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桀宋- 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鹖冠子道:“王上,宋国当前的土地便这么多,耕地有限,财帛有限,仆人有限,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宋国固然可以依靠征战,获得足够的资源,但是终有一日,当宋军败北,而一无所获之时,便会如同当年的霸主魏国一般,盛极而衰。”

    “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许多士卒获得了足够的利益之后,开始骄奢淫逸,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上了富足生活的人,何必为了更富足的生活,为了耕地和财帛去拼命呢?此为人性,不可不察也!”

    “善!”宋王偃拍手叫好道。

    提到历史上精锐的军队,肯定要提到一个魏武卒,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简直无敌。

    但是再无敌也架不住一直打仗,魏武卒这支部队后来也慢慢的消亡。

    魏国也是处于四战之地,所以一向在不断的和别国在打仗,在魏国强大的时候,这支部队简直无一败绩。

    很多人都说假如魏国其时一向把重心放在对立秦国的话,那么秦国早就被灭了,可是魏国的兵锋却指向了中原,和齐国、赵国去打,也是让秦国得以喘息。

    这就可以看到其时的魏武卒有多凶猛,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是直接导致了魏武卒的消亡,尔后魏国也就没有呈现魏武卒了,直到魏国灭亡魏武卒也没有重建。

    首先就是一个外国的威胁,魏国的统治阶级缺少久远的战略眼光,树敌很多,其实其它各国也不情愿看到魏武卒重建。

    魏国传到第三代国君魏惠王的时分,魏惠王没有久远的战略规划,在合纵和连横之间变来变去,依仗国力四处开战,与战国中的五国都打过仗,在雄厚的家底也顶不住这么耗费。后来魏国先后败于齐、秦、楚三国之手,魏武卒死亡殆尽,大将庞涓战死。

    魏国树敌太多,一旦出事各国都乘人之危,不断限制魏国发展,不给魏国恢复国力,魏武卒的时机,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

    其二,魏武卒的兵种是步兵中的重装步兵,关于兵源的选拔和练习和苛刻,一旦战损不能容易的补充。魏武卒的创建者吴起也非常的懂得练兵,因而合格的魏武卒要能穿三层重甲、背着十二石强弩、拿着长戈、腰带利剑、带着3天的口粮半响强行军一百多里,这关于战士的体魄要求很高。

    魏武卒还有专门的教头,担任教训战士单兵作战、阵法练习、编队练习等作战技巧,常常进行实战演练。

    吴起的严格要求铸就了魏武卒的强壮,也使得魏武卒培育的周期很长,在桂陵、马陵等战争大规模战损后,想重建魏武卒最少要10年时刻,而魏国的国力下降速度却高过这个时间。

    其三,魏国的国力也无力支撑魏武卒这个巨大的开销了,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可以支撑十万人的魏武卒,由于其时的魏国其实是非常强大的,魏国也是这一向在扩张,所以可以满意这只吞金兽。

    可是到了后期随着吴起去了楚国,魏武卒原本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很多,也是没有了其时的战斗力。

    加上魏国由于四面树敌,处处被打,疆土也是日益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已无力支撑了。并且作为全民皆兵的战国时期,其实魏武卒也是不合适的,巨大的军费开支成为了最大的问题,除非不断地进攻,不断地扩张土地,才能养得起这支部队。

    宋王偃很清楚,现在的宋国还没有面临这个问题,十万虎贲军,十万人的职业军人,宋国还养得起,但是以后就很难说了。

第585章 弊端() 
“鹖冠子,汝有何对策?”宋王偃相信,鹖冠子能看出宋军现有的弊端,则必然有应对之策。

    众所周知,宋军将士的待遇,一向是天下最为优渥的。尤其是宋国的最强之军,虎贲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粮饷住宿,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都是羡煞旁人,许多人是挤破脑袋都要进的虎贲军!

    但虎贲军乃是职业化的军队,不似一般的军队那样临时征召起来的。一个王牌,一个杂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宋国还一改以往之旧制,不必各将士自带衣甲粮秣,所以的武器装备,粮草军需都是国家发放的。

    这样一来,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宋国,都倍感吃力。军费开支一直都在困扰着宋国的财政!

    “大王应该精兵简政,强化我大宋之军,分战兵、辅兵和民兵,战兵为精锐,职业军人,不必耕作;辅兵为正规军,驻守各地,戍卫边关;民兵为临时征召之兵,平日里负责耕作,半年集训一次,战事吃紧之时才可征召。”

    “善!”

    “此外,大王还应该改革对有功将士的封赏,除了耕地之外,荒芜的土地亦可封赏,使之开荒、耕作。”

    “善!”

    “至于重于罚。大王,臣以为应该废除连坐之法,邻里犯法,何以连坐?不加检举,只需罚钱,连坐实在太过残酷。”

    闻言,宋王偃迟疑了一下,说道:“不重刑罚何以正国法?鹖冠子,汝要清楚,当今之世,已非上古之纯朴之世,乃为浊世!祸及妻儿不可否?”

    “可以。然则大王,宋法当中,还是有一些刑罚过于严苛了。请大王给臣一些时日,臣一定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加以修改,随后呈报大王!”

    “好!”

    宋王偃又垂询道:“鹖冠子,不知这人心不齐又是如何一个说法?”

    “宋国现在人心不齐,这是必然的。虽然大王一直在施加自己的影响力,给予恩惠于国人,然则国人之中,原先是楚人、齐人、魏人等非老宋人者甚众,宋地之民有七百多万,但是老宋人只有不到二百万!这样的比例,宋国能支持这么久而不倒,未生内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宋王偃听到这话,不由得点了点头道:“寡人正有此顾虑。鹖冠子,我宋国扩张之势过快,短短二十年之间,疆域便扩大了将近五倍!许多黔首的心目中其实并不是很认同我们宋国的。”

    “寡人给予他们诸多的恩惠亦是拉拢的一种方式。”

    “大王做的没错。”鹖冠子颔首道,“但是大王可知道,斗米恩,升米仇!今宋国疆域方圆数千里,奋击百万,战车万乘,土地肥沃,国富民强。但这些都只是表象,一旦宋国遭遇了敌国的入侵,又抵挡不住的时候,宋国何以如获水之战时候一般,共御外敌?”

    “大王要做的,首在人心!”

    一语惊醒梦中人,宋王偃当即作揖道:“请赐教!”

    “现在宋国的影响力还不够,不足以使人心完全归附。大王的恩典已经给到了极致,故而大王你要做的,不是继续施恩于黎庶,而是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神化自己。”

    “神化?”

    “对。迷信的力量是强大的!大王得到了阴阳家的鼎力支持,即巫教的鼎力支持,何不利用巫教,神化自己?据我所知,巫教之人的辩才极佳,又喜欢游历,足迹遍布天下。由这些人宣扬大王的天命所归,名正言顺,是十分合适的。”

    “除此之外,臣以为,大王还应该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小做起,让国人都上下一心,忠君爱国!这样一来,臣想,不必似他国一般,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时间,或许一代人二三十年的工夫,宋国就能使民心归附,众志成城了!”

    “甚好!”宋王偃称赞了一声道。

    “这第三点,君主集权不足。大王呀,汝放权于臣下,的确有上古贤君之风,然当世之世,非上古之世,当世之人,非上古之人!”

    鹖冠子叹了口气道:“宋国的三公九卿制度很不错,但是大王,这制度再好,也要运用得好方可。大王不喜处理政务,这一点臣下理解,但是许多事情作为君主的大王你,都不能了然于胸,南方的楚国劫掠地方,大王犹不知,这说明了什么?其中必有猫腻!”

    “寡人知道了。”宋王偃回道。

    “还有第四点,军队效率低下。此低下非彼之低下!大王,宋国坐拥万里直道,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一地发生战乱,可从淇水、获水和符离三大营调兵遣将,旦夕可至。但臣之所谓效率低下,是为部众也。”

    鹖冠子侃侃而谈地道:“大王重视兵权,这一点甚好。然则大王将兵权集于一身,时常调任诸将,不使其在一军一地中待够三年,这样一来,极容易产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一旦大战爆发,兵员可以迅速补充,但是军令却很难通达无阻。不知道这一点大王想过没有?”

    “寡人曾深思熟虑过。”宋王偃颔首道,“但是鹖冠子,乱世草头王,古往今来,虽然没有军队叛乱的例子,但是寡人麾下的俱是悍将,俱是百战不殆之常胜将军,他们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几乎不可动摇,这样一来众军士只知主将而不知寡人。似当年的商丘之变,寡人假死,诸军皆有异心,如之奈何?”

    “大王,现在不是考虑将领们是否别有用心的时候。大敌当前,攘外必先安内是错误的!只有保持住军队的战斗力,国家才能百战百胜,长治久安!”

    “汝有何见解?”

    “将领们对大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大王你还在世之时,他们绝不敢有异心。既如此,大王又何不能如放权于大臣一般,放权给诸将呢?诸将之治军者,如长父治家,因此只有治军之人才能更好地领军打仗,百战不殆。”

    鹖冠子道:“臣建议大王将全国之兵马分为诸军,由各位将领统率,五年一任,可连任一次,若遇战事,亦可从容应对,便利调度。”

    “善!”

    鹖冠子又道:“至于最后一个察举制之弊端,想必大王早已心知肚明了吧?当年大王在举国上下施行察举制,使大臣和各地的官吏举孝廉,为国举荐人才,其目的乃是为了填补各地官吏和要员的空白。但是现在大可不必!”

    “大王,经过国家这么多年的栽培,国内已经涌现出了不少的贤才,碍于察举制,他们只能作为他人的门客,得到举荐方可入仕。这样一来,朝堂上,还有各地方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任人唯亲的情况。”

    “而任人唯亲者,其为官吏皆不为民请命,不为民谋福利,反而鱼肉百姓的却大有人在!为官者,怎可有才而无德乎?”

    闻言,宋王偃不由得蹙眉道:“鹖冠子,汝是说我宋国各地方还存在许多官吏徇私舞弊的情况?”

    “宋国的这种情况算是极少的,政治腐败,在他国是屡见不鲜的。但是目前来说,宋国的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还请大王慎重。”

    “寡人知晓。”

    宋王偃与鹖冠子是相谈甚欢,这不知不觉中,便谈论了三个时辰。宋王偃收获匪浅,直觉得鹖冠子便是如当年的李敖一般,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公元前309年,宋王偃拜鹖冠子为亚相,主持新法的改革。同时,一场针对南方楚国的战事,正在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第586章 攻楚() 
“列位,寡人欲攻楚,不知尔等意下如何?”召见鹖冠子的翌日,宋王偃便又在御书房中,传召相国苏秦、御史大夫子干、治粟内史邹衍、国尉匡章四人入宫议事。

    一听说宋王偃要攻伐楚国,众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苏秦愣了一下,随即作揖道:“王上,此番攻楚所为者何?”

    “为破楚也!”宋王偃说话的语气是掷地有声的,让人觉着有一股子不可抗拒的力量。

    “何以破楚?”

    “今楚国经历丹阳、蓝田之战后,国力大衰,屈原失宠,变法派失势,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楚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楚国国力不振,兵寡而将弱,财帛疲弊。寡人认为,不可予楚国喘息之机!”

    宋王偃沉声道:“宋楚比邻,楚强则宋弱,宋强则楚弱。此时之攻楚,正当其时也!”

    看宋王偃的模样,是执意攻楚的。而他的意志一向是别人无法忤逆的,天王老子都不行!

    相国苏秦说道:“王上,此时攻楚无不可,我宋国自临淄之战以来,已经三四年未有大动干戈,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宋国当前的国力足以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只是不知道王上打算如何攻伐楚国?用兵几何?”

    “寡人欲破楚之郢都,将楚国的最后一丝元气彻底打掉!”

    闻言,在场的苏秦、匡章等人无不勃然变色。

    匡章更是急声道:“大王欲灭楚乎?”

    “非也。”

    直接捣破他国的国都,的确有灭国之含义,毕竟一国之都城,乃是国家之心脏所在,无心,可活否?

    宋王偃说道:“楚国之疆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甚广,非短时间内可以攻灭的,而以我宋国当前之国力,即使灭了楚国,只怕自身都会元气大伤,为韩、魏、赵、秦等诸国趁虚而入,只怕吾宋国会步上齐楚之后尘,乃有亡国之祸矣。”

    匡章是沙场宿将,战略目光极为独到,故而第一时间便明悟了宋王偃心中所想,随即道:“大王,为破楚之郢都,只怕无有三十万兵马不可成功。楚国经历丹阳、蓝田两度大战,元气大伤,兵少而将寡,军力衰弱,但是楚地多大山,穷山恶水,占据地利,而楚国又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土地之战略纵深,一旦打起消耗战,拉锯起来,恐功亏一篑。”

    “要三十万之军?”

    “少于三十万只怕不可。”

    匡章摇摇头道:“郢都为楚之国都,战略要地,坐控淮泗,扼守重山,险峻异常。且不说郢都之城防工事如何坚固,单凭楚人之血性,我宋军若是大举进攻,直逼郢都,则分散各地的封君及其私兵,还有楚之黔首,必将众志成城,响应楚王之号召而阻击我宋军!”

    “大王,我宋军孤军深入的话只怕打不到郢都,即便打到郢都,兵临郢都城下,恐功败垂成,如当年伐楚之吴军一般。如此,请大王三思!”

    宋王偃一时之间,沉默不语,

    相国苏秦亦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