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频发于东南的奴变,很可能就是东南民间瓦解崩溃的先兆!

    左光先显得忧心忡忡,他接着往下说:“太子殿下,这几年东南奴变频频,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是已经有了风雨欲来之势。去年的浙江许都之乱,就有大量的奴仆、贫民参与,险些酿成巨祸,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定。如果朝廷再以官绅一体纳税和清田、清屯削弱士大夫,只怕士大夫虚弱之后,东南的大乱也就接踵而至了。。。。。。”

第346章 什么?你要均田?() 
左光先说话的时候看上去忧心忡忡,好一副大难将要临头的模样儿。

    而听他说话的朱慈烺却是面带微笑,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江南的兵变都不在他眼里,民变还有啥好怕的?至少江南农奴、佃户的民变,朱慈烺是不怕的。如果换成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什么的,还是有点头疼的。

    不过现在上海口岸还没开张,一二百年内都不见得能形成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

    左光先看了一眼年轻的太子,心中顿时涌出无力的感觉。你一个太子爷,怎么就不害怕民变呢?民变多可怕啊!流寇不就是民变闹大了的结果?要是江南也乱起来,大明朝可就完了!

    想到这里,左光先决定再加点码,他对朱慈烺说:“太子殿下,去年浙江许贼之乱时,浙江变民就打出了永昌年号。在杭州、宁波等地,也有乱民张贴迎闯王的告示,闹得人心惶惶。局面之所以能安定,就是因为东南的士大夫还和朝廷一心。如果朝廷夺了他们的免税之利,只怕会让许多士大夫无力为朝廷镇压地方。

    另外。。。。。。投献、诡寄的陋规还使得东南士绅豪门之下颇多奴仆。这些奴仆投身豪门,为的就是逃避朝廷的赋税和徭役。现在朝廷一方面推行官绅一体交税,一方面又免赋免役。必然会让已经投献为奴为佃者人心浮动!只怕一体纳税之政颁布之日,就是江南奴变爆发之时啊!”

    “左巡按(左光先是浙江巡按),”朱慈烺笑着,“如果江南有不轨之徒和流寇勾结,的确是心腹之患。”

    左光先轻轻松了口气,有些得意的瞥了正襟危坐的钱谦益、侯恂一眼——他虽然不是进士,当不了东林三君,但是论起危言耸听吓唬太子的本事,他可比你们俩强多了!

    不过钱谦益和侯恂却只是轻轻摇头,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果然,朱慈烺接下去的话,马上就让左光先有点傻眼。

    “所以本宫才要清屯、清田。。。。。。只有完成了清屯、清田,朝廷才能掌握足够多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均田。而均田又能让朝廷牢牢掌握大量的人口!有了足够土地和人口,朝廷才不怕流寇、民变和鞑虏!”

    什么?你要均田。。。。。。左光先愣了又愣,心说你爹是崇祯皇帝还是李自成?

    李自成都没真正均田,也就嚷嚷免赋三年。你到好,更进一步了,不仅免赋五年,还要均田!

    唔,这倒是不怕流贼了。。。。。。你他妈就是流贼!

    这时,即将当选东林三君的魏藻德插话道:“根据户部和军屯卫的估计,仅仅在东南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军屯、官田、隐田的总数就不下一万万亩!这些田土都是朝廷所有之产,完全可以用来行均田,授给民户耕种,使之缴纳田租。以一万万亩计,平均一亩纳租五斗,其中一斗为收租、运粮之用,其余入库。朝廷年入也能有4000万石米面。

    另外,一户百姓力耕二三十亩已经是极限了。一万万亩至少可以授400万户,差不多2000万口。。。。。。这些户口都将由朝廷的军屯卫管辖,成为天子佃户。国家可以从中募兵、募役,不必再用普通民户之力。

    400万户,哪怕10户出一兵,也能有40万可用之兵!有40万兵,还怕什么流寇、民变、鞑虏?”

    图穷匕见啊!这是与民争利啊!

    左光先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朱慈烺比李自成还坏,怪不得他上台后李自成尽吃亏了。。。。。。

    “太子殿下,东南万万亩的军屯、官田、隐田其实都是有主的!朝廷强要收回,难道就不怕官逼绅变吗?”

    提出异议的是个六十来岁,有些发福,操着一口闽南口音,穿着一身蓝布儒服的老者。

    朱慈烺知道此人是福建大儒,和心学大家,开创蕺山学派的刘宗周并称“二周”的黄道周。

    “石斋先生,”对黄道周,朱慈烺还是非常客气的,尊称他为“石斋先生”,不过该坚持的立场,却不会有丝毫后退,“本朝最大的弊政在本宫看来就是三个,一是宗室太滥;二是卫所武官世袭;三是绅权太重。

    现在朝廷正在大力整饬宗室和卫所,不知有多少人丢了世袭的官职身份。难道东南士绅比宗室更加尊贵,比世袭的武官更加善战?宗室和武官可以整饬裁汰,宗禄可以大幅削减,卫所土地可以收回重分,到了士绅头上就惹不起动不得了?

    况且本宫还免了五年的田赋,还准备免除东南百姓的徭役。。。。。。今后五年民田不必纳粮,百姓也不必服役当差,也不必再缴纳免役之钱。如此惠民之政,难道还不足以安抚东南百姓吗?”

    黄道周摇摇头,叹了口气:“臣今日不言对错是非,只说会否民变奴变!若论是非曲折,朝廷的确占了道理。。。。。。可是如今流寇、鞑虏攻于外,东南的劣绅莠民再变于内,只怕东南中兴的局面,就要毁于一旦!”

    朱慈烺点点头笑道:“本宫的确担心敌攻于外,绅乱于内。所以才召集这次东林大会。。。。。。就是希望东林党在此国家危难,神州将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卫国保民。石斋先生,您是福建大儒,在八闽之地人望极高。您说,如何才能既抚平八闽士绅,又收回官田、军田,还能严征商税?”

    “这个。。。。。。”这可把黄道周给难为了。

    他这个大儒不是研究这事儿的!

    朱慈烺目光在大堂中扫过,将参加东林大会的要角们脸上的表情,全都尽收于眼底,最后又落在了眉头紧锁的黄宗羲和罗大公身上。

    黄道周这个大儒是研究易经的,而这两个儒则是研究社会和政治的——大儒不是靠道德品质高尚或是八股文章写得好就能当上的。大儒得对儒家思想有突出贡献才行!

    而儒家思想则是一个包括了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一个综合体系。再通俗一点,就是儒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出的答案。后世因为儒家世界观崩坏,所以人们误以为儒家是没有世界观,没有自然哲学这方面内容的,进而也有人误以为大儒就是道德高尚的儒。。。。。。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只是儒家的自然哲学路线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错误并不是没有价值,因为探索未知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而黄宗羲和罗大公的本事则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是可以为朱慈烺出谋划策的!

第347章 以富官换穷绅怎么样?() 
首先为朱慈烺献计献策的是黄宗羲,他拈着胡须,侃侃而谈道:“太子殿下,晚生以为本朝绅强而国贫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天下大而难治,天子所及所顾有限。因此不能以官治民,而只能以官抚绅,以绅治天下万民。这就是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既然是与士大夫共天下,那么士大夫自然要从中得利。其得利多寡,就取决于朝廷之强弱远近。

    朝廷过去以北京为都,以天子守边,以东南富庶之地为远州。东南之政自然多赖士绅,东南之利,自然要和士绅分享。而且本朝自土木堡之变以后,由盛转衰,国势日下,君威渐弱。君弱则绅强,绅强则要与君争利,天下税赋当然会流失。因此以十万万亩之田土,一万万之人口,就仅纳粮两千余万石,银二三百万两了。

    而晚生应对之法,则是近郡则严治,远州则方镇。以克难新军十数万之众,由北地南下的勋贵、世臣数千之家,从各地汇集而来的宗子数万之人,还怕管不好南直隶、浙江、江西的数十州府吗?所以学生觉得,真正需要留意的还是边远州郡和北国!”

    果有见地!

    黄宗羲道破的是中国君主集权政治最大的困难——国家太大了!这年头交通基本靠跑,通讯基本靠吼。国家一大,信息传递就慢。距离国都比较近的地方还好控制,远州边郡那是很容易失控的。

    早年大明建都南京,看着钱袋子。结果边军在燕王朱棣的率领下作乱!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亲自看着边军,东南士绅又随即崛起。。。。。。

    现在朱慈烺带着十几万北军,几千家北方权贵,几万宗子宗室跑到江南,那么多人,那么强大的实力,要压制东南士绅问题不大。真正的问题是边远州郡和北方前线。

    如果边远州郡不出乱子,北方的鞑子也不来插一脚,东南有啥铲不平的?

    “太子殿下,学生有个办法,可以让东南州郡在朝廷严征商税、清查土地时太平无事。”

    这回说话的是罗大公——今次恩科的状元公就看他和黄宗羲的表现啦!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东林大会,也是一场状元面试!罗大公做梦都想当状元,能不好好表现吗?

    “学生的办法就是以富官换穷绅!”罗大公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怎么说?”朱慈烺感兴趣地问。

    罗大公道:“本朝的治理之道向来是绅富而官穷!绅者,秀才、举人、官户也。本朝优待读书人胜于唐宋,以宋朝为例,文官俸禄优厚,官户又免税免徭役之利。然而官人官户又有几何?进士难考,得官不易,举国之间,三年不过数百。全国的官户也就是几万家,虽有各种优待,但耗费终究有限。

    而本朝自秀才起便有待遇优厚,免税、免徭役,还可以用诡寄、投献和庇护商人之法,将读书人的优待折色,实则就是分润国家的税款。因此本朝书生,只要有个秀才就不是穷酸,如果中了举人,三两月间就是一方富豪了。能够清廉以自守着,万中而无一啊!至于入仕为官。。。。。。如果一点都不贪不腐,实际上就是图个身后之名,钱是赚不到几个的,没准还得往里面贴钱。

    不过地方上给官户的优待又远高于举人,所以即便是那些明面上的清官,绝大多数还是能通过分润国税多少捞上一点的。如果这官员来自东南富庶之地,那么不是贪官也能当上豪富。只是这钱不是来自天子,而是取自地方。。。。。。本朝的吏治中最大的败笔,就在此处了!”

    官员们替皇上家打工,但是皇上家的俸禄微薄,在绝大部分官员的家庭收入中占比微不足道!

    即便丢官,只要不削籍,或者削籍后士林名望更上层楼,在经济上就不会蒙受损失。

    这才是大明文官敢于对抗皇权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经济基础,压根就不是皇上的俸禄,而是对国家税赋的分润之权。这不是官俸,而是绅权!

    罗大公接着说:“如果太子殿下想要收东南绅权,就必须高薪养官,让实心用事的官员能从朝廷收回的绅权之利中分肥。这样一部分士绅出身的官员,才会为朝廷去夺其他士绅的财权。”

    “言之有理!”朱慈烺笑了起来,这是人才啊!将来可以当罗阁老的!

    “说说看,”朱慈烺笑着又问,“本宫应该如何高薪养官?”

    罗大公道:“殿下,晚生的想法是什么地方多交税多纳粮就多养官!朝廷应该从每个州府的田租和商税中提出一部分,比如十中取二,作为养官之资。养官之资越多,该地的官也就越多!以臣所隶籍的松江府为例,松江土地肥沃,账面田土总额约在200万亩,实数当在330万亩上下。其中官、军、隐田近半。如果能清查完毕,那么有165万亩土地可以隶属军屯卫。朝廷可以拿出其中的30万亩作为松江籍官员的职田。

    那么单是职田收租一项,松江籍官员至少就能得到二十多万石白米。其中一半发给在朝廷或外府任职的松江籍官员,另一半发给本地任职的低级官员、吏员、捕快、乡兵等员。有了这样的优厚待遇,自然可以拉拢到许多愿意为朝廷效力,而且又能任事的松江士绅。”

    明末米价高昂,二十多万石白米相当于四五十万两白银,这可是极大的利益啊!提出这个价码的罗大公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会不会要的太多了?

    “但是官田十取其二怎么够?”朱慈烺的回答,却出乎罗大公的预料,“本宫是不差饿兵的,要让人实心用事,当然得给足俸禄了。。。。。。除了两成的官、军、隐田,松江本地的商税也可以分成!商税中的关税、盐税皆归朝廷,但是过税、住税、酒税、契税,都由地方和朝廷分成!以松江之富,一年分到一二十万两白银,当不在话下!

    此外,在朝或是在别府任职的松江官员,自然另有一份厚禄可以拿!”

    朱慈烺目光灼灼,看着满室的东林君子,“诸君觉得,这样的条件可以在松江府寻到足够多的士大夫和壮勇之士,为国所用吗?”

第348章 我的东林党() 
在场的大部分人,呼吸都急促起来了!

    朱大太子搜刮的时候手不软,分肥的时候手也不抖,真正的大手笔啊!这手笔别说崇祯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回来也没得比!

    妥妥的千古一帝啊!

    当然了,羊毛出在猪身上。松江府拿出六十万两一年给官员发饷分肥的背后,松江的军籍、民籍士绅和商人损失的租子起码就得一百五十万石!而多交的商税至少也有三十万两——松江棉布行销天下,机户富商所得不在苏州丝商之下,可朝廷在过去却收不到什么税。。。。。。以后可就不能不交税了!

    另外,设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地面上的上海口岸和海关的年入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虽然松江的士绅、商人大致上要破财了,可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在数百人到一千人之间,却能因此得到一个官身和一份丰厚的俸禄,从此过上朝廷爪牙的幸福生活。有他们在松江当地带路和维持,其他士绅商人想要闹腾也很难了。

    朱慈烺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