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良玉叹了口气,他现在只觉得精神不济,浑身乏力,整日都昏昏沉沉的,哪有精力布置西进四川的行动?

    再说了,张献忠是那么好对付的?他刚在成都当了皇帝,现在正意气风发呢,左军现在的状况,去了也是送死。

    “还有一年。。。。。。”左良玉道,“还可以慢慢整顿,加强武昌、汉阳和汉口三城的城防。只要武汉三城能够守住,咱们就有办法!”

    黄澍叹了口气,心说:也只能这样了。还有一年,还能慢慢找寻出路。。。。。。。

    。。。。。。

    天色早已入夜,头顶上繁星闪烁,明月当空,天地之间一片静谧。看见这样美好的夜色,谁都很难将之争斗厮杀联系在一起吧?

    可是当立于潼关城外一处高坡上的李自成将目光从夜空转向大地之后,入目的却是一连串的营盘,一直延伸到了视线的尽头。兵戈肃杀之气,笼罩四野。

    这些营盘都是大顺军的大营,挖土成壕,斩木为栅,连营成行,从潼关附近的葫芦滩沿着黄河一路延伸开去,经过赵渡镇、洛水、朝邑城,止于郃水之畔。

    李自成的八万大军,就这样在潼关脚下展开,依托黄河布防,挡住了多铎所部清军的去路。

    清军的营盘就摆在潼关以东和黄河北岸(东岸),在这黑暗当中,李自成隐约可以看见清军营盘刁斗上的火把,一闪一闪,发出昏暗的光芒。

    和李自成这边八万大军的联营相比,清军的营盘要小得多,他们的人数不会超过四万,仅是大顺军的半数。而李自成又有潼关可守,有黄河可倚,怎么看都是立于不败的。

    当然了,他也不是没有一点隐忧。

    让这位大顺天子焦虑的事情现在有两件,一件是阴魂不散的吴三桂——现在吴三桂已经完全占据了宁夏镇、甘肃镇全境;平凉府境内的镇戎所、平虏所、西安所和固原州;庆阳府境内的安边所和庆县;位于黄河和平凉府之间的靖虏卫;临洮府西部的兰州、金县、狄道;还控制了甘肃镇和宁夏镇之间,原属于一些蒙古部落的地盘。

    这可是一大块地盘啊,而且二百多年来都是卫所将门聚居之地,大顺军打过去的时候,也没有遭遇什么抵抗,自然也没进行清洗,原本的豪强势力都还在。

    现在这些势力大多被吴三桂所收拢,成了吴家军的帮凶!

    有了这些土豪劣绅的支持,吴三桂就算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而且也有了东征的余力。。。。。。

    而另一件让李自成忧心的则是八万大军在潼关前线的消耗过大,让大顺朝廷有点受不了了。

    因为三年免粮的政策还在执行,而大顺军这回又集结重兵于潼关,和清军打起了持久战。前线的八万大军只是战兵的数量,如果算上替大顺军转运粮草和修筑城池的民伕,需要李自成供养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另外,还有超过十万匹的各种大牲口也要李自成的朝廷想办法筹集草料。

    所以大顺朝的丞相牛金星这些日子都快愁死了。。。。。。因为李自成到现在还想着什么得人心,什么仁者无敌啥的。所以不愿意在关中放弃三年不征的承诺!

    既然不征,那就只能用银子去买。。。。。。而关中的土地本就贫瘠,又经过多年的干旱和战乱,粮价高昂。而且因为李自成的三年免粮政策扩大化后造成农民抗租赖账,使得关中的士绅和商人蒙受沉重打击,商业活动迅速萧条。原本覆盖陕西各地的陕商网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也就是说,牛金星拿着银子也很难买到粮食!

    李自成回到潼关城内的行宫中时,牛大丞相已经候了多时,看见李自成回来,就忙上去叩头。

    李自成打了个哈欠,挥挥手让他起身,看见牛金星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丞相,你咋来了?怎么哭丧着脸面?”

    “皇爷,”牛金星说,“臣已经尽力了,实在筹集不到粮草。。。。。。如果再不开征,大军怕是维持不到下半年了。”

    李自成闻言陷入了沉默。

    “皇爷,”牛金星又道,“这些年关中的收成都不大好,又连年打仗,百姓都把粮食看得贵重,就是咱们出高价也不大愿意卖。而且卖了以后也没东西可买。。。。。。”

    “怎么办?”李自成问。

    “皇爷,征粮吧!”牛金星道,“咱们少征一点,征个一百万石就足够了。”

    李自成叹了口气,“襄京、陨阳那边给将士们分了土地,关中现在又要开征。。。。。。这样下去额们和朱家,和鞑子还有什么不一样?”

    “这。。。。。。。”牛金星心说:可不是吗?您和朱慈烺、多尔衮本来就是一路货啊!

    李自成看见牛金星不答话,又是一声叹息:“额本以为大顺是为穷苦百姓而立之国,和明朝,和东虏是不一样的。没想到现在还是要做和明朝、东虏一样的事情。。。。。。早知如此,在北京时就该做了,也不至于有今天啊!”

    “皇爷说的是,”牛金星送了口气,“好在现在也不迟啊!”

第371章 已经迟了() 
李自成的觉醒还是迟了!

    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夺取西安,横扫陕西,直到次年正月称帝东征,席卷山西的这段时间当中,他曾经捏着一手的好牌。

    如果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觉醒,意识到“得民心”的意思是你得先把“民”的身家性命牢牢掌握住了,然后才能考虑怎么得到“民”的心。那大事儿就成了!

    要不然你咋知道自己就得了民心?靠自己一个人在宫里瞎琢磨吗?这不和崇祯皇帝一样吗?

    可惜李自成那个时候自我感觉太好,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民心”,只是那些被贪官士绅还有那个自以为英明的昏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对他这个义军首领抱有好感,寄托了希望而已。

    那不是得民心,不过是民心对他有期待,离“得”还远着呢!

    如果李自成能利用民心的期待,通过没收士绅和贪官的土地,重新分配(不必平均分配),建立起一个均田授田的体制,把陕西、山西、河南西部和湖广北部的人口土地控制起来,同时也给追随者们分配到足够的利益。

    大顺天朝也就成了。。。。。。

    可那时的李自成就知道拷饷吃大户,还急匆匆的进北京去二次登极,结果入了北京就开始一路下滑,败仗连连,到了永昌二年(崇祯十八年)初才有点回过味儿来,却还不是全醒!只是在襄京、陨阳搞“土改试点”,这还不迟吗?

    就在李自成和牛金星觉得“还不迟”的时候,在陕北的榆林镇,大难却已经临头了!

    榆林镇也称延绥镇,是所谓的陕西三边之一,另外两边就是宁夏镇和甘肃镇,现在都在吴三桂手中。而对于榆林镇,吴三桂却暂时没有染指的兴趣——这是因为榆林镇的地盘实在有点烂,吴三桂看不上眼。

    因为这个镇的占地,主要不是成面成片的,而是以点和线分布的。东起黄河边上的清水营,西至宁夏后卫的花马池,弯弯曲曲绵延一千二百余里,沿着延安府的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边境防线。而为了守卫这道防线,大明朝廷还耗费巨资修建了长达一千七百余里的延绥边墙,还修筑了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防御体系。在延绥边墙的沿线,还修筑布署了三十六个营堡。常年屯兵数万,以防备蒙古骑兵寇边南下。

    这么一个弯曲狭窄的边镇,当然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除非把临近的延安一并拿下。而千沟万壑的延安府也比不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也不如能通西域,通雪域的甘肃,一心想给自己找块好地盘的吴三桂,自然看不上榆林镇了。

    而李自成虽然很清楚榆林镇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顺政权直到不久之前还在执行“三年不征”的承诺,财政全靠吃大户和拷掠。自然没有太大的余力支援榆林镇的守军,而且现在榆林的守军大多都是收编来的明朝边军。而这些边军又在崇祯十六年时抗拒了李自成的招降,当时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人据守榆林城,抵抗李过、刘芳亮的七万大军先后十三日。城破之后,尤世威等诸将都被处决,而榆林镇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归顺了大顺。

    对于这样的榆林军,李自成当然是不相信的,收编他们不过是需要有人守着榆林边墙,免得河套草原上早就衰落的蒙古部落去李自成的老家天保府延安府)撒野罢了。

    至于军饷补给,当然是不可能多给的,要多给李自成也没有啊!他这皇帝当得都亏了,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李自成的设立的榆林卫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就穷得叮当响,只有驻守在榆林城内的三两千大顺嫡系供应好点。驻守三十六营堡,看着一千七百里边墙的“边军”,真是过得比给崇祯皇帝当兵时还不如。

    那时候饷也没几个,但是却有边关互市的油水可以吃——因为蒙古人的土默特汗国早衰弱了,所以榆林边墙这些年来都比较太平。也没什么蒙古强盗南来,倒是双方的互市挺热闹,榆林镇也没什么土地,就指着互市吃饭了。

    可是李自成在关中吃了陕商的大户,直接把榆林互市吃没了!弄得一帮靠互市吃饭的边军都活不下去,自行散了大半。捱到永昌二年的时候,榆林三十六营堡的驻军,不算榆林城的三千大顺嫡系,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的三四千。

    这些人以哨为单位,分散出去,驻守营堡城寨,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散在绵延一千七百里的边墙沿线,假装榆林边防还是存在的。

    奉命驻守威远堡的哨总陈伯良从碉楼上走了下来,朝和自己的一哨人马住在一处的部总高炜苦笑道:“又捱了一天!太平无事。。。。。。看来吴三桂和蒙古人都看不上咱们榆林啊!只是这淡出鸟来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高炜早先是明军的一个千总,被大顺朝收编后封了掌旅,后来部下逃散太多,就降至当了部总,管着三个哨。

    陈伯良从城楼上下来的时候,高炜正在城楼下的营房外吃馍,干巴巴的馍泡着没有什么羊味儿的羊汤,将就着就是一顿。

    听见陈伯良的抱怨,高炜哼哼了一声:“活着就好。。。。。。有房子住,有田种,有娘们睡,你还有甚不满意的?额们威远堡啥都没有,没人看得上,正好太太平平的。。。。。。”

    他的话刚说到这里,啪的一声铳响就划破了边墙外草原的宁静。草原上的蒙古人可没火铳!这一定是高炜、陈伯良放出去的夜不收在开火。

    高炜马上站了起来,和陈伯良一起凝神细听。

    渐渐的就听见了如雷的马蹄声!

    两人都变了颜色,威远堡的太平无事就到今天为止了。

    就不知道来的是吴三桂的兵马还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了?

    威远堡上空马上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刚刚吃完晚饭的士兵们纷纷从各自家中出来,带着弓箭、长枪、刀盾向威远堡北门走去——他们都是世代居住在威远堡的军户,妻子儿女也都在这里。威远堡城外的土地就是他们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

    保住威远堡,就是保住他们的家园!

    高炜和陈伯良已经上了城楼,此时天色已黑,他们只看见远处的火把汇成了一条滚动的火龙。敌人队形整齐,一看就知道不是草原上的蒙古人。

    而且数量极多,由火把组成的长龙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流动,同样望不到边际。

    很快,又有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火龙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当中!

    “是,是吴三桂?”陈伯良用怀疑的口吻发问。

    “不可能。。。。。。”高炜摇摇头,“怕是有几万人。。。。。。吴三桂派那么多兵过来做什么?”

    现在吴三桂还打着大明宁夏、甘肃总兵官的旗号,威远堡这里的守军根本不会抗拒,派个几百人过来就足够了。

    几万人。。。。。。

    “是东虏!”高炜面色苍白,“咱们完了。。。。。。点烽火,擂战鼓,全城备战。凡是能拿起武器的,都要参战!如果威远堡被东虏打破,咱们一个都活不了!”

第372章 李跑跑() 
出现在威远堡长城外的是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他们是一个月前从大同城下撤退的。不过并没有返回北京去制造小鞑子,而是在大同府长城以北的草原上休整了十几天,在和多尔衮调集来的土默特左右两旗的蒙古兵会师后,一同西进到了榆林镇边墙外的河套草原上的。

    他们的人数不少,八旗加上汉军加上土默特的游牧蒙古(不属于八旗蒙古),总兵力有四五万之众。沿途的补给,都由土默特左右两旗提供——土默特的骑兵是驱赶着牛羊来和阿济格汇合的!

    这种草原式的打法对清军来说并不算什么,早在天聪六年,当时还是后金大汗的皇太极就曾经发动过一场十万人参加的草原远征,率领后金——蒙古诸部联军追杀林丹汗一直追到了归化成(呼和浩特)!

    和十几年前的那场远征相比,这次阿济格指挥的远征,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从没有塞外作战经验的大顺军来说,阿济格对榆林的攻击,却是大大出乎了预料。以至于威远堡遭到清军攻打的消息传到李自成的潼关行宫时,大顺军的高层,全都陷入了震惊。

    “怎,怎会如此?”刚刚视察完平安无事的前线,返回行宫的李自成大惊道,“不是说鞑虏在大同府败了吗?怎会又去了榆林?大军师,你给额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宋献策也慌了神,连数手指头都忘了,“皇,皇爷。。。。。。咱们又上了王永吉、姜瓖的当了!”

    “对对!”李自成真是火大了,脸色铁青,咬着牙齿,“额又上了他们的当。。。。。。他们分明是勾结鞑子的奸贼!”

    “对!一定是王永吉和姜瓖勾结鞑子,把额们给卖了!”刘宗敏也嚷嚷了起来,“额们可不能饶了他们!”

    “不能饶了他们!”

    “不能饶。。。。。。”

    行宫大殿之上,一片喊打喊杀,一群大顺军的将军个个咬牙切齿,恨不能杀去大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