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画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宣和画卷-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妹妹,我乱说话而已,你别太当回事了。”范秋明心中自责不已,起身徘徊,“唉!都是我不好!没事儿说这些闲话做什么!定然是被这几日连绵的雨势冲昏了脑子,自己都乱了!”

    “无妨,其实三哥不必自责的。”

    范秋白咬定心神,强笑道,“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以前尚未来得及想过,如今被兄长点醒,实际上,倒也好过被其他人的风言风语说教了。”

    “这……也许只是为兄思虑太过的,你与那位楚郎君的往来,为兄也都看在眼中,的确说不上僭越的,你……也不必太过在意了。”范秋明见妹妹的面色稍有缓和,一颗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嗯。”范秋白低下头,面颊微微泛着红晕,“知道了。”

    自己这个妹妹,从小就懂事的让人心疼,范秋明这时候见状如此,还哪里敢再多说什么,连忙笑着道:“其实妹妹这一手,也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那楚风就算了,说起来也不过是个英俊一些、稍微有一点才气的少年郎,这种人物在杭州城或许还能有几分脸面,可若是放到了汴梁城里,那可真是一块石头砸下去就能放倒三个,实在算不得什么。不过,若是咱们这一行北上,能够邀到6老先生、程源先生这样的人同行,很多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范秋明心里转念想到这里,心里不禁有些微痒,从之前的抗拒,变成了隐隐想要促成这件事情。

    那楚风实在是一个太过无关紧要的存在,在舟船上的话,多少双眼睛盯着呢,量他也不敢做出什么事情来。再说,只要他稍微有一分的自知之明,也应该明白他是配不上我范家的。不过是仗着****运,平白的拜了两位老师而已。可他毕竟是资质平庸之人,就算是有名师带路,也未必就能学成高徒……

    范秋明对楚风的态度……从程源收楚风做了徒弟那一刻就定下来了。

    范秋明的年纪也算不上大,二十二三而已,虽然说已经在生意场上打混了几年,愈凸显了一派儒商风度、精明皆有的样子,但心性里,毕竟还不能完全脱离开少年的秉性。

    对楚风的羡慕是深埋在他心底的一颗豌豆,只是用厚厚的几层棉被裹住了,假装不存在的。但他自己内心其实清楚,那颗豌豆早已在被褥底下生根芽,蔓延出让人无法忽视的藤蔓来。(豌豆是长藤蔓的植物吧?就当是吧^…^)

    他不断的想要轻视楚风的存在,也轻视着楚风的才华,甚至,也轻视着自己妹妹对楚风的感官。

    范秋明甚至十分自然的想象着,自己对楚风这样看不上,妹妹自然也是一样的。毕竟在他的记忆中,妹妹并没有真正的长大,似乎还是那个跟在自己屁股后面,“三哥三哥”用软糯糯的声音唤着自己的小跟屁虫,只是不知为何,时光流转,她已经出落成了如今这副大姑娘的模样了。

    心里没有感慨是不可能的。只是对于妹妹会怀春、相思这类事情,范秋明几乎是下意识的抗拒的。妹妹这样通透的仿佛和田玉一般的澄澈心思,怎么会有那样的想法?这可真是太过可笑的念头了。

    他当然不知道,范秋白不但已经开始动心,而且这份心念,就如同春日吹满乾坤的柳絮一般,再也撵不开了。

    ……

    ……

    “这雨是没日没夜的下,每年都这样,只是说句实话……今年的灾民,似乎格外多些。”

    撑伞走在街上,刘正卿看着西市中屋檐下避雨的难民们,心情也开始变得灰霾。

    “东西两市还算好一些,官府在城东的余杭门内斜桥南放米赈灾,那里才是真正灾民们聚集的地方了。”

    刘正卿说着,叹出一口气来。

    “听说官府的佘粥也是越来越稀薄,一碗里面没有多少米了。富商大户似乎也有佘粥的?”

    听着楚风的问话,刘正卿点了点头:“单独依靠官府的话,才能救济几个人。多少灾民在城外围着,不让放进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杭州城的米有多少,这是固定的。若是这边不管制灾民的话,所有的灾民听了消息,都会往杭州城里涌。到时候别说佘粥了,怕是米行都会被抢夺一空。管制的严一些,就能让灾民们尽可能的多分散一些,整个江东诸府县的压力也会被缓解、均分一些……若是真的有些能力的灾民,看着这江南的情形不好,去北边、西边投亲靠友的人也大有人在的。哎!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说起来或许无情了人,但如果真的细细去想,人也就是这样的道理,不被逼迫到一定程度的话,是不会考虑其他出路的。”

    楚风听着这番话,总觉得心里微酸,哪里不对,可是细细想来,又觉得凭借着如今信息传播、赈济灾民的能力来说,这样的办法,或许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千年之后也依旧存在的问题。

    人类用几千年的光阴,尚且无法研究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制度,更何况是现在的人们。

    后世赈灾的话,多少能够好一些。毕竟技术到达那里了,援助物品的投递、通信设施的完善、信息技术的提升,都为千年之后的赈灾解决了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

    但也有很多问题依旧存在的。比方说地中海附近的叙利亚难民危机,那么多的西方达国家,谁都不敢真正的敞开大门。如今杭州城这种关闭城门、限制灾民进城的措施,其实与后世西方国家的选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后世生灾情,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是在信息闭塞、运输渠道稀少的今天,官府能够做的事情,实在说不上多。

    泄洪、疏散灾民、放拨粮款、佘粥赈济……这一系列的方法,说不上高效,却也只是现在这个年代能够达到的最好的手段了。大灾之后容易生瘟疫,草药的调拨、放,灾民的疏散、安顿,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考量、照顾。这些事情,若不是真正身处于这样的事件当中,很多东西,是想象不到的。

    灾难这种事情,楚风在书本上见到过,影视作品上见到过,新闻上见到过。但那都是相距甚远的,即便再怎么触目惊心,与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当然,现在的他也没有感受到无家可归、食不果腹的凄凉,但他已经见到了,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心灵不受到震撼是不可能的,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力与无奈萦绕在心头。

    这种感觉,不单单是他自己,从刘正卿的身上,楚风也能够感受的到。

    “不管怎么说,杭州城还算是富庶些,所以富贾商户们手中总是有一些粮食囤积的,佘粥的事情倒也不少,就当做是做些善事,积一点阴德了。”刘正卿轻轻叹息,“范家的书画行也在后门那边开了个佘粥场,我前些日子还去看了一眼,排队领粥的也有百十来人。只是秩序不好管,许多小商家也是有心无力的。”

    “这话怎么说?”楚风有些不解。

    刘正卿苦笑了一下:“你想想,那些都是个把月没吃上一顿饱饭的人了,白给的吃食,谁不想要。只是人多,一般来说,一人只给一碗粥。可总有些人想要钻空子,多排几次的,甚至,直接把旁边没下锅的米粮抢走的……这都是在城里生过的事情。要没有几个人手能在一旁看护的话,这好事定然是做不成的。不管怎么说,范家也算是人手充足的。这个季节生意浅淡,集结人手做一些善事,也算是能够照应着场面。但整个东西两市来说,能有范家这样能力的,的确不多……”

    楚风听着,有些明白了。

    人性总是自私的,尤其在这种灾荒之年,自然会有太多阴暗的秉性被挖掘出来。这是没有办法杜绝的事情,总该想想办法。

    “有人是有心无力,有人是有力无心……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两种人稍微的结合一下呢?”楚风思付着。

第四章 人祸花石纲() 
“你这问题太高深了,我答不上来。”刘正卿轻笑了一下,“这是官府才能想的事情了,咱们即便想出来了,诸位大人也未必肯采纳的,你倒是忧国忧民。”

    楚风自嘲一笑,摇了摇头:“只是随意思付下,到被你说的上纲上线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虽然达不到这等境界,可是看到眼前的事情,总想能够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再说,只是想想而已,就如你所说,诸位大人也未必会采纳,那就当做随意动动脑筋了,又何妨。”

    刘正卿笑道:“好好,我说不过你,不过这些事情,我也想不出来了。”

    路过的屋檐下,一个筚路蓝缕的乞丐缩在角落里。对面的牙行,走投无路的父亲正准备卖掉自己的孩子。

    刘正卿抬起头,掠过伞檐的边缘,看向阴沉的天空,幽幽的叹息:“也都是花石纲闹得,原本就弄得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天灾加上**,总是会很糟糕的。”

    花石纲的事情,看过《水浒传》的人自然都会了解一些。

    宋徽宗喜爱花鸟奇石,蔡京当政的时候,为了讨徽宗的欢心,与全国范围内大量征收这些事物,尤其是江南一地,不知多少太湖石之类的玩意被搜刮而去,殃及州县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当然,也会有人觉得奇怪,仅仅是从民间收集一些奇花异石,为何会造成这样大的灾难。

    实际上,这事情要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来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欢的东西,又由宰相帮忙大力搜刮,所以在下面的地方官员看来,这就不单单是什么讨皇上欢心的事情了,而是被他们当做了政绩来抓的大事。于是乎,不仅仅是野外、湖内那些无主的石头,就连许多个人家里已经摆放好的石林、假山,都往往被官员们当作了搜刮的对象。从史书上记载的事例来看,因为官员看中了某人家中的一块石头,直接挖地三尺掘出,甚至因为石头太大无法通过大门,而简单粗暴的将别人家的门墙拆除的例子,可谓是数不胜数了。

    二来,现在这个年代,并没有什么火车与公路,虽然整个社会的制度不断完善着,但真正意义上的运输手段,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从江南到开封,基本上只能靠马车或者船舶,而运送花石纲这样大型的物件,陆运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依靠水运来行事。但在江南搜刮的花鸟还好说,一旦说起太湖石这样的大物件……说句实话,即便是放到千年之后,想要从南到北的完整运送一块太湖石,也是需要耗费极大的周折的,更何况是在这北宋年间。史书上甚至记载过,为了运送一块极大的太湖石,甚至重新按照石头的大小和吃水造了一艘船的,其中花费到底有多少,可见一斑。

    《宋史》中说:花石纲之祸,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

    其中影响,恐怕要比后人这样凭空的想象,还要厉害的多了。

    花石纲这样的**,再加上天灾,造成的灾难,就这样展现在楚风的眼前。

    他忽然觉得有些迷茫,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无处施展,心头原本那一点对书画的痴迷,也从心里发出了一个质疑的根芽了。

    楚风尚且没有见到饿殍遍野的景象,也没有见到神州陆沉的画面。可眼前的东西,这些人与事,已经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沉重与轻浮。

    简简单单、轻易的就能消逝的生命,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东西去装满?

    楚风有些迷茫,有些不解。

    “我家要不是因为花石纲的事情,也不会……”刘正卿接着感慨了一声,话说到一般,却又硬生生的止住。

    楚风看到刘正卿渐渐皱起的眉头,仿佛太湖石上深深的褶皱一般,深邃的几乎要破出个洞来。

    “罢了!”刘正卿几近冷漠的挥袖,“不去提它。”

    楚风心里咚咚跳了两下,他想起了刘正平对自己说过的一些皮毛,再加上刘正卿如今这散碎的话语……不管怎么说,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兄弟两个恐怕也是因为花石纲的事情,才闹成了如今这副模样了。

    之前刘正平让自己转交的银钱,楚风说是官府给诸位乡试中第者的奖励,交到了刘正卿的手里。只是这个借口在刘正卿与其他同榜闲聊之后,自然是不攻自破的。刘正卿是聪明人,大概知道了这钱的来历。他并不像将楚风摆到他们兄弟之间那个尴尬的境地上去,于是并没有多说,只默默的想着,下次再见到刘正平,把钱还给他就是了。

    楚风并不善阐处理别人矛盾……说句实话,他连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尚且不好,更不用说别人的了。但在他对这兄弟二人的接触来说,总觉得这两个都不是坏人,二人之间的隔阂,恐怕还是误会之类的要多一些,如果他能够帮到什么的话,楚风还是想要尽一尽自己的力量的。

    这样停下来,估计矛盾肯定与花石纲脱不了干系了。刘正卿这中倔强的性子,想要从他口中问出话来实在不易,下次若是能够见到刘正平的话,还是问问他比较好。

    楚风这样想着。

    “你明日去程源先生那里,别忘了帮我带个好。”

    二人边走边说,不多时便回到了陆氏书画行的大门前。

    刘正卿道:“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程源先生搬回城里住吧。一旦遭遇灾年,乡野之间盗匪横生,程源先生身边也没有什么看家护院的人物,万一出点什么事情,那才叫做得不偿失了。再说,外面的河道也在泛滥,若是上游那边泄洪,河道会突然改道也说不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程源先生应该不是这样不知变通的人吧?”

    楚风也觉得这番话有理,点了点头:“是,我明日定然要劝一劝的。文端先生也这样说,总是让程源先生进城同住,两个人也能够互相聊一聊,探讨探讨。只是程源先生一直怕旁人叨扰,如今这水患的借口,倒也是个机会。”

    刘正卿看了一眼陆氏书画行的门内,渐渐笑起来:“如今这个时候,其实程源先生完全不必担忧这种问题。在咱们杭州城里,谁不知道你楚风才是风头正盛的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