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间,向守军发动攻击,并将1050高地附近作为主要突击方向,企图以侧翼迂回战术突破长城线夺取怀来,切断居庸关方面中**队退路。中国守军顽强抗击。因日军逐渐增加,中**队退取守势。

    8月18日,傅作义召集幕僚研究决定,“先以全力歼灭张北之敌,并将骑兵推进至多伦,保持张垣安全。然后再转移兵力,增援南口”,并将此意电告阎锡山。但阎复电:“即率大军增援南口。”又派王靖**长传达命令:“先解南口之危。”傅作义即遵命而行。

    日军第5师团参战,使中国第13军防线处于危境。18日,傅作义率第72师及第100旅、第211旅和独立第7旅,由柴沟堡增援南口作战。蒋介石急令卫立煌部迅速向周口店集中,增援南口、怀来地区作战。令汤恩伯:固守现有阵地,最后必须死守怀来,待援出击。

    19日是南口作战最激烈的一天。敌我在黄楼院、禾子涧、砂锅铺、850高地一带反复争夺。一日之间,中**队伤亡1;200余人。这天,居庸关方面日军突入关南门,后被击退。

    20日,傅作义到怀来前线指挥部与汤恩伯等商定,以第72师及独立第7旅出击突入黄楼院之敌,将敌击退后,即将这两部兵力转用于张垣,以恢复张北。但18日、19日,张家口形势发生变化,由张北反攻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后改称“蒙疆兵团”)攻陷外长城神威台及汉诺堡。为解张家口之危,傅作义率两个旅回援张家口。

    日军发现卫立煌第14集团军北进增援南口,即派第6师团第36旅团进行阻击。22日,第14集团军在涿县一带与第36旅团遭遇,一部兵力与敌激战,主力继续北进。战至24日,将日军第36旅团一部击退。21日拂晓,日军向横岭城发动攻击;22日,一部日军突入横岭城南方高地。23日,向镇边城迂回的日军与第72师第416团展开激战。日军将该团击退占领了镇边城,并占领横岭城守军阵地后方的水头村。

    23日夜间,汤恩伯下令再次调整部署、紧缩战线、固守据点,并呈报蒋介石:“居庸关为第1固守点,由第21师及第89师守备;横岭城为第2固守点,由第72师及第4师守备;延庆为第3固守点,由第94师守卫备;怀来为第4固守点,由独立第7旅守备。”汤恩伯严令:“非有命令不得移动或放弃。”24日,蒋介石复电汤恩伯:“我军既退守各据点,务令各级主官激励所部,死守勿退。”

    25日,日军猛攻横岭城和居庸关。敌我在这两据点展开激战。下午3时,日军坦克冲入居庸关,随即日军在飞机大炮支援下猛击怀来。长城各据点守军已处于日军前后夹击之势。

    25日夜,汤恩伯将战况急报蒋介石。蒋于26日上午复电汤:“我军必须死守现地,切勿再退,否则,到处皆是死地,与其退而死,不如固守而死,况固守以待卫军联络,即是生路。此时惟一生机,惟力图与卫联络之一途而已。”卫立煌军一部虽已到达大村,但汤恩伯仍未与其取得联络,而居庸关、横岭城告急。

    26日下午1时,汤恩伯下令全军突围。当日南口失守。27日,汤恩伯所属部队奉命退至蔚县、广灵、涞源。日军第5师团随后追击。南口失守,晋察绥三省门户大开。

    **机关报《解放》发表评论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又说:“我们不否认南口的失守,对整个抗战局势增加了一些困难,也不否认察绥咽喉的放弃,是增加了黄河下游各省的危险。然而,南口抗战的英勇,全国民众对南口抗战的后援与拥护的热烈气象,已证明,不管多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中华民族绝不会灭亡!”

    当南口地区激战时,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混成第2旅团,于8月20日向张家口发动进攻,当夜突破刘汝明第68军防守的长城防线,占领了神威台。保安第1旅旅长马玉田阵亡。22日,日军继续向万全方向进攻,击退守军第143师后,于24日进至张家口西南高地,并占领孔家庄车站,切断了平绥路。

    此时,傅作义率增援南口的两个旅返回张家口,立即向占领高地的日军反击,虽给敌以重创,但未能奏效。刘汝明所部向天镇、蔚县撤退。傅作义退守柴沟堡。8月27日,张家口失陷。日军混成第2旅团与第5师团会合,张家口以东平绥路及其以北地区全被日军控制。

第101章 天镇大同失陷() 
8月21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再增派第16、第108、第109和第14师团到中国,以扩大华北战场。24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增兵动员令。3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正式组成。寺内寿一任司令官,下辖第1、第2两个军及直属部队,共八个师团。连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四个混成旅团及空炮兵部队,华北日军共约37万人。

    9月4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作出部署:“方面军的目的在于以主力消灭保定、沧县的敌人,迅速进入易县、定兴、霸县、马厂附近准备攻击,同时以第5师团迅速进入蔚县附近,准备对保定平原的作战。”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判断,日军占领南口和张家口后,作战行动有两种可能:一是以一部兵力从蔚县向广灵佯攻,以主力沿平绥路西进,夺取大同,切断守军晋绥联络线;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镇实施牵制攻击,以主力向广灵进攻,截断守军雁门关后路。

    估计第一种可能性大,即日军主攻方向在天镇、大同。因此采取了机动作战方针:“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于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具体部署为:第13军汤恩伯所部第4、第89两师因损失惨重,到安阳整补;其第94师开赴马黄峪,归卫立煌指挥。第68军刘汝明部在蔚县一带依山作战。第17军高桂滋部于广灵布防,该军仍归汤恩伯指挥。

    晋绥军各部:第6集团军杨爱源部,负责防守灵丘、广灵、大营、浑源、应县、岱岳、砂河之线。第7集团军傅作义部,负责防守天镇、阳高、大同、兴和、盛庄、集宁、归绥、丰镇之线。司令长官部行营进驻雁门关南之岭口。

    9月6日,日军第5师团即向蔚县发起进攻,9日进至蔚县附近地区。防守蔚县的第68军部未与进攻日军接触,即于9月10日擅自撤退。汤恩伯立即令第17军高桂滋部从广灵派一个团跑步到达蔚县填防。该团于11日跑步到达距蔚县七八里时,日军骑兵第5联队已进入蔚县城。日军第5师团完成了方面军所赋予的“迅速进入蔚县附近”的任务。

    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占领张家口后,即向天镇方面进攻。阎锡山判断关东军主力将分三路从兴和、天镇、东井集,进攻大同。他决定诱敌进入大同东面聚乐堡“国防阵地”,集结强大兵团于南翼的浑源、东井集间和北翼的绥东丰镇、兴和间,发动南北钳击,并以骑兵集团向张家口挺进,实施“大同会战”。

    阎锡山命令李服膺第61军在西湾堡、天镇、阳高地区“坚守三天,拒敌西进”,以掩护聚乐堡、大同主阵地,诱敌至大同外围,由傅作义第7集团军和杨爱源第6集团军而围歼之。

    第61军仅有一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七个团。军长李服膺接令后,立即在该地区布防。

    他将独立200旅第400团部署在盘山制高点上;第101师三个团依次部署在盘山以北罗家山、李家山、铁路两侧至北山瓦窑口一线;第399团负责天镇城防;第401团驻守天镇城外;第414团驻守天镇以西30公里的阳高县城。军司令部驻阳高县城内。

    这样,第61军构成了以盘山为主阵地,由四个团组成第一道防线,以天镇、阳高两城为纵深阵地的防线。

    9月4日,日军先以大炮对第101师第425团防守的李家山、罗家山阵地猛轰,再以步兵出击佯攻,诱守军进入阵地后,日机即低空投弹扫射,然后继以大炮猛轰。如此反复,延续了四昼夜。日军步兵并未与守军直接交锋,第425团1;300余人即伤亡700多人,全团九个连长阵亡三人,受伤五人。

    团长李在溪十分焦急,派人给军长送去紧急战报,要求派兵增援。军长给李在溪来电话说:“你团情况十分危急,应该给你增调兵力,但目前实在抽不出部队来,无论如何你要尽力支撑,不能放弃阵地。”旅长杨维垣即令李在溪团以全力反攻。第101师伤亡官兵千余人,虽然歼敌不多,但稳住了阵地。

    开战以来,军长李服膺在阳高城内坐卧不安,率幕僚与骑兵连进驻天镇城西村庄,指挥作战。三天过去了。虽部队伤亡惨重,但主要阵地未失。李服膺总算松了口气。但此时,他又接到阎锡山“续守三天,掩护大同会战”的电令。李服膺只得遵命,心想:如果不出意外,再守三天估计问题不大。天镇是雁北门户,这是日军进攻山西第一仗,打好了也感到光彩。

    日军要占领天镇,必先攻下天镇东南的盘山。这里由独立第200旅第400团防守。几天来,别的阵地都在激战,本应首当其冲的盘山主阵地,却不见日军来攻。团长李生润暗自得意:“此处山高地险,阵地绝无问题。”

    9月6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支持下向天镇守军发动全线攻击。当天夜里,大批日军偷袭了盘山守军阵地。第400团仓促应战,极为狼狈。守卫主阵地的营长高宝庸被炸死在石洞里。战至拂晓,该团伤亡500多人,整个盘山阵地丢失。

    盘山失守,形势急转直下。第101师三个团慌忙后撤,此时长官已掌握不住部队,本应撤至天镇附近继续阻敌。他们却绕开天镇,从南北两侧继续向西撤退。7日拂晓,守军除天镇城内第399团坚守城垣顽强阻击敌人外,其余全被日军冲垮,向后撤退。

    8日晨7时,六架日机轰炸阳高。同时日军分南北两路向镇宏堡、聚乐堡一线追击。混成第15旅团占领镇宏堡,日军主力向聚乐堡攻击。10日,日军围攻阳高城。守军第414团伤亡惨重,城被攻陷。第61军军长李服膺即率部撤退至聚乐堡以南,瓜园村休整。

    第399团仍坚守天镇,10日打退日军两次进攻。11日,日机大炮将天镇城东北角击毁。日军乘势猛冲,仍被守军击退。守军苦战数日,弹尽粮绝,残部突围。天镇被日军占领。

    此时“大同会战”已成为泡影。于是阎锡山下令:留一个旅在大同城附近依城野战,两个旅占领大同以西山地阻敌西进。其余各部队向大同以南、桑干河南岸山地转移。

    这实际上是放弃大同的部署。1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未战便进入晋北重镇大同。

第102章 军长李服膺负罪被杀() 
阎锡山决定放弃大同那天,沮丧之际,他写了一首《弃雁绥工事》诗:“国防大计定当先,临时决策事难全。工事费款千余万,放弃全由南口牵。”显然,阎锡山是对**防守南口陷落,深为不满,而为他弃守大同寻找依据。

    天镇失守,弃守大同,晋北门户大开,即放弃绥东与雁北广大国土,使国内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应将他撤职治罪,以谢国人。

    蒋介石来电斥责他:“临阵慌乱,御敌不力。”要求追查晋绥军失土之责的电报信件,纷纷寄往统帅部和军委会及第二战区司令部行营。

    阎锡山受到了来自统帅部和国民的压力,感到了惊慌。他对参谋长朱绶光说:“娘那个熊!事情弄大了,可怎么收场?”他彻夜难眠,冥思苦想……

    李服膺在滹沱河南岸集结起第61军残部,由广灵以西经应县向雁门关转进。途中,他接到阎锡山召集军长开会的电报。身边的人说:“军长,目前舆论对第61军责骂很凶,于你不利。平型关战局危机,形势很快将有变化,不如迟几天再去为好。”

    李服膺自信地说:“我从未做过对不起阎先生的事,他不会委屈我。”

    于是李服膺骑上马,带少数随从,毅然去第二战区司令部行营太和岭口报到。

    第61军没能在天镇、阳高坚守更长一段时间,与第400团麻痹轻敌丢失盘山有极大关系。若追究责任,团长李生润首当其冲。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示第61军副军长贾学明,先将李生润逮捕押送二战区军法总监部。李生润被抓捕后,托词解手,越墙逃跑了。

    李服膺跟随阎锡山20余年,唯阎锡山之命是从,是晋军将领中的“五台派”,阎的心腹。

    李服膺来到第二战区司令部行营。阎锡山就派人把他扣押在执法总监张培梅的宪兵队。李服膺被扣押起来后,傅作义曾几次向阎锡山进言,盘山永久工事失守,影响天镇、阳高防守和尔后战局,主要罪过在团长李生润及其旅长刘潭馥身上。为严明军纪,激励军心和应付国内舆论,可以杀团长,处分旅长。阎锡山当时同意了傅作义的建议。

    军法总监张培梅得知李服膺部天镇溃败、雁北失守的战况,主张按战时军法处决李服膺。但当他知道天镇、阳高失守的全过程后,认为李服膺不是死罪。张培梅向阎锡山请求将李交付他依法处理,阎就是不同意。后来,阎锡山于深夜提审并下令处决李服膺时,最有资格坐在大堂上的执法总监张培梅却没在场,这也许能说明他对此判决仍有争议。

    半个月后,阎锡山从太和岭口回到了太原。他终于下定决心处决李服膺。其原因有三:一是李服膺的老同学,南京军委会执法总监唐生智来电,要求将李押解至南京审理。若这样,雁北国防工事偷工减料之事就会败露;何不先杀李灭口。二是蒋介石紧盯住不放;汤恩伯也在蒋面前状告李服膺在平绥线作战不力,使汤部蒙受重大损失。三是舆论压力太大,不杀个军师旅长难以应付;并借杀李服膺警告晋绥军将领,以制止溃逃之风。

    10月2日深夜,一辆汽车悄悄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