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绅商人想要闹腾也很难了。

    朱慈烺笑着又道:“诸位,等朝廷有了钱,高薪养廉自不在话下,得官也可以容易许多。。。。。。做文官也不必非进士、举人不可了。吏员可以为官,有一技之长者也可以为官,在地方上名声卓著者亦可为官。至于地方上的举人,只要愿意做官,都可以安排在本地做个小官!小官只是开始,只要入了仕途,无论什么出身,都可以根据事功、军功、年功一体升迁。进士出身,只是出仕的起步较高,初授的官位比举人高一些罢了。

    另外,还可以让主动配合清田、清屯的大地主,缴纳商税关税较多的豪商举荐名士到南京来当个议政官。

    本宫看诸位都是饱学鸿儒,见识卓越之士,如果入仕,一定都是我大明的好官啊!希望诸位都可以在如今国难当头之际,出山入仕,为大明江山,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量!”

    扩大官僚队伍本就是朱慈烺的既定方针,即使罗大公不提出,朱慈烺也打算在推进清田清屯和商税改革的同时扩充真正能办事的官僚队伍——明朝的官僚队伍非常庞大,光是卫所系统的武官数量就多得吓人了。可是真正办事的官员很少,其中能够在贪钱的同时把事儿办好的官就更少了。所以明朝的官僚队伍也需要大加整饬!而整饬官僚队伍的办法,就是宽进严管。也就是先大量的招聘官员,然后再末位裁汰!

    每年招聘一批再赶走一批,持续上十年八年,大明的官员也就都能“996”,也都有嗷嗷叫的狼性了——到时候就够鞑子喝一壶的了!

    当然了,让人“996”还要嗷嗷叫着办事的前提,是得把钱给到位了。不给钱讲什么忠君爱国,那是在耍流氓。

    另外,官僚队伍扩大,特别是实际办事的官员数量增加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将某地的地方官员全部开革,然后让相邻或相近的州府派出官员去接管该州府的行政——这是对于某地士绅的一种集体处分方式!用来应对某地士绅煽动大规模的抗税抗租(官田、军田的田租),而当地官员又集体不作为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官员将会全体下岗,而且当地的士大夫也不得再参加科举——直到他们向朝廷请罪并且进行赔偿!

    如果再发生“葛贤抗税”这样的事件,挨罚的可不仅仅是冲在前面当出头鸟的莽夫,而是整个地区的士大夫和官员!

    不过这些规矩,现在还没有必要说出来。。。。。。

    朱慈烺说完了激励的话语,就冲着魏藻德打了个眼色,魏藻德马上接过了话题,笑着对众人道:“太子千岁所言,诸君可有异议吗?若无异议,我东林党便要全力支持清田、清屯和严征商税了!

    另外,我东林党以往过于松散,难成一体。所以今天的大会,就是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怎么样才能让咱们的东林党凝聚团结,成为太子殿下抗虏保教的助力!”

    这是要建立一个属于朱慈烺的东林政党了!

    “首辅,您到底想把东林党改成个什么样?”

    问话的是纪坤。他其实是不赞成东林改革的。。。。。。因为改革后的东林,必将会成为皇权的工具,不再是真正的东林了,称为阉党也许更加合适。

    不过他现在被朱慈烺“重用”,又不舍得辞官不做,也只能硬着头皮配合。

    不过连本该由东林大会推举的七子都能内定,东林还是阉党,其实是明摆着的。。。。。。

    魏藻德厉声说:“东林诸君,应该汇集东林旗下,成为一体。为一体,就应该有纲领目的,有上下等级,有规矩法度,能令行禁止。

    所谓纲领目的,自然是保大明和保名教。。。。。。如今天下奇变,岂独我大明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东林君子都饱读圣贤之书,乌可袖手安坐,不挺身而出?

    所谓上下等级,乃是设立南京总会和州府分会。分会应该服从总会,而总会则由三君七子同掌。而三君七子则由东林大会公推而出。。。。。。有了上下等级,自然就能制定东林法度,令行禁止,违令则要进行处罚。最严重者,还要开革出籍,指为阉党败类!”

    好啊,有纲领,有组织,有党纪,还有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东林党看上去已经很像那么回事儿了。

    当然了,仅仅是看上去像!这个用了东林之名的准近代政党,实际上就是朱慈烺用来控制东南士林话语权的一个工具。

    因为用来推举“三君七子”这个领导东林党的十人团的东林大会,完全在朱慈烺的控制之下,而且也只有朱慈烺才有能力着急这样的大会。

    而且,东林总会和东林分会是需要大量经费才能运转起来的!而能够提供东林党经费的,当然也只有朱慈烺了。

    另外,大部分列籍东林的士大夫还是为了做官!大明的官铺子是姓朱的,就在朱慈烺手中牢牢捏着。

    那帮人想要当官,就得乖乖听朱慈烺的话!

    而东林党这个东南士大夫的主心骨一旦被朱慈烺管束起来,接下去的新法新政,乃至朱慈烺本人的“进步”,也就容易实行了。。。。。。

    大明的东南,现在算是被朱慈烺基本上掌握了!

第349章 殿试,面试() 
崇祯十八年春的东林大会和朱慈烺设想的一样,在一派团结、进步、和谐的气氛中,胜利开幕,胜利闭幕,也开启了一个通向胜利的新时代!

    以“三君七子”为首的东林总会“君子团”,也被公推而出了。虽然是公推,但却是在朱慈烺的完全掌控下的公推。所推举出的“君子”,都是事先定好的。

    三君是魏藻德、钱谦益、侯恂。

    七子则是黄宗羲、罗大公、郑森、龚鼎孳、吴梅村、毕酒城、苏子文。

    朱慈烺本人并没有名列三君七子,不过谁都知道,现在的东林党已经在这位太子爷的完全掌控之下了。所谓的三君七子,一多半都是朱慈烺完全可以掌握的人物,比如三君之中首辅魏藻德就是朱慈烺的橡皮图章。而七子中的龚鼎孳、吴梅村、毕酒城、苏子文四人,不是翰林就是长史,都是朱慈烺的近臣。郑森则是朱慈烺的大师兄兼大舅哥。。。。。。也就是说,十人“君子团”中的六人,都是朱慈烺的自己人。

    而剩下的四人,侯恂是河南人,在东南没有什么利益,而且早就和朱慈烺捆在了一起。钱谦益又怕水凉,也不足道。罗大公一心做官,显然是个小人。黄宗羲则是既爱官又爱名,典型的伪君子。

    由于朱慈烺组织的这个东林党的权力结构是由上而下,也就是东林大会推举的十人君子团领导整个党团,而地方的东林分会全都由君子团指派,而不是由地方东林党人自行推举。

    因此掌握了十人君子团,东林党也就在朱慈烺的控制当中!而控制了东林党,东南士林的话语权不说完全落入朱慈烺之手,至少也有一半被朱慈烺所掌握了。

    至于另一半,就得看朱大太子能不能找出几个善于操纵舆论,又能实心用事的东南士子了?

    在朱慈烺的规划中,东林党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宣传,帮助朱慈烺掌握东南的士林清议和民间舆论。

    二是下情上传——朱慈烺大刀阔斧砍掉科道台谏的大部分权力,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的效率,并不是不需要广泛听取意见。所以朱慈烺在局势稍安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官僚系统的“咨议体系”,东林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南京皇城,作为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后所建设的天子居停,这座皇城其实比北京的紫禁城更加气势恢宏。

    单论占地面积,就要比北京紫禁城大了将近三分之一!而且南京皇城的外围也更加开阔——毕竟此时的南京城垣要比北京城大得多,如果南京外廓之内都看成南京城的范围,那么这座城池无疑就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而南京皇城,则位于以南京城的中心,同时又位于南京内城的东部突出部。所以皇城外围的北、东、南三面,又有高大巍峨的南京内城护卫,气势极为磅礴。而在南京皇城的西面,则是一条开阔笔直的长街,名曰太平街,将繁华的市区和威严的天子居停以及朝廷各个衙门的所在隔离开来。

    不过这处宽敞气派的天子居停却因为二百多年的闲置而年久失修,外围的高墙看着不错,其间却只剩下一些破烂不堪的殿宇,不大适合天子安居。

    所以初入南京的朱慈烺并没有和崇祯皇帝一起入住皇城,而是将西圃和大功坊作为行宫暂居。

    与此同时,朱慈烺又命令工部开始皇城修缮工程。

    和以外的大工不同,这一次的皇城大工采用了公开向商人招标的办法。也不过分追求气派,只求舒适、进度和成本。而且工程款项非常充足,可以依照进度及时发放。而南京这里名园遍地,自然也不缺善于造园的工匠和商人。

    因此修缮皇城的大工进度很快,到崇祯十八年春的时候,皇城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已经根据要求修缮完毕了。

    明朝皇宫的文华殿位于皇城的东南角,本事太子东宫所在,到嘉靖年间才变成了皇帝的便殿。而刚刚修复的南京皇城的文华殿,又变回了太子东宫,是抚军太子朱慈烺居住和摄政的所在。朱慈烺的四位选侍,也和他一块儿住在文华殿。

    武英殿则和文华殿向对,位于皇城的西南角,原本是供奉朱元璋画像的宫殿,现在则成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等后妃以及两位公主的居所。

    文华、武英两殿之间就是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其中的奉天殿在靖难之役中被大火焚毁,华盖、谨身两殿也在正统年间遭雷击起火,虽然没有全毁,但是也残破不堪,无法修缮,必须要重建了。

    而三殿重建的工程非常浩大,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所以在崇祯十八年春季投入使用的,就只有文华、武英两殿。

    这两座殿宇不仅是崇祯、朱慈烺的居所,而且还是举行大朝和午朝的地点。

    其中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在武英殿广场举行,由朱大太子奉崇祯皇帝在武英殿外的廊檐下接受百官朝拜。

    而日常的午朝则在文华殿举行,崇祯皇帝如果不愿意屈尊降贵到儿子这里来充当木偶,那就不必上午朝了。有个孝顺太子把持朝政,他大可以享受美好的人生。。。。。。真是令人羡慕啊!

    这天下午,崇祯皇帝已经在享受人生了,而朱慈烺还在文华殿的大殿上端坐,在面试一位即将要金榜题名的进士老爷。

    对,就是面试,也可以称为殿试。不过不是笔试,而是问答。由朱慈烺提问,礼部试得中的贡士回答。面试通过,贡士就变成了进士,可以做官了。

    如果面试不通过,那么辛辛苦苦考出来的贡士就会“黜落”!

    和以往殿试只定名次,不会真正黜落贡士的惯例不同,这次朱慈烺主持的面试已经定下了“黜落”的指标——百分之十的贡士将会被面试刷下去,从云端一下掉落凡尘,而且很有可能还是一次掉两级。。。。。。

    因为朱慈烺已经决定在时机成熟的实现取消举人这一级的功名了!

    明朝设立了举人、秀才两级功名,并且给予在乡的举人秀才一定的特权,绝对是造成明末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和藩王宗室带来的负担一样沉重。

    相比明朝,在那个号称读书人如何幸福的宋朝时,只有当了官才有功名。。。。。。也才能拥有免税的特权。可是官的数量终究有限啊!撑死了几万而已。而秀才、举人的数量可就没谱了,几十万都有!几十万人一起分润朝廷的税赋,崇祯皇帝还不穷死?

    这项恶政是必须废除的,所以这一回被面试刷掉的贡士绝对得哭晕过去!

    而现在正坐在一个绣墩上,侃侃而谈的天津贡士雷少安就是个有些真才实料,可以一用的人才。

    “太子殿下,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成虎。人言成虎,人言亦可畏!而我朝清流物议尤为可畏,如果能因势利导,使之为用。则可为国家所用,到时候需要畏惧的就是国贼朝敌了。而要让人言为用,光靠堵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能为朝廷所用的喉舌和笔杆!如此才能伸张正气。。。。。。”

第350章 试用官() 
“好!好!答得好!”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个“克难义从”出身的天津学子,笑容满面地点头——这家伙是“克难出身”,是自己人,靠得住啊!唔,长得也不错,斯文儒雅,像那么回事儿。

    “少安,”朱慈烺接着又道,“你既然选答了‘清流物议如何为国所用’一题,又提出了办法,想来是愿意为本宫去打理喉舌、笔杆的。”

    今天面试的题目不止一道,而是有四道,一是清流物议如何为国所用——这道题目就是用来招募朝廷的宣传干部的。

    二是官屯军田如何管理收租——随着军屯卫所数量的增加,需要许多官员去管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也是极大的。

    三是如何招募民团练勇并使之能战——这是为江北、河南、山东各县招募县令的题目。

    四是如何收取商税、关税而又不伤及工商百业之本——这是为江南各县招募县令。

    参加面试的贡士必须在四道考题中选取至少一题作答,当然也可以选择更多的考题直到全选。

    选择题目多少和答题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贡士是黯落还是高中,是第几甲第几名。

    而眼前这位雷少安只选了一题,一二三甲是无缘了,不过第四甲的进士出身还可以一搏。

    “学生愿意为太子殿下之喉舌!”

    答得好!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他说愿意为“太子喉舌”,那就是把自己置于太子党羽的地位了。而且他的出身也决定了他的屁股一定是和朱慈烺坐在一块儿的。

    他一天津人,在东南没有产业,现在虽然落籍到了和州,但那不过是挂个号,方便高中后领取职田而已。在和州地方上,他还是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

    一家老小想要过好日子,就得跟着太子爷去收拾东南当地不服从的士大夫!

    “好,”朱慈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