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文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文丑-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丑、田丰相顾而笑。

    田畴拍手喝彩,说道:“元皓先生慧计成矣!董骑将败。”

    荀彧、郭嘉等人亦面现喜色。

    余下诸多士直到此时,才知了田丰的伏兵之计。

    兵家言战,首讲天时、地利、人和。现今尚在颍川郡内,文丑人熟地熟,占了地利,又兵马众多,乃是以众击寡,且万众一心,再占了人和,两利在手,加上又还有田丰这等谋士,有刘庆、文霸这等猛将,只要计策能够顺利地得到实施,取胜也是很快,也很容易的。

    文霸是午前后出的兵,这时已经暮色将至了。

    文丑得了此报后,望了望天色,便即令军马停住,遣骑通知后边的孙坚等部,今晚就在此地驻扎了,又传令叫各部开始扎营,预备晚饭。

    左右士见文丑先前非常重视来敌,以至有亲自上阵与之交锋的打算,现下闻得前头交战正酣,却叫各部筑营安寨,一副不再去理会前边文霸还在接战的架势,有不解其意的,乃问之。

    文丑答道:“敌已被子勇所围,陷进了河边泥地,以子勇之勇,纵不胜,亦不败也,谦部四千颍川郡兵紧随在子勇之部后,现应已到,敌为泥地所困,又被子勇所围,本已纷乱,见周校尉兵至,旗帜如林,军卒遍野,势必惊惶,肯定会无心再战,夺路而逃,而刘司马引一千骑兵蓄锐在其后,以我之逸击彼之散,此战已胜。”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道:“文校尉部仅二千之卒,敌有千骑之众,则文校尉围住的定非敌骑全部,周校尉部曲虽众,可大半为新卒,战力不强,又是疾行了一二十里地,就算能及时赶到,也不一定会是外围敌骑的对手,如果落败,则文校尉部难免会受其影响,恐怕会有转胜为败的可能。”

    文丑笑道:“不妨。我大军在后,今距敌骑仅只十余里了,敌岂会不知?如果他们在与文霸初接战时能够获取大胜,那么他们的胆色或许还能足读,可现下他们交战不利,陷泥入伏,又知我大军在后,哪里还会有胆勇再逆击周校尉之军?我料之,彼辈一见周校尉军到,必就会散逃。”(。)

    。。。

第七十二章 料敌制胜() 
文丑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打过敌我数万兵力的战役,而且有着非同一般的大局观,在这种既占了地利,又是以众击寡,且敌人只有千人之众的小战斗,他虽然也存有担忧,可在具体战术的运用上和在料敌上却根本不需要多做考虑,一念之想,就能找到正确的办法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正如他所料,这场战斗的进程与他预料的一模一样。

    在见到周路部到后,董兵果然是不敢逆击,先是外围的骑兵逃跑,继而被文霸围住的骑兵也失去了斗志,突围逃窜,有实在是冲不出包围的索性跪地投降。

    逃出去的数百董骑仓皇向西北溃逃,试图逃出颍川,奔回本营,而逃未及远,迎面撞上刘庆的伏兵,被迎面拦住截杀。

    刘庆的骑兵既是负责截杀,又是负责阻挡董兵的援军。毕竟,这支骑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梁县西北的董营来的,文丑目前也不清楚他们到底派来了多少人马,不知他们还有没有后援。不过到最终,也没有见有董军的援兵来到。

    文霸、周路、刘庆合力,尽歼了此千许董骑,斩首百余,得俘虏二百。

    此次来犯的都是董卓部的精兵,虽然董军的军纪不怎么样,可战斗力却是一流的,所以对这二百俘虏文丑没有命将杀了,而是叫收入俘虏营,先让做些苦力,待战罢再做处理。

    击董首战,小试牛刀,文丑以众击寡,取得大胜。

    战报传到后边,孙坚闻知,扼腕顿足,连声说道:“惜我输给子孝,让他抢了头胜!”

    再传到后边,豫州诸校尉等闻知,皆喜上眉梢。都道:“敌骑千众,半日而亡,文武猛真善战者也!”

    消息传出,全军振奋。

    歼灭了这股前来试探之敌。再往前行便无阻拦,出了颍川郡界就是梁县的地面,顺着汝水前行不多远,已可遥见河对岸的梁县县城。

    梁县的县城在汝水南岸,离水很近。

    战国时有“三梁”之称。指的是三座皆以“梁”为名的城,魏之都城大梁和战略要地少梁是其二,汝水南岸的这个梁县当时属楚,也是其一,为别于大梁和少梁,时称南梁,又称上梁。战国之季,楚、魏、韩三国之师常战于三梁下,这里经常出现战争。

    不止战国时了,秦末以来。凡当天下大乱时,梁县这里仍然是烽火不熄,常是兵家借道、又或相争之处,因为这里是从颍川南部和南阳郡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秦失其鹿,高祖刘邦自洛阳南入南阳,寻复又从南阳北出洛阳,皆经此地;王莽篡汉,光武起于南阳,亦是由此而收的洛阳,又有赤眉以山东之众。西出陆浑而去弘农,也是经过这里,——陆浑是个县,在梁县西北二百里外。当其时也。这一带几乎是无日不战。

    那浩荡不停的汝水由梁县北边流过,从古至今,也不知见到了多少战火,见到了多少悲欢,又也不知流走了多少豪杰勇士的鲜血,又流走了多少人的英雄壮志。

    却也不知为何。虽是刚打了一场胜仗,可在这汝水北岸眺望南岸梁县县城时,文丑却不觉有一股怆然悲凉的情绪浮上心头。

    或许是因为到这梁县对岸的时机不对,正当落日的缘故吧?

    他这样想到。

    梁县在南,长河在其北,壮丽的红日在西,洒下暮辉,使其黝黑耸立的城墙沐浴其中,又使河水波涛闪烁点点粼光。目睹此景,想到和张邈、曹操、孙坚联手与董卓的大战在即,回望数万步骑从众,因是穿越而来,故知当代兴衰的文丑难免会起一点吊古惆怅的心绪。

    他心道:“今我与文台、孟德、孟卓联军,南北两路合兵近十万众,固一时之盛也,为近来之少见,想来当此之时,应是天下瞩目,群雄望我,可兵家之事,成败固难言也,胜或平手则罢,一着不慎,万一落败,乃至大败,轻则损兵折将,重则性命不保,我这数年的拼命努力可能也就会因此而不复再提了。嗟乎!天下滔滔,唯这夕阳不变,独这汝水依旧东流去。”

    思路及此,文丑忽然想到了后世那首著名的《临江仙》,遂下马直到岸边,遥望落日下的梁县,按剑轻声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田丰等人不知他干什么去,没跟他到河边。见他在河边流连踱步,迟迟不回道上,田丰、田畴、荀彧、郭嘉几人于是也下了马,步行过去,到他身边。

    田丰顺着他目光望去,见他似是在远望夕阳,笑道:“明公好雅兴,将临强敌,激战在前的当下,却还有闲情赏此长河落日。”

    文丑正待言说一番,却见道上行进的部队中奔出数骑,来至近前,却是前头开路的颜良带了几个亲兵过来。

    来到近前,颜良勒马跳下,问道:“大兄,日已西沉,前边对岸就是梁县,我军是在河这边先筑营,还是过了河去对岸筑营?”

    “伊阙、广成诸关皆在河北,我军不必去对岸筑营。”文丑唤来亲兵,令道,“去找豫州三位校尉,传我军令,叫他三人分兵一部去河对岸扎营。”

    文丑等人到梁县这儿来是为了进击洛阳,退一步说,也是为了进击伊阙、广成诸关,而洛阳也好、广成等关也罢,皆在河北边,也就是河这边,所以没有必要去对岸扎营,可虽主力不必去,得有一部偏师去,毕竟梁县属河南尹,此时城中驻扎的有一部董卓部队,派支人马过去一则可以就近监视,二来也可以和主力呼应,迫使这股城中之敌不敢出城,只能龟缩其内。

    亲兵接令,自驰马去军后找谢容三人传令。

    颜良也接了军令,归去本部,安排部曲筑营。(。)

    。。。

第七十三章 此地董军() 
这一带数十里方圆内有两支董军,一支即梁县城中的那部,另一支则便是遣出那千许骑兵试探文丑的那支,此支在梁县西北边的阳人聚、广成聚附近,离梁县四五十里,驻营是在河这边,两支董军隔河相望,遥为响应。↖两者相较而言,后一支的兵马较多,约数千之众。

    除了这两支董军,离梁县百里上下的伊阙、广成诸关中又驻扎了一部董军。

    事实上,梁县、阳人聚及广成聚的这两支董军从编制、归属上来说就是属于伊阙、广成关中的那支董军的,是关中董军派放到外边的前哨、据点之类。

    也就是说,关中的这支董军才是文丑、孙坚等将要面对的劲敌,也即此次进军的主要对手。根据情报,这支董军共约有两三万人,带兵的主将是胡轸。

    胡轸字文才,和绝大部分的董军将校一样,也是凉州人,和董卓同州,他与董卓帐下的另一个将领名叫杨定的,两人齐名于凉州,俱是州中的大家豪族右姓,在凉州很有影响力,在如今的董卓军中,他是与牛辅、董越、段煨等几个并列齐位的有数重将之一。

    关东起兵数十万,董卓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应对,如迁都等等之外,在军事上亦有应对部署,军事上的部署还更早于政治上的,首先一个,他遣派了将领屯驻在洛阳西部,以看住他往长安去的退路,其次一个,他遣了勇将屯驻在洛阳北边的孟津、小孟津,以御冀州义军,再次一个,他派了徐荣屯驻在荥阳、成皋、太谷、轘辕一线。以备酸枣联军,最后,他遣了胡轸驻扎在伊阙、广成诸关,以此来阻挡南阳的义军北上及防备颍川的义军绕道梁县北上。

    他派来防御酸枣、颍川、南阳诸军的这两个将领,文丑都很熟。

    文丑最熟的是徐荣,不过大概是因为荥阳、成皋、太谷、轘辕一线的责任太重。——既要主防酸枣,又要协防冀州,还临着颍川,可以说是一线挡三面,所以需得遣一靠得住的、智勇双全的将领驻守,故而军事能力更强的徐荣被董卓派去了此线驻守,而相对较次的胡轸则就成了文丑当面的守军主将。

    文丑是颇知徐荣之能的,出兵前,他给曹操去的封信中专门提过此事。叮嘱曹操一定要小心谨慎,万万不可大意,否则恐怕会是很有落败的可能。毕竟在历史上也正是徐荣将曹操击败的。

    随后文丑回到道上军中后即又遣了人去请孙坚等人过来商议军事。

    孙坚等人踏着暮色来到文丑军中。

    此时,中军帅帐已经建好,诸人皆进到帐中议事。

    豫州三名校尉之中也选出了一部前往了对岸筑营。

    此部队已经在络绎渡河,不过身为本部主将,却不能只看眼前一点,需得了解全局。所以他暂时没有和部曲一起渡河,也来了文丑这里商议军事。

    诸将齐集。文丑主持军议。

    早有卫士在帐中挂上了地图,图中所绘的是西至三辅、东至颍川、南至鲁阳、北至洛阳这块区域内的地形、山川以及敌我各部人马的驻营形势图。

    外边傍晚天色,帐中早早升起了火烛,把帐内、地图都映得清清楚楚。

    文丑来到图前,指点图上,对诸人说道:“诸君请看:这里是汝水。水北岸的这里是我军现下所亭之地,水南岸的这里是梁县。”他的手指从梁县往北边滑动了一点距离,在图上汝水北岸一个名为“注城”的地方顿了下,接着说道,“这里是注城。”手指又顺着注城往西北去。在阳人聚、广成聚附近停顿了下,说道,“此处则是董军在梁县一带的主力屯扎处。”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敌我所在的位置后,文丑转对众人,又介绍敌人各部的兵力,说道:“经探查,梁县城中约有董军两三千人,广成聚、阳人聚的董军主力营中约有五六千步骑,注城城中的董军人数最少,约一千人,……现在我军所面对的大概敌情就是这样。”

    虽然说文丑、孙坚等人一直所重视的梁县和广成聚与阳人聚一带的两支董军,而实际上,在汝水这附近的南北两岸上总共是有三支董军的,这第三支就是注城城中的那一千董兵。

    注城在战国时是韩国的一个城邑,魏文侯三十三年,魏以吴起为将,击秦,曾在此地大败秦军,后至赵孝成王时,被赵国用三个大城从燕国换来的田单率赵军又在此地大败韩军,夺下了此城。不过到了如今,此地已早非县邑,虽依旧是以“城”为名,现下也屯驻了一千董兵,可事实上却只不过是个与梁县隔河相望的董军据点罢了,并不值得特别重视。

    文丑回到席上,顾盼诸人,说道:“我军今已出颍川,进至梁县,接下来该如何进战,诸君请畅所言之。”

    周路说道:“今我军与曹、袁二军共进,声势虽盛,众近十万,而多新卒,我窃以为,当速战,不可久延。”

    孙坚同意他的观点,说道:“我等军中多为新卒,不出战则已,如今既然出战了,那就应该速战,否则,如果拖延时日,不但会给董军以从容调度的时间,并且还会致使我军兵卒气泄。”

    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对老卒尚且如是,况乎新卒?

    董卓军马众多,且多百战老卒,本来对那些没有上过战场、见过血的新卒们来说,他们中就不乏有存在畏战情绪的,通过出军前用种种办法激励,加上之前成功歼灭了千许董骑的那场胜仗,算是好不容易把他们的斗志给鼓舞起来了,可斗志这种东西有时和冲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不能在“这股斗志”跌落前就与董军开战,那等士卒们“冲动”过去,“理智”上头,同时当面的董军也做好了各种防备,甚至可能会有援兵到来,那时,仗就不好打了。(。。)

第七十四章 应敌之策() 
readx;文丑点头说道:“君等意与我同,我也以为当速战,不可拖拉久延之。”

    周路离席起身,到地图前,手指点在注城上,对诸人说道:“此地的董军最少,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