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什么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也能用刺刀去推行了。而朱慈烺的皇位,也就有着落了。因为四万把分了田的刺刀,只有八旗劲旅能与之对抗!

    朱慈烺笑了笑,道:“你明白就好!今晚就不回去了。。。。。。把中师营以上的军官都召集起来,本宫请他们吃饭,顺便说一下分田的事情。”

    朱大太子就是能忽悠的人,当然得把自己的政策充分说明,让下面办事的官员都认为这些政策对他们有利,至少无害。

    这样推行起来才能痛快啊!

    另外,他这个人多少有点事必躬亲,不是很信任下面的官僚。

    如分田分地这样要紧的事情,他得全力亲为才放心。

    。。。。。。

    “千岁爷,那么晚了,您找臣有什么事儿?”

    京营总戎朱纯臣跟着黄小宝,走进了朱慈烺临时下塌的一所原属于魏国府的别墅的内堂。

    朱慈烺刚刚用来晚饭,这个时候正拿着把沉重的木剑在挥来挥去——这是他向吴三妹学来的剑法,每天早晚都要练几遍,用来强身健体。

    听到朱纯臣的声音,朱慈烺便收起了木剑,喘着气儿从伺候的小太监手中接过手巾,擦了擦汗,然后才对朱纯臣道:“分给你的园子还满意吗?银子还够花吗?”

    朱纯臣说起来也是大功臣了,在北京打过流寇,在天津打过乱民,在登莱整治卫所,在兖州还智取过衍圣公。在一帮旧勋贵里面,妥妥的一号大功臣。

    所以就被朱慈烺封了克难成国公,入南京后还赐了宅子,还得到赏银——赐给他的宅子是南京16名园之一,赏银则给了两万两。

    另外,朱慈烺还给了他抚军大元帅府都督的官衔,这可是克难新军系统仅次于大元帅的高官。

    大元帅是朱慈烺自己的官衔,不可以授予旁人的。

    所以朱纯臣现在拿到的就是最高的武官衔了。

    而手头宽裕的朱大太子最近还给自己的克难新军加了俸禄。卫士的月俸加到了二两,武士的月俸有三两,校尉是五两,小旗有十两,总旗有十五两,试百户有二十两,百户有三十两,副千户有四十五两,千户有六十两,镇抚有七十五两,佥事有九十两,同知有一百二十两,指挥有一百五十两,而都督的月俸高达二百两银子!

    另外,凡是担任营官以上实职的军官,都能得到一笔职钱。出任总戎的朱纯臣,每个月的俸禄加职钱高达四百两白银,在明朝来说绝对算得上高薪了。

    这朱大太子捞钱是厉害,可花起钱来同样是流水一般啊!

    “还够,还够。”朱纯臣也不敢说不够啊,他也没干啥,一个月就拿400两银子,还不折色,不拖欠。另外还分到了园子,拿到了赏银,稍后还会分地。

    “好好,”朱慈烺笑着点点头,“想不想多赚一点?”

    “不想,不想。。。。。。”朱纯臣摇摇头。

    “什么?”朱慈烺的语气放沉了。

    朱纯臣马上改口道:“想,想的,臣是想多赚钱的。”

    “好啊,”朱慈烺的语气也缓下来了,“本宫想让你去当中都留守,管中都留守司。这可是个实权衙门,下面有八卫一所。你愿意去吗?”

    中都就是凤阳府,留守司管辖着八个卫和一个所。

    相对江南、淮扬,甚至凤阳府以南靠近长江的几个州府,凤阳府的土地算是比较贫瘠的。特别是位于淮北的凤阳土地,基本都是穷苦地方,没有什么油水。去那里做官恐怕是捞不着什么钱的。

    朱纯臣现在也了解朱慈烺了,马上就问:“千岁爷是想让臣去整顿凤阳的八卫一所?”

    “对!”朱慈烺点点头,“凤阳是出淮西劲卒的地方,又是本朝龙兴之地。而且也是屏蔽长江的要冲。咱们现在得了江南,钱的问题不必担心了。可是江南的兵源终究差一些。本宫想来只有靠淮西兵了。军师已经去汝宁上任了,有他辅佐唐王,本宫是放心的。但是凤阳那里靠马士英不成,得你去!”

    “臣才具有限,怕有负千岁爷所托啊!”朱纯臣可不傻,他知道这差事不好干,必须得先推一推。

    朱慈烺笑着:“成国公,你不用推,本宫也不容你推。凤阳的差事只有你去,凤阳那边太多的功臣之后了,虽然都是旁系,但是闹腾起来也麻烦,没个世袭的爵位,根本镇不住!襄城伯要去当安庐守备,去整顿安庆、庐州地面上的卫所。至于英国公,他是右都御史,得看着你和襄城伯。。。。。。好好干,也别让英国公抓了把柄,要不然去大员岛可不好过!”

第257章 分田分地扎根 下() 
“王爷,朱家小太子厉害啊!真有一点雷霆手段,东南的勋贵、勋臣全完了!就等着抄家灭门吧!二百多年的富贵啊,几千万两银子都能抄得到,土地就更不用说了,这下他在东南的盘子算是稳当了。。。。。。”

    范文程这时正在北京皇城大内的武英殿东暖阁中,向他的主子多尔衮汇报刚刚收到的关于“南京阉党之乱”的密报。

    阉党什么的,清廷这边是不相信的。在范文程看来,朱慈烺此举就是夺了东南勋贵、勋臣二百多年积攒的富贵。有了这些财富,朱大太子在东南的统治才得稳固!

    “他在江南稳当了,那咱们在北直隶呢?要怎么才能稳当?”

    多尔衮一张有点苍白的长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似乎对朱慈烺在江南发财没啥兴趣。

    因为他现在不可能对朱慈烺下手,甚至都无暇对付山西的李自成。

    对大清而言,当务之急就是两个,一是迁都。只有将首都从关外的盛京搬到关内的北京,然后才能以北京为大据点进一步吞并中原的土地。

    二是圈田占房!

    这有点英雄事迹略同了。大清在关内站稳脚跟,靠得也是“扎根”——就是臭名昭著的圈地令和占房令!

    “王爷,奴才已经让人调查过了。”范文程明白多尔衮的意思,当即回答道,“京畿州县汉人无主土地极多,数千万亩都有,可以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

    “真有那么多?”多尔衮有些不信,“京师左近可是人丁密集的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多无主之地?”

    “真有!”范文程掰着手指头说,“一是南朝的卫所土地,卫所土地是官有军屯,不是私土。现在当然是无主之地了!

    二是逃亡或者被李自成灭门的南朝勋贵、勋臣的土地。这些土地如今也是无主了,正好给咱们圈了。”

    多尔衮点点头,“有了这几千万亩,东来诸王兵丁人等就能扎根了!

    不过。。。。。。东来诸王的兵丁人等都要打仗,这些土地可有人耕种?”

    “有啊!”范文程笑着,“可以让无田的汉人百姓投充为奴!”

    “汉人肯投充吗?”多尔衮有点担心。

    “不肯也得肯啊!”范文程狞笑道,“汉人投充为奴是咱大清的老办法了,他们不投充,就让他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肚子饿得受不了了,自然会投充。实在不行,就让管理田庄的庄头去强迫!”

    “这样能行吗?”

    “王爷,咱大清在关外不一直是这么干的?”

    “可现在入了关啊!”多尔衮有些犹豫。

    范文程见多尔衮有些犹豫,便提醒道:“王爷,不这样可就扎不了根了。

    这租地的农民,总不如旗奴好用,这旗奴,才是牢牢掌握在各旗手中的奴才啊!

    有了这批奴才,我大清才能牢牢控制北直隶的地盘。如果任由他们充当佃户,我大清在北直隶是不稳当的。”

    大清朝定鼎之初控制土地人口的办法可比朱太子那边还犀利,直接强迫汉人投充为奴!为奴比为佃可凶狠多了,奴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可打可杀可卖。而且有了这些新附的农奴,关外带来的老包衣就升级了,哪怕不抬旗,也是半个主子,自然和大清同心了,所以八旗的基本盘就变相扩张了。

    多尔衮点点头,道:“是这个理儿啊!不过咱的根基也不能只扎在乡下。这北京城。。。。。。也得变成咱大清的根本!”

    范文程愣了愣,“王爷,北京在咱们手里啊!”

    “在吗?”多尔衮看了范文程一眼,“北京的汉人很多啊,而且极靠不住!闯逆来了他们迎闯,我大清来了他们还是跪迎,这种人要来干什么。。。。。。都得赶出去!这样才能让人放心!”

    “这。。。。。。”范文程想了想,“要不就来个占房令?把北京城内的房子都占了,分配给八旗兵丁和包衣奴才,不许汉人居住。”

    “对,就得这样!”

    多尔衮现在准备施行的就是被后世历史称为清初六大弊政之三的圈地、投充和占房了!

    所谓“圈地”和“投充”,其实就是把京师周围的土地和农民当成奖励品,分发给八旗勇士了。

    而通过“圈地”和“投充”,八旗组织能够控制的土地和人口也大大增加。在京师周围,就算是扎下了根基。

    至于“占房”,则是把北京这座堡垒变成八旗和包衣奴才的地盘。

    历史上的北京城直到清末,都是一座旗人之城。全国大部分旗人和上三旗的包衣奴才,都生活在北京城之中!

    有了圈地、投充、占房三大政,大清朝才能在北京周围站稳脚跟。

    至于什么弊政云云的。。。。。。不过是康熙皇帝与时俱进后的说词罢了。

    当然了,对于京师和北直隶的汉人百姓们而言,一个无比悲惨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

    “怎么样?还吃得饱吗?”

    “皇爷,吃得饱了。。。。。。”

    一个满头满脸都是皱纹的大爷,跪在大顺天子李自成脚下,已经是一副感激涕零状了。

    在这座靠近太原的村子外,跪满了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的农民,一个个都用感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新主李自成。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如今争夺天下的几股势力当中,李自成对一部分贫下中农,真的是不错的。

    当然,仅仅是一部分,因为大顺朝的政策飘忽得很。

    在大顺永昌元年深秋时,太原府的贫下中农肯定是沐浴在永昌皇帝的恩情当中。

    皇恩那是相当浩荡啊!

    和朱慈烺、多尔衮不一样,李自成是来自底层的帝王,他是同情劳动人民的,而且也真的想为劳动人民带去一点福利。

    虽然他大军过处,常常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但是只要不打仗,他的“三年不征”、“均田免粮”和“割富济贫”还是能给境内的穷人带去一点好处的。

    可别以为李自成在玩假的,其实他的政策真能得到部分贯彻。比如三年不征,到目前还在执行。而均田免粮,其实也得到了贯彻——虽然没有“斗地主、分田地”,但是在大顺政权真正能控制的地盘上,地主已经很难收到租子了。

    收不到租子,不就等于均了田?

    反正现在太原府周围的贫下中农还是很开心的,今年秋收打下的粮食全是自己的!

    不用纳皇粮,也不必纳绅粮,连高利贷都可以不还。

    而太原附近的士绅,因为之前趁着李自成兵败北京发动过叛乱,不是被镇压,也夹起尾巴了,收不到租子和利息也不敢用强。

    “皇爷,民心归附啊!”

    “是啊,民心可用啊!”

    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和侄子李过都跟着他在太原左近巡查,眼见了不少人心归附的场景。

    李自成伸出大手,将跪在地上的那个老农搀扶起来,温言道:“老丈,能吃饱就好,就好。。。。。。走,带额去你家的粮仓瞧瞧!”

    “遵旨!”老农民应了一声,就在一个少年的搀扶下往村子里面走去。

    李自成这时才对宋献策和李过道:“看来人心还在大顺这边啊!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这位大顺天子到现在似乎也没明白,得人心和得人并不是一回事!

    他在某些方面是得了人心,要不然也不会有之前摧枯拉朽一般的胜利。但是他的政权并没有掌握人口和土地,所以就没有能扎下根。

    如果说在朱慈烺统治的地盘上,目前出现了皇权和绅权的暂时平衡,而大清的地盘上出现了皇权压倒绅权,那么李自成的地盘上则出现皇权和绅权同时消失的情况。

    那些对李自成感激涕零的农民,其实并不在李自成的统治下,而是因为李自成的到来处于“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人管,没有人收税和收租,又能自给自足,能不高兴吗?

    可问题是,他们的力量并没有被李自成掌握,李自成也就没有保卫这种“无政府状态”的能力。

    李过皱了下眉,低声道:“皇爷,下面的老营兄弟还是有点不满意啊!”

    李自成只是沉默着没有说话。

    他也知道老营兄弟们对现在的待遇有点微词,但他也已经尽力犒赏大家了。

    至于将太原府的人口、土地当成奖品分配给他的老营兵,李大皇帝总觉得这么干会失去人心。。。。。。

    沉默了一会儿,李自成终于低声回了李过一句:“经营地盘的事情,还是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第258章 朱三太子() 
大明崇祯十七年九月,大同府城。

    这座晋北名城,既是大明的九边重镇之一,又是连接塞北和内地的贸易通道。在明朝中叶的弘治年间叶淇变法,变盐政的开中法为折色法后,边关萧然,大同府也失去了以往的繁华,开始渐渐没落。不过给这座边关重镇带来最大伤害的,还是即将定鼎燕京的清王朝。

    崇祯七年(1634年)的后金第二次入口之战,就发生在宣抚和大同境内。当年七月,后金军分兵四路攻掠宣、大,虽然没有攻破大同城池,但是却蹂躏大同周围五十余日,围攻大小城镇台堡五十余个,饱掠屠戮无算,最后扬长而去,给宣、大地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宣大城池之外,一片荒芜,萧瑟无比。

    现在虽然过了十年,但是大同府的元气依然没有恢复。距离大同府城稍远一些,便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沿着大同府下的属州朔州向北至大同府城的官道行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