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文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文丑-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说起袁氏,真是“门生故吏遍布朝中州郡”,远的不说,只近十来年中。袁家当过三公的就有三人,熹平元年,袁隗被拜为司徒,熹平五年。袁隗又被拜为司空,光和元年,袁滂被拜为司徒,光和二年,袁滂复被拜为司徒,袁逢被拜为司空。从光和元年到光和二年三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公里边两个都是袁家的人,光和五年,袁隗又被拜为司徒,朝廷的三公之位,多少人求之不得,对袁家来说却是轻松之极,三公有辟除府吏之权,又有“举吏”之权,所谓“举吏”就是使吏员得以升迁,可以想象袁家的门生故吏会有多少

    荀氏也是天下名族,可荀氏的发家是从荀淑起,至今不到三十年,族中固是出了几个二千石的太守国相,可莫说三公,就是九卿也没有人做到过,比起袁氏这样的顶级门阀差得远

    文丑怎能不放低姿态?

    对文丑的表态,何顒极是欣喜

    何顒是个有侠气的人,不喜欢绕弯子,文丑不等他提袁绍托付给他的事儿就主动表示愿与他们共除阉宦,这让他觉得很痛,大喜,说道:“早年,我初见孟德,尝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丑之,许子将誉你为‘荒年之谷’,荒年者,乱世也袁本初,英俊之才,有孟德有你相助,我等同心协力,汉室虽将亡,而天下终能安也!”

    “汉家将亡”这样的话,何顒都能对文丑说出来,对文丑是非撑任这其中有荀氏素有清名之故,也有文丑在颍川时曾使张让的侄子张直被捕入狱的原因

    文丑说道:“是”

    “袁本初志在除jiā,今党锢解,被禁锢的名士士族很多出仕州郡,我辈声势大振,阉宦惶惶,大将军厚爱名士,也许诛除宦官的机会很就要到了丑之,你当慎事自重,藏器於身”

    ……

    何顒身为司空府的掾吏,不能在元氏久待,与文丑达成了除阉的共识后,当天下午就告辞离去了

    送走了何顒,回到府中堂上,荀彧田元皓问文丑他和何顒上午都闭门聊了些什么

    文丑不瞒他两人,说道:“何公言袁本初yu说服大将军诛除阉宦”

    “大将军厚爱名士”这句话,何顒暗示得很清楚,袁绍显是想通过何进来诛除宦官

    两汉之世,外戚宦官轮番掌权,前汉外戚盛於宦官,本朝因登基之帝多来自宗室,yu掌政权必须借助内宫宦官之故,宦官盛於外戚,宦官与外戚争权经常获胜,如先帝时,借助中程单超唐衡等五人之力,先帝乃得以诛跋扈将军梁冀,单超唐衡五人因功得以封侯,号为“五侯”,遂权倾朝野,又如本朝,因先帝重用宦官之故,本朝初年宦官之势已很大,时为大将军的外戚窦武与陈蕃等谋之,yu诛宦官,却事泄身死,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虽然本朝外戚与宦官相争常败,可要想诛灭宦官,士子还必须也只能通过外戚

    因为依两汉之惯例,外戚多被拜为大将军,权大,而且有兵权

    袁绍如能说服现为大将军的何进,文丑知道他也的确说动何进了,那么,上有大将军的兵权,下有已出为太守的曹ā等和复出的诸多党人名士之支持,辅之以袁氏的声望门生故吏,只要不出昏招,事前细密谋划,事发果断处置,一举将宫中的宦官除掉还是有点可能的

    荀彧说道:“中尉,你觉得袁本初能说服大将军么?”

    文丑问田元皓:“元皓,你以为呢?”

    “先帝时,‘五侯’除外戚梁冀,本朝故大将军窦武又谋诛诸宦,宦者与外戚缘何不能并立?它,‘权’只一个宦官当道,外戚权;外戚主政,宦官权大将军虽出身寒微,然现既为大将军,又破黑山,声威大振,岂会争权之意?袁本初必能说服他”

    荀彧细思慎想,对此事却终究不是那么乐观,说道:“元皓所言固是,可诸中程居深宫之内,与天子朝夕相伴,深得天子信赖,袁本初纵能说服大将军,要想尽诛他们却也不易,故大将军窦武得天下士子厚望,有诸多重臣名士相助,可最终不却也失败了么?除非……”

    “除非怎样?”

    荀彧摇了摇头,却不肯说了

    窦武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玄孙,其女是先帝的皇后本朝的太后,他本人久有盛名,位居党人的“三君”之首,论是出身家世名望,都远胜何进,而且他与陈蕃等谋诛宦官的时候是在当今天子初即位不久时,宦官的权势还比不上今ri,可最终因为事泄,主要的是因为京都的戍卫军“素畏服中官”,也就是说京都的戍卫部队多被宦官控制而事败身死

    何进要想成功,确是非常不易,要想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取得成功是不易

    荀彧的话虽没说完,文丑田元皓却均知他想说些什么:“除非采用非常之手段”

    何为非常之手段?即是:在宦官们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兵变,入宫诛之

    何进有这个魄力么?荀彧对此存疑

    文丑暗叹一声,心道:“如果何进有这个魄力,那么四年后的那场政变也不会变的那么血腥”只是这话却不能对荀彧田元皓说

    田元皓问道:“除了这些,还说什么了?”

    “何公叫我多与皇甫将军书信来往”

    黑山之灭,皇甫嵩独占八成功劳,他现是左车骑将军,在帝**中的地位仅次何进,而名望实远高过之,又是掌有实权的冀州牧,举足轻重,如能得到他的支持,那么诛除宦官这事儿就能多点把握

    “还有别的么?”

    “并询问了下赵郡西边的贼情,以及我等先后击破左须黄髯的经过,他说会把这些转告给司空张公的,还暗示我可在击贼上多下些功夫”

    荀彧田元皓对顾一眼,俱皆了然

    何顒这是在给文丑指路,是在变相地告诉文丑:只要军功够了,他就会想办法促成文丑再获升迁这就是“效忠”袁绍的好处了,还是那句老话:朝里有人好做官可以预见,以袁家在朝中的势力,只要文丑赚够了军功,那么再获升迁必定不难

    “那中尉是怎么想的?”

    文丑望向堂外的广阔的蓝天,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yu平贼定郡中,有两桩事需得先办,一是募粮,一个征兵公宰早就想为我借粮了,我想,这件事现在可以办了”

    次曰,文丑去相府拜谒李瑾,说起此次击讨黄髯之战,忧心忡忡地说道:“今番此战虽胜,可是相君,境内的局势仍不容乐观啊。”(。)

第二百零三章 一日三惊() 
文丑来前,李瑾是一曰三惊,文丑来后,捷报频传,他不需要再的军事,顿感轻松,本来见文丑破黄髯凯旋,他是很开心的,此时闻得文丑突然口出此言,登时紧张,说道:“中尉此话怎讲?”

    “左须黄髯虽破,境内尚存王当我闻辰贼褚飞燕与王当私下勾连,意入赵地褚飞燕者,冀州大贼也,如不能尽早击破王当,坐视王当引褚飞燕入赵境,则我恐赵郡将再遭大乱”

    “褚飞燕?”李瑾在冀州待的时间比较长,听说过褚飞燕之名,他大惊说道,“褚飞燕乃辰巨贼,我听说他极是能战,辰郡兵多次征讨皆不能破之怎么?他要来赵郡?”

    “这是我府中掾郭嘉探听来的消息”

    “这消息可靠么?”

    “绝对可靠”

    李瑾起身,拈着胡须,在堂上转了几圈,对文丑说道:“绝不能坐视褚飞燕入我赵境!我赵郡不比辰等郡,总共只有五县,地方狭窄,一旦被褚飞燕入我境内,则将再无宁曰了!”

    “是也,我也是这么想的”

    “那不知中尉打算何时再出兵,击王当?”

    文丑欲言又止

    “中尉为何踌躇不言?莫非是有难处?”

    文丑苦笑说道:“我也想尽快击破王当,奈何……”

    “奈何什么?”

    “奈何我部义从多平原人,不习山战,此次击黄髯虽然获胜,然而却是惨胜!兵卒伤亡惨重近两千步骑出元氏,归来的只有三千五六百人……,相君,黄髯是新贼,在本郡立足未稳,击之尚易,王当却是旧寇,各县多有他的耳目。他手下的亡命贼寇也远比黄髯要多,差不多得有三千多人,非是我不肯尽快击之,实是击之不易啊”

    文丑说的这是客观情况

    文丑为何先击左须再击黄髯。把王当放在最后?一则是因为左须黄髯离元氏近,二来也正是因为左须黄髯好打一点

    李瑾知他说的是实情,连连叹气,连道:“这可如何是好?”转见文丑安坐席上不动,心中一动。笑道,“中尉必已有对策,不要卖关子了,快说快说”

    “我能有什么对策?说到底,不外乎还是征募新卒”

    “征募新卒?……,中尉以前对我提过此事”

    “是啊王当部众三千余,不但远比黄髯部多,也比我郡现有的兵马多,欲想进击他,非得再招募新卒。并且这些招募的新卒还必须是习山战之人不可”

    “招募新卒容易郡内的流民曰渐增多,彼等流民有不少是从辰中山等郡国来的,辰中山等郡国均多山,从中招募些习山战吃苦耐劳能走山路的山民不难,难的是粮食也”

    文丑等的就是他这句话,说道:“相君如能下决心,我看这粮食并不算问题”

    “不算问题?”

    “然也”

    “中尉有何筹粮的良策?”

    “郡库县库缺粮,民家却不缺粮”

    “中尉是想?”

    “正是,我想问民家借粮”

    李瑾本是个说话啰嗦的人,这会儿吃惊之下。连啰嗦都给忘了,说道:“中尉可想过这么做的后果么?”

    文丑故作不知其意,笑着反问道:“能有什么后果?”

    “黑山乱起后,不止郡库县库的粮食。民家的存粮也多被抢掠一空,而今冀州之各郡郡治是缺粮这次黑山之乱是从二月乱起的,虽然**月即被平定了,但却耽误了春种,大多民家颗粒无收本就缺粮,今年又颗粒无收。中尉,你这是要从他们的嘴里抢食抢命啊”

    李瑾的这番话说得有点颠三倒四,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他的话简而言之就是在说:今年没收成,往年的存粮又多被黑山抢走,民家手里怕也是没有多少余粮,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就要饿死,文丑如果向地方征粮,那么就等同是在要民家的姓命

    “普通民家固亦缺粮,强宗右姓豪强大户却不然”

    本朝光武皇帝是借豪强大户的势力中兴了汉室,所以本朝豪强在地方上的势力远比前汉强得多,就不说那些良田万亩僮仆千人的大豪强,便是寻常的小豪强往往也自建的有庄园,组建的有宗兵,有坞壁有武装,兵乱的时候就有自保之力相比大的县城,造反作乱的兵马在初期更倾向於进攻县城,因为这些坞壁星罗棋布,遍布乡野,实在太多,要想打就得分兵,分兵就分散了力量,再一个,就算把这些坞壁都打下来,收获也不一定有打下一个县城多

    因此之故,兵乱之后,赵郡境内的普通百姓确有不少家破缺粮的,而这些豪强大户却大多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中尉是想向元氏魏乐杨诸姓借粮么?”

    文丑看出了李瑾的为难之色,说道:“我知此事不容易办只要能得到相君的应允,那么不需要相君出头,全交给我来办就是”

    李瑾紧紧抿住嘴唇,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边是可能出现的赵郡全郡大乱的局面,一边是得罪地方豪强大姓,可能引致骂名的后果,他左右为难,低头忖思了半晌,这才做出了决定,心道:“王当部众三千余,只他这一部贼寇,本郡就难剿灭,万一褚飞燕再来,则本郡势必将沦为贼域,我身为国相,一个‘软弱不胜任’的失职之责是跑不了了,不仅这个责任跑不了,还会使亲友子侄受到侮辱……,罢了,既然中尉愿意出头去办此事,那就允了他吧!”

    两汉的风气雄健进痊为官吏者,如果落个“软弱不胜任”之名,那么不但是自己的耻辱,而且连带着家族都可能会被人看不起

    因为思想斗争太激烈,他拈着胡须的手指不自觉地力气过大,把胡须都给拽断了两根,吃疼之下,回过神来,他问文丑,说道:“不知中尉对借粮此事有几个把握?”

    “我府中主簿元氏荣对我说,他有十分把握”

    “好!”

    文丑是中尉,无权参与民事。向郡民募粮这种事情必须要得到国相李瑾的同意&-》

    得了李瑾的同意后,文丑辞别回中尉府

    田元皓元氏荣荀彧郭嘉等在府中已等候多时

    见他归来,元氏荣急切地问道:“相君怎么说的?”

    “相君应允了”文丑取出李瑾亲笔写的募粮檄文,递给元氏荣

    元氏荣接之观览。看罢大喜,问文丑:“不知中尉打算何时向元氏诸姓传此檄文?”

    文丑募粮不是只向元氏一县的大姓募粮,赵郡五个县他都要募,不过此事擎太大,却不能一开始就同时向五个县传此檄文。所以他打算先在元氏试试水,把元氏搞定之后,再向其它四个县下手他不答元氏荣之问,反笑问道:“以公宰之见,何时传此檄文合适?”

    “宜早不宜迟!”

    “那就依公宰之意”

    元氏荣喜道:“诺!荣现在就亲去元氏诸姓家中宣此檄令”

    “此事非同小可,公宰切不可操之过急也”

    元氏荣初被文丑辟除为中尉主簿时就自告奋勇,愿为文丑募粮,只是文丑因考虑到自己方到赵郡,初来乍到,在本郡还没有什么根基所以婉拒了。直忍到今日,一方面挟两次“击贼”大胜之威,一方面自恃有了何顒袁绍在朝中的支持,这才决意下手,不过虽然决定下手,他却也不愿因为此事而导致郡中的强宗大姓联合起来反抗,故此叮嘱元氏荣:不可急躁行事

    对元氏荣来说,自被文丑辟为中尉主簿后,文丑待他虽然甚厚,事事与他商量。凡是他举荐的人才尽皆辟用,凡是他提出的可以采纳的建议也都悉数采纳,可是比起田元皓荀彧,甚至李宣田畴这样的文丑故交。元氏荣却一直自觉均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