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日拂晓,日军舰艇冲破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第16师团一部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日军炮火向江岸中**队猛烈轰击;飞机来回扫射。中**队数千名官兵随船只沉入江中,宪兵副司令萧岭即死于半渡中。江面人头攒动;江水被鲜血染红;到处飘着死者尸体。日军炮火继续轰击江岸,没能渡江的中**队官兵成批地倒下。日军大部队陆续赶到江岸,彻底切断中**队退路,大批没能过江的中国官兵成为战俘。

    13日上午,日军各部队分别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山田支队占领了南京最后一个支撑点幕府山;天谷支队渡过长江占领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第6师团一部进至下关;国崎支队占领浦口,切断了南京守军一切退路。聚集于燕子矶、下关沿江一带及八卦洲、江心洲中,未撤至江北的大批中国官兵成为战俘。已渡至江北的中**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最高统帅部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隶属第三战区。至此历时十天的南京保卫战结束。

第096章 日军南京大屠杀()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野蛮疯狂,惨无人道地屠杀中国战俘和平民百姓。这种屠杀是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俘虏就地处置”,“解除军纪三天”的授意下,由“上海派遣军”及第10军司令官下令执行的。

    13日,第6师团枪杀从水西门至下关途中俘虏的1;500余人,第114师团刺杀在雨花台俘虏的1;354人;14日,第16师团枪杀在中华门俘虏的1;500余人;国崎支队在浦口及江心洲枪杀俘虏3;000余人;17日,山田支队竟在上元门以北江岸,将在幕府山及八卦洲一带的战俘14;777人分两个场所一次枪杀。

    同时还疯狂屠杀平民百姓:12月14日,在中山码头枪杀难民及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16日,又在中山码头屠杀难民5;000余人;18日夜,在草鞋峡一次枪杀共57;418人。……

    日军疯狂屠杀、**、抢掠之罪行罄竹难书,其凶残目不忍睹:一队队中国战俘用铁丝串着被杀于江边,尸体被江水冲走;一批批中国战俘用绳索捆着被杀于大坑边,尸体被浇上汽油焚烧;一群群中国平民百姓被驱赶着走向屠场,在枪声中一堆堆倒下。……

    一群日军官兵背枪持刀闯进民房里,**妇女不分老幼,甚至闯进尼姑庵里实施**;载着日本兵的汽车闯进“金陵大学”校园,数百名大学生惊叫着四处逃散。日本兵叫喊着追赶女大学生,有的女大学生被**,有的被开枪打死。街巷里遍布平民尸体……

    日本随军记者小俉行男在其《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中写道:“俘虏有10万之多,刚进城的部队曾问军司令部这些俘虏怎么办?回答是‘适当处置’。所谓‘适当处置’,就是予以处决。这是军队里开始就确定了的方针。”“不仅残杀俘虏,还杀害无数平民百姓。这个数字既无发表,也无法统计,总之是满目死尸。留在市内没有住进难民区的百姓,都被一扫而光。”

    在南京的外国记者都目睹和报道了日军暴行。美国《纽约时报》驻南京特派记者杜廷在报道中说:“日军占领三天内,大规模地抢劫,**妇女,屠杀普通居民,将居民从家中逐出,成批地处决俘虏,抓走成年男子,使南京成为一座恐怖的城市。”

    连倾向日本的德国驻华官员在给其政府的报告中也认为:“犯罪的不是这个日本人或那个日本人,而是整个的日本皇军,……它是一部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

第097章 日军罪恶滔天() 
据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总计34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17日,松井石根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数万日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耀武扬威地进入了南京城。当晚,松井石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会。松井在两名军妓陪伴下,高擎酒杯向每一桌赴宴者敬酒。众军官给松井敬酒,酒席上一片狂笑声。

    东京街头,百万市民大游行,游行者手持日本国旗,高举天皇大幅画像。标语牌上写着:“热烈庆祝攻克中国首都南京!”“一亿国民誓为天皇陛下而战!”“天皇陛下万岁!”

    皇宫里,裕仁喜气洋洋地说:“多少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都是彼强我弱,日本处处学习中国,连文字也是中国的。如今终于颠倒过来了。这是天大的喜事,我们也庆祝一下。”

    天皇举杯向皇后祝酒。裕仁笑眯眯地主持宫廷舞会,与皇后共赏艺妓们表演日本舞蹈。

    首相官邸,近卫首相说:“南京已经攻克,军事打击是否暂时告一阶段?”

    陆相杉山元说:“鉴于军队已蒙受重大损失,军部不反对使用政治手段。”

    12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坚决抗战之决心。《告国民书》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平方公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同时指出:“目前形势无论如何转变,惟有向前迈进,万无中途屈服之理。此次抗战绵亘五月,敌方最初企图实欲不战而屈我,我方所以待敌者,始终为战而不屈,不屈则敌之目的终不得达,敌愈深入,将愈陷入被动之地位。敌之武力终有究时,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平、津、沪、宁的失陷,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屈服,相反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激起了全**民爱国热情,促进了各阶层各政党的团结,掀起了全中华民族的抗战**。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卫首相发表了“不以中国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

    18日,日本召回了驻华大使。

    19日,中国政府针对日本政府的声明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于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维持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同时在日军占领区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潜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绝对无效。”

    20日,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及旅日华侨数百万人乘船离日回国,中日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第一卷正文完)

第098章 太原大抗战简介() 
作战时间:1937年9月中旬至11月9日。

    作战地域:山西、河北、察哈尔、山东北部。

    参战兵力:中国第二战区所属部队28万人;日军第5师团、第20师团、第108师团、第109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等14万多人。

    指挥官:中**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司令长官寺内寿一,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

    作战结果:中**队失败(撤退)。日军伤亡近3万人;中**队伤亡10万余人。

    作战意义:太原大抗战虽然中**队伤亡比较大,但也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路南下的作战行动。为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战役之一。

    阎锡山,字百川,山西省五台人。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任山西省省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追随蒋介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9月,组织忻口会战,重创日军。抗战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山西后逃离太原。同年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949年12月飞赴台湾。

    卫立煌,安徽合肥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任国民党军第45师师长。1931年任第14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山西前线与八路军协同抗日,并与朱德总司令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曾任中国滇西远征军司令官,指挥中**队滇西反攻战役。1948年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由于消极避战,被蒋介石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后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到北京。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在阎锡山部任第10军军长。1930年参加了阎、冯反蒋战争。1931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49年接受中国**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74年在北京病逝。

    板垣征四郎;日本陆军大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为大陆派军官首领,有“中国通”之称。1931年任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主张以武力实现东三省“自治”,是“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泡制伪“满洲国”的主谋,任伪“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他是侵华阴谋活动的发迹者。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长。次年任日军第5师团长,指挥华北作战。1939年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他是侵华日军罪魁之一。1941年7月转任朝鲜日军司令官。日本投降后,作为甲级战犯,于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第099章 军事重镇南口() 
日军占领平津后,参谋总部决定兵分三路展开攻势:一路由平汉线南进,一路由津浦线南进,另一路沿平绥线西进,攻占山西的天镇、阳高、大同、太原,掌控华北战场主动权。

    8月上、中旬,日本增派的第5、第6和第10师团先后到达平津地区,分别集结于丰台、廊坊、天津附近。计划8月中旬,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进攻南口地区,以掩护第5师团向张家口进攻,进而占领察哈尔省,尔后,沿平绥路分兵进入晋北及绥远地区作战。

    平绥铁路自北平经察南张家口、晋北大同,至绥远西部包头,是联系华北与蒙疆大动脉。中国统帅部认为“平绥线为第二战区之生命线,亦中苏连络之生命线,更为我**旋回作战之能实施与否之中枢线。”平绥路东段重镇南口,是北平通往西北地区的门户。

    南口两侧为筑在高山上的内外长城,峻岭耸立,关隘重叠,是中国北方著名天险之一。南口素有“绥察之南门,平津之后户,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之说。日军要进犯张家口,占领察哈尔省,然后分兵晋绥,南口则是其必争之地。中**队要保卫察、晋、绥三省,就必须固守南口。所以,南口得失关系重大,南口之战,即成为保卫察晋绥的关键性战役。

    中国统帅部对南口作战极为重视,认为“应以南口附近为旋回之轴,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为外翼。要固守南口、万全,**作战方有生机;要攻略张北、赤诚、沽源,**方能展布。如南口、赤诚、沽源之线始终为**保有,平津方面之敌,决不敢冒险南下,故本战区之作战任务为:第一步,以该地区现有之兵力,最低限度必须固守南口、万全之线,以俟第一战区转移兵力之到达。第二步,第一战区转移兵力到达后,向赤诚、沽源之线转移攻势。第三步,依战况之推移,对于山西东北方面,厚积兵力,以期永久固守。”

    为加强华北防御,统帅部从8月上旬开始向华北调集兵力。至8月中旬,各部队已基本部署就绪。第一战区以津浦路北段为右地区,由第1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部防御,部署于静海、马厂、固安、霸县、雄县地区;以平汉路北段为左地区,由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部防御,一部位于琉璃河、高碑店地区,主力位于房山、保定、徐水地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部为第1机动兵团,位于北平以西地区,策应平绥路上昌平、南口作战。

    第二战区以第35军、第13军等部组成第7集团军,由傅作义任总司令,汤恩伯任总指挥,部署于察哈尔地区,阻击由平绥路东段进犯日军;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部,位于晋北地区,防御平绥路西段;阎锡山自兼总预备军总司令,位于太原地区。

    第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部为第二机动兵团,部署于蔚县、涞源地区,策应平绥路上宣化、万全作战,并袭击日军后方。

    8月1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主力,在飞机大炮坦克支援下,猛攻南口中国守军阵地;另以一个大队(坂田支队)向南口镇西侧的长城线助攻,并以一部在得胜口佯攻。南口守军汤恩伯部第13军第89师第529团,坚守南口车站和龙虎台高地,虽伤亡惨重,仍顽强抵抗。战至13日,日军攻占南口镇。接着,日军沿关沟向居庸关攻击前进。

    守军顽强阻击,日军受挫。至8月16日,日军仍无进展。南口战斗打响后,中国统帅部得悉,日军主力即将发动向平汉路和津浦路的两线进攻,即令第一战区部队迅速完成此两线防御准备,并令卫立煌率14集团军北上增援南口地区作战。

    8月14日,蒋介石致电傅作义:“迅发所部,收复察北,以固绥围,一面援助汤军,以全公私,勿使其孤军受危、南口失陷。国家民族,实利赖之。”

第100章 南口地区争夺战() 
8月16日,日本“中国驻屯军”令刚从日本进入华北、在昌平以南集结的第5师团参战,并指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作战。17日,日军第42联队第1大队夺取了长城线上最高峰1390高地。第5师团主力逐次展开于1390高地至镇边城之间,向守军发动攻击,并将1050高地附近作为主要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