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肯去孝陵祭扫?”朱慈烺皱眉,“他恐怕就是因为丢了半壁江山,没脸拜祖宗才闹这一出的吧?”

    魏藻德道:“这个。。。。。。臣和福王殿下去劝说皇上。”

    “你和福王能劝得动他?”朱慈烺将信将疑。

    “试试看吧。。。。。。”魏藻德一笑,“臣已经有主意了。”

    “哦?”福王朱由崧看着状元首辅魏藻,“首辅,你要怎么劝?”

    魏藻德道:“不是下官劝,而是王爷去劝?”

    “我去?”福王一愣,心说:自己有那么大面子?

    。。。。。。

    朱慈烺带着吴襄、魏藻德、朱由崧三人离开崇祯皇帝的寝殿后,其他来“哭丧”的臣子和王爷,也都借口不打扰皇帝休息退了出去。殿中只剩下周后、卢九德、庞天寿,还有几个太监宫女。

    崇祯皇帝也不咳嗽了,只是定定的看着房梁,他这回可是狠狠地往朱太子身上泼了一盆脏水。。。。。。也不知道朱慈烺会这么应对?会不会恼羞成怒真的要弑父?如果他要弑父,西圃这边可没什么办法可以应付啊!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有点害怕了!

    就在这时,魏藻德和福王两人走了进来。

    “臣魏藻德恭请圣安。”

    “臣朱由崧恭请圣安。”

    “咳咳咳。。。。。。”崇祯听见两人的请安,连忙开始咳嗽——这装病装得真有点假啊!不过也没办法,他的身体就是比平常人好啊,转年就三十四了,愣没怎么生过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怎么装得好?

    福王朱由崧是个酒鬼,身体很差,看崇祯没病装病的样子,就有点哭笑不得,于是便对崇祯道:“陛下莫装了,臣等都知道陛下在装病,也知道陛下的心意了。。。。。。”

    被看破了?崇祯心想:朕都那么用力在咳嗽了,怎么还被看破了?

    “你们在说什么呢?”周后略带责备的声音响了起来。

    她当然也知道崇祯在装死骗人,但这事儿不能点破啊,点破了多下不来台?

    “娘娘,”福王道,“臣和几位王爷、阁佬、卫帅商量过了,都觉得皇上装病是一片苦心啊!”

    你们终于看出来了?崇祯心说:知道朕为了大明江山在忍辱负重啊!

    周后问:“你们知道陛下的苦心是什么?”

    福王说:“当然是为了传位给太子了!”

    胡说!崇祯皇帝猛地坐了起来,也不咳嗽了,怒气冲冲看着胖福王。他此时的气色真是比福王好太多了,怎么看都不像病得不行,快要死了的样子啊!

    福王笑道,“皇上春秋鼎盛,气色极佳,即便落水又能如何?况且寻常府邸中的池塘没多深,皇上站在里面,水都没不过腰带,怎么可能呛水?”

    什么?池塘的水不深?崇祯一愣,可太液池挺深的。。。。。。对了,那是皇宫!西圃只是个园子,一个园子里面的池塘能有多深?

    福王又道:“以皇上的龙体,再当四十年天子都没有问题的,太子得等到什么时候啊?而且太子如此英明神武,是大明中兴之主,又怎么能等那么久?所以皇上就想出这个办法,以落水受凉为借口退位。。。。。。皇上真是用心良苦啊!臣等已经知道了希旨,一定会把事情办妥的,请皇上放心。”

    放心?本皇帝怎么可能放心?

    崇祯皇帝瞪着眼睛,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一旁的周后连忙问道:“陛下,您是这个意思吗?您真想传位给春哥儿?”

    “朕,朕几时有传位的意思?”崇祯吼了一嗓子。

    “什么?”魏藻德一下子惊呼起来了,“这下可遭了。。。。。。诸王大臣们现在可都在劝进呢!”

    福王也点头道:“是啊。。。。。。大家都误会了,以为陛下当天子当腻了,不想再干了。。。。。。”

    天子还有当腻的时候?

    崇祯真是无语了。。。。。。大明的臣子和王爷怎么都那么奸诈呢?什么事儿都能往自己退位的问题上扯。。。。。。

    “朕不退!”崇祯道,“朕过了年才34岁,怎么能退位?”

    “不退?”福王一张包子脸都皱起来了,“那您装什么病呢?这事儿闹的。。。。。。那可怎么办?”

    魏藻德连忙道:“快派人去和太子说啊!”

    “来不及了!”福王道,“黄袍加身的事情多快啊,这要登了极,还能往下退?陛下,要不就将错就错吧!”

    崇祯急了:“胡说!这种事情怎么能将错就错?”

    “那可怎么办?”福王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魏藻德眉头紧锁着道:“陛下得冒险出宫啊!得让南京百姓看见皇上春秋鼎盛的样子。。。。。。还得快,慢了太子就是天子了!”

    当了皇上,可就没办法退了!崇祯如果还不肯让位,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崇祯也来不及细想,咬咬牙道:“卢九德,替朕更衣,朕,朕要登三山门!”

    福王马上追问:“明日还要去祭扫孝陵吗?如果陛下龙体无恙,就应该去孝陵拜一拜太祖高皇帝。。。。。。”

    崇祯跺了跺脚:“明日。。。。。。朕要去孝陵向祖宗请罪,记住了,只是请罪,不会传位的!请完了罪,朕还是皇上!”

    崇祯也是真是好骗,被魏藻德一忽悠就再一次上当了——这位中状元才几年的功夫就能从崇祯那里忽悠到一个内阁首辅,忽悠的本事就可想而知了。和他配合的福王看来也有演戏的天赋,他的诸王之首,看来还能当下去的。

第331章 孝陵思过宫() 
大明崇祯十八年正月初一,南京城内。

    旗手卫的大队,举着鲜艳夺目的天子旌旗,浩浩荡荡的从西圃离宫当中鱼贯而出。现在国难当头,一切从简,所以天子旌旗之后,便是护驾的力士和宿卫官兵,前前后后护卫着骑着一匹白马的崇祯皇帝,轰然而出。

    崇祯皇帝之后,还有大队或乘车,或骑马的贵人相随。乘车的多是崇祯帝后妃公主一流,人数可比他在北京当明君的时候多了不少啊!骑马的则是大明的王爷。在京的三十三王,全都穿着亲王、郡王的常服,跟随在后妃公主的鸾驾之后。

    虽然一切都是从简,跟随的人员也不是很多——许多人已经跟着朱慈烺先一步去了孝陵——可崇祯身边的旗手卫仪仗护卫,跟随的太监宫女就有五六百人。跟着后面的天家贵戚也有好几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随从护卫。七七八八凑在一处,便是三两千人!

    这般队伍从西圃鱼贯而出,行在南京的街道上,已经是二百年少见的浩大排场!

    从西圃出来就是宽阔的东牌楼宝院街,沿着这条繁华热闹的大街向东北而行,上太平里,过大中桥,穿过通济门大街,就进入了大明中央各个衙门和皇城所在的“核心区”了——现在皇城正在施工翻新,不过皇城以南的各个衙门已经完成了翻新,并投入了使用。

    进入南京“核心区”后,就是西长安街、长安右门、长安左门、东长安街、东皇城根南街,然后就是朝阳门瓮城了。出了朝阳门,沿着朝阳门外大街就能直达孝陵了。

    现在从东牌楼宝院街直到孝陵下马坊的各条街道,各处城门,全都调了克难新军的兵将,沿街守护。士气高昂的新军士兵,都换上了崭新的大红军服,头戴红笠,肩膀上扛着上了铳刺的鸟铳,五步一哨,沿街而立。这些都是克难新军下辖的四个“全火铳协”的精锐,足足出动了四千多人,将天子车驾将要通过的大街,戒备的密不透风。

    顺便提一下,在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的克难新军序列中,真正称得上精锐的,也就是四协火铳兵和两协铁骑兵,现在全都集中在南京。

    而以德意志洋将石瑞恩为首的五个洋将团很快就将全部就位,朱慈烺会和所有五个团队签订了中法文版的合同,其中四个洋将团各自负责一个“模范团”的训练——所谓的“模范团”就相当于“协”,不过编制上稍有不同,采取了荷兰莫里斯方阵的编队组织方式。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500人的营,而一个“模范团”下辖4个营,不包括辅助兵力,总共就是2000人。

    另外还有一个洋将团是炮兵军官组成的,根据合同,他们将按照瑞典炮兵的组成方式,为朱慈烺训练一个标准的野战炮兵团——由八个炮兵连、一个工兵连和辎重连组成。其中的六个炮兵连一共装备24门从澳门卜加劳铸炮厂购入的铜铸三磅野战炮,其余的两个连则装备12磅红夷大炮。

    现在四个“模范团”和一个“炮兵团”还没有成军,但是相应的人员已经集中到南京外廓南部的大校场军营里,正在加班苦练队列,妥妥的“697”,过年都没休息。

    所以今天能够拉出来保卫崇祯皇帝和朱慈烺的,就是4个火铳协和2个骑兵协了。

    在火铳协官兵警戒的街道两边,当然是人山人海了。

    天子出宫这等盛事,南京的百姓可多少年没怎么见过了!而且昨天刚有天子落水的传言出来,还透着浓浓的阴谋味道,仿佛有逆子等不及要谋朝篡位。。。。。。汇集在南京,等着考恩科的东南士子们也都没了读圣贤书的心思。今天听说皇上要去孝陵祭拜,全都上街来看皇上了——虽说昨天皇上就登了一次三山门。

    但那时天色已晚,而且皇上高高在上,下面的人也看不清啊——普通的士子百姓当然不认识崇祯,但是南京这里还有不少赋闲守选的官员,其中一部分当过朝官,都是认识崇祯的。

    如果他们认定皇上还好好的,那么士子们自然可以安心去考礼部试,否则的话。。。。。。就得好好想想了,一个弑父篡位的逆子,真能当上大明中兴之主吗?

    现在可是“孝子忠臣治天下”的大明朝,弑杀君父这种事情,那可是大逆不道到了极点的!

    这时山呼万岁之声,一阵接着一阵,开始在崇祯皇帝车驾通过的大街两侧响起。还有大嗓门的内侍骑马走在前头,一边走一边大呼:“圣上驾到,官民一体迎驾!”

    明朝的百姓迎驾时是要下跪的,不过到了明末时规矩不严,跪着就行,不必匍匐在地,是可以乐呵呵看皇上的,还有些退养守选的官员早有准备,现在拿出了单筒望远镜,远远的就开始侦察了。

    “是皇上!还骑着马,气色不错。。。。。。”

    “谢天谢地,皇上好好好的!”

    “皇上还在就好,大明有救了。。。。。。”

    “看来某人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皇上来了,快快迎驾!”

    “恭迎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崇祯驾临,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屏气凝神,深深拜伏下去,同时爆发出山呼万岁之声。

    呼声震天而响,让策马而行的崇祯皇帝心中一震。人心仿佛还在啊!不是说得人心就能得天下吗?人心还在,是不是说他的皇帝还能当下去呢?

    。。。。。。

    此时此刻,太子朱慈烺和在京的阁佬、尚书、侍郎、卫帅,还有公侯伯等一干爵爷,都已经提前抵达了孝陵下马坊外的行宫——下马坊外本就一座供祭扫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沐浴更衣的行宫,已经年久失修,非常破烂。

    所以朱慈烺在抵达南京后,就命人将之扩建翻新,还亲笔书写了“思过宫”的牌匾,悬挂在了这处行宫的大门口。。。。。。这“思过宫”,顾名思义就用来闭门思过的好地方?

    也不知道谁要在这里思过?

第332章 谁要思过?() 
“千岁爷,您看这里还行吗?”

    问话的是神宫监掌印太监李继周。自打朱慈烺掌控了南京城后,他就成了孝陵就归了神宫监主官。李继周还奉命从原先的孝陵卫军户中募集了1400人,再加上200名净军,组成了新的守陵协,由净军火铳太监出身的元帅府千户许景弥担任协统。

    守陵军不再是班军,而是拿饷的募兵,不过他们原则上不会上前线,只好混年功拿土地。不过训练起来也没那么严格,不必“697”,军饷也比其他新军高百分之五十。怎么看都是很优厚的待遇!

    而原本的孝陵卫军户,现在都免除了军籍,成了寻常的民户。孝陵卫的土地是不可能分给他们的,不过他们却可以继续租种原本属于孝陵卫的土地——这其实也能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

    因为租种军屯卫的土地需要支付的田租很低,以孝陵卫所辖的上等水田为例,一亩水田一年的租金仅仅只有七斗大米。

    而一亩上等水田年产的大米,怎么都不会少于三石。三石缴七斗,即便扣除杂七杂八的成本,一亩土地还可以净赚两石。一户租上十亩,一年就能有二十石的净赚。以南京的米价,在扣除一家所需的口粮后,怎么都能有30两银子的收入。

    如果再种上一亩两亩的菜田,养上一点牲畜家禽,生活还是非常过得去的!

    当然了,这一亩收取三到七斗的田租比例,比起之前的军屯、官田所取田租的数目,其实是大大增加了!

    之前大明的田税总额里面是包括了官田田租的!在包括田租的情况下,明朝田赋收取最多的洪武年间,也不过3300万石。。。。。。按照当时的民田、官田数目平均,大约就是一亩一斗。

    而到了明末,在册的土地数目都有七亿多亩,比洪武年间大幅增加,可是田赋却只有两千万出头,有时候还收不足!

    与此同时,老百姓却觉得负担极重,到了要造反的地步。。。。。。其中的原因,当然就是国家失去了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掌握,只能乞食与士大夫!

    不仅田赋要靠士大夫的恩赐,连军屯官田的租子,也得让士绅过上一遍手,国家收得再少,和种地的农民是没有关系的。

    而朱慈烺在抄了南京勋贵和世袭武官的家,又夺了他们世代把持的卫所之后,就将得到的土地(包括官田、私田、隐田、军田)一律划为军屯田,归入军屯卫,然后再由军屯卫下面的屯所和租种土地的佃户直接签订契约。

    在军屯、勋贵和盐商土地集中的应天、太平府、镇江府、滁州、扬州府境内,截止崇祯十七年底,已经有1000万亩的土地完成了“军屯直辖”,另外还有超过500万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