

    没有农民租地,地主有再多的土地不也白搭?而且还得纳粮。。。。。。

    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波的计口授田,就是对北方士绅地主阶级的最后剥夺。

    而到了顺治二年的冬天,随着秋收的结束和“纳粮季节”的到来,河南、山东、北直隶等“清占区”的反抗,已经基本结束了,只是山西不很太平。

    因为在一亩缴纳四升皇粮的“优惠税率”诱惑下,几乎所有还在租种土地的农民,都选择成为大清的顺民。

    所以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多尔衮就得意洋洋的回到了多铎的大将军衙门所在的东昌府城。

    他的“南征”差不多完事儿了,也该回北京去继续当他的摄政王了。

    对了,“豪格的尸首”也在东昌府摆了有些日子,也该拉回北京风光大葬了。

    负责护送豪格尸体的是鳌拜,这个豪格的忠奴,现在似乎投靠了多尔衮和多铎。听说多尔衮回了聊城,就连忙到大将军府拜见。

    “奴才鳌拜,恭请皇叔父摄政王金安!奴才给皇叔父摄政王道喜了!”

    “道喜?”多尔衮大马金刀的在椅子上坐着,只是笑吟吟问,“有什么喜事?本王怎么不知道?”

    鳌拜笑着:“奴才也是才看了塘马送来的邸报,知道有来自西洋红夷英吉利国的夷使来朝进贡。”

    “哦,”多尔衮笑着,“有什么好东西?”

    一边的多铎也乐了起来,“十四哥,你猜猜这红夷英吉利国的特产是什么?”

    “红夷的特产?”多尔衮半开玩笑地说,“难道是红毛娘们?”

    “哈哈哈。。。。。。十四哥,你家的娘们还不够用?”多铎大笑,“十四哥,和你说了吧,这红夷英吉利国的土特产就是红夷大炮!”

    “大炮?老十五,你是说红夷国人要给咱进贡大炮?”

    “是啊!”多铎笑道,“这下咱大清的江山可是稳了。。。。。。据盛京总管衙门上报,红夷国的使团一共给咱送来了十门马拉的什么三磅炮。好像和清流溪一战中南军使用的大炮一样。”

    “哈哈,那可真是天助了!”多尔衮笑着,“咱们正愁没样品可以仿造,就有红夷国给咱们送上门了。。。。。。咱可得好好酬谢人家!”

    多铎又道:“朝鲜国王也有功,那些英吉利人是先从海路到的朝鲜,然后再走陆路过来的,多亏朝鲜国王派人一路护送。”

    多尔衮点点头:“这个李倧倒是个忠心的奴才,回头派英俄尔岱领兵去一趟汉阳,也算是保护朝鲜免遭倭寇入侵了。至于那个什么济州岛的,得有水师才行,咱现在可没招。”

    “就是有水师也不能去啊!”多铎道,“山东这边还等着用兵呢。。。。。。咱们忙着圈地授田,高宏图、史可法、左懋第和朱以海那边也没闲着,这些日子都在练兵备战!”

    “不怕!”多尔衮一笑,“有了正绿旗和计口授田这两招,咱大清在中原就稳了。。。。。。山东,早晚可以拿下的。”

    他顿了顿,又道:“老十五,你别着急,等英吉利人的大炮到了,咱们自己再仿一点,然后再打曲阜就有把握了。”

    。。。。。。

    “好好好,三百门三磅团炮。。。。。。五十个炮连啊!只要能有一半到货,咱就能北伐中原了!随便多尔衮怎么整顿,都不是大炮的对手!”

    同一时刻,朱慈烺也在说大炮的事儿,不过不是十门,而是三百门!

    一份用中法两国文字书写的军火采购,这个时候正摆在他跟前的案几上。合同是同知上海通商外交司的罗大公出面和安东尼。范。迪文签署的。

    根据这份合同,荷兰东印度公司需要在两年内向大明上海通商外交司提供三百门三磅团炮,五千支重型西班牙火绳枪,一万支轻型西班牙火绳枪。

    一万五千支火绳枪没有什么——火绳枪是消耗品,使用寿命不长,总要储备上一些。而三磅青铜炮是很耐用的,三百门的数量就是足足五十个连啊!

    以一团配属半个连计算,这些大炮足足可以装备一百个团。。。。。。也就是二十多万近三十万新军!

    有了那么多的新军,大清还能稳得了?李自成还能再嚣张?都他n的轰成渣子!

    他这里正得意呢,克难殿东暖阁门外就响起了李岩的声音:“千岁爷,臣李岩有紧急军务上奏!”

第484章 李自成挑了个好时候() 
“殿下,殿下,李自成要动手了,李自成可是挑了个好时候啊!”

    李岩上报的紧急军务原来是李自成终于要大举出兵东下了!这位面对清兵南来都显得云淡风轻,胸有成竹的大军师,这一次却异常焦虑。

    朱慈烺坐在书案后面,对面坐着魏藻德和吴襄,三个人都有点诧异的看着李岩。

    吴襄只是一笑:“唉,当什么大事情,李自成有什么好怕的?有左家军在前面顶着,总能抵挡一阵子的。”

    魏藻德也笑着:“太子殿下的新军战无不胜,还怕区区流寇?”

    朱慈烺则笑吟吟看着李岩,显然也没有意识到李自成也在进步啊!

    现在的李自成和历史上从襄京南下的李自成不一样了!现在的李自成学会了“圈地扎根”和“计口授田”,不仅革命队伍更加稳定,而且对湖广劳动人民的煽动能力也增强了不少。

    另外,李自成不是放弃仅有的根据地,以流寇的状态南下。而是一边牢牢控制襄京、陨阳、南阳、汉中、西安五府之地。一边抓住了个极为有利的时机,挥军东下湖广了。

    李岩摇摇头:“现在左良玉生死未知,左军上下人心惶惶,最近还传出消息,说是左家军正在向荆州府移动,显然是要避战了!”

    朱慈烺眉头微皱,“又怎样?李自成还能强过豪格?”

    李岩一愣,有些诧异地看着朱慈烺,“李自成如何会比不过豪格?昔日在山海关,他以六万大军抵挡吴三桂和东虏联军十余万,苦战到深夜才败北西走,损失也堪堪过半。如果当日只有豪格一军一万八千人,早给李自成打垮了。”

    这。。。。。。李岩说得好像有道理啊!

    李自成的流寇老营真狠起来还是挺能打的,他们在山海关大战中的表现可不比克难新军在血流溪战中的表现差到哪儿去。

    山海关大战之后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弱的原因,其实是李自成迟迟不肯走封建主义退步路线,让手底下觉悟不高的老兄弟寒了心,没有打天下的劲头了。

    不过现在李自成已经改正错误,积极争取退步了,圈了襄京、陨阳、南阳的上千万亩土地分给手底下的七八万兵将,完成了封建土地兵役制的改造。

    而七八万得到了土地的大顺兵将,至少在短期内又有了十足的战斗精神。

    李岩眉头紧锁:“而且现在湖广一带的秋收才结束没多久!”

    吴襄不解地问:“那又怎样?”

    李岩道:“秋收之后,往往是绅佃矛盾最重的时候啊!佃户要抗租赖账,地主则要逼租逼债。而且湖广一带又没有免粮五年的恩典,替左良玉办事的地方官还要变本加厉的去搜刮,佃户之怨能不沸腾?流贼的细作从秋收前就在湖北各州县散播计口授田的消息。。。。。。”

    “秋收起。。。。。。”朱慈烺冷不丁的就从嘴巴里蹦出这四个说不得字儿了!

    李自成现在打得就是“秋收绅佃矛盾激化”的主意啊,虽然时间上稍晚一点,但是效果没什么不一样——李自成的军队也封建化了,他们自己也是地主,也需要在秋收后收租子,不可能在秋收的同时出兵,所以最早的出兵时间,就是初冬!

    “对,就是利用秋收之后的矛盾啊!”李岩是流寇出身,当然明白秋收之后农村的绅佃矛盾有多大了,“李自成打得就是这个主意。。。。。。莫说左良玉死生未知,便是好好活着,也挡不住湖广民变和闯贼大军夹击之威啊!

    太子殿下,咱们可不能再等下去了。。。。。。一旦汉阳、武昌有失,湖广粮道就断了!”

    现在江南人口太多,而且经济作物又广泛种植,挤占了粮田。所以粮米不能自给,都得从上游的湖广购入。一旦武昌让李自成占领,把长江航道一掐,下游的粮价立马就得飙升,南京、苏州、扬州这样的大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