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大将到行在接受封赐,韩世忠、张俊已回到朝廷,唯独岳飞后到,大约六七天以后才到,高宗皇帝并不介意,秦桧却很不满意,你小子太不听话了,太不把老子当回事了。

    本章完

第238章 238张俊的小九九() 
皇帝并不想要了岳飞的命,还给了岳飞一个高位—枢密副使,位在参知政事(副宰相)之上。

    岳飞对谈和自然是不满意的,但他选择了沉默,因为皇帝已经给足了他的面子。

    一介布衣,在短短数年之间成了帝国的宰职人员,可以说是岳飞能力超群,但也是皇恩浩荡。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高宗还是秦桧,对岳飞都没有起杀心,尤其是高宗皇帝,杀岳飞真的没有必要,如果留着岳飞,则相当于留了后手。

    秦桧也很尴尬,三大将在外时,他担心三大将难以节制。现在把三人圈了起来,他反而觉得更加可怕了。这些人在朝廷和皇帝见面很方便,万一哪天说动了皇帝,他的富贵就付之东流了。

    秦桧没有兵权,他不敢打压三人。虽然三人在中央势力单薄,但在地方上却有他们的传说,他们的势力。

    秦桧空有一腔奸诈,面对三人也是老虎吃天,没办法下口啊。

    关键的时候,关键的人出现了,大号懦夫张俊得知高宗皇帝和秦桧想要收兵权,立刻跳了出来,主动申请解除的兵权。

    请大家记住这一年,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这又是中国历史大大的转折点。

    这一次转折既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样豪迈,也不像西晋八王之乱那么血腥,更没有安史之乱中透着的那一股股香艳。

    可它真的改变了中国,从此中国人的脊梁断了,不是被异族掰断的,是自己人打断的。

    有人说高宗皇帝才能,秒杀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在下认同这种说法,从司马睿开始,东晋皇室和世家大族的博弈就出于下风,从来都没真正的强势过。

    但是,司马家再蠢,大家族再凶顽,却从未对北方少数民族低头,从未……

    咱们回到南宋吧,这个繁花似锦却怯懦狡诈的时代。

    张俊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不想要富贵了吗?他不想站在万人中央了吗,享受万千崇拜了吗?

    他当然想了,可他想要一个更大富贵。高宗皇帝要再玩一手杯酒释兵权,张俊如果配合的好,那么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他。

    这也就有了史籍的记载:“秦桧约俊主和议,尽罢诸大将,悉以兵权归俊,故俊力助其谋。”“俊力赞和议,与秦桧意合,言无不从。”

    张俊为什么这么做,一则是他看的明白,二则是他屁股太脏了,咱们前面可说了淮西战场的事情,一旦有人搞他,他逃无可逃,所以他必须表忠心,以丑陋的忠心换取他想要的富贵。

    这事要解释一下,在史料当中说只是说张俊配合秦桧,并没有提到高宗皇帝。在下认为“释兵权”多半有赵构的参与,但许诺把所有兵权交给张俊的只能是秦桧,高宗皇帝没必要用这种方式忽悠张俊,这些人他还都能控制,只有秦桧需要威胁、拉拢张俊。

    在下也要为张俊说一句话,交出兵权并没有错,兵权是国家的,这是普世价值。如果抛开私心,单说他的行为,这本是很高尚的做法。

    面对张俊这么高尚的行为,岳飞和韩世忠还能怎么办?只能也交出兵权啊,否则的话就不懂事,太贪图高位了。

    秦桧有了张俊的撑腰,根本不怕韩世忠和岳飞,因为老张的军队更靠近临安。

    于是朝廷罢黜了三宣抚司。

    宣抚司虽然解散了,但兵还是在的啊,要将这些兵彻底打散了,才算是彻底解除了三人的兵权。

    秦桧玩了一手花的,他首先并没有搞岳飞,而是先从韩世忠搞起。真是悲剧啊,从韩世忠搞起,却死的是岳飞,狗血的剧情。

    为什么先搞韩世忠呢?因为韩世忠还没活明白,还在反对议和。

    岳飞只是嘴上发了几句牢骚,老韩是直接上书反对。

    韩世忠首先说秦桧的议和是误国,后来魏良臣出使金国,又上奏说:“自此人情消弱,国势委靡,谁复振之?北使之来,乞与面议。”

    这么激烈的反对和议,秦桧不搞你搞谁?

    五月,朝廷诏令岳飞和张俊到楚州部署边防,率领韩世忠的部队还驻镇江。

    拆解韩家军为什么要岳飞参与?因为韩家军勇猛,张俊怕一人搞不定,而且秦桧希望以此来挑拨岳飞和韩世忠的关系。

    不过秦桧想错了,岳飞和韩世忠都是豪杰,他们干不出来这种事情。就是因为他干不出来,然后他就被小人给陷害了。

    咱们把话题向前说一说。

    岳飞三大将中年龄最小,是从小校一步步爬到了大将高位置。

    这不仅让张俊不爽,就连韩世忠也颇为不爽。岳飞是聪明人,肯定心知肚明,但为了搞统战,一直一来岳飞自居张、韩之下。

    岳飞帐下幕僚有年轻气盛的人,就劝说岳飞不要过于谦恭退让,但是岳飞没有采纳,依旧把韩世忠和张俊当做自己的上司。

    咱们前面说了金军进攻淮西,本是张俊负责的防区,张俊的功劳并不大,而且有过错。

    岳飞接到朝廷的命令后,刘琦已解了庐州之围。高宗授予岳飞两镇节度使,这算是岳飞捡了一场便宜,这让张俊更加的不满。

    张俊以缺粮为理由,阻止岳飞前进,岳飞也就给了他面子。但后来张俊又撞南墙了,在豪州被打的差点尿裤子,于是岳飞出手吓走了宗弼。

    高宗皇帝也是多事,在岳飞建功后赐信褒奖,其中就有“转饷艰阻,卿不复顾”这样的话。

    张俊当时就懵*逼了,岳飞那小子根本没打仗啊,皇帝为什么这么夸奖他?他便怀疑岳飞把他谎称缺粮的事,没经过自己就报告了朝廷。于是这老小子就反咬一口,散布谣言说:“岳飞以缺粮为借口逗留不进。”

    这说明什么,张俊真的很怕,他怕岳飞搞他,他也怕秦桧搞他。在岳飞和秦桧之间,他连中立的可能都没有,一旦有人出首把事情给整明白了,他的一切富贵都付之东流,所以他必须选择一个人。

    本章完

第239章 整理韩世忠() 
张俊精明的很,他只能投靠秦桧。

    自己的丑态岳飞会捅出去吗?张俊也吃不准。他能吃准的是,不投靠秦桧,秦桧一定会捅出去,还会对自己下重手。

    不过话回来了,张俊几乎不太可能和岳飞站在一起,并肩对抗秦桧。因为张俊恨岳飞,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得张俊的人心性了。

    岳飞爬的太快了,让张俊发自肺腑的嫉妒。老子是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边疆喝西北风呢?你子现在就能和我平起平坐了,你这才用了几年啊,老子却用了大半辈的时光,我不恨你恨谁?

    人都是这样,人不能容人,尤其容不下比他强大的人。

    当初岳飞带军平定杨幺,为了搞好和张俊、韩世忠的关系,给两人送了缴获的楼船,楼船上武器装备的相当齐全,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舰。

    韩世忠很高兴、也很受用,你子立功还没忘记老子,好,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从此韩世忠对岳飞是另眼相看。

    张俊没这么大度了,反而认为岳飞显摆给自己看。

    你这都哪跟哪儿,人家热脸贴过来,你还嫌人家脸大,这tm合适吗?张俊觉得合适,从此以后,就和岳飞离心离德。

    不多了,咱们回到楚州。

    张、岳离开临安后,岳飞并不知道朝廷目的,但知道秦桧的目的。

    两人达镇江府后,张俊和岳飞在校场检阅韩家军。韩家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岳飞颇为佩服。

    张俊看着一脸崇拜的岳飞,心中一万头草*泥*马飞过,心:“岳,你给我装什么b?你忘了秦丞相的话了?”

    岳飞来镇江、楚州之前,秦桧让岳飞提防韩世忠“且备反侧”。

    岳飞:“世忠归朝,则楚州之军,即朝廷之军也……公相命飞以自卫,果何为者?”

    这话意思是,您老想多了,韩家军是朝廷的兵马,怎会有兵变呢,你让我自卫是什么意思?

    秦桧一笑,这个岳飞是tm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你跟我玩这个,我给你来点直接的,:“激其军,使为变,因得以罪世忠耳……”

    这太露骨了,人家把话到这个份上了,你岳飞听话可能是战友,不听话一定是敌人。

    岳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可能岳飞意识到了,但他不是秦桧和张俊,他干不出这种事情,于是反驳:“若使飞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于公相者。”

    这话的意思是:若想让我岳飞收集同僚的罪证,那恐怕让您失望了。双方不欢而散。

    有人要了,岳飞太不识相了,帮秦桧一把,你不就没事了嘛,反正老韩是皇帝的人,不太可能被杀。

    这话的就简单了,因为岳飞的催命符是宗弼给秦桧的书信,咱们暂且放下,容下文在表。

    检阅完毕后,张俊终于憋不住了,突然来了一句:“上留世忠,而使吾曹分其军,朝廷意可知也!”

    这话的有水平,秦桧压不住你,我用皇帝压你,看你如何不服。

    岳飞想也没想,果断拒绝,:“然,国家所赖以图恢复者,为自家三四辈。倘主上复令韩太保典军,吾侪将何颜以见之?”

    岳飞是拒绝了,但他又能做什么呢?

    两冉了楚州,张俊提出“修城以为守备计”。

    岳飞表示:“戮力收复中原,若今为退守计,何以激励将士!”

    张俊恼羞成怒,竟挥剑将城楼上两个哨兵劈死了。

    怎么了两句就杀人?因为这两句话有更多的含义。

    张俊现在是秦桧的同党,已经彻底沦为乞和派。在他的思想里,只要保住城池就是完成任务,所以主张修城。岳飞是铁杆北伐派,他觉得修城有毛用,杀到对方的家里,让对方修城才是王道啊。

    道这里,咱们插一下之前的伏笔,因为岳飞阻止修城,后来楚州被宗弼攻下,这也成了岳飞的罪过。更搞笑的是,后人也在不断的诟病这件事,你还能什么呢?

    我们敬佩英雄,却容不下英雄,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将英雄踩在了脚下,你就是英雄了吗?

    张俊明显是火大,他本想拉拢岳飞,搞死韩世忠,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岳飞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反而有和韩世忠结媚趋势。

    事情走到这一步,张俊并没有什么错。除了杀人,但当时那种情况,杀人已经不是罪了,至少不能放在这个事里了。那应该是中国古代法制和军法所讨论的问题了。张俊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朝廷的安排,他自己不也贡献出了部队吗?

    可是秦桧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没有激变韩加军,哪怕老张亲手杀了两个人。

    可事情还没有玩,因为韩世忠不在军中,军队中少了一个主心骨。面对张、岳二人,此时的军队最高指挥官耿着却慌了,他怕什么?因为韩家军一直在吃空饷。

    什么是空饷,就是有十个饶部队,却上报给朝廷二十个,这样可以领到二十个的军饷。

    吃空饷是大罪,这个没有什么好,但这也是大家都在执行的潜规则,每支军队都在吃空饷。

    耿着是一个武夫,他没什么主意,就找了军中总领财赋官胡纺商量,希望老胡能配合自己,把这事瞒过去。

    胡纺是一个什么人呢?这人是一个老油条!也有人胡纺是正直的人,所以不愿苟同耿着。这个法明显搞笑了,胡纺要是正直,早哪里去了,吃空饷又不是这几的事。

    韩世忠在的时候,这孙子极力逢成老韩,得到了老韩的赏识,现在老韩失事了,他就想把老韩给卖了,然后求自己的富贵,即便是富贵求不到,也可以戴罪立功,求一个活命。

    胡纺并不配合耿着,并打算把军籍之中的“走死逃亡”人员删除。

    如果是这样的话,等于做实了韩世忠吃空饷的罪名。韩世忠上报的军中人数为四万四千余人,实际只有三万人左右。

    本章完

第240章 韩世忠的罪名() 
耿着没办法,便吓唬胡纺:“虽郭子仪李光弼不能,无若一日顿革,未必不生事,吕祉之戒、不可不虑。”

    这话的大意是:军中的弊端,虽郭子仪、李光弼也不能没有,若一下子革除,未必不会生事。吕祉当年错误,不可以不考虑。

    吕祉之前咱们过,淮西兵变、郦琼叛国,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当时老吕为了把郦琼调出军队,就收集了郦琼吃空饷的罪名,准备送给朝廷,结果被郦琼给发觉了,自己也丢了性命……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朝中叶的名将,这两位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耿着是个话痨,为了服胡纺,或者是为了吓唬住胡纺,该的不该的他都了,最关键他了一句:“二枢密来楚州,必分世忠之军。”

    你搞笑的吧,下的军队都是国家的,什么“世忠军”?你是朝廷故意和韩世忠过不去了?是朝廷有负韩世忠了?是朝廷要抢韩世忠的家当?

    从明面上来,韩世忠该有的都有了,就差封王了。除了没让他北伐,国家哪点对他不起?所以耿着的话,用大逆不道来形容并不过分。

    胡纺是吓大的?人家连韩世忠都敢卖,你耿着和他乱喷,他还能留着你。

    胡纺向岳飞交代了耿着的“鼓惑众听”。

    最终耿着被下了大理寺,不久之后杖脊剌配吉阳军牢城。

    当时岳飞在城内,负责查看军籍,核对账册。张俊在城外负责检阅人马,清点人数。

    岳飞拿道花名册的时候,根本没把吃空饷当回事,他在意的重点是韩世忠的军队只有三万人。

    韩家军防御东线,屡次与金兵主力较量,不仅仅和完颜昌对峙,早期的时候还和完颜宗翰打过,一直屹立不倒,这个战斗力简直爆表了。从某种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