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文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文丑-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徊悖

    随后文丑、郡吏又将沙河乡的建设、方针、现状等言说起来。倒是在言谈甚欢的氛围之中,将其的述职问题,完全解决了。同样也赢得了国相冯公的赞赏、信任。当然这其中,郡吏的推动功劳甚大,毕竟其在冯公心中的地位要比文丑高的多,他的建议也比文丑的言语更为管用!

    三人间的谈话,直接持续到了晚饭时间,而且还没有结束!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冯公的智慧、博学,郡吏的圆滑、衔接都使得文丑受益匪浅,心中更是直呼:“此行就是討不来一个好的管职,只此一番谈话,也不虚矣!”

    而文丑的奇思妙想、思想通达,也使得冯公、郡吏两人大开眼界,直呼文丑乃是百年难得之人杰,此后之前程,不可预料也!

    如此三人言谈说笑间,就已到了夜半时分,而他们的谈论也可谓酣畅淋漓。散去后,直言明日继续,恓恓之情尽显。

    翌日,中平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再过两天也就要进入到四月的麦忙季节了。

    而常山国郡治元氏县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只因为文丑的到来。

    郡朝官寺,听事堂上,冯公高居大堂之上,那名郡吏率领一众郡吏位于右侧,一名魁梧非常、孔武有力之人,率领一般武将,列于左侧。文丑一下乡之人,位于右侧末尾处。

    那列于左侧的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常山国的中尉大人,是一名实权人物!掌郡兵五六千人,可动员郡兵数万人!当然,这样的动员并不常见。总之就是目前常山国|军兵的总帅!

    位于其下的那一众人等,就是目前郡兵中的各级将校、军侯了。任何一个人的职位拿出来,都与文丑这个桃林校尉相当,皆不容小觑之。

    而那郡吏之下众人则是常山国郡朝的诸位文官了,包括长吏、功曹、主簿、督邮等。

    东汉时地方的管职系统是这样的:首先是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因太守兼领武事,故别称郡将;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又根据郡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太守的级别又分为中二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六级。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

    每郡的都尉,为一至五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都尉区(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郡太守的助手为郡丞(边郡为长史),由中央任命。

    此外,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

    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地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郡都尉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其行政级别与郡相等。王国的官属分两个系统,一是类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统,有相(相当太守),常山国的冯公就是居于此职,是实权人物。

    中尉(位同都尉,但是郡国之中仅设中尉一人。),其属官亦与郡大体相同;还有就是管理诸侯王生活、禁卫的官属,如郎中令(相当光禄勋)、仆(相当太仆)、治书(相当尚书)等。

    此外,王国还设有类似于太傅的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级别等同于王冠相。

    分管少数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级别与郡太守相当,其属官有从事、掾,无定员,根据事务多少而设。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级别从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设属官有:丞一人,管理文书、仓狱;县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与官类似;三老,掌教化。

    县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过问县的人事,县长官或丞、尉出缺又无合适人选的,上级机关可派出属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县长官的行政事务,受郡府的监督,每年年终要向郡长官汇报功作(上计),听侯考核。

    这也就使得文丑可以在相国冯公这里讨要高邑县长一职了,日后再上报到中央朝廷就是。

    除去以上的郡县两级管职制度外,在月前,当今圣上同意了,刘焉的建议:“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于是有了较郡更高一级的州的官员系统!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即今年月前,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

    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

    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

    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

    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而冀州的州治本在常山国的高邑县,当时皇甫嵩镇压了黄巾之乱后,就被任命为冀州牧,驻扎在高邑县中,但是其在那里仅仅待到了中平二年,就因为西北边疆告急,而率兵离去。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之后的张牛角、褚飞燕等人的起兵之事了,更不用说如今威势大盛的黑山军的存在了。

    自那以后,新任的冀州刺史王芬,就迁到了巨鹿郡境内。

    ps: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冀州的州治被设定到了巨鹿郡,偏离了在高邑县的史实!还请诸位见谅,实在是因为彼岸一开始的忽略,致使一系列的设定偏离甚远,若是强行修改的话,就需要全盘推翻大纲构架了,哭!见谅、见谅!

第二十七章 许攸来访() 
许攸气冲冲的出了审府,一路向着城外赶去,这就欲要赶回钜鹿,复命王芬了,阴安右姓审氏的势力遍及阴安县的各个角落,基本上控制了县中大半资源,既然审配不识抬举,那么他许攸就没有必要再呆在此地了。

    就在其行走的途中,思虑混乱间,突然想到那个使得自己白等了良久的那人,那人是谁?居然能够让审配那个家伙如此款待之?这时他就走入了一中癫狂的状态,不只是触碰到了他的那跟筋。

    既然发现了问题,自然要探个究竟,随即复有返了回去,寻了人员略一打听,既已知晓文丑的存在了,文丑前来拜访审配并没有遮遮掩掩,是故许攸得以轻易知晓。在闻听是文丑这么一个小角色之后,心中还颇为不屑和懊恼呢,又因为一个小角色而耽误了不少时间。

    但是在其有意无意的打听之中,闻听了文丑乃是个灭贼荡寇的将才时,心思又发生了偏转,活络间,心想:“如今行事只差兵力也既然审配坐拥上千势力而不为所动,那么文丑其人知兵善军,定能够助上我等一臂之力啊若是能够将其拉拢过来,也算是一大臂力。”

    想到即做。许攸眼见事情又有转机,不仅兴奋起来,在得知了文丑二人的落脚之处后,当下向着客栈走去。行走间还在权衡其中的得失,言辞,心想:“审配其人足够聪明,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但文丑一个武人,粗鄙之极也许他一两庄好处,或许这事也就成了”

    文丑回到落脚之处,开始梳理此行的得失,原本不打算在此逗留的想法,也因为痛审配的言谈投机而改变,认为此地还有利益等待着他进一步的赢取。这就包括到同审家在诸多方面的合作交易了。两个上层人物的合拍,对于两大家族来说。是能够展开进一步合作的基本要求,而目前审家文氏就符合了这个条件。这是文丑费尽心思所争取到的,其自是珍惜异常,想要将之利益最大化。

    而文丑所不知道的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大名士正在向他走来。并欲与其商讨废立之大事这不是现下的文丑所能想象的。在他的心目中,废立这样的大事,无一不是握有重权手有重兵之人,方才敢作为的,如不久后的执掌西凉大军的董卓以及作为关东盟军盟主的袁绍和已经架空了汉孝献帝之权的曹丕等。

    文丑文霸二人正于房内合计着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时。许攸找上了门来。这可是让文丑大吃一惊许攸是谁,那可是在官渡之战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敢于称呼曹操为阿满的牛掰存在,当然他也是因此而殒命的。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许攸来拜访他了,大名鼎鼎的大名士前来拜访他了一时间,使其颇为转不过弯来,他不还是一个名传郡外的小县令吗?怎的引起了许攸这个大人物的注意呢?

    虽说惊异,但是文丑的礼数并没有缺,连忙将这个自称南阳许攸的人物请进屋来。并且延请为上座,可谓是恭谨之至。且不论许攸找寻他是为何事,只这大名士登门拜访,就使得文丑的自信心增长不少,都有了爆棚的节奏了。

    其人自称南阳许攸,他文丑不能就此相信啊,他可不曾见过这个大名士,自然需要试探一二了,不待许攸道明来意,文丑就是一阵言语相问。当然是本着仰慕许攸大名久矣,有些学术问题久颤自身,而不得解,能够面见贤士。自要相问一番了。

    对于文丑的发问,许攸自是信口拈来,讲解的头头是道,毕竟他这个名士的名头可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在当下摸滚打爬十数年后,为天下士人所传扬的。自是不虚。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文丑在确定了许攸的身份之后,对待许攸的礼节更是恭谨,虽然知道此人在品行上或许有些瑕疵,但却是一个有大才的人物,若是能够争取到这一位,对于现下的文丑来说,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文丑许攸二人各怀心思的交谈着,一个想着拉文丑入伙,行废立之大事,一个想着招揽许攸为助手,做将来割据一方之大计虽然目的不同,但却都是对于现下朝堂的反叛之为之思。

    许攸对于文丑的态度还是比较满意的,心想:“还不错么,只是却要了解清楚此人到底掌握多少兵力,能够在那件事上出多大的力量这样才能给其一个很好的判定。”

    在得知文丑乃是一县之令,能够调转近三千余人之时,心想此事可行矣,但是又有些担心,文丑不同意怎么办?若是他向上面反映告密了怎么办?他一个武人出身之子,可不是享誉盛名的士子?待到许攸头脑清醒后,复有踌躇起来。

    其之所以能够准备了数月时间,而不为外人所知,就是因为他们所挑选的人物,无一不是名士大族,这些人或许不会同他们一起,行此废立之事,但也绝不会将此事揭发。当然不排除有些心术不正的士子,会利用此等机会上位,所以,许攸王芬他们才会尽量邀请相熟之人共事,这也就避免了被揭发的危害。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这一谋举,主要目的是为了灭宦官黄门,而宦官黄门正是天下士人最痛恨的,两次党锢之祸皆因其而起,陨落了多少党人领袖,士子族人?

    所以许攸不害怕,但是话说回来,这等臣子私下商量废立天子的事情,一旦暴露,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所以才有了审配不久前如此无礼的举动,因为他不举报王芬许攸已是底线,为的就是立刻和王芬许攸他们撇清关系,再没有交情可言,以免被牵连其中。

    在许攸眼中,文丑乃是一个武人出身的野小子,本就没有什么信誉可言,而其找到文丑也不过是想要利用其手中之兵卒势力而已。为了安全起见,定不能与其明说,当旁敲侧击之。有了决定,许攸之心情复有畅快起来,开始了与文丑的一次长谈。

    两人各有试探,当然是对于事情发展略有所知的文丑占据优势,许攸其人虽说才智惊人,但却恨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不能将条件摆在明面,又要向探明文丑对于废立之事的看法,再加上文丑有意无意的偏移话题,使得其苦不堪言。

    不过好在,最终他还是基本探明了文丑的意向,同样是认定了他和王芬的这一次谋举定然不会成功。当然文丑也信誓旦旦的摆明了自家立场,绝不会做哪些出卖士人,而使自家上位的举动,以及自己对于当下乱世的分析和未来的想法,使得许攸明了自己是一个对未来有想法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断送了未来大道之路。并且言明:未来割据之事,必将重现

    对于文丑的拒绝,许攸并没有像对审配那样过于愤恨,因为在同文丑的交谈之中,他清楚的认识到了未来大势之所趋,也基本明了了自家谋划的不足之处,当然还有就是文丑那一以贯之的恭谨有礼的态度。

    但是他并不甘心自家历经数月的谋划,在还不曾实施时就破产。所以这件事他一定要做,但却也已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了,正如文丑所说,天下大乱将至,群雄割据将临,到时候哪一家诸侯,不是自己的立身安命之地?他对于自身的才华,还是有很大信心的。

    在文丑的恭送之下,许攸终于踏上了返回钜鹿的路程,而文丑其人却还要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在此地逗留些许时候。当然也要平复一下方才许攸所带给他的波澜。

    虽说文丑表面镇定的分析谈论,但是内心却并不像表面那样的波澜不惊,反而是掀起了惊涛巨浪。废立之事,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了吗?文丑自认为自己是万万没有资格染指于此的。

    更不用说在后世时,并没有听闻王芬许攸还有这一行动这时的他不禁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到来,给予这个世界带来了某种变化,所以方才产生了如此事件?正如那蝴蝶效应一样?

    “看来有必要再同审配先生言谈一番了,看看他是什么看法,想来也不会同意吧不然许攸这个大名士如何会找到自己呢?因该是在审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