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学启摇摇头说:“我看英国人靠不住。”

    果然,夜间接到英军通报:装甲第7旅开始撤退。孙立人不死心,天亮后驱车追赶,好不容易追上亚历山大。他听完孙立人陈述,不慌不忙地说:“敝军油料不足,战车能不能开回印度尚成问题,实在无法与贵军配合作战。”说完,他便钻进汽车,说了句:“Goodbye;(再见)”一挥手驱车而去。

    孙立人气得默然无言。

    5月2日,新38师为中国远征军殿后向北撤退。5月9日,退至卡萨,得知日军已抢先占领密支那,切断远征军退路。杜聿明在卡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出路。

    杜聿明和多数将领提出各部队穿越高黎贡山,分路回国的方案,并要求新38师在卡萨以南地区继续阻击敌人,为全军断后。孙立人与杜聿明没有什么渊源关系,新38师本属张轸第66军序列,现在临时拨归第5军指挥。

    孙立人对绕过密支那经高黎贡山回国不赞成,对继续让新38师断后不满意。他认为,目前杜聿明手中尚有四个师兵力,应乘敌人立足未稳实施强攻,夺回密支那、八莫,打开归国通路。他知道,密支那以西以北全是热带丛林,纵横千里渺无人烟,山林深密给养困难。新38师殿后必定食宿无着,吉凶难卜。危急关头,杜聿明不惜拿38师为第5军垫底。

    孙立人不愿绕道撤退,杜聿明十分恼火。

    第22师师长廖耀湘说:“新38师算老几,不就是在仁安羌拣了个便宜?新22师在斯瓦河打纵深防御战,与日本人头顶头脸对脸打了半个月,顶住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哪点比你们差?算了,这种时候只有靠自己,靠别人不行,我们各奔前程。”

    孙立人对杜聿明说:“副座,以目前本师位置,离中缅边界尚有千里之遥,且道路艰难;而去印度只有三百余里。古语道,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既然都是撤退,何不选条近道。我决定本师先撤往印度,再借道回国。因为我来开会前,接到史迪威和罗卓英的电报,命令新38师随他们退往印度。”说完,孙立人起身离去。

    孙立人回到师部立即部署部队改道向印度撤退。

    5月10日,孙立人率师主力向温燥急进。12日,在温燥火车站与日军交火。日军抵不住孙师猛攻,向南溃逃。孙师乘机撤出温燥,向西撤退。

    行进数日,开始进入缅印边境那加山脉热带丛林。这里既无道路也无向导,只能用指北针判别方向,偶见当地人西行的痕迹,或扔下的纸屑、果皮,部队便循踪行进。新38师官兵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忍饥受冻,行进群山草莽之中。

    日军围追堵截,缅奸为虎作伥,千难万险九死一生。进过20余日艰难行进,于5月下旬,全师官兵到达印度边境重镇因帕尔。此时清点人数,全师尚有七千余人,基本上完整。

    孙立人命令新38师在因帕尔宿营休整,并派联络官与英军接洽交涉。

    联络官对英军驻印东警备军团军团长艾尔文中将说:“我们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在缅甸仁安羌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现在回国途经此地给养困难,请贵军能给予援助。”

    艾尔文听了联络官所言,冷漠傲慢地说:“这里是大英帝国的领地,决不能容许外籍军队进入。不过你们是盟军,从人道主义出发,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但是只能是收容。收容懂吗?就是缴械!”“啊?”联络官大吃一惊,心里骂道:“你这个王八,忘恩负义的英国佬!”愤然而去。

    孙立人听了联络官汇报也怒火填膺:“全师集合准备战斗!教训教训英国佬!”

    联络官走后,艾尔文仔细一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便向新德里发报请示。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接到电报,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刚从缅甸退回来的印缅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对韦维尔说:“在缅甸战场,中**队对英军安全撤退起了很大作用的。新38师在仁安羌为解救英军立了大功。该师长孙立人将军,是得到英王颁发‘帝国司令’勋章的外籍将领,帝**队缴帝国司令的械,岂不荒唐?”

    韦维尔听了亚历山大所言,生气地说:“艾尔文这家伙,乱弹琴!”

    新38师在因怕尔以东山地安营扎寨,严阵以待,准备和英军见个高低。等了几天不见有什么动静,英军既不肯供应粮秣,也不来收缴枪械。

    孙立人正感到纳闷,这天艾尔文突然来访。孙立人搞不清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军人相争惟靠实力,但要先礼后兵。艾尔文刚到营门口,就见孙立人率领二百名精兵组成的仪仗队,军容严整斗志昂扬地列队欢迎他。仪仗队前头还摆着两门小钢炮,四挺重机枪。

    艾尔文对此大为惊讶:从缅甸撤回来的英军在那加山脉什么都扔了,战车、大炮、机枪、电台、衣被、蚊帐等都不要了,只穿着裤衩炮回来;而中国士兵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回来,这是为什么呢?

    艾尔文问那位机枪手。机枪手说:“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

    艾尔文竖起大拇指说:“顶好,顶好!”他想:武器是中国士兵的生命,要缴他们的械能答应吗?

    孙立人领着艾尔文参观营房,帐篷里军毯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厨具放得井井有条;厕所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操场上士兵射击拼刺,刀枪飞舞,杀声阵阵。

    艾尔文看了赞不绝口,心中暗想:他们不像是败兵,倒像是铁军!

    第二天,英军开着汽车,把大米、蔬菜、牛肉、罐头、香烟、茶叶等送来了,并按中国官兵人数代发两个月薪饷。

    始终注视着缅甸战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新38师进入缅甸不久,曾给孙立人来电报祝贺。电文说:

    “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英明之指挥,击退强敌,解救被围之英军,使其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撤退,于万分困难中,从容殿后,转战数月而达印度,仍军容整肃,锐气不减,实是难能可贵。其智勇双全,胆识过人,足为盟军之楷模。”

    读了罗斯福赞美的电报,回想起缅甸之战的悲壮历程,孙立人心中感到悲哀:我算什么英雄啊!

第331章 翻越野人山() 
杜聿明自从在大洛得了回归热,体力一直没有恢复,只得躺在担架上被士兵抬着行进。5月中旬走进“野人山”,至今已经两月有余。此间与外界失去联系,饥饿疾病,无医无药,不知死亡了多少官兵,光为他抬担架就死了五个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士兵怨声载道,杜聿明只好充耳不闻,但心里难受极了。他作为长官,在最艰难的时候,不仅不能给官兵带来鼓舞和希望,反而成为一个累赘,于心何忍?

    野人山是个封闭的世界,遮天蔽日的丛林笼罩大地,飞禽出不去,阳光进不来,就连电波也不能穿透这绿色屏障。自从钻进野人山,电台便与重庆中断了联系。每天宿营,杜聿明都督催机要参谋用电台联系。但因天天下雨,机器发潮,电池漏电,咋也收不到信号。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万般无奈。

    杜聿明仰天长叹:“难道就这样完了吗?苍天有知,可不该让一支正义之师湮没在野人山丛林之中啊!”

    苍天果然有知。这天天气晴朗。通信兵们找到一块空地,赶紧把机器和电池打开凉晒。两小时后,杜聿明命令机要参谋开机。李参谋亲自发报。

    李参谋连续呼叫三次,仍然没有信号。

    杜聿明绝望地叹了口气。

    李参谋继续呼叫,突然听到“嘟嘟嘟”的响声。

    “这是重庆的回音!”李参谋喜出望外。

    “赶快发报!”杜聿明催促道。

    李参谋迅速发报,将报告部队目前位置、处境的电文发了出去。刚发完一节,电池又没电了。电报虽没发完,却把远征军还在野人山存活的重要信息发了出去。

    杜聿明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满怀信心地说:“终于和重庆联系上了!只要蒋总司令,知道我们还活着,知道我们的大体方位,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搭救我们。一定会的!”

    “和重庆联系上了!”这一大好消息,一夜间传遍了全体官兵。他们心中升起了希望之光,次日行军速度大增,都在期盼着什么。太阳升到树顶的时候,天空中传来飞机嗡嗡的引擎声。丛林骤然喧闹起来。“我们有救了!”官兵们兴高采烈,狂奔乱舞,忘记饥饿,忘记病痛,忘记死亡,追逐着飞机的响声。但飞机引擎声响了一阵渐渐远去了,飞机越飞越远慢慢消失了。官兵们喜悦过后又忧虑起来。杜聿明让官兵们,用大刀将一颗颗大树砍倒,丛林中出现一块空地,在空地上堆起三个大柴堆,等待飞机再来。

    次日又是晴天。太阳高照的时候,又传来飞机的嗡嗡声。官兵们立即点燃柴堆,三股浓烟冲天而起。飞机越来越近,已临头顶。这回看清楚了:机翼底下青天白日机徽大放光芒。官兵们手舞足蹈,欢呼雀跃,使劲向飞机招手,拼命向上跳跃,对飞机充满无限期望。在一片欢呼声中,飞机投下两只降落伞,降落在官兵们如林的手臂中。官兵们高高地托着降落伞下面的两只黑皮箱,簇拥着把皮箱送到杜聿明面前。杜聿明亲手将两只皮箱打开,只见一只皮箱里装的是崭新的电台,另一只皮箱里装的是缅甸的卢比。

    当晚,杜聿明开列了一张长长的请求空投物资清单,交给机要李参谋。李参谋迅速将电报发往重庆。次日上午,一架中型运输机满载粮食和药品飞临野人山。饥饿的官兵们围站在空投场地四周,期待着空投物资的降临。

    这架美式C—45型运输机准确地找到空投目标后,降低高度调整方位开始空投。顷刻间,漫天开花的降落伞纷纷落下,空投物资纷纷着地。粮食堆成一座小山,药品也堆成一座小山。官兵们主动地在粮山前排起队,军需主任用搪瓷茶缸给他们分米。官兵们各自找地方生火做饭,丛林中升起袅袅炊烟。

    救援杜聿明部队的工作全面展开。蒋介石责令后勤部长俞飞鹏,飞抵列多镇具体实施救援计划。韦维尔答应由英军供应杜聿明部粮食和药品。以印度为基地的美国空军,保证每天派四架飞机向野人山空投补给。

    先期到达印度的孙立人部队,义不容辞地组织了数支先遣队,背上粮食、药品、担架、被服,分路进入野人山,接应第5军官兵。

    印度政府动员数千民夫,从边境赶修通往野人山的应急公路,在峡谷架起溜索,在江面搭起木桥。民间大象运输队也被紧急征用,几十头大象把各种救援物资驮进深山。

    在野人山边缘地带,每隔数里设立一个收容站,准备有帐篷、蚊帐、被褥、饮水、粮食、医药。一架架救援的阶梯通向野人山深处,一双双仁爱的大手伸向苦难中的中国官兵,制止饥饿、疾病、死亡。

第332章 杜聿明挥泪祭奠() 
7月底,杜聿明带第5军军部及新22师官兵陆续走出野人山,来到印度边境小镇列多(8月间移驻印度迪布鲁加尔)。在多列镇,他们用帐篷和降落伞搭起临时收容所,收拢队伍,整理建制,清点兵员。劫后余生的官兵汇集在一起,他们衣服褴褛,头发蓬乱,面色苍白,无精打采,身上长了疥疮,生了虱子;重武器进山前被销毁,轻武器也所剩无几,枪支生锈,子弹发潮,不能使用了,哪像中国精锐之师的官兵,而活像一群流落他乡的叫花子。

    在列多收容所,幸存的官兵到处寻找自己的官长、战友或同乡。找到了惊喜若狂,相互抱头痛哭;找不到无比伤心,悲痛不止。有位老排长,举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全排士兵的名字,到处寻找。他走遍了列多的几个收容站,查遍了所有的收容登记册,一个也没找到。

    老排长对着野人山放声大哭:“他们一个也没出来,为什么光剩我一个?野人山哪,你真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呀!”

    有位小电话兵,在山里快饿死时,一位班长给他半个苞米救了他的命。现在他提着一瓶酒,拎着一只烧鸡,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找了三天,别人告诉他,那位班长在山里饿死了。电话兵闻信放声大哭,哭得死去活来。

    在列多镇第5军临时指挥所,杜聿明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参谋长罗又伦报告:“清点人数结果:军部共有1;205人,新22师只剩3;121人。最冤的是女兵,进山时共有45人,出山后幸存者仅有四人。”

    听了罗参谋长的报告,杜聿明满脸痛苦之情,良久默然无言。新22师师长廖耀湘痛哭失声地说:“新22师在缅甸转战两个月,才伤亡两千人,而在野人山,没放一枪没打一炮,就损失四千余人。我这个师长怎么当的啊!”

    罗又伦接着报告:“第5军200师和96师已经撤回云南,重庆军政部汇集了全军各部情况,给军部发来通报,具体数字是:军直属队出国人数15;000人,战斗减员1;300人,撤退减员3;700人,现有人数10;000人;第200师出国人数9;000人,战斗减员1;800人,撤退减员3;200人,现有人数4;000人;第22师出国人数9;000人,战斗减员2;000人,撤退减员4;000人,现有人数3;000人;第96师出国人数9;000人,战斗减员2;200人,撤退减员3;800人,现有人数3;000人。合计全军出国人数42;000人,战斗减员7;300人,撤退减员14;700人,现有人数20;000人。报告完毕。”

    杜聿明语调沉重地说:“撤退减员竟是战斗减员的两倍!此数字,令人视之触目,闻之惊心啊!我打了几十年仗,有胜仗也有败仗,但从未败得这么惨,这么窝心啊!据军政部统计,撤退途中,中国远征军三个军共有三万多人饿死或病死缅北丛林里,活着回国和撤到印度的不足五万人。野人山比十万日军还要残酷无情啊!

    今年初,我受命带领远征军十万精兵出国门入缅甸,战车如云铁流滚滚,何其壮哉!而如今,丢失缅甸放弃滇缅路,损兵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