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7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优素福得报以后,觉得山的对面是个不错的对手,便有意与之较量一番。

    然则,大斗拔谷是此地唯一通往祁连山南麓的通路,任何巧计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一念及此,优素福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距离大斗拔谷最近的鄯城,只驻扎有五千唐兵,当然不可能倾巢而出,所以对面的唐兵至多也就三两千人,他还没放在眼里。

    “连夜行军,突袭唐兵!”

    千余骑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沿着大斗拔谷向南奔去。

    ……

    陈长捷此时心中颇为震惊,全歼了一个胡兵百人队以后,才惊觉这些胡兵居然都是大食人,而不是为之驱策的部族兵。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食人对大斗拔谷密切关注和重视,难道他们要翻越祁连山了?

    陈长捷可不保证五千人可以挡住大食人的兵锋。所以,本来只是一次例行的视察,现在却不能轻易的返回鄯城了,至少也得试探清楚大食人的虚实和目的。

    在遭遇大食人的第二个百人队时,陈长捷和他带来的七百骑兵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是以让这些人全身而退。

    两次遭遇战结束之后,天色也黑了下去,祁连山昼夜温差很大,再加上白天下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暴雪,陈长捷决定退出大斗拔谷,等到天亮以后再带兵进来。

    相比于大食人,陈长捷所领的陇右唐兵有着一个优势,那就是熟悉地形,可以灵活的根据天气和地形制定作战计划。

    而在这种天气条件下,离开大斗拔谷扎营显然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即便撤离了大斗拔谷,他还是留下了十几个探马,以便随时监视这股大食人的动向。

    事实上,陈长捷的这个决定让他躲过了一场灾难。

    一支骑兵扫过了平静的大斗拔谷,铁蹄踏碎了雪片,散布在谷中的唐兵探马如惊起的鸟雀,四散而走。虽然这是在黑夜中,但这支骑兵还是发现了四散而走的探马,追击了一阵,还是麼能追上。

    一夜有惊无险,陈长捷得知果然有大食骑兵进入了大斗拔谷,便决定一探虚实。不过,他却不打算在谷中与之面对面的作战,没有得知对方虚实的之前,任何将自己置于绝地的冒险都是愚蠢的行为。

    所以,陈长捷率领七百骑兵在大斗拔谷南麓的开阔地兜起了圈子,遇到小股的游骑便为而歼之,待发现大食人的大股骑兵出现时,便做鸟四散,即便大食人有意追击,也不知道追击四散以后的哪一部。

    由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了大半日功夫,派出去的游骑终于摸清楚了这股大食骑兵的虚实。这只是一股千人左右的孤军,而且大斗拔谷内也没有后续赶到的大队人马。

    于是,陈长捷立即改变了战术,列阵于大食骑兵阵前,开始骂阵叫嚣。

    大食骑兵被牵着鼻子走了大半天光景,也是人困马乏,是以并没有对陈长捷的叫嚣予以回应,而是驻足观望。很快,又在本阵中派出了四股百人队,分从两个方向进行袭扰。

    陈长捷见状知道对方主将是个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人,便只冷笑一声,令骑兵下马以蹶张弩对峙。他的骑兵与其他边军的骑兵有所不同,下马为步卒,上马为骑兵。

    之所以下马步战,便是为了方便使用蹶张弩,这种弩顾名思义,必须以腰力用脚蹬开,所以其威力也是寻常骑弩无法比拟的。

    往往三轮齐射,便能以极为凌厉的箭雨将敌方的冲击阵型打散,这一招对付吐蕃人屡试不爽,现在拿来对付大食人也是轻车熟路。

    优素福被唐兵牵着鼻子遛了大半日,已经有些心浮气躁,忽然发现对方停止了兜圈子,转而对峙叫阵,便觉得唐兵的将领有些意思,可以与之一战。

    四支骑兵小队杀出去不过是骚扰唐兵的两翼,只要对方出现破绽,优素福会毫不犹豫的率众碾压过去,大食骑兵在征服波斯的战争中学会了一种名为“帕提亚回旋射”的战法,现在唐兵竟然下马步战,显然是对骑兵作战没有信心,这种战法暂时用不上,便只能改以常规的骑射战法。

    忽然,只见唐朝军阵中疾射出一阵箭雨,竟然以远远超出骑弓的射程覆盖了大食骑兵小队,紧接着又是一阵箭雨,优素福的眉毛微微挑了挑,他顿时就明白了这些唐朝骑兵为什么敢于下马步战,原来是唐朝的箭矢有着远远超出骑弓的射程。

    两轮箭雨砸下来之后,大食骑兵小队,不敢再继续靠近,转而只在外围远远的游弋。

    这难不倒优素福,他虽然出身于大食贵族,但是几岁开始就跟随父祖转战南北,唐兵箭矢的射程再远,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

    “全体列阵,分前中后三军,次第前进!”

    弓箭的射程再远,总有力竭而跟不上的时候,所以只要拼得硬抗前三两轮,骑兵便可以突进其阵中,到那时即使再远的射程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大食骑兵个个身经百战,主帅一声令下便登时列成三阵,徐徐冲向唐朝七百人的军阵。

    随着向前推进,大食骑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即将到达唐兵箭矢射程之际,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如狂风一般,轰鸣碾压过去。

    果然,唐兵的第一轮箭雨砸了下来,登时便激起了一片人仰马翻,紧随其后的第二轮也砸了下来,优素福立在原,在百十亲卫的护持下,并没有参与冲锋,他身为东征的主帅,亲自到大斗拔谷探查虚实已经是冒险了,当然不可能亲自冲锋陷阵。

    眼看着骑兵冲锋硬抗过了两轮箭雨,优素福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唐兵手中只有弓弩,没有拒马长枪,只要被骑兵冲到近前,就再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

    三轮齐射过后,陈长捷登时大喝:

    “陌刀上手,斩杀贼骑!”

    陌刀又名*,顾名思义,大食骑兵一脚踢在了石头上,随着陌刀阵齐整整的上下翻飞,立时又是一片人仰马翻。

    优素福的表情在瞬间凝滞了,他简直难以置信的看着前方的战场,心中为轻视唐兵而有些懊悔。

    大食兵的混乱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就恢复了作战状态,不再与唐兵纠缠,由侧翼冲了出去,离开将近一箭之地,突然全军回身以骑弓齐射,唐兵猝不及防之下许多士卒中箭倒地。

    但大食骑兵并没有机会再射第二次,优素福已经下达了收兵的命令,所有骑兵如风卷残云般的撤了回去。

    这一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能占了谁的便宜,陈长捷见大食兵撤退以后,便宜下令全军上马,徐徐返回鄯城。

    他知道,大食兵实力极强,今日只是吃亏在低估了唐兵的战斗力……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探唐兵虚实() 
    向南驰驱三十里以后,陈长捷才下令歇人歇马,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一马一人,再不停下来休息,只怕会硬生生的把战马跑死。

    席地而坐,闭目养神,陈长捷回忆着今日在大斗拔谷南部的那场遭遇战。虽然大食的人马多出了数百人,麾下的士卒也丝毫没有胆怯,可他还是有些后怕,以至于后怕的背上都渗出了冷汗。

    之前的那场遭遇战,有很大原因是出于侥幸,因为大食人不了解他们的作战风格,所以才在轻敌之下做出了贸贸然的举动,如果再次与之遭遇,陈长捷不敢保证能够全身而退。

    忽然,陈长捷从地上蹦了起来,似乎想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

    “所有人上马,全都上马,现在就走”

    连人带马歇息了不到一刻钟,但陈长捷麾下的士卒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上马集结。

    他们并没有按照原路,沿着浩门水返回鄯城,而是绕过了一片山地,转而前往蒙谷方向。

    湟水便发端于蒙谷,这里虽然名为谷,但实际上却是一条山脉。有部下疑惑为什么要绕了这么大的圈子,而不是直接返回鄯城。

    陈长捷毫不加以掩饰,直言道:

    “大食人突然吃了亏,才急着撤走,但他们发现咱们只是一支孤军以后,必定仗持着兵力的优势转而追击。这些人至少也是一人双马,论起长途跋涉,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被追上,谁胜谁负便不好说了”

    绕过蒙谷以后,再往南就是烈海,大食人不熟悉河湟一带的地形,必不能及时追赶,到时就可以沿着湟水,经由绥戎、临暮等地返回鄯城。

    大食人若直接往鄯城方向追去,追出去至多五十里就不会继续再贸然追击,毕竟以千余人深入陇右河湟之地,已经很冒险了,至多追击到湟水北岸,便会返回大斗拔谷。

    此时已经到了盛夏时节,烈海的风还是有些微凉,还略略带着些腥咸的味道。陈长捷原本生在即墨海边,自小就在海中翻浪长大,只是大丈夫为了功名舍身从戎,如果不出人头地,怎么还有颜面返回家乡呢?

    因为烈海而生出的一丁点思乡情绪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所惊碎。整个陇右之地的边军总数不超过两万,又都分散在各地,他手底下的五千人就已经是规模最大的一股了。

    往前走是一个废弃的寨子,看规模不大,骑兵没有停留疾驰而过,这里曾经是朝廷设置在烈海边的一处镇军,名为神威军。虽然,这支边军的名字很威武,但却完全对不起这名字。

    去岁吐蕃经由河湟谷底进犯关中时,沿途的镇军基本上都已经消灭干净了。神威军有兵三千人,绝大多数都逃散了,亦有一小部分被陈长捷收拢为部下。

    所以,陈长捷驻扎在鄯城的五千兵马,有近三成是收拢的各镇军残兵。

    在鄯州一地驻扎的最大一支兵马是赤岭东面的振武军,即石堡城。

    只可惜,当年哥舒翰倾力打造的振武军在吐蕃人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甚至还不如神威、绥戎这些小规模的镇军,竟然临阵倒戈,投降了吐蕃。

    提起这些,陇右边军便没有一个不是义愤填膺。

    在第二天日出之时,一行人终于看到了鄯城的城墙,城头上飘荡的唐。军战旗,令他们心安无比。

    优素福顿马于河岸边,目光越过水面,隐隐可以看到南岸的城墙,他不明白为什么一路马不停蹄的急追竟然没能追的上那股逃遁的唐兵。

    据他揣测,这很可能是绕道而走了。

    优素福暗暗觉得,唐兵的将领是个狡猾的狐狸,居然猜得到他在想什么。

    这个大食人贵族的脸上露出一丝颇为玩味的笑容,他甚至在暗暗的思忖着,如果唐朝在安西也有这样一个狡猾的将领,一盘散沙般的安西唐兵也不会朽木一样的崩溃。

    “撤兵!”

    他认为,现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过河,现在既然已经探知了唐兵在祁连山以南的虚实,自然也就可以从容返回河西。

    以优素福的判断,唐朝在陇右,至少在鄯州一地,兵马是捉襟见肘的,否则鄯州守军怎么可能坐视他们从容抵达湟水北岸呢?

    河对岸的鄯州城没有动静,本身就是唐兵实力不足的表现。

    由呼罗珊出兵时,优素福的耳朵里就塞满了唐朝是如何如何强大的警告,甚至于呼罗珊总督阿巴斯也曾亲口警告过,东方的唐朝人绝对不能轻视,否则很可能吃了败仗。

    阿巴斯曾经在十年前参加了怛罗斯的那场大战,他亲眼目睹了两军交战时的惨烈,并且在部下面前也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不是葛罗禄人的背叛,唐兵也未必会败,大食的勇士虽然勇武,但唐朝的士兵也不差,奈何运气倒向了大食,唐朝也只能吞下兵败的苦果。

    优素福还在呼罗珊总督阿巴斯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吐蕃人与唐朝为敌多年,所以早在出兵东征之前,阿巴斯就已经派出了使者,意欲与吐蕃结盟,共同对付唐朝。

    按照时间推算,使者应该差不多早就到了逻些城。但为什么逻些城方面迟迟没有动静呢?

    当然,在优素福看来,吐蕃人没有反应更好,他可以独占这东征灭唐的功劳。

    届时,携大胜之功西归,阿巴斯的呼罗珊总督之位怕是要拱手让给自己了。

    优素福隐隐已经看到自己即将坐上呼罗珊总督的位置。

    事实上,阿巴斯虽然参加过怛罗斯大败唐兵的战斗,可惜此人却是个胆小鬼,行事又优柔寡断,优素福在出兵之前就已经派人收买泰西封的高级官吏,以迫使阿巴斯离开呼罗珊。

    现在,东征就是优素福的踏脚石,只要成功的再次击败*,一切都将唾手可得。

    所以,优素福谨慎再谨慎,只为了不出错。

    再一次翻越祁连山,通过大斗拔谷以后,已经是一天一夜以后的事情了。

    这时,有突骑施人的使者赶来报讯,凉州城被攻陷了!

    这个结果令优素福有些意外,以他对唐朝守城战的了解,即便是看起来低矮的小土城,依旧能够凭借着顽强的作战意志坚守个十天半月。

    现在,围困凉州不过三日两夜的功夫,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攻陷了呢?

    然则,攻陷凉州城无论如何对大食联军都是个彻头彻尾的好消息。而且,优素福在探知了鄯州唐兵的虚实以后,便放弃了在祁连山北麓埋伏袭击的作战计划,转而攻略凉州以东。

    唐朝在这一条线上布置有大量的镇军,囤积的粮草虽然零零散散,但集中起来也不在少数,如果能悉数抢到手,绝对可以减小联军的补给压力。

    回到位于张掖城外的军营,庞特勒也已经赶了回来,仅从此人满是兴奋的脸上,优素福也能看出来凉州一战确是大获全胜。

    从庞特勒的口中,优素福得知,凉州城内守军居然不战而降,而城中的守军虽然不多,但也达到了五千之数,尚有一战的能力,如此便草草投降,说明唐朝边军的军心士气远比传闻中要低下,甚至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至于张掖城的抵抗如此强烈,优素福以为,城内有唐朝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吏,而这些官吏的家属通常都在都城以为人质,是以他们除了死战以外,并不能以投降来连累家人。

    这一点与大食派往各地的官吏也差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