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5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太平天国政府之所以会如此地鼓励“上访”目的只有一个,在这么一大片曾经以“学而优则仕。为荣,又被“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熏陶了多年的国土上,只有把众多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官员们交给全体的人民去“看管。”才能确保官员队伍的纯洁性,才能真正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也正是因为如此,天朝各级政府才会有大门随时对百姓开的这种大胆的行为。

    官员是人,老百姓也是人。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老百姓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个人就大摇大摆地去东走西逛,你一个官员凭什么就前呼后拥、戒备森严你怕什么?

    还是那句话,即便是再大的官儿,只要甘心情愿地把自己融进普通老百姓的行列中去,就无所畏惧。

    副市长很“到霉”。

    其实,他绝无对老汉的“搅梦”有任何的不快,他的“粗鲁。”也不过就是因为极度的困乏而已经难有轻松的笑意,看上去倒是很有些带搭不理,言语中也难免有了一种生硬感。

    “老乡啊,不要老是张口就赖区上的人!”

    副市长这句话的本意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风所影响到的人家,也绝非仅他老汉一家,而区里、市里的人手又都是同样相当的紧张。但问题肯定是会解决的,而且还会尽可能地抓紧。所以,他是想劝老汉暂时不要着急,什么事情都得按照个先后的秩序来。

    而且这位副市长很清楚,眼下不单单是老汉要告的区,就是他下面所有区里的“官儿”们,都已经被这场大暴风弄得想大哭一场。

    可惜的是,耸竟还处在半迷糊状态的这位副市长,却没有能把自己的意思一下子说明白。

    于是,本就窝了一肚皮火的山着老汉。被这位副市长的这句“难听话。给气大发了。

    这不是摆明了在官卑相护吗?

    还什么俺“老是张口就赖区上的人”?俺老汉啥时候老是来你这里了?俺老汉当初要是听从俺那老太婆的意思,执意就在俺的山东老家不来这里,俺老汉认得你是谁呀!

    再说了,你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吗,比你更大的官,俺不仅是见得多了去了,还一起住过些日子呢当年鲁西南一带还是游击区的时候,老汉的家就是天朝红军的堡垒户,像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等一干游击将领,那是常来常往。等到天朝红军大举北伐一开始,老汉的家就更是热闹,先是陈玉成、谭绍光,后来是林海丰、左宗棠和曾国藩等天朝红军大大员,都曾是他老汉的“房客。,也没碰上一个像你这样的生瓜蛋子。

    老汉那原本已经佝偻了好些年的腰,被气得差点儿就直过来。

    他把手里拄着的木棍儿先是在地上戳的咚咚响,随后转身丢下一句“那你就等着俺吧!”

    当这个诽市长终于完全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老汉已经走了。

    这下一子,事情可闹大了。

第一九二章 英军的再次来犯,给了行将离去的三千天朝红军将士,一个完美谢幕的大好机会() 
那就是应该建议太平天国政府与印度一起,修建一条铁路。

    对于铁路,印度临时联合政府中的某些人还不是很陌生的。

    早在一八五三年四月,英国人就在孟买和塔纳之间,“替”他们修建了一条虽然仅三十几英里长,但却开创了印度铁路交通历史的先河的铁路。不过,从那以后,直到一八五七年的他们的反英大暴动开始,英国人在印度全境所修建的铁路,加在一起的长度,也不过就是百来英里。

    尽管如此,印度临时联合政府中的某些人对铁路这个新生事物不仅不是那么的陌生,还颇能领会到铁路所带来种种益处。

    加尔各答到阳布的道路是修通了,而且也很是宽敞,宽敞到两辆满载的马车或是牛车可以自由自在地相向而驶。但是,尽管如此,要想把加尔各答的港口上所囤积下来的那些货物,再经由这条宽敞的路上通道分流到一个个目的地,就绝不是一日之功了。

    正是由于陆地上的分流能力太弱,再加上龟缩在西部一隅的英国人依旧是贼心不死,还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整个的印度重温他们那往日的辉煌,加尔各答就成了英国人反扑的重要目标。所以,前来加尔各答港的太平天国政府的运输船队,也就难免总是要时断时续。

    这是印度方面最不愿意看到的。道理是明摆着的,太平天国政府的船队来的次数越少,印度方面所能分到的那杯羹,自然也就越不够喝。

    另外还有一点能引起印度方面极大兴趣的是,当被他们赶走了的英国人,第一次对加尔各答发动大反攻的时候,由于加尔各答港的改扩建工程恰好正值尾声阶段,所以,担负援建重任的三千太平天国的军人们,还在工地上正干的是热火朝天。

    可是,复仇的英国人来了

    面对气焰极其嚣张的英国人的大举来犯,加尔各答的印军守备将领一面指挥军民奋起还击,一面急火火地跑去向援建的太平天**队求援。

    当然,作为仅仅是加尔各答港工程建设的援建部队的指挥官们,他们一定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还肯定更清楚一旦他们在这种时候草率地向他们的印度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会给自己的天朝政府带来多少的外交和政治上的麻烦。

    可是,他们偏偏架不住他们的印度朋友们的再三恳求,不忍心看到身边朝夕相处了近两年的印度百姓们再遭侵略者的蹂躏,他们还是动手了。

    肩负援建任务的三千红军将士之所以会选择动手,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是印度方面发誓,有关太平红军不经请示首脑机关,就擅自做主参战之事,不管到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对外严格保密,打死也不说。

    这似乎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擅自做主参战”,别说英国人要是知道了底细不信,就是作为援建部队的直接首脑机构——安西的督军府,他们会相信?要是再往远处说,太平天国政府能相信?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掩耳盗铃,那还是一门必须要会做的功课,毕竟那是提供给政治家们预备着将来去打嘴仗用的一种利器。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由于饱受大英帝国的盘剥和掠夺,现在的印度,那是实在穷的厉害。当天平天国政府的第一批运输船队来到加尔各答的时候,太平天国政府方面按照双方的协议,曾留给印方的数万套天朝红军的被服,也都成了上等的物资,还不等他人眼红,就首先被加尔各答的驻防军瓜分一空。

    结果,这样一来,在加尔各答的周围,几乎是一夜间,就变得到处都是假冒伪劣的天朝红军(与正牌的天朝红军相比,他们只是缺少了领章和帽徽)。

    那段时间,不明就里的英国人曾为之相当地震惊,还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向太平天国政府发出照会,强烈抗议太平天国政府不信守诺言,为了在加尔各答谋取私利,居然直接介入了印度的问题,危害到了大英帝国的切身利益。

    当然,不久之后,英国人也发觉了这只是一场误会。

    而机缘巧合的是,作为承担援建任务的所有天朝红军的将士们,为了尊重印度的主权,早在当初离开自己的祖国,踏进印度土地的那一天起,他们不仅要以某某工程大队的暂时称谓,来取代他们的原有番号,也暂时告别了天朝军队的独特标志——鲜红的领章,以及头顶上的那颗闪耀的五星军徽。

    放心,大家都混在一起,只要咱们自己说,谁还能分辨得出真与假。

    仔细想想,这话倒也不假。相貌差不多,衣着也相同,乍一上眼,还真难辨真伪。

    于是,在印度朋友的这样的劝慰下,加尔各答的三千红军健儿放下了手中的各式工具,用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重新又拿起了他们各自的武器,与印度军民一起,冲上了反击英军的前线。

    雄赳赳而来的英军,在顽强的印度军民抗击下,经过十几天的苦斗,最后只能悻悻而归。

    半年后,加尔各答港的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

    又过半年后,按照双方事先的约定,担负援建任务的红军将士即将告别曾经一同奋战和友好相处过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印度军民,准备光荣凯旋。

    就在这个重要当口,不甘心失败的英军,却再次又卷土重来。

    英军的再次来犯,给了行将离去的三千天朝红军将士,一个完美谢幕的大好机会。

    当硝烟散尽的时候,不可一世的英国人,已经再次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而去。

    而三千太平天国的英勇将士,也带着一身的荣耀,告别了加尔各答。

    美丽的加尔各答变得宁静了。

    但是,印度的首脑们很清楚,只要万恶的英国人还盘踞在他们的土地上哪怕是一天,加尔各答的这种美丽和宁静就都是暂时的。

    可如何能确保加尔各答的永久美丽和长期的宁静呢?

    话当然很轻松,把英国人彻底赶出印度不就完了嘛。

    但要是真想做到这一点,那可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至少印度临时联合政府中的首脑们认为,如果单凭他们现在的力量,就想把英国人彻底赶下大海,那还是一件并不太靠谱的事件。

第一九三章 英国人的这种能折腾法儿,实在令印度人头疼不已() 
过去的英国人之所以好打,那是因为面对一股股力量分散,彼此之间联络不畅、接济艰难的英国人,咱人地两熟的印度军民,总能占有相对的优势。

    可自从英国人被压缩在了西南一隅之后,情况变了。

    已经把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了一起的英国人,再没有了各部之间的过去那种联络不畅、相互接济艰难的困扰,因此,对印度无比钟情的英国人,现在不仅成了一个拳头,而且还磨练成了一个铁拳。

    当初拉克希米。巴伊女王的詹西军,以及那那。萨希布的坎普尔军,为了配合东线的作战,还只是佯作攻取海德拉巴和强渡纳巴达河,就已经体验到了英国人的真正厉害。

    血的教训告诉了印度人,在这种情况下,咱要是还按照过去的老方法,用武器既原始、又落后的军民,继续去跟英国人玩什么人海战术,那无疑就是拿着鸡蛋去往石头上碰,有多少人也不够去填的。

    “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像在加尔各答帮了我们大忙的太平红军那样的军队!”拉克希米。巴伊女王多次在临时联合政府发出这样的声音。

    正是经过了一番周密的前思后想,印度临时联合政府中的各方势力最后才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促使太平天国政府与印度继续进行合作,修建一条由加尔各答港直接通往阳布的铁路。

    印度方面相信,随着铁路所带来的陆地运能的大增,为了安西和拉达克,太平天国政府的海上运输船队,就会源源不断的抵达加尔各答。

    也就说,印度方面则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油水。而一旦有了这充足的油水的滋润,印度就会更快、更茁壮地成长起来,不久的将来,印度就会拥有一支,乃至数支堪与太平红军相媲美的,不说是无敌于天下,至少也能彻底铲掉英国这个赖在印度身上的毒瘤的强大军团。

    另外,这次合作只要一开始,加尔各答就又会迎来英勇善战的太平红军,有他们来替咱们看守加尔各答,咱们就大可高枕无忧了。

    对印度方面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最佳方案。

    一八六三年秋,加尔各答至阳布的铁路破土动工。

    这一次,印度方面一反常态,对这条铁路的建设异常热心,可以说是上上下下齐动员,与再次前来援建的太平红军将士们一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铁路大会战。

    这里面固然有印度方面急于从中尽早得到油水的私心,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一次又得到了来自太平天国政府的极大恩惠。

    太平天国政府不仅无偿地派出数个工程大队参与铁路的施工建设,还再次以贷款的方式,向印度方面提供了在铁路修建中所需的全部枕木、铁轨、机车等全部的物资及设备。

    更为叫印度方面感动的是,当他们只是顺嘴那么一说,希望这条铁路最好也能将德里连接进去,结果,太平天国政府的谈判代表团居然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按照双方的协议,铁路由加尔各答直通德里,只是在中间的坎普尔,再经勒克瑙向阳布又引了一条支线。

    而且,在建设中所有的桥梁及艰苦地段的施工,全部由太平天国政府派出的工程大队来承担。

    正如印度方面当初所担心的那样,在这场铁路大会战正紧张地进行当中,加尔各答又遭遇到了英国人的数次进攻。

    此时,那顶还被称为是大英帝国政府的印度总督的桂冠,已经从倒霉蛋儿肯宁的脑袋上,换到了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伯爵的头上。

    现如今,在这位额尔金伯爵的手下,单单是盘踞在印度西南的孟买及海德拉巴等地的大英帝国的陆军,就已经增至了逾五万之众。而那支庞大的印度舰队,更是有各类战舰数十艘。

    在这位与病魔奋战了两年多,最终从死神的手里逃脱了出来,还想再创人生旅程中的更大辉煌的额尔金伯爵的带领下,英军对加尔各答是志在必得,因此,英军对加尔各答的进攻比以往的任何一次进攻都更加凶猛,也更加疯狂。

    遗憾的是,为了确保这场铁路大会战的顺利完成,不仅是在加尔各答周边担负援建任务的太平天国政府的各个工程大队,又与加尔各答的印度军民一起同仇敌忾,投入到了共御来犯英军第一线。

    同时,太平天国政府还暗中调动起了法兰西人的积极性,屯扎在本地治理及开利开尔的法兰西势力及其印度舰队,开始没事找事地与英军频频发生摩擦。

    詹姆斯。布鲁斯是前方遇阻,后方受制,几番折腾,都是无功而返。但詹姆斯。布鲁斯很顽强,就像当年的左宗棠教给曾国藩的那把活儿一样,他是屡败屡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