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大声说着,心底却念了两个字:“送终。”

    当天夜里,许叔冀得到了高尚暗中求见的消息。

    许叔冀本能的叫道:“不见,让他滚蛋!”

    许叔冀心底还是有几分对唐王朝的忠心的,而且裴旻来了,他不觉得安禄山能够笑道最后。

    越是这种关键时候,站位越是重要。

    忽然,许叔冀想到了张巡,想到了张巡是裴旻亲自任命的人物,又叫急忙了一声:“等等!”缄默了好半响,他说道:“将客人请到书房,不要让任何人看见知道……”

    给自己留条后路,终究是好事!!!

第二十一章 侠客行() 
徐叔冀最终还是见了高尚,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他不甘心自己这些年的经营成为他人的嫁衣,除去张巡,势在必行。

    如果裴旻不深究,信了自己的说辞,自己就安逸的做自己的地方大吏,什么事情也不会有。

    真要逼急了,直接投向大燕,这也是一条路子。

    徐叔冀想着高尚对他的许诺,有些眼热。

    高尚许诺给他奇高的嘉奖,直接封他为南阳王。

    这个奖赏算是厚重了,心底的防线也开始动摇,觉得也有了要是当不成唐王朝的封疆大吏,当一个大燕朝的开国郡王也不差。

    有了此念头,徐叔冀行事更加胆大,对于张巡的杀心更重。

    对于徐叔冀这股必杀敌视,张巡却没有任何防备,反而格外兴奋。

    人生在世,所谋所求,不过是功名利禄。

    任何凡人都不例外,张巡是个英雄,同样也是一个凡人。

    张巡志向高远,所交的朋友皆是理想远大者的俊杰,或宽厚的长者,自懂事起就不愿庸俗之辈交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过如此。

    能够一展所长,闯一番事业是张巡毕生所愿。

    英雄与奸佞之间的区别就是:英雄往往能够恪守心中的大道,而奸佞却没有任何做人底线。

    张巡的志向远大,他对前程的渴望不亚于任可人,但面对安禄山的高官厚禄,他却一口拒绝,恪守本心,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际,也不动摇初衷。

    为李瑶冷藏,张巡心底是有一定怨言与不满的,自己如此奋力死战,换得的却是这般下场,实在为自己感到不值。

    张巡的心腹们结为张巡抱打不平,安禄山的密探也适时的找上门来,高官利诱。

    张巡却把持住了自己,哪怕受到不公的待遇,也不是反叛朝廷的借口理由。

    裴旻的任命,让张巡有了拨云见天日的感觉。

    带着满心的期待,张巡领着麾下的南霁云、贾贲、姚訚一到踏上了通往南阳的道路。

    进入南阳地界,张巡策马东望,意气风发,说道:“这南阳是四战之地,是荆襄的门户咽喉。古往今来,要取荆襄,先取南阳。南阳不取,荆襄无望。武威郡王将南阳城防托付,可见对于我等的信任器重。”

    南霁云也道:“我义兄雷万春多次来信,说武威郡王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大英雄大豪杰。果然传闻不许,他能够慧眼识英杰,比起那个什么鄂王,强上何止百倍?”

    在李瑶麾下,诸人没有少受闲气,此时此刻自是一并附和。

    张巡不愿麾下诸将心底有过多抱怨,直接打断道:“过去的事情无需再提,我辈中人,当展望未来,南阳就是我辈扬名的地方……”

    离南阳城越来越近,张巡得到了南阳传来的消息:徐叔冀为了迎接他的到来,特地于南阳城外十里枫桥相迎。

    张巡心情更是畅快,徐叔冀是南阳的第一把手。如此隆重的欢迎自己,想来是一个好说话的主。

    他主政,自己主兵,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当即也不疑有他,张巡直接到:“贾兄、姚兄,你们领兄弟们东行,我与南八先行一步,不能让对方久等了。”

    张巡完全不查,兴高采烈的往南阳赶去。

    与此同时,徐叔冀也走在了去枫桥的路上。

    这筹备了多日,这位南阳太守已经做足了准备。

    枫桥位于洛水上游,那里河道极宽,河岸左边有一片树林,右边是一个山坡,便于藏兵,将兵马藏于左右,只要张巡上了枫桥,他将有死无生。

    一路东行,徐叔冀心情有些忐忑激动。

    作为荆襄的门户,南阳官道上人流量还是极多的。

    不时有各路行人从路边经过……

    这时却有一人放声高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

    激昂的声音,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登时吸引住了徐叔冀的目光。

    徐叔冀也是文人,对于笔墨文章极为精通,这诗句不过短短的二十余字却侠客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

    一瞬之间,徐叔冀几欲呼喊出来,叫住这个路人,好与之攀谈往来。

    但想到今日的目的,将已经出口的话给憋了进去,不再言语,打算目送他离去。

    那高歌之人高吟之后,却不在念了,而是解下腰间酒壶,对着嘴里痛饮起来。

    配合他之前念得诗句,甚是豪迈。

    只是徐叔冀心底有些骂娘,这不是诱惑人嘛?

    便在他们双方交错的时候,那个豪迈侠士突然将嘴里得酒喷洒了出来,同一时间,他抽出了腰间的佩剑。

    星火四射!

    无数火焰瞬间炸燃,冲向徐叔冀。

    徐叔冀惊愕莫名,耳中听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下一句诗句。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根本没有机会来得及做多余的思考,硕大的脑袋已经同身体搬家。

    豪迈侠士将酒壶向空中一抛,一手接住徐叔冀的脑袋,一剑削向了酒壶。

    不知为何,他的剑为火焰包围,砍破酒壶之后,酒水带着火焰四散。

    豪迈侠士继续高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策马而走,快若追风闪电,仅是一会儿的功夫,便以消失在官道上了

    徐叔冀身旁的护卫并不多,因为真正值得信任的兵将都给安排到了伏击队伍里去了。

    这射杀朝廷命官是何等严重的事情,徐叔冀哪里敢安排外人动手。

    所有埋伏的兵卒都是他最信任的人……

    这也导致了他身旁的护卫不多。

    留下小部分护卫在面面相觑,他们你眼望我眼,一部分人不死心的冲着豪迈侠士远去的方向追逐而去,余下的最终一哄而散。

    豪迈侠士自然就是李白。

    李白的坐骑是裴旻赠送给他的千里宝驹,一瞬间就摆脱了追兵。

    他看了一眼手上的头颅,呸了一口,有些嫌脏,看着自己的剑上还有一些硝石,直接往身上擦拭干净,优哉游哉的往东行去了,嘴里依旧吟唱着《侠客行》: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第二十二章 卧龙岗的李杜() 
李白一路东行,在张巡赶到枫桥的前面挡在了他们的面前“张城守,徐叔冀于枫桥埋下重兵,意图取城守首级,我以将之袭杀,城守不可涉险。”

    他高呼着,将手中的人头丢了过去。

    张巡方刚勒住战马。

    一旁的南霁云已经策马于张巡身前,一手接住人头,一手握着挂在马背上的强弓,锐利如鹰的双眼一动不动的看着李白。

    张巡并没有看南霁云手中的头颅,他与徐叔冀不并不相识,就算真人在面前也不认得,何况是一个人头?

    张巡很冷静的道“我如何信你?”

    李白早已想好了说辞,“在下师承武威郡王裴旻,这是恩师给我的令牌!”

    他说着将自己藏在怀中,一直未有示人的令牌取了出来,远远的抛向张巡。

    古人多有身份象征的腰牌、令牌、金印鉴赏,裴旻地位崇高,自然也有。

    张巡接过细看,论及样式款式,确实是上流令牌无疑,只是令牌上的身份可不是“尚书令”、“武威郡王”,而是凉国公的字样。

    李白离开裴旻远游的时候,裴旻还没有封王。

    张巡微微笑道“阁下可是凉州李太白?”

    李白先是错愕,随即笑道“城守不必试我,在下是李白不假,却非什么凉州李白。总之,徐叔冀人头我以为城守取之,信不信我李白,皆无意义,某有要事在身,先行告辞了!”

    李白性子一如既往的孤高,见张巡不愿信自己,也不为自己强辩,一副爱信不信的样子,直接策马走了,自己还有个约会呢,花时间跟这些话都听不懂的人墨迹,不如好好的与知己约会去。

    张巡真听过李白的名字,他是进士出身,兄长张晓是监察御史,科考的时候在长安住过一段时日。

    同为士林中人,裴旻为徒弟李白正名,写了一本震古烁今的文章《劝学》。

    这些事迹,张巡是有所耳闻的。

    裴旻确实有一个名唤李白的徒弟,而且这个徒弟才学奇高为当代大儒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

    见李白当真头也不回的离去,张巡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南霁云已经取过弓箭在手,说道“大哥,要不要留住他?”

    张巡微微摇头,说道“此人当是李白无疑!”

    就冲着这股傲气,张巡足以确认他的身份。

    李白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傲气同样也是公认的。

    懂李白的人,将他视为至交,但是不懂李白的人,却受不了他这一身的臭脾气。

    李白冲撞大儒李邕,受到长安士林的“同仇敌忾”并非没有原因的。

    真正能懂李白的人,又有几个?

    毫无疑问,李白要去见得人,便是其中之一。

    一路飞驰,李白来到了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

    此地因昔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而闻名,也是昔年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魏晋时期,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以纪念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威名太甚,以至于前来祭祀瞻仰之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李白来到南阳,自少不了一游这卧龙岗,只是因为徐叔冀的事情耽搁了,来晚了一步。

    “子美!”

    李白激情洋溢的高喊了一声。

    杜甫兴奋呼道“太白兄,你来晚了,看看某新作的诗句!”

    李白迫不及待的从马背上翻滚而下,从杜甫手中抢过绢纸,嘴里念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相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好诗,好诗!”

    李白大呼叫道,突然他痴傻半响,灵感如若泉涌,直接伏地而写“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符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一首五十余字的诗篇,居然信手而来。

    这常人一辈子都难写一首像样的诗作,但在这两人面前,作诗却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两人看着彼此的诗作,那惺惺相惜的感觉,涌现心头,相互望着,彼此大笑起来。

    友情四射。

    杜甫见李白身上的血迹,问道“徐叔冀的事情,太白兄处理妥当了?”

    李白笑道“我以取他人头交给张巡城守,子美大可安心矣。”

    徐叔冀的一切行动皆属机敏,但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进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杜闲,次子杜并,三子杜专,四子杜登。

    杜甫是杜闲之子,他的小叔杜登恰好是南阳兵曹。

    徐叔冀为了伏杀张巡,悄悄的从府库里调走三百强弩。

    杜登为人心细,徐叔冀之前隐藏的虽好,却也察觉出了一些猫腻。

    尤其是今日,徐叔冀以军情机要惟有,强行从府库里取出三百张大弩。

    杜登这个兵曹就是负责管理军械用具的。

    华夏王朝以强弩冠绝天下,历朝历代对于强弩的管制极严。

    寻常人家,私藏弓弩即是死罪。即便战败时,弩手也需将自己的硬弩破坏,避免落入敌手。

    不问而取三百张大弩,这行径等同忤逆了。

    李白、杜甫于襄阳相识,一见如故,相约一起游玩南阳武侯祠,居住在杜登家中。

    杜登惶恐之下,记起了李白是武威郡王裴旻之徒,将情况与李白细说。

    李白这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只是受性格使然,不受待见,自身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与裴旻身旁学剑期间,多多少少受了一些影响,察觉到了徐叔冀的目的。

    这些年的游历,他的诗才剑术有了质的飞跃。豪情壮志一起,直接单枪匹马的就将徐叔冀砍了。

    末了,还跟没事一样,来南阳岗会友。

    心大如斯。

    。

第二十三章 我信他!() 
相比陌生的徐叔冀,张巡更加相信李白的话。

    毕竟没有人会做没有意义的举动,李白若是留下来,他或许会怀疑一二,李白直接离去,反而显得他问心无愧。

    但张巡并没有理会枫桥伏击的兵马,而是很理智很果断的绕过枫桥,避开伏兵快马加鞭的赶到南阳。

    徐叔冀在迎接张巡的途中被刺客所杀,此事已经传到南阳。

    南阳上下官员大乱,徐叔冀为人颇有才气。他野心初现,很注重收买人心,得知他遇害,满城文武皆动容愤慨,还有一点点不知所措。

    徐叔冀大权在握,为了抓权很多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